欧洲文学
维吉尔之死 豆瓣
Der Tod des Vergil
作者: [奥地利]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梁锡江 / 钟皓楠 译林出版社 2024 - 11
媲美《尤利西斯》的现代经典,20世纪中欧文学巨擘赫尔曼·布洛赫至高代表作,译者二十年磨一剑,中文简体版面世!
····
【编辑推荐】
1.托马斯·曼、卡尔·荣格、斯蒂芬·茨威格、汉娜·阿伦特、米兰·昆德拉、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一致推崇
2.20世纪中欧文学巨擘赫尔 曼·布洛赫至高代表作,媲美《尤利西斯》的现代经典
3.在二战硝烟弥漫、世界至暗的时代,布洛赫耗时八年,前后五易其稿,终成此书
4.历史与现实交错,书里与书外并行,人物和作者相融,对死亡命运与文学价值的反思从未如此触动心魂
5.中文读者翘首以盼数十载,终于迎来简体中文译本
6.译者为国内布洛赫研究权威,二十年磨一剑,文笔精湛,传神再现原作风貌
7.译者特别撰写两万字长篇后记,从作家到作品,深入解读“天书”
····
【内容简介】
临终之际,诗人维吉尔随奥古斯都的舰队跨越亚得里亚海,返回意大利。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中,从黑夜到白昼,他在皇宫的病榻之上回顾了自己的人生,思考着生存世界的险恶与痛苦、艺术与文学之于苦难现实的价值、人面对命运和死亡的回归与救赎,决定毁掉自己辛苦写成的《埃涅阿斯纪》。但直接面对好友和皇帝时,在聆听与自我辩解之间,他又该如何选择?他的灵魂能否实现至高的飞升与重生?
····
【名人评价及推荐】
布洛赫的两部主要作品,尤其是《维吉尔之死》,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代表着文学史的发展,这一点毫无疑问。
——托马斯·曼
《维吉尔之死》是我们这个时代用德语以及所有其他语言写就的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斯蒂芬·茨威格
我对布洛赫充满妒羡,因为我为避免死亡的痛苦而不得不严禁自己去做的事情,他成功做到了。
——卡尔·荣格
布洛赫的这部作品以其所探讨的主题以及完全独创、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弥补了普鲁斯特和卡夫卡之间、无可挽回地失去的过去和尚未到来的未来之间缺失的一环。换言之,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座桥,维吉尔以之跨越已逝过去与未到未来之间的空寂深渊。
——汉娜·阿伦特
正是在这黑色的年代,他写了《维吉尔之死》,灵感来自维吉尔决心摧毁他的《埃涅阿斯纪》的传说——这是以小说形式书写,以小说艺术为对象的一场庄严的告别,同时,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私人的死亡准备动作”。
——米兰·昆德拉
布洛赫在耐心方面极富天赋,足以创作出伟大的、显示出耐心的长篇小说《维吉尔之死》和《梦游人》,并贯穿在一种巨大的思考力之中。
——苏珊·桑塔格
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文学所诞生的至为伟大的小说家……《维吉尔之死》代表着自《尤利西斯》以来小说取得的仅有的真正技艺上的进步。
——乔治·斯坦纳
我永远不会忘记读到《维吉尔之死》开篇场景时席卷而来的一片狂喜之情。
——杜尔斯·格林拜恩
布洛赫创作出了20世纪极难企及的小说,或许仅次于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作为一部雄心勃勃的世俗《圣经》,《维吉尔之死》通过提供一种神话的认识论而非宗教信条来帮助人们面对死亡。
——埃内斯汀·施兰特
The Empusium: A Health Resort Horror Story Goodreads 豆瓣
Empuzjon
作者: Olga Tokarczuk / Antonia Lloyd-Jones 译者: Antonia Lloyd-Jones Riverhead Books 2024 - 9 其它标题: The Empusium
The Nobelist's latest masterwork, set in a sanitarium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 probes the horrors that lie beneath our most hallowed ideas.

In September 1913, Mieczysław, a student suffering from tuberculosis, arrives at Wilhelm Opitz’s Guesthouse for Gentlemen, a health resort in  what is now western Poland. Every day, its residents gather in the dining room to imbibe the hallucinogenic local liqueur, to obsess over money and status, and to discuss the great issues of the Will there be war? Monarchy or democracy? Do devils exist? Are women inherently inferior?

Meanwhile, disturbing things are beginning to happen in the guesthouse and its surroundings. As stories of shocking events in the surrounding highlands reach the men, a sense of dread builds. Someone--or something--seems to be watching them and attempting to infiltrate their world. Little does Mieczysław realize, as he attempts to unravel both the truths within himself and the mystery of the sinister forces beyond, that they have already chosen their next target.

A centur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gic Mountain , Tokarczuk revisits Thomas Mann territory and lays claim to it, blending horror story, comedy, folklore, and feminist parable with brilliant storytelling.
寂静的房子 豆瓣
作者: [土]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 彭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8
☆ 帕慕克自称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土耳其三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歌
☆ 透视年轻人的焦虑和挣扎,帕慕克说:“在我的书中,年轻人最喜欢《寂静的房子》,里面的每个年轻人都是我。”
☆ 帕慕克现代主义风格的开端,奠定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坚实基础
☆ 土耳其的《樱桃园》,透过一个家庭传奇记录土耳其知识分子阶层的现代化求索历程,捕捉在暴力和身份中挣扎的社会
☆ 获土耳其玛达拉勒小说奖,法文版获欧洲发现奖
·
20世纪初,祖父塞拉赫丁·达尔文奥鲁被政敌赶出伊斯坦布尔,携妻子法蒂玛定居在城郊的天堂堡垒。塞拉赫丁一生都在创作一部“可以唤醒东方”的百科全书,可至死也没能完成这部著作。多年后,他的私生子、侏儒雷吉普作为仆人与法蒂玛一起生活在古旧而寂静的老宅。
和以往每个夏天一样,孙子法鲁克、梅廷和孙女尼尔京从伊斯坦布尔来看望法蒂玛。他们有的人无法摆脱记忆和孤独,有的人沉溺于历史的忧伤,有的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找不到方向……寂静的房子内外充满了喧嚣与骚动,三代人的隔膜中飘荡着空旷的历史回声。
小说让每个角色都以第一人称交叉叙事,以多线并行方式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历史新旧冲突对个体带来的震荡,透露出现代化进程中无法抹去的失落与忧伤。行文具有浓烈的现代主义风格,被作者称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
·
在我的书中,年轻人最喜欢《寂静的房子》,也许是因为其中有关于我的青春的内容。《寂静的房子》中的每个年轻人都是我。
——帕慕克
《寂静的房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正如契诃夫的《樱桃园》,这些问题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法国《世界报》
《寂静的房子》贯穿着历史、宗教、阶层和政治的思想,但丝毫没有说教气。读者会被带到土耳其的一个海滨小镇,见到这个奇怪的家庭和他们的邻居。书中的人物似乎都同时生活在现在和过去,历史和现实,以及他们既有限也无限的心灵世界。
——《纽约时报》
《寂静的房子》出色地捕捉到一个在暴力和身份中挣扎的社会,既有充沛的热情,又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整部作品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旧金山纪事报》
《寂静的房子》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家庭传奇,又是对土耳其知识分子阶层的敏锐记录,帕慕克的行文预见了历史,又充满微妙和复杂。
——英国《独立报》
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可能属于特定的时空,但他们的焦虑是普遍的。这是衡量小说家技艺是否伟大的标准,人们曾在契诃夫身上发现这一点。
——印度《商业标准报》
一位伟大作家的开端,《寂静的房子》证明帕慕克完全值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召唤。
——英国《卫报》
《寂静的房子》完全能证明,帕慕克确实是世界上最多才多艺的小说家之一。尽管小说有特殊的背景,但人物各自的挣扎是普遍的:他们可能是任何家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
——美国《纽约观察家》
饥饿艺术家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奥)卡夫卡/ 著 / 熊亮/ 编绘 新时代出版社 2008 - 8
《饥饿艺术家》主要内容:他,作为一个饥饿艺术家,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遭人遗弃。因为他所追崇的克制精神在这个时代变得不再重要。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欲望,到处都是迎合与奉承,有的甚至为此而出卖自由……
这又岂止是他一人的悲哀?
纯真博物馆 豆瓣
Masumiyet Müzesi
7.7 (9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陈竹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2008年5月的北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其首个中国媒体见面会上,志得意满的当庭宣布:“我刚完成一部600页的小说。”——正是这部《纯真博物馆》!
“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
没有哪个以色欲沉迷开始的故事,能像本书这样,让你体会到痛失所爱的幸福与感动!
—————————————————————————
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
·纯真博物馆
1. 帕慕克为写本书,确曾走访全球各大小博物馆。他“泡馆”颇有瘾,有照片为证。
(详见:http://www.masumiyetmuzesi.com/)
2. 该博物馆确会存在。帕慕克多年前曾在伊斯坦布尔购置一处房产,所在地正是书中所写芙颂家的住址——楚库尔主麻的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此地会以本书命名并改建为特色博物馆,藏品主要反映伊斯坦布尔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纯真博物馆计划于2010年起接待游客,凭书中所附门票可得到一次免费参观的机会。
+++++++++++
文景已出版的帕慕克作品:
《杰夫代特先生》
《寂静的房子》
《雪》
《黑书》
《新人生》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白色城堡》
《我的名字叫红》
+++++++++++
敬请关注:
《别样的色彩》2010年6月上市
别样的色彩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宗笑飞 / 林边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3
一些帕慕克自称“小说无法表达”的想法、影像和片断,成就这部《别样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组合集”。一部通过记忆、遐想、素描、访谈与旅行,展现作者多个自我的优美篇章,向我们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帕慕克回忆了他拥有的第一本护照、他的第一次欧洲之行、女儿如梦的小时候,还讲到自己父亲的过世,谈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亲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还写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如劳伦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略萨…… 当然,少不了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梦游人 豆瓣
作者: [奥]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黄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 - 6
★被中文世界“遗忘”的文学巨匠

赫尔曼·布洛赫首部长篇小说代表作

☆米兰·昆德拉的文学偶像,与卡夫卡齐名的德语文学巨擘

汉娜·阿伦特、卡洛斯·富恩特斯、苏珊·桑塔格等一致推崇

★继《尤利西斯》之后的不朽杰作,国内首部德语直译版本问世!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范本,三部曲结构塑造三代“梦游人”

——从犹豫不决到徒劳无功,最后与破碎的时代共沉沦……

☆横跨欧洲30年动荡岁月,再现分崩离析的“昨日世界”

在无力反抗的时代,陷入一场集体梦游

“我们知晓自身的分裂,但我们无法解释原因……这是个让人无力反抗的时代,我们无法理解它,只能将它形容为‘疯狂’或‘伟大’。”

——————————

【内容简介】

《梦游人》是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继《尤利西斯》之后不朽的杰作”。小说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三十年的动荡岁月,以三部曲的形式塑造了三代“梦游人”形象。梦游人行走在清醒与深眠、现实与梦境之间,是社会价值持续崩溃的时代人们精神境况的浓缩。因为写下《梦游人》,布洛赫成为现代欧洲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第一部《1888年:帕瑟诺或浪漫主义》

帕瑟诺,一位贵族军官,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梦游人”。

帕瑟诺十分认同自己作为“军官”的身份。他迷恋制服,因为制服明确了世界的等级秩序,是他拥有的最确定的东西。但他的好友伯特兰却中途退伍,成为玩世不恭的商人,这对崇尚传统价值观的帕瑟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同时,帕瑟诺发现自己正被生活围困,无法从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挣脱。少年时,他遵循“次子从军”的传统,被迫离乡,进入军校;成年后又因哥哥意外离世,面临接管庄园的艰难抉择。他爱上了妓女鲁泽娜,却最终与门当户对的庄园主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但无论如何选择,帕瑟诺都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

★第二部《1903年:艾施或无政府主义》

艾施,一名会计,一个徒劳地想要挽救世界的“梦游人”。

艾施不理解,为什么弄虚作假的同事能被委以重任,认真工作的自己却被解雇了。在他看来,价值颠倒的世界就是一本“坏账”,他渴望“清算”社会不公平之事。

然而,在这个时代,艾施的努力显得徒劳又矛盾。他既不满于黑白颠倒的世界,却又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解救从事危险表演的女演员,艾施买下了杂技团,但很快又办起哗众取宠的女子摔跤比赛;为解救入狱的朋友,艾施四处求助,但最终却选择举报一个无辜之人……身处混乱的时代之中,他本就是价值崩溃的一部分。

★第三部《1918年:胡桂瑙或现实主义》

胡桂瑙,一个自私的逃兵,一个与混乱、失序的时代同流合污的“梦游人”。

逃兵胡桂瑙一路东躲西藏,来到了特里尔小镇。凭借着满口谎言,他摇身一变成为军火集团的代理人,周旋于以帕瑟诺少校为首的政要名流之间,收购了艾施主编的报纸,以报社发行人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在小镇生活下来。

与胡桂瑙不同,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小镇上的其他人无不是痛苦而彷徨的:郁郁寡欢的律师妻子在大流感中死去,死里逃生的战时后备兵陷入精神崩溃,失去手臂的少尉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随着战事延续,一场暴乱和大火彻底颠覆了小镇本就岌岌可危的安宁。

——————————

【名人推荐】

☆《梦游人》预示了小说的未来可能性。……必须认认真真地、慢慢地读《梦游人》,在那些最不合逻辑却可以理解的情节上玩味良久,去看出一种暗藏的、隐蔽的秩序。……在布洛赫的《梦游人》中,大写的历史呈现为一种价值贬值的过程。

——米兰·昆德拉

☆本世纪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小说之一。

——英国诗人、美国桂冠诗人 史蒂芬·斯彭德

☆这是一场最高级别的智力探险,是布洛赫足以称得上伟大的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他是天生的诗人。对他而言,写作本身无疑就是一种迷狂。

——汉娜·阿伦特
维吉尔之死 豆瓣
Der Tod des Vergil
作者: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彭敏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 2024 - 4
赫尔曼•布洛赫( 1886——1951)出生于维也纳,接受工程师培训并学习哲学和数学。他生前比较深入地参与了维也纳的知识分子生活,结识了卢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罗伯特•穆西尔等人。《梦游者》是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938 年,他被纳粹当作颠覆者监禁起来,在许多名人的斡旋下,后来被释放并逃亡到美国。在去世前的几年里,他在耶鲁大学研究群众心理学。他的著作还包括《着魔》、《无罪》、《维吉尔之死》等。
布洛赫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重要的作品——《维吉尔之死》(Der Tod des Vergil)最初出版于1945年。这部巨著一经出版便震惊世界,它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欧美许多作家、评论家将其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巨著之一,达到了无人能匹敌的高度,作为一座高高耸立的艺术巅峰,媲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丁的《神曲》、歌德《浮士德》等不朽经典巨著。
《维吉尔之死》以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晚年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描述维吉尔在临终前决定焚毁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埃涅阿斯纪》的过程,深入地探讨了诗歌、艺术、哲学、生命和宇宙等终极问题。在这部作品中,布洛赫运用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叙事方式,将史诗、小说、哲学、散文等文体高超地融为一体,宛如鬼斧神工一般,一气呵成。作品中主要叙述方式酷似小说却更像史诗,以极其复杂、深刻、极富张力的意境和想象力所展开,同时伴随着歌唱、低吟、合奏、意识流等艺术形式,将写作、诗意、生命和死亡等主题融入其中。通过维吉尔的内心独白和对话,作品揭示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探索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并展现了维吉尔对作品的矛盾情感和对艺术的无限渴望。
本书是《维吉尔之死》的中译本,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被翻译过来的中文版。
沉落者 豆瓣
Der Untergeher
作者: [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马文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1
○ 托马斯·伯恩哈德经典作品《沉落者》中译本首次出版。
○ 理论上他能对付所有生活中的不快,但在现实里他从来没有能力这样做。
○ 托马斯·伯恩哈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厄普代克、卡尔维诺、桑塔格、帕慕克、耶利内克推崇的文学大师。
○ 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
韦特海默的厄运在于,就在他经过莫扎特学院二楼三十三号房间的时候,格伦·古尔德恰好在那里弹奏《哥德堡变奏曲》,在弹所谓咏叹调。韦特海默后来把他的经历讲给我听,说他站在三十三号房间门前,听着格伦演奏,直到咏叹调结束。当时我就明白了,这是怎样一种惊骇。
这部独白体小说记述了三个人对钢琴演奏的艺术追求与不同的人生选择:一个成为奇迹,一个沉落,一个转向他路。
城堡 豆瓣
Das schloss
8.4 (7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高年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萨拉戈萨手稿 豆瓣 Goodreads
Manuscrit trouvé à Saragosse
7.8 (2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扬·波托茨基 译者: 方颂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亲爱的阿方索,
我们来到这里并非因为偶然……
我们在等你。
瓦隆卫队的年轻军官阿方索赶赴马德里加入他的军队。但他很快就发现,他被困在一家神秘的路边客栈,和形形色色的怪人待在一起:小偷、强盗、贵族、妓女与吉卜赛人。他在六十六天里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大约四十年后,这部手稿在一 个锁起来的箱子里被发现。
这部关于伪装、魔法、幻想,关于荣誉与怯懦、着魔与诱惑的书,生动刻画了各色人物。小说使用了怪谈、魔幻、爱情、喜剧、哥特等文风,故事中套着故事,被誉为堪比《十日谈》与《一千零一夜》的杰作。
*********************************************
文学史上的怪奇杰作,比肩《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的史诗巨著
普希金、卡尔维诺、萨曼·鲁西迪诚挚推荐
电影版深受导演斯科塞斯、科波拉、大卫·林奇推崇
国内读者期待多年,完整中译本首度问世
*********************************************
《萨拉戈萨手稿》里的故事一个套着一个,这些故事组成了一部难以被拆分的长篇小说。波兰伯爵扬·波托茨基在这部杰作里展现了怪诞文学的各种元素。
——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部波兰经典……中国套盒一样的故事结构……读起来就像一部非常杰出的当代小说。
——萨曼·鲁西迪
卓越的欧洲文学杰作之一。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巧的结构使人目眩神迷,大开眼界。
——《纽约时报》
读这本书物超所值,以一本长篇小说的价格,买下了两打独创又新颖的故事。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魔幻内容来看,《萨拉戈萨手稿》很像《一千零一夜》;从意识风格来看,很像《十日谈》……一部欧洲浪漫主义杰作。
——《华盛顿邮报》
人类有史以来最怪的书之一终于得到它在世界文学中应有的位置。
——《卫报》
体量巨大,光芒万丈,永无终结。
——《星期日邮报》
斯特林堡文集(全五册) 豆瓣
作者: [瑞典]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译者: 李之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奥古斯都・斯特林堡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与今天相差一个多世纪,但是瑞典驻华大使仍然用了“令人惊异地现代和当代”来形容斯特林堡作品之于当今的意义。因为作品屡屡犯禁,斯特林堡也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是瑞典皇家文学院却至今还承受着舆论的谴责。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则公开坦言:“第一次激起我对现代戏剧观念的,是斯特林堡的作品。”
斯特林堡生前被人描绘成“怪人”和“疯子”,但在后世,瑞典人却将他视为一个扰人灵魂的朋友。“如果你是瑞典人的话,斯特林堡就生活在你的内心,并且时不时激怒你。他的极端,实际上是在追问人生的本质问题。一旦你被他的病毒感染,他就会一辈子跟着你,缠绕着你。”不仅瑞典驻华大使,就连来华演出斯特林堡话剧的演员都有同样的感受,瑞内・布莱诺夫森,这位《斯特林堡的独白》的主演,更因为有过两个月在图书馆阅读斯特林堡的经历,而把他形容成一位这样的朋友:“他绝对不让你如沐春风,但他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我觉得他一直在我身边。”
斯特林堡的名字在中国也不算完全陌生。据介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作品《谁是父亲》就被译成中文,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过他的代表作《红房间》以及相关传记。但以前的这些作品均非瑞典文翻译而来,出版规模也属零敲碎打。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文集,据出版者介绍,依据的是瑞典文,版本则是从瑞典文国家版《全集》翻译而成。瑞典国家版全集是迄今为止瑞典最大的人文科学项目,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今,计划出版七十余卷,涵盖斯特林堡全部创作和批注。中译本《斯特林堡文集》收入斯特林堡的小说、戏剧、散文、书信等150万字,篇目都由参与国家版编纂的瑞典斯特林堡研究专家选定,中文版索引与注释,也直接沿用瑞典国家版。由于斯特林堡的作品中有一些宗教背景的内容以及瑞典历史上的事件,这些注释与索引对于初步接触斯特林堡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梦游人 豆瓣
Die Schlafwandler
7.6 (5 个评分) 作者: [奥]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流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重量级作品!
·
本书的出版,是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 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
·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本书作者拥有以上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却一直被文学史忽视。几十年来,本书几乎成了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
一个推崇昆德拉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
在价值崩溃的黑夜,每个人都是梦游者。
·
没有人能在黑暗中看见另一个人。
★名家推荐★
·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
——托马斯·曼
·
《梦游人》是本世纪少数真正具有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小说之一。
——斯蒂芬·斯彭德
·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
赫尔曼·布洛赫属于伟大的20世纪小说家之列,他们以几乎超出认知的方式改变了19世纪这一经典的艺术形式。
——汉娜·阿伦特
·
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
──《赫尔曼·布洛赫传》作者 埃内斯汀·施兰特
·
★内容简介★
·
《梦游人》是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从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开始,到1918年他退位为止,跨越了威廉二世的整个统治生涯,展现了现代世界的价值崩溃的进程。
·
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遵循长子继承庄园、次子从军的传统,成为一名中尉,而其好友贝特兰德则背离传统价值,退伍后成为一名商人。后来,约阿希姆因其兄长死于一场决斗而退出军队,回家顶替兄长接管庄园,并在妓女卢泽娜和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之间周旋挣扎,尽管感到无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依附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与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结婚。
·
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
小说第三部《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三个阶段,人在不受价值束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主人公胡格瑙逃离军队,在摩泽尔小城“度假”,遇到小城军队指挥官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少校和当地一份报纸的发行人埃施,他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集团的代理人,买下埃施的报纸,却在战争末期的动荡与混乱中杀死了埃施,并胁迫埃施太太与自己发生关系,之后过上了小资产阶级商人的安稳生活。与这一主要情节平行的,还有小城里一位律师的妻子汉娜·文德林、在埃施家里的孤儿玛格丽特、曾被埋在战壕里的泥瓦匠格迪克,以及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伤员的故事。此外,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贝特兰德·米勒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由于随笔中涉及了三部曲中的其他人物,因而他也是整个小说的“作者”,布洛赫就这样使整个小说相对化了。
The Sleepwalkers 豆瓣 Goodreads
Die Schlafwandler
作者: Hermann Broch 译者: Edwin Muir / Willa Muir Vintage 1996 - 1
The Sleepwalkers is a trilogy, where Broch takes "the degeneration of values" as his main theme. The trilogy has been praised by Milan Kundera, whose own writing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Broch. It is considered, along with Robert Musil´s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to be a masterpiece of modern Austrian prose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eath of Virgil 豆瓣
作者: Hermann Broch Vintage 1995 - 1
Begun while the author was imprisoned in a German concentration camp, this extraordinary and profound novel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of 20th-century modernism. A work that is part historical novel and part prose poem, it recreates the last 18 hours on the life of Virgil, author of the Aeneid, and the squalor and splendor of imperial Rome.
Don Quixote 豆瓣
作者: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译者: Tom Lathrop Signet Classics 2011 - 4
The epic tale of Don Quixote and his faithful squire, Sancho Panza, and their picaresque 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seventeenth century Spain, form the basis of one of the great treasures of Western literature - a book that is both a hilarious satire of the chivalric code and a biting portrayal of an age in which nobility can be a form of madness. This brand-new, thoroughly modern translation, and the extensive introduction and footnotes, make Cervantes' masterpiece more delightful and accessible to English readers than ever before.
The Manuscript Found in Saragossa 豆瓣
作者: Jan Potocki 译者: Ian MacLean Penguin Classics 1996 - 9
在线阅读本书
Alphonse, a young Walloon officer, is travelling to join his regiment in Madrid in 1739. But he soon finds himself mysteriously detained at a highway inn in the strange and varied company of thieves, brigands, cabbalists, noblemen, coquettes and gypsies, whose stories he records over sixty-six days. The resulting manuscript is discovered some forty years later in a sealed casket, from which tales of characters transformed through disguise, magic and illusion, of honour and cowardice, of hauntings and seductions, leap forth to create a vibrant polyphony of human voices. Jan Potocki (1761-1812) used a range of literary styles - gothic, picaresque, adventure, pastoral, erotica - in his novel of stories-within-stories, which, like the "Decameron" and "Tales from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provides entertainment on an epic scale.
堂吉诃德沉思录 豆瓣
作者: [西]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译者: 王军 / 蔡潇洁 商务印书馆 2021 - 4
《堂吉诃德沉思录》初版于1914年,是奥尔特加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总结奥氏早期哲学思想的*之作和理解他后来作品的引领之作。奥尔特加通过与塞万提斯的伟大作品《堂吉诃德》的“对话”,象征性地提出西班牙对建构西方文化或可做出的贡献,即需要将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欧洲北部理性主义文化和建立在印象与感性上的南部地中海文化融合起来,才构成唯一的欧洲文化;同时奥氏认为《堂吉诃德》不仅是一部对骑士小说和理想的戏仿之作,它还包含着一种人类学,一种理解人性的方式。通过他的解读,我们发现堂吉诃德和桑丘很真实,因为他们的游历表达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生命问题,而这些同时也就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生命、爱情、家庭、对财富的渴望、信仰或者失去信仰、与他人的关系、个体在社会期待里遭受的打击、时代的信念等等。在《堂吉诃德沉思录》中,奥尔特加认为哲学应当从生命的我出发,这里的“我”就是我们所说的“我走路,我想要,我厌恶,我疼痛”的 “我”,一个活着的“我”;在生命中,我“验证、存在和行动”。奥尔特加鼓励我们要充满激情地活着:这就是生命。
惶然录 Eggplant.place 豆瓣
Livro do desassossego
8.8 (42 个评分) 作者: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7
★ 文字典雅、精准、洁净,充满了诗性之美和智性之魅,体现其对思想对生活一种智慧的悟力,穿透了尘世和自然。
★ 这是一本意蕴深厚的书,只要你不断阅读,你就会领悟佩索阿博大精深的感知。什么时候阅读都会像初次阅读那样,字里行间总有新的空间浮现出来。
★ 法国头牌大报《世界报》图书副刊刚刚评出1944年解放七十五年来在法国出版的全世界一百部最佳小说之一。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伊斯坦布尔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何佩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这是一部必须收藏的奥尔罕・帕慕克作品。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共450幅黑白照片,相比原有版本,新增图片230幅,均由作者亲自甄选。帕慕克将图片与他的记忆相联系,土耳其的“呼愁”、黑白分明的城市建筑、省城里的穷民、后帝国式的忧郁以及建筑废墟的苍凉。
帕慕克自己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本基于文字的书籍; 而新版本则是一本基于视觉的书籍。前一本书中,照片是附属于文字的; 而在这个版本里,我可以说,文字诠释了照片承载的情感。从右往左翻看这本书,也会富有情趣。”
------------------------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伊斯坦布尔》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
------------------------
每座伟大的城市都需要一个伟大的作家写出它的灵魂和故事,真正让我们把握这座城市的本质。都柏林有乔伊斯,布拉格有卡夫卡,里斯本有佩索阿,北京有老舍,上海有张爱玲 ……而伊斯坦布尔,终于有了属于它的奥尔罕・帕慕克。——梁文道
在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先有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说。——莫言
帕慕克忠诚于他内心丰富的诗意。一曲意味深长的迷人哀歌——唱给记忆中的童年,唱给伊斯坦布尔——把他带到世界面前。——《观察家报》
帕慕克不仅捕捉了伊斯坦布尔过去和现在的冲突,更展现了城市的诡谲、永恒之美。
——《新政治家》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受到外来文化和信仰的冲击,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独被“呼愁”笼罩的伊斯坦布尔人。——《旧金山时报》
跨立于达达尼尔海峡的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清醒的城市编年史家……他的小说洞察东方与西方的不同……——《芝加哥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