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文学
聊天记录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7.4 (15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千禧一代的代言人
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力作
网络交流文体精准捕捉当下青年现状
横扫社交平台的惊喜之作
-
在危急关头,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
我们究竟要爱谁。
-
爱尔兰女大学生弗朗西丝写诗,爱文艺。21岁那年的夏天,她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在书店、花园、咖啡馆、公寓楼,弗朗西丝和她的新朋旧友谈天说地,妙语连珠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或拉近,或疏离。不知不觉,弗朗西丝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婚外恋。
生活渐渐失控,价值理念归零,弗朗西丝在爱欲和伤痛中迎来第二次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脆弱与偏见,拷问并习得关于友谊、爱情、婚姻、金钱、宗教、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要明白世界与自身必须先要经历生活,弗朗西丝发现,她不能总是做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聊天记录》是一个由年轻诗人讲述的故事。小说语言清澈直白,处理的却是现代社会的个体面对的一系列道德难题。弗朗西丝,或者说作者萨莉·鲁尼,像一个小小的哲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真诚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
【编辑推荐】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莎莉•鲁尼的处女作。
★ 被誉为“千禧一代第一个伟大的作家”,小说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充满了智慧和对人际关系中复杂动态的洞察,精准地捕捉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年轻人的现状。
★ “不可救药地悲伤着的”年轻人,对自身的身体、智力、阶层的深刻敏感触发对权力的思考。
★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短信、脸书融入角色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口吻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叙事文体和张力。
★ 青年作家张悦然、周嘉宁,青年翻译家陈以侃力荐!
-
鲁尼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对话在电邮、短信、眼神之间无缝穿梭,对性爱与创作充满自信,爱慕写电邮时首字母全部小写的年长男人。她的第一人称叙述者、21岁的弗朗西丝,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细致观察的人,然而鲁尼留出空间,让读者看到弗朗西丝忽视的一切。
——《巴黎评论》年度最佳小说推荐语
鲁尼这本从头到尾都精彩绝伦的小说,一大美妙之处就在于她犀利地洞察了与所谓的自知之明常常伴生的自欺欺人。……《聊天记录》是一本别出心裁的理念之书。但它对人的观察甚至更为聪慧。
——《纽约客》
鲁尼出色地描写了一个有才华、但有自残倾向的年轻女人,捕捉了她的精神与生理状态。她敏锐地意识到,表面的自由其实受制于肉眼看不见的栅栏。……鲁尼能言善辩的人物们或许没能表达脆弱的自己,她却用独有的声音替他们发声。
——《卫报》
我爱读那种让人根本无法相信是处女作的处女作……《聊天记录》刻画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大学生与一个年长的已婚男人恋情纠缠的微妙画像,令人手不释卷。
——扎迪·史密斯
萨莉·鲁尼是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作家。《聊天记录》用B.E.埃利斯早期的那种紧凑、从容到酷的文风,写出一群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活像塞林格笔下那种实诚、自命不凡的年轻的爱尔兰后裔。
——科林·巴雷特(《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
正常人 豆瓣 Goodreads
Normal People
7.9 (16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 风靡全球的电视剧 Normal People 原著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萨莉•鲁尼的代表作
★ 2018水石书店年度图书、爱尔兰年度图书奖、2019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英国图书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英美销量超150万册
★ 在全球被翻译成46种文字出版
★ 入围布克奖、迪伦•托马斯奖、女性文学奖
★ 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第25名)
★ 被纽约公共图书馆、《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巴黎评论》、《时尚先生》、Elle、NPR等数十家机构、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康奈尔和玛丽安在爱尔兰西部一个小镇长大。在学校,康奈尔备受欢迎,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独来独往。然而,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对话,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和他们今后的人生。
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大学数年中,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最后在她走向自毁、而他往别处寻找生活的意义之际,他们究竟该如何拯救彼此?人怎样才能改变另一个人,人如何才能说出内心感受让别人真切感知?
继《聊天记录》之后,萨莉•鲁尼在她的第二部小说《正常人》中,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为当代小说注入新生力量。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豆瓣 Goodreads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7.1 (6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6
小说家艾丽丝独自搬到陌生滨海小镇,在交友软件结识蓝领工人费利克斯,邀请他陪自己去罗马宣传新书。在都柏林,她最好的女友艾琳刚走出失恋的阴影,开始与从小就相识的西蒙约会。
艾丽丝,费利克斯,艾琳,西蒙,四个人都过了三十岁,他们仍然年轻,但生活正在渐渐追上他们。他们相互渴慕,相互隐瞒,分分合合。他们为爱与性,为友谊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烦恼。他们是否站在天黑以前最后一个有光的房间里,见证什么?他们能否相信,还存在一个美丽的世界?
莫洛伊 豆瓣
Molloy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阮蓓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莫洛伊》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莫洛伊寻找母亲为线索展开。莫洛伊是一个腿脚不便而又失去大部分记忆的中年人,被困在已故母亲的房间里不停地写作。他的任务是把他寻找母亲的漫长旅程,也就是把他来此之前的冒险经历用文字记述下来。第二部分是由另一个主人公莫朗叙述的他寻找失踪的莫洛伊的旅行。一个突如其来的信使带来了寻找莫洛伊的命令,于是,莫朗踏上了寻找莫洛伊的旅程……
马龙之死 豆瓣
Malone meurt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马龙之死》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一个清醒的等死过程。马龙是一个年逾八十的孤单老头儿,他一个人单独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着死亡快些降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马龙用写作消磨着无聊的时光,自己为自己编故事,窥视着床边带血的木棍,每天给他送饭菜的妇人……他的意识渐渐地进入到死亡的巨大阴影里,伴随着他絮絮叨叨的独白。
无法称呼的人 豆瓣
L'Innomable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余中先 / 郭昌京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无法称呼的人》是贝克特最为知名的法文“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三部。在这部小说中,时间、空间都消失了,只听到一个挣扎的声音执着地自我表达,探寻有关它本身存在问题的答案。那说话的声音的强制力量,冗长夸张的文字力量,将叙事者带到一个地狱边境的空间,常常使人联想起但丁的地狱。
是如何 豆瓣
Comment c'est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是如何》用法文写成,出版于1961年。原名Comment c'est,与法文单词commencer(意为“开始”)的谐音。全书不设标点,寥寥数行即成一段,宛如梦呓,充满诗意。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皮姆之前(叙事者孤身一人在泥沼和黑暗中爬行)、和皮姆在一起(叙事者在泥沼和黑暗中一动不动,直到皮姆弃他而去)、皮姆之后(叙事者回到了之前孤身一人的状态,在泥沼和黑暗中一动不动)。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在时间上延续的故事,其实在这部小说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尤利西斯 豆瓣
8.1 (30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文洁若 / 萧乾 译林出版社 2005 - 8
《尤利西斯》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乔伊斯一反传统的写作方法,使用极为怪诞的手法,展现发生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时中的种种事情,每一小时写一章,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的性心理,整章只有前后两个标点符号,堪称文学一绝。加以这部作品是否属淫书的争论,在西方曾两上法庭,解禁后其影响更大。2000年英美一些重要媒体,一致将《尤利西斯》列为20世纪世界最富影响的名著之一。
都柏林人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8.8 (116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豆瓣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李靖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6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主要讲述了:这是乔伊斯第一次运用意识流手法写就的长篇小说。它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读完《尤利西斯》,或许需要某种勇气,而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你需要的仅仅是打开第一页。因为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 豆瓣 谷歌图书
Finnegans Wak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戴从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夜晚梦境,具有“迷宫”一样的文学结构,通篇充满了意识流。作者乔伊斯甚至发明了一种在世界语言史上绝无仅有的“梦语”。整部书中最有名的一个单词,就是乔伊斯用100个英文字母拼成的“雷击”一词,模拟雷声隆隆不断。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部小说的第一句“写在最后一页上”,而最后一句则“写在第一页上”。据称,这体现了作者乔伊斯对“历史循环”观点的赞同。当人们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才发现又回到了小说的开头。在作品完成之际,乔伊斯放言说,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而“这本书至少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
Ulysses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James Joyce Penguin Books 2008 - 7
Written over a seven-year period, from 1914 to 1921, this book has survived bowdlerization, legal action and controversy. The novel dea ls with the events of one day in Dublin, 16th June 1904, now known as "Bloomsday". The principal characters are Stephen Dedalus, Leopold Bloom and his wife Molly. "Ulysses" has been labelled dirty, blasphemous and unreadable.In a famous 1933 court decision, Judge John M. Woolsey declared it an emetic book - although he found it not quite obscene enough to disallow its importa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 and Virginia Woolf was moved to decry James Joyce's "cloacal obsession". None of these descriptions, however, do the slightest justice to the novel. To this day it remains the modernist masterpiece, in which the author takes both Celtic lyricism and vulgarity to splendid extremes. It is funny, sorrowful, and even (in its own way) suspenseful. And despite the exegetical industry that has sprung up in the last 75 years, "Ulysses" is also a compulsively readable book.
Dubliners 豆瓣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James Joyce Bantam Classics 1990 - 3
Book Description
"Don't you think there is a certain resemblance between the mystery of the Mass and what I am trying to do?...To give people some kind of intellectual pleasure or spiritual enjoyment by converting the bread of everyday life into something that has a permanent artistic life of its own."
-- James Joyce, in a letter to his brother
With these fifteen stories James Joyce reinvented the art of fiction, using a scrupulous, deadpan realism to convey truths that were at once blasphemous and sacramental. Whether writing about the death of a fallen priest ("The Sisters"), the petty sexual and fiscal machinations of "Two Gallants," or of the Christmas party at which an uprooted intellectual discovers just how little he really knows about his wife ("The Dead"), Joyce takes narrative places it had never been before.
The text of this edition has been newly edited by Hans Walter Gabler and Walter Hettche and is followed by a new afterword, chronology, and bibliography by John S. Kelly. Also included in a special appendix are the original versions of three stories as well as Joyce's long-suppressed Preface to Dubliners.
From Library Journal
Joyce's classic has been recorded before, of course, but in this new version, each of the 15 stories will be read by a different person, including writers Frank McCourt, Malachy McCourt, and Patrick McCabe, and actors Ciaran Hinds and Colm Meaney.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7.4                 width:(cm)10.8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豆瓣 Goodread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作者: James Joyce 译者: Dámaso Alonso Penguin Classics 2003 - 3
Published in 1916, James Joyce's semiautobiographical tale of his alter ego, Stephen Dedalus, is a coming-of-age story like no other. A bold, innovative experiment with both language and structure, the work has exerted a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novel.
'Joyce dissolved mechanism in literature as effectively as Einstein destroyed it in physics,' wrote Alfred Kazin. 'He showed that the material of fiction could rest upon as tense a distribution and as delicate a balance of its parts as any poem. Joyce's passion for form, in fact, is the secret of his progress as a novelist. He sought to bring the largest possible quantity of human life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the observing mind, and the mark of his success is that he gave an epic form to what remains invisible to most novelists.... Joyce means many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for me his importance has always been primarily a moral one. He was, perhaps, the last man in Europe who wrote as if art were worth a human life.... By living for his art he may yet have given others a belief in art worth living for.'
Finnegans Wake 豆瓣
作者: James Joyce Penguin Classics 2000 - 6
The Merriam-Webster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Experimental novel by James Joyce. Extracts of the work appeared as Work in Progress from 1928 to 1937, and it was published in its entirety as Finnegans Wake in 1939. The book is, in one sense, the story of a publican in Chapelizod (near Dublin), his wife, and their three children; but Mr. 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 Mrs. Anna Livia Plurabelle, and Kevin, Jerry, and Isabel are every family of mankind. The motive idea of the novel, inspired by the 18th-century Italian philosopher Giambattista Vico, is that history is cyclic; to demonstrate this the book begins with the end of a sentence left unfinished on the last page. Languages merge: Anna Livia has "vlossyhair"--wlosy being Polish for "hair"; "a bad of wind" blows--bad being Persian for "wind." Characters from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ppear and merge and disappear. On another level, the protagonists are the city of Dublin and the River Liffey standing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story of Ireland and, by extension, of all human history. As he had in his earlier work Ulysses, Joyce drew upon an encyclopedic range of literary works. His strange polyglot idiom of puns and portmanteau words is intended to convey not 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cious and the unconscious but also the interweaving of Irish language and mythology with the languages and mythologies of many other cultures.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Exiles 豆瓣
作者: James Joyce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9 - 1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novel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James Joyce is famed for his mastery of expression. His unprecedented explor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particular, has made him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modern times. This three-act pla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18; and like much of Joyce's other works, it is an imaginative reconstruction of his own life. In it, Richard Rowan, an Irish writer who has spent much time abroad, feels estranged from Irish society when he returns to Dublin. Focusing on the love entanglements between Rowan; his common-law wife, Bertha; and his friends, the story is requisite reading for devotees of this brilliant author. Unabridged republication of a standard edition.
雨后 豆瓣
After Rain
8.0 (2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威廉·特雷弗 译者: 管舒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1
威廉•特雷弗被《纽约客》誉为“当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雨后》是威廉•特雷弗著名的短篇小说集,1996年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评为年度好书。特雷弗以充满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十二个直抵人心的动人故事。在《雨后》这部直抵人心的短篇小说集中,我们会遇见一个盲人钢琴调音师,他对第一任妻子的美好记忆随着第二任妻子的到来而逐渐变化;一个婚姻触礁的女人,她必须在愤怒的丈夫与闺蜜之间做出选择;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子,她独自在意大利山间旅行,因为一幅不知名的《天使传报图》而顿悟……
特雷弗自称是讲故事的人:“也许,我的小说的确有时揭示了人的种种境况,但我并非有意如此。”无论是否有意,特雷弗用他的悲悯、深刻的创作感动了一代代读者。
第三个警察 豆瓣
The Third Policeman
7.3 (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弗兰·奥布莱恩 译者: 刘志刚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人生是场苍白的幻梦,是吞噬你我灵魂的杳杳黑洞。-
★ 比肩乔伊斯、贝克特,“爱尔兰现代文学三杰”奥布莱恩扛鼎之作
★ 经典美剧《迷失》倾情力荐,2天内狂卖10000册的后现代主义神作
★ 狄兰·托马斯、格雷厄姆·格林、安东尼·伯吉斯、约翰·厄普代克、威廉·特雷弗、唐纳德·巴塞尔姆、库尔特·冯内古特、吉尔伯特·索伦蒂诺、伊什梅尔·里德……顶礼膜拜的小说大师
*********************************************************
《第三个警察》写于1939至1940年间,直到1967年作者去世一年后才得以出版,是一部关于时间与空间、死亡与存在的暗黑喜剧小说,是一场融合卡夫卡式梦魇和爱丽丝式奇境的夺命之旅。
叙述者“我”自十六岁时起便沉迷于对科学怪才德塞尔比的研究,及至而立之年完成鸿篇论著,却苦于无钱出版。“我”受了朋友怂恿,与他合谋杀害了一个有钱的老头儿,到手的钱匣却被他自个儿藏了起来。三年之后终于获知其藏匿之地,然而,寻匣之旅不期然地成了天方夜谭般的荒诞奇遇:虽死犹生地出现在“我”眼前的受害者的“鬼魂”,内心深处开始同“我”对话的“我”自己的灵魂,一个没有宽度、没有厚度的诡异警局,一个笃信“原子论”的警长和他关于“自行车人”的奇谈,以及在位于隔墙里的袖珍警局办公,与被杀害的老头儿有着一模一样面孔的第三个警察……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作者把关子卖到了最后。
*********************************************************
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具有真正的喜剧精神。
——詹姆斯·乔伊斯
靠着言辞、风格、魔法、疯狂和不羁的创造力,弗兰·奥布莱恩让你脑洞大开。
——安东尼·伯吉斯
跟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一样,他行文自如,举重若轻,有一种刺痛人心的优雅在每一页熠熠闪光。跟贝克特一样,他拥有一种遣词造句的完美天赋,一种将朴素文字调制为诗性音符的艺术——这一招两人都是从乔伊斯那里学到的。
——约翰·厄普代克
爱尔兰最具原创力和洞察力的小说家之一。
——威廉·特雷弗
弗兰·奥布莱恩和乔伊斯、贝克特一起,组成了爱尔兰伟大作家的圣三位一体。
——艾德娜·奥布莱恩
几被遗忘的爱尔兰文学巨头之一。
——英国《独立报》
奥布莱恩是二十世纪的喜剧天才之一。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双鸟渡 豆瓣
At Swim-Two-Birds
8.0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弗兰·奥布莱恩 译者: 韩慕照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之作
★ 荣膺首届都柏林“一城一书”
★ 会集爱尔兰全明星阵容(布伦丹·格利森 × 多姆纳尔·格利森 × 迈克尔·法斯宾德 × 科林·法瑞尔 × 基里安·墨菲),同名改编电影紧张制作中
★ 20世纪最佳英文小说100种(读者票选)| 美国《现代文库》 1999年
★ 1923年以来最佳英文小说100种 | 美国《时代》周刊 2005年
★ 后现代主义必读书目61种 | 美国《洛杉矶时报》 2009年
★ 史上最佳英国与爱尔兰小说20种 | 英国《每日电讯报》 2014年
★ 史上最佳英文小说100种 | 英国《卫报》 2014年
★ 狄兰·托马斯、格雷厄姆·格林、安东尼·伯吉斯、约翰·厄普代克、威廉·特雷弗、唐纳德·巴塞尔姆、库尔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吉尔伯特·索伦蒂诺、伊什梅尔·里德……顶礼膜拜的小说大师
*********************************************************
《双鸟渡》出版于1939年,是爱尔兰作家弗兰·奥布莱恩的代表作。在这部天才般的元小说作品中,奇思妙想、神话传说、讽刺闹剧和胡言乱语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性懒散的都柏林年轻大学生,和他严厉古板的叔叔住在一起。他嗜酒成癖,喜欢长时间赖在床上,没事就搞搞创作,编一堆天花乱坠的故事。这学生塑造了一个二流作家的形象,作家拙劣的创作引起了笔下人物的不满,这些桀骜不驯的角色群起反叛,倒霉的作者为此吃尽了苦头。
古人和今人在书中次第登场,人类和精灵在这里穿梭翱翔,传说和现实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交缠碰撞,成就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狂欢——《双鸟渡》既是对爱尔兰文学宝藏的一次谐趣模仿,也是对现代都柏林社会的一番精彩描摹,足以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提并论。
*********************************************************
我已经列举了许多语言的迷宫,但没有一个像弗兰·奥布莱恩的新书《双鸟渡》这般复杂……它不仅仅是一座迷宫,还是对爱尔兰小说诸多构想方式的一场讨论,更是一座散文和诗歌的练习宝库,戏仿了所有爱尔兰的文学风格。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具有真正的喜剧精神。
——詹姆斯·乔伊斯
一部千里挑一的佳作,与《项狄传》和《尤利西斯》一脉相承。
——格雷厄姆·格林
如果你妹妹是个吵吵嚷嚷、邋里邋遢的酒鬼,把这本书给她准没错。
——狄兰·托马斯
靠着言辞、风格、魔法、疯狂和不羁的创造力,弗兰·奥布莱恩让你脑洞大开。
——安东尼·伯吉斯
跟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一样,他行文自如,举重若轻,有一种刺痛人心的优雅在每一页熠熠闪光。跟贝克特一样,他拥有一种遣词造句的完美天赋,一种将朴素文字调制为诗性音符的艺术——这一招两人都是从乔伊斯那里学到的。
——约翰·厄普代克
爱尔兰最具原创力和洞察力的小说家之一。
——威廉·特雷弗
弗兰·奥布莱恩和乔伊斯、贝克特一起,组成了爱尔兰伟大作家的圣三位一体。
——艾德娜·奥布莱恩
几被遗忘的爱尔兰文学巨头之一。
——英国《独立报》
一部散发着浓郁酒香的无与伦比、小巧精致的杰作。
——美国《时代》周刊
奥布莱恩是二十世纪的喜剧天才之一。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终场故事集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威廉•特雷弗 译者: 杨凌峰 2022 - 3
★ 短篇小说是一瞥的艺术。——威廉•特雷弗
★ 威廉•特雷弗,“爱尔兰契诃夫”,被《纽约客》誉为“当代英语世界最好的短篇小说作者”,也是迄今在《纽约客》上发表短篇小说最多的作家
★ 众多小说家推崇:希拉里•曼特尔、约翰•班维尔、安•恩莱特、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罗迪•多伊尔、李翊云……
★ 《终场故事集》是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遗作结集,出版于二〇一八年,被《纽约时报》选为年度值得关注图书。小说集收录十个故事,延续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描写普通人生活中的戏剧性瞬间,探讨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失落。
★ 这位伟大的爱尔兰作家……轻描淡写地捕捉到个人生活中转折的瞬间。这部看似安静实际如火山喷发般的作品,是他送给我们的最后礼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本书是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遗作结集,出版于二〇一八年,被《纽约时报》选为年度值得关注图书。小说集收录十个故事,延续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描写普通人生活中的戏剧性瞬间,探讨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失落。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一位家庭教师和他的学生,多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时,他们的生活陷入混乱;一个女孩发现了她认为已经死去的母亲仍然活得好好的;一名钢琴教师接受了学生的偷窃,以换取他美妙的音乐……这些故事是献给文学爱好者和特雷弗书迷的一份礼物,证实了其作为当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