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totle
尼各马可伦理学 豆瓣
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
9.3 (2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ISBN:9787100035750,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
2021年12月4日 想读 不好意思说读过,上课基本就没听懂。
2021年12月4日 评论 对NE学了半个学期之后的一点直觉思考 - NE这本书,作为Aristotle比较知名的三部伦理学著作(EE,MM,NE)中最重要的一部,里面论述了很多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和比较论证。趁着我对它的记忆还没完全消失(事实上对它本身确实兴趣不大),但是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值得作为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写一篇评论记录一下。 一开始我们上课主要是以一种英文文本阅读的模式,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虽然也不是非常的多)换成了依次翻译,拿上了中译本的参考书,但是发现最后还是以英文版的翻译比较通顺。比如很多概念像是prohairesis,kalon等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概念找不到非常契合的中文翻译,也阻碍了阅读速度。第一个教训是尽量学好英文文本阅读,减少机翻。 第二点是Aristotle行文的方式。虽然NE主要是以一种学生记录讲稿式的行文方式,里面的逻辑非常不清楚,同一句话除了概念有问题以外,内容也甚至可以讨论一节课。但是除开对这种学习方式影响的阅读,其本身还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虽然我对NE并不少讨厌,但是Aristotle毫无疑问是天才)。同一个问题和理论(比如正义,快乐,善)的讨论前后有矛盾,也只有Aristotle能够依然被不厌其烦地研究了。 第三点是NE本身内容的广度和深度,NE作为一部古希腊的伦理学著作毫无疑问是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的伦理学研究。作为最早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涉及到的很多概念本身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中涉及到最多的伦理学概念,比如正义,友爱,快乐,德性,这些都为之后的伦理学研究以及文本研究划清了研究领域,即哪些内容是和伦理学相关的,它关系到它的范围,离开这个范围就会进入另一个伦理学概念的讨论范围。一方面这显然是必须的,不然之后的作品都需要重新划分讨论区域,但另一方面同样也是对后来学术范围的一种无言的限制,一直到中世纪甚至之后的哲学思维方式都沿用Aristotle也不足为奇了。当然,之后另外很多批判Aristotle的哲学家也懂得这一点,他们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贡献毫无疑问也有Aristotle的一部分。 不用多说,我这半个学期在学NE的过程显然并不是特别喜欢。我还是比较走分析流派的,对古希腊这种语焉不详的行文方式难以接受,但是它们自身的优点显然不能被我的不喜欢所掩盖,毕竟我就是个普通的初学者。当然我还是认为所有人还是需要看看NE,即使看不太懂或者概念辨析不清,但是只要看上那么几个月或者慢慢读,它的内容一定会被我们所接受,并且在生活中也会有一定的思维影响——要说为什么,NE本身就是古希腊哲学对日常生活中最需要权衡利弊的,最不形而上的(不像《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等等)伦理学概念的经验论述的一个集大成者。即使我们想学之后的伦理学,他们也都是建立在经验的伦理学的一个演化。 P.S.:关于NE到底是不是一种经验的伦理学,我不好说,这就是我的直觉。
Aristotle 哲学
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义 豆瓣
作者: [德] 布伦塔诺 译者: 溥林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经典研究著作译丛”之一,是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根据德国赫尔德出版社1862年版译出,包含了大量的注释以及对希腊原文的引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曾经说过:“是(者)”被以多重方式加以言说。“是者”是最普遍的东西,所以它也是我们在思想上所把握到的最初的东西;而较为普遍的东西总是那就思想上的认识而言较为在先的东西。对“是者”的多重含义的讨论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门槛。
灵魂论及其他 豆瓣
De Anima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论灵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灵魂的定义,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
在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五种感觉。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的、外在的,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味觉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结果;触觉的对象是元素的性质,即冷热与干湿。他还认为感觉的产生一定要通过某种中介物,如视觉是颜色通过透明体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的;听觉是声音通过水或空气等媒介物传到耳朵,引起耳室内的空气活动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医学、解剖学知识,断言每种感官的结构是同它们的对象相适应的。他确信感觉依赖于感官:眼睛坏了视觉就停止了,耳膜坏了,听觉也就没有了。
他在总结五种感觉的共同点时认为,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人的心灵犹如蜡块,感觉则是事物在这个蜡块上留下的印痕。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与孔道”、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精密得多。
《论灵魂》第 3卷主要是探讨理性灵魂及理性认识问题。他探索了理性与感觉的区别、思维的作用、理性认识的任务等。这些思想中尽管有不少唯心主义成分,但对后来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亚里士多德 豆瓣
Aristotle
作者: (美)希尔兹 译者: 余友辉 华夏出版社 2014 - 2
亚里士多德通常与柏拉图、康德一起,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巨人。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著作提供了一个总览之后,花较大的篇幅讨论了两个框架性的主题:他关于解释充分性的四因理论和关于成功哲学探究所必需的工具和方法观念。以此为基础,作者随后全面深入地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修辞学和科学理论。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高度体系化的思想家,因此他在某个领域中的观点,如果不经常诉诸他在其他领域的观点,往往得不到充分的理解。本书论述主题全面,分析深刻敏锐,多有独到之见,是一部一流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佳作。
Aristotle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Shields Routledge 2007 - 5
In this excellent introduction, Christopher Shields introduces and assesses the whole of Aristotle’s philosophy, showing how his powerful conception of human nature shaped much of his think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soul and the mind, ethics, politics and the arts. Beginning with a brief biography, Christopher Shields carefully explain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Aristotle’s thought: his explanatory framework, his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and his four-causal explanatory scheme. Subsequently he discusses Aristotle’s metaphysics and the theory of categories and logical theory and his conception of the human being and soul and body. In the last part, he concentrates on Aristotle’s value theory as applied to ethics and politics, and assesses his approach to happiness, virtues and the best life for human beings. He concludes with an appraisal of Aristotelianism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