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rida
声音与现象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声音与现象,ISBN:9787100072083,作者:(法)德里达 著,杜小真 译
书写与差异(上下)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张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书写与差异》为作者十一篇论文的结集,德里达运用解构的思想分析集中阐明了分延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内涵,它标志着一种奇特的运动,一种各自差异的运动—迂回、间隔、代表、分裂、失衡、距离—的纯粹统一。这些运动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希求。即对文学书写与结构动机进行探索,并坚持一个基本特点,书写与差异之间的连接点。
Writing and Difference 豆瓣
作者: Derrida, Jacques 译者: Alan Bass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2001 - 5
First published in 1967, "Writing and Difference, " a collection of Jacques Derrida's essays written between 1959 and 1966, has become a landmark of contemporary French thought. In it we find Derrida at work on his systematic d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metaphysics. The book's first half, which includes the celebrated essay on Descartes and Foucault,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Derrida's method of deconstruction. In these essays, Derrida demonstrates the traditional nature of some purportely nontraditional currents of modern thought - one of his main targets being the way in which "structuralism" unwittingly repeats metaphysical concepts in its use of linguistic modes.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论文字学 豆瓣
作者: [法] 雅克·德里达 译者: 汪堂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论文字学(精)》作者雅克·德里达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初版于1967年的本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
本书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通过对莱维一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是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商品描述
本书作者雅克·德里达(1930-2004)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初版于1967年的《论文字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着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第二部分通过对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揭示了文字的替补特征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组织、情感世界、文化生活乃至生存方式的深刻影响。
Of Grammatolog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acques Derrida 译者: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
Jacques Derrida's revolutionary theories about deconstruction, phenomen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structuralism, first voiced in the 1960s, forever changed the fac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riticism. The ideas in De la grammatologie sparked lively debates in intellectual circles that included students of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ities, inspiring these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of their disciplines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improper. Thirty years later, the immense influence of Derrida's work is still igniting controversy, thanks in part to Gayatri Spivak's translation, which captures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original. This corrected edition adds a new index of the critics and philosophers cited in the text and makes one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s most indispensable works even more accessible and usable.
本原与延异 豆瓣
作者: 朱刚 商务印书馆 2019 - 11
早期德里达最关切的哲学问题是本原问题。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原观或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引领其思想发展的一根主线、一个“纲”。纲举而目张,只要把握这条主线、这个纲,我们就会发现,号称晦涩的德里达,其实并不难懂,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讨论和针对的是什么问题。比如,他的那些幽灵般飘忽不定的术语:延异、踪迹、替补等等,就都是针对本原问题而发,或者说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本原观而提出:延异是对本原的延异,或本原的自身延异;踪迹是本原消逝后留下的踪迹;替补是对本原的替代-补充,等等。同时,从这个角度入手,通过揭示本原与在场之间的同谋性,我们也将会更真切、更深入地理解德里达为什么会反对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因为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正是传统本原形而上学的两种主要的表现模式。但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本原观的解构却并不必然走向取消本原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相反,他对永恒在场、自身同一的传统本原的解构,乃是为了给绝对未来的到来打开空间、留下可能。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主线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原观的解构。
野兽与主权者(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1
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2001—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野兽与主权者”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这些炫目的阅读中,考察了种种动物形象——包括狼、鸽子、狐狸、狮子、大象、蛇、海豚、猴子等等——如何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用于证成人的固有性和对于动物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寓言的意义上不断地被各种政治话语所征用。德里达反复指出,在关乎人和动物的边界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表明人们拒绝赋予动物的种种性质实际上为动物所具有,而是表明人们单独留给人性的固有性,事实上也是可疑的、不稳固的。通过动摇人和动物之间的边界,德里达试图解构在人的政治事务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权”概念所预设的至高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而如何通过思索主权的分割和分配模式来探索另一种政治、探索人民主权的形象、探索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便成为这次研讨班的一个执拗低音。
野兽与主权者(第二卷) 豆瓣
Séminaire, La bête et le souverain: Volume II
作者: [法] 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小姣 2022 - 7
该书是德里达2002—2003学年的课程讲义,也是德里达生前最后一次讲课的内容。在这一卷讲义中,作者延续了第一卷对于野兽和主权者问题的思想史考察,但将注意力聚焦于两个文本之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来回对读这两个貌似没有多大关联的文本,德里达考察了孤独状态、世界、暴力、无聊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它们影响着人和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作者向读者展示,海德格尔对于“无聊”的存在论考察为鲁滨逊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而笛福的小说也为重新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德里达在生命末期对死亡、他者等问题的思索,及其与布朗肖、列维纳斯等思想家的对话,为人们理解当代法国思想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