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os
曼哈顿中转站 豆瓣
Manhattan Transfer
作者: [美] 约翰·多斯·帕索斯 译者: 闵楠 重庆出版社 2006 - 6
1925年发表的《曼哈顿中转站》以大战前后的纽约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作品中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人物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有的只在某些事件中相遇。评论家们称它为“群像小说”。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来说,曼哈顿只是一个中转站,他们陆续来到这里,试图寻找新的生活,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斥着冷酷和漠不关心的城市,因而最终只能选择离开,去往另一个地方。作者在书中描述了那些富有的政治掮客和在底层奋斗的移民,体现了人与城市间,人与人之间现代性的疏离与斗争。他的记述第一次使这些不为人知的移民进入了美国历史的范畴,使得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充满了乔伊斯式的意识流词汇和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而“新闻报导”和“摄影机眼”的写法也使本书别具一格。
北纬四十二度 豆瓣
The 42nd Parallel
作者: [美] 约翰·多斯·帕索斯 译者: 董衡巽 / 朱世达 作家出版社 2020
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 1896—1970)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生于芝加哥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赴西班牙学习建筑。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法国战地医疗队和美军医疗队服役。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的《三个士兵》(1921)是他第一部有影响的小说,也是最早反映美国青年一代厌战和迷惘情绪的作品。1925年发表的《曼哈顿中转站》以大战前后的纽约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记者、律师、演员、水手、工会干部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意者,生活苦闷,精神空虚。多斯·帕索斯虽然在作品中反映了战后一代的迷惘情绪,但他的思想并不消极。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十分不满,自称“放弃了对它的希望”、“向往革命”。1926年担任《新群众》杂志编委,1927年因参加营救萨柯和樊塞蒂的活动被捕入狱。1932年曾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但没有加入过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多斯·帕索斯在政治见解上开始与美国共产党和进步阵营发生分歧。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这种分歧加深。他后来的作品与前期作品创作的立场有明显转变。
多斯·帕索斯的代表作是《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美国》三部曲规模宏大,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直至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书中塑造了12个主要人物形象,描写了以他们为代表的美国各阶层人民遭遇的动荡和变迁,并揭示了20世纪前三十年的美国在商业主义和资本家剥削的基础上文明的衰落和人性的扭曲,是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名著,畅销近百年依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再版。正如美国文学家E.L.多克托罗所说:“《美国》三部曲对我们来说是一部有用的书,因为它具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