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ust
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陈太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1
🦉法国《世界报》二十世纪百大经典
🦉全新中译十年计划
🦉资深法文译者陈太乙翻译
----------------------------
1913年,《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卷《斯万家那边》出版,普鲁斯特的惊人才华已全面展现。这部总共七卷的传奇名作已经成为“普鲁斯特”的同义词。
从小马塞尔等待母亲的那个晚安吻开始,文字的魔法将带你顺流而下——
贡布雷的晚餐、带有椴花茶香气的玛德莲、山楂花、小乐句、嘉德丽雅兰……
雷欧妮姨妈、法兰索瓦丝、布洛赫、凡特伊、维尔迪兰、斯万与奥黛特的纠缠……
记忆拯救一切、时间毁坏一切。在记忆与时间的褶皱之间,普鲁斯特重新发明了一个世界。作家本人则放弃自我,成为作品。
----------------------------
普鲁斯特追忆的起点,也是陈太乙「普鲁斯特中译十年计划」的起点。
资深法文译者陈太乙,预计以十年时间独力译完《追忆逝水年华》全部七卷。
在第一卷的译文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一种绵延流丽、从容典雅的文体。这既是普鲁斯特的独家印记,也是译者陈太乙的亦步亦趋。
欢乐与时日 豆瓣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刘森尧 译林出版社 2023 - 7
💚普鲁斯特处女作简体中文版首度出版,《追忆似水年华》伟大风格的前奏与起点。
收录普鲁斯特青年时代创作的短篇小说、诗歌与随笔;星辰即将绽出光芒的前刻,夜空为之豁然璀璨的瞬间。
💛一次读懂普鲁斯特的机会,解读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钥匙。
一代名家奠基之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伟大主题,如爱情、懊悔、死亡,皆已在此书中萌芽,初绽。
💚由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傅雷出版资助计划资助出版,译文全新编校,细致打磨。
特别收录作者序言,解读创作脉络,帮助理解主旨。
💛文艺双封,护封精选水瑟纸,过透明UV;内封印刷普鲁斯特诗歌,艺术收藏。
内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130*184精巧小开本,法式优雅。
【内容简介】
《欢乐与时日》是普鲁斯特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1892年至1895年间,首次出版于1896年,是他生前除了《追忆似水年华》前四卷之外出版的唯一作品。
《欢乐与时日》体裁涵盖短篇小说、诗歌与随笔等。《追忆似水年华》的伟大主题,如美好童年的回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慰藉,爱情的千回百转,上流社会的衣香鬓影,对文学与艺术的深刻思考,皆已在此书中萌芽,初绽。
普鲁斯特的空间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乔治·普莱(Georges Poulet) 译者: 张新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5 - 3
乔治·普莱是比利时著名文学批评家,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通过研究莫里哀、普鲁斯特、福楼拜、蒙田等作家作品中对于时间性的感受,来探求每位作家的自我也即个人意识的表达方式。
普鲁斯特在其作品中,构建时间的同时,对空间的构建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构建空间等于构建时间。于是,作品中的时间常常采用空间的形式,其组成要素相互排列在空间中。通过物体、人物、名字等符号载体,通过位移和并列等组合方法,普鲁斯特最终将破碎分散的地点变形为一种符号化的美学空间。一系列的地点成为小说画卷的不同片断,分布于小说天地的各个角落,让主人公抑或读者通过对空间符号的消费,寻回和感受自己在生存空间中的归属。
《普鲁斯特的空间》一书从哲学和艺术角度出发,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空间进行考察,揭示了普鲁斯特发现空间、认识空间和重建空间的历程。
追忆似水年华 Ⅰ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8.9 (37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李恒基 / 徐继曾 译林出版社 1989 - 6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忆似水年华 豆瓣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9.6 (46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李恒基 / 徐继曾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
普鲁斯特与符号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书中具体包括了:符号的类型、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追忆》的层次、三种机器等内容。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Proust and Signs 豆瓣
作者: Gilles Deleuze 译者: Howard, Richard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The essential work on Proust--now in paperback In a remarkable instance of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the incomparable Gilles Deleuze reads Marcel Proust's work as a narrative of an apprenticeship--more precisely, the apprenticeship of a man of letters. Considering the search to be one directed by an experience of signs,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 learns to interpret and decode the kinds and types of symbols that surround him, Deleuze conducts us on a corollary search--one that leads to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s that constitute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In Richard Howard's graceful translation, augmented with an essay that Deleuze added to a later French edition, Proust and Signs is the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work. Admired as an imaginative and innovative study of Proust and as one of Deleuze's more accessible works, Proust and Signs stands as the writer's most sustained attempt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work of art.
驳圣伯夫 豆瓣
Contre Sainte-Beuv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此书既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而是一部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然后笔锋一转,尖锐犀利。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 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论普鲁斯特 豆瓣
Proust
8.2 (1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陈俊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2
《论普鲁斯特》是贝克特1930年夏天在巴黎时用英语撰写的关于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评论,于次年出版。这部专著既是作者美学上和认识论上的宣言,又为它表面上的主题大声宣告:“我们无法了解别人也无法被别人了解。”《论普鲁斯特》表现了作为年轻学者的贝克特对普鲁斯特的欣赏和崇拜。他用复杂难懂和旁征博引的文字,对影响自己的前辈(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隆)表达了敬意,并预示了他后来专注的主题——记忆的法则受制于更为普遍的习惯的法则,并将其运用到对普鲁斯特作品的阐释之中。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当中,荒诞派代表人物贝克特深受先行者普鲁斯特的影响,因此,《论普鲁斯特》不仅对理解卷帙浩繁、委婉曲折、细腻难懂的《追忆似水年华》具有指引作用,而且对我们解读贝克特自己的作品也具有参考价值。
普鲁斯特传(上下) 豆瓣
作者: [法]让-伊夫·塔迪耶 译者: 李鸿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此书法文版初版于1996年,是作者塔迪耶在长期从事普鲁斯特研究,特别是在主编 “七星文库”新版《追忆似水年华》的基础上撰写的,由法国伽利马出版社出版,收入“《新法兰西评论》传记丛书”。作者对“作家传记”的写作有独到的见解,主张“作家的传记就应该是作品的传记”,本书就是这 一主张的具体实践。作者从普鲁斯特的家世、求学、交游、阅读等方面入手,依据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重建了普鲁斯特的“思想谱系”;从他年轻时的创作当中,发掘后来进入《追忆似水年华》的诸个主题、形象、人物的现实来源,力图反映所能知道的普鲁斯特生平。本书既展示了普鲁斯特的文学起点,包括环境、人物、朋友、家庭、爱情等要素,也阐释了从草稿逐步演变成书籍的创作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此书正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心灵史、成长史,也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生成史、创作史”。此书出版后,获得学者广泛重视和读者好评。1999年分成二卷本收入Folio袖珍丛书,多次再版。迄今已有英文、日文、意大利文、乌克兰文和德文译本。本次系中文全文翻译出版,作者为中文版撰写了序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书的错讹进行了修订,补充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书后附有译名对照表和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