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h
美国牧歌 豆瓣
American Pastoral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罗小云 2020 - 6
·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品系列“美国三部曲”之一
·出版于1997年,次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入选由《时代》杂志发起的“100本最佳英语小说”
·言语之犀利,思想之深刻,激情之澎湃,在当今世界文坛实属罕见与珍贵
塞莫尔·利沃夫金发碧眼,绰号“瑞典佬”。作为高中校园里的运动健将 ,整个社区的男女老少都为他倾倒。大学毕业后,他循规蹈矩地继承家族企业,成为一名家境殷实的企业家,并娶了新泽西选美小姐为妻。一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崛起,无往不利。塞莫尔深深迷恋着自己脚下这片独立的新大陆,想用勤劳的双手编织他的“美国梦”。然而,他心爱的女儿梅丽却在16岁那年成了激进的反战者,用炸弹陆续夺去了四条无辜的生命。原本看似完美无缺的利沃夫一家,从此陷入了永远无法摆脱的噩梦。
-
罗斯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作品……感人至深、宽厚慷慨、野心勃勃……是一件深深打动人心的艺术品。
——角谷美智子 《纽约时报》
令人目眩神迷……一部充满着扭曲、怜悯和智慧的小说……精彩的杰作。
——《波士顿环球报》
擘肌分理的细节刻画,给人醍醐灌顶的启发……《美国牧歌》以罗斯一流的创作灵魂,带来电闪雷鸣般充满激情的阅读体验。
——《旧金山纪事报》
行话 豆瓣
The Shop Talk:A Writer and His Colleagues and Their Work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蒋道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美国文坛第一人 菲利普·罗斯与同行的访谈录
作家对话作家,直面一个时代的生存危机
-
《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是菲利普•罗斯全集中的两部评论集之一,主体部分为访谈录,另有评论文章数篇。
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个好奇的读者和刁钻的同行,采访了全球各地的7位杰出犹太作家——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伊凡•克里玛、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米兰•昆德拉和爱德娜•奥布莱恩——从这些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动力和所处的大环境入手,非常直接地向他们发问。他们谈自己也谈同行圈子,探讨了个人所受的创作影响与文学主张,在经历过奥斯维辛、大屠杀、抵抗年代或远走他乡后,如何与自己和解、对外界做出回应,追寻高度个人化的艺术的想象之路。
受访的作家可以说经历了20世纪欧洲最为动荡的年代,他们成长或生活的地方(意大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等)是文学、政治、历史和各种思想的活跃之地,无论是其作品还是访谈都有非常诚实深刻的内容。当人人都喜欢判断而不喜欢理解、喜欢回答而不喜欢提问,文学或已成为生活和真实的保存者,它回答我们的问题并且向一切发问。
书中还收录了菲利普•罗斯与玛丽•麦卡锡的书信交流一篇,罗斯回应了玛丽•麦卡锡对其作品的观点;追忆已逝作家马拉默德和《乳房》插画艺术家古斯顿的文章两篇,以及对索尔•贝娄作品的评论一篇。每一篇都是专业作家的交流评论,也是优秀读者的优秀书评。
菲利普•罗斯是个好奇的读者和专业的作家,他在访谈中评述了同行的作品和文学主张并进一步对作家发问。他的评述精准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这些作家,经常被评论家引用(见于《纽约客》《巴黎评论》等);他的提问总能抓住作家最关切的东西,大家之间的问答和碰撞展示出严肃文学的真正力量。当人人都喜欢判断而不喜欢理解、喜欢回答而不喜欢提问,文学或已成为生活和真实的保存者,它回答我们的问题并且向一切发问。
罗斯采访的7位作家虽然都是犹太人,但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成长于意大利、波兰、捷克等地,经历过20世纪欧洲的各种动荡,自己思考、摸索出了与自己和解、对外界做出回应的方式,这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与罗斯的对谈中。这些访谈能让读者改变对相关作家的刻板印象,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例如在第一篇访谈中,普利莫•莱维是化学家也是作家,他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著有《奥斯维辛幸存者日记》《元素周期表》等小说,科学的准确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在他的身上共存。在他看来,被刻在集中营大门上的“劳动创造自由”是对工作可怕的戏仿,只是一种导致痛苦死亡的惩罚,而他在化工厂的工作和在案头的文学创作则是为了恢复工作的人道意义。
第三篇采访了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克里玛与罗斯的对谈不仅限于作品,更多地涉及抵抗年代的地下出版和捷克作家们对昆德拉的争议。而随后的昆德拉的访谈则浓缩了两次谈话的内容,讨论了作家本人的生活和小说创作。
反美阴谋 豆瓣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陈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反美阴谋》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反事实小说”,呈现了一段半虚构的另类美国历史。菲利普·罗斯以真切的细节、合理的情势,从一个孩童的视角,讲述了著名的飞行英雄和狂热的孤立主义者查尔斯·A.林德伯格在一九四〇年的总统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从此每一户美籍犹太裔家庭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在林德伯格反犹政府执政时期,居住在纽瓦克的普通犹太家庭经历了恐怖的暴力岁月,几百万户犹太家庭分崩离析……
这部后“九一一”时代的作品重现了一段已被美国渐渐遗忘的黑暗时期,戏剧性地展示了笼罩于美国的挥之不去的恐惧。
罗斯在本书引入自传元素,继而深入探讨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其诙谐、辛辣的笔法精湛圆熟之至,已完全见出“美国文坛第一人”的宗匠气度。
再见,哥伦布 豆瓣
Goodbye, Columbus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俞理明 2021 - 7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
五个短篇分别是《犹太人的改宗》《信仰的卫士》《爱泼斯坦》《世事难测》和《狂热者艾利》。
1.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
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名单明星璀璨,刚刚在文坛展露头角的罗斯凭借处女作,一举击败了自己的文学偶像福克纳和贝娄,不仅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也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难怪贝娄会说,这是部“处女作但绝非出自新手”。
2. 主打中篇《再见,哥伦布》:似写情事,实说历史
罗斯立志书写美国当代史,而《再见,哥伦布》就是含着这种“志向”的银汤匙出生的。1960年代的美国,帕蒂姆金一家,移民三代继承了二代积累的物质繁荣,却迎头撞上“降临在无数美国中产头上的精神空虚”,罗斯以“极端的准确”(欧文·豪语)记录了这种繁荣的困境。虽然是一个美国故事,但大洋彼岸的我们亦能感同身受。
3.五个短篇:非主打之光
当精于钻营的小兵遇上善良正直的长官,天真好奇的熊孩子遇上虔诚严苛的神学老师,“好人王”艾利遇上“全民公敌”黑衣人……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菲利普·罗斯也玩得游刃有余。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牵动着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