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别在意 麻利儿活出自己 - 标记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0 (6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朱海观 / 王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是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一部举世公认的、震撼灵魂的世界文学名著。  小说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写的是罪与罚。  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辍学。他住在一间租来的、像个衣柜似的陋室里,整日像只猫似的躲着催租的女房东,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挺而走险,举起发抖的双手,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和首饰,继而为灭口又狠心杀死了她的妹妹。事情虽然干得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而且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替身”:嫌疑犯米柯尔卡向警方自首,“供认”是他杀死了老太婆。此时真正的凶手拉斯柯尼科夫几乎可以完全逃脱法律的惩罚了;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另一种更可怕的惩罚—道德与良心的惩罚,而且,这惩罚先于犯罪:自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刻起,他的内心便成了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为那“荒唐的”念头感到厌恶,不相信自己真会去做“那件事情”,直到行凶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犹豫:“不如回去吧?”杀人后,他便陷人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他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动辄歇斯底里大发作;他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多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却又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痛心地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在妓女索尼娅“爱”的感召下,他终于去自首了。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1 (197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97 - 2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傲慢与偏见 豆瓣
Pride and Prejudice
8.5 (36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张玲 / 张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 7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
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宾利,一位未婚富家子弟,租赁了贝内特家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不久,宾利就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相爱了。宾利的朋友达西对聪明直率的二小姐伊丽莎白颇有好感,却因在一次舞会上出言不逊使伊丽莎白对他心存偏见。品行不端的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他是达西庄园已故总管的儿子,与达西一起长大,达西的父亲先前许诺给他的教职,被达西无端剥夺了。而达西则因为伊丽莎白的母亲及其他妹妹的缘故,劝说宾利中止与简的关系,结果四人不欢而散。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以及达西的劝说对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柯林斯为心安理得地继承财产,决定从贝内特家五个漂亮的女儿之中挑选一个“妻子”,于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马上转向尚未婚配急于找到“归宿”的夏洛蒂小姐,竟然得到应允。伊丽莎白应邀到新婚的柯林斯和夏洛蒂夫妇家中做客,不期遇见前来探望凯瑟琳夫人的达西。达西为伊丽莎白所倾倒,向她求婚,但因其言辞的傲慢,遭到伊丽莎白的愤然拒绝。同时,伊丽莎白指责达西对威克姆冷酷无情,更不应该破坏宾利同简的爱情。事后达西写信为自己申辩,令伊丽莎白的偏见逐渐消除。
伊丽莎白随舅父舅妈出游时经过达西的庄园,以为达西不在,进去参观,不料达西突然归来,伊丽莎白感到十分窘迫。然而,达西丝毫没有以往的傲慢,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此时,伊丽莎白突然接到家信,得知威克姆带着妹妹莉迪亚私奔了!匆忙回家后,全家一筹莫展,不料达西暗访到两人的行踪,出资促成他们的婚事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为贝内特一家保全了尊严。此事使伊丽莎白与达西尽释前嫌,宾利也和简重修旧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小王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e Petit Prince
9.1 (1194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在地理学家的指点下,孤单的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发现人类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鹦鹉那样重复别人讲过的话。小王子这时越来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与它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描写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是连结宇宙万物的爱,而这种爱又是世间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3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老人与海 豆瓣
作者: 海明威 译者: 赵一洲 2002 - 2
《老人与海(插图本)》是由海明威所著。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2年发表的小说《老人与海》里塑造了一位普通而又可敬的永不言败的劳动者形象。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故事当中。这部小说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海上独自打鱼的老渔翁在很长时间一无所获后捕到了一条大鱼,可是他遇到了鲨鱼,老人使出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最后终于保存了大部分胜利果实……“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可能打败他……”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巴黎圣母院 豆瓣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李玉民 光明日报 2009 - 5
《巴黎圣母院》描写了一四八一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巴黎。阴险虚伪巴黎圣母院主教克洛德,想占有爱斯梅拉达;诚实丑陋的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看穿了主教虚伪的真面目,美丽、善良、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成为黑白不分、鬼人颠倒的社会的牺牲品……
美与丑,善与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执着爱情……反映了当时的巴黎,同时鞭挞了丑恶,歌颂了良善。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豆瓣
作者: [美] 米切尔 2009 - 5
《飘》是一部史诗般壮阔的浪漫传奇诗篇!魅力四射、倾倒众生的传奇女子郝思嘉在美国内战期间,面对不幸坚强生活,从一个受人仰慕的庄园娇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虽执着的爱着一个人,却又三嫁他人,仍无法得到梦想的爱情,糊涂的她发现今生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残酷的南北战争,真切而伤感的经典爱情!小说问世即引起巨大的轰动,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至今仍是全球无数“飘”迷所津津乐道的。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汤姆叔叔的小屋 豆瓣
8.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托夫人 译者: 林玉鹏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该书在1852年首次以单行本出版,立即获得巨大成功,第一周就销售一万册,当年就印行一百多次、三十五万册,这在19世纪中叶可是个天文数字了。该书在国外也大受欢迎,在英国当时有四十家出版社出版该书,销售量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万册。该书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受到著名作家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乔治·桑、海涅、狄更斯等的高度赞扬。它曾被改编成戏剧、音乐剧等在美国各地舞台上演多年,现已被译成世界上四十多种文字。其魅力经久不衰,时间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本经典名著。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稻草人手记 豆瓣
9.1 (4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3
本卷收录散文16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记述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上的生活。
《稻草人手记》笔调幽默,点点滴滴尽述生活情趣,一个率性女子不加矫饰的灿然风貌跃然纸上,令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长叹。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闹学记 豆瓣
8.9 (36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如果你看过《雨季不再业》、《撒哈拉的故事》,以及《背影》这三个阶段的三毛,你必须再看一本属于“后三毛时期”的《闹学记》,三毛以最新的文风与对真实生活的见证,向你展现了一个心神治愉的美丽新世界。
读书和旅行,是我个人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快乐最深的时光,大半都由这两件事情中得来。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雨季不再来 Goodreads 豆瓣
雨季不再來
8.5 (135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7
《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这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哭泣的骆驼 Goodreads 豆瓣
哭泣的駱駝
8.7 (12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6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撒哈拉的故事
8.7 (29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皇冠出版社 1976 - 5
三毛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
由12篇精采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
其中<沙漠中的飯店>﹐
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
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字﹐
自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風靡了全世界的中文讀者。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豆瓣
8.5 (170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6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过世后三毛的生活,共23篇。内容均为台湾皇冠出版社81年至88年的初版。
荷西的死对三毛又是一场劫难,因此由《背影》到这本书,在文学、心情上都与早期大不相同,说情叙事极其内敛,但在曲折的空间之余,读者当能感受到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更多的其实是三毛对人生的坚定。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Inferno 豆瓣 Goodreads
Inferno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3 - 5
In his international blockbusters The Da Vinci Code , Angels & Demons , and The Lost Symbol , Dan Brown masterfully fused history, art, codes, and symbols. In this riveting new thriller, Brown returns to his element and has crafted his highest-stakes novel to date.
In the heart of Italy, Harvard professor of symbology Robert Langdon is drawn into a harrowing world centered on one of history’s most enduring and mysterious literary masterpieces . . . Dante’s Inferno .
Against this backdrop, Langdon battles a chilling adversary and grapples with an ingenious riddle that pulls him into a landscape of classic art, secret passageways, and futuristic science. Drawing from Dante’s dark epic poem, Langdon races to find answers and decide whom to trust . . . before the world is irrevocably altered.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To Kill a Mockingbird 豆瓣
9.3 (28 个评分) 作者: Harper Lee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988 - 10
Lawyer Atticus Finch defends the real mockingbird of Harper Lee's classic, Puliter Prize-winning novel--a black man charged with the rape of a white woman. Through the eyes of Atticus's children, Scout and Jem Finch, Harper Lee explores with rich humor and unanswering honesty the irrationality of adult attitudes toward race and class in the Deep South of the 1930's.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The Great Gatsby 豆瓣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F·Scott Fitzgerald Scribner 1995 - 6
This is the definitive, textually accurate edition of a classic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The Great Gatsby. The story of the fabulously wealthy Jay Gatsby and his love for the beautiful Daisy Buchanan has been acclaimed by generations of readers. But the first edition contained a number of errors resulting from Fitzgerald's extensive revisions and a rushed production schedule. Subsequent printings introduced further departures from the author's words. This edition, based on the Cambridge critical text, restores all the language of Fitzgerald's masterpiece. Drawing on the manuscript and surviving proofs of the novel, along with Fitzgerald's later revisions and corrections, this is the authorized text -- The Great Gatsby as Fitzgerald intended it.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
1984 豆瓣 豆瓣
9.5 (6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1 - 1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more [close]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is still the great modern classic of "negative utopia"--a startlingly original and haunting novel that creates an imaginary world that is completely convincing,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to the last four words. No one can deny the novel's hold on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whole generations, or the power of its admonitions--a power that seem to grow, not lesse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2014年11月26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