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信息渴望自由 豆瓣
作者: 胡泳 2014 - 1
纵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海15年会有一个大的范式转移。1980年是个人电脑,1995年是互联网,2010年则是云计算。我们正在进入下一个创新周期,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整套新工具和新应用。就如同此前的大型机和个人计算机一样,这个新的平台所支持的服务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从全球来看,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都在推动这一趋势。开放的信息是民众所求,正如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那个著名的口号所言:“信息渴望自由”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在《信息渴望自由》中,作者胡泳从新传播技术人手,探讨了新媒体对普通公众、网络舆论、知识生产。世界秩序、公共外交等领域的全新影响。《信息渴望自由》中既有对新媒体影响下社会万象的深入思考和剖析,也有对人类未来数字化生存状况的预言与展望,运思新颖,文笔凝练,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数字时代的图书 豆瓣
Books in the Digital Age
作者: (英)约翰•B.汤普森 译者: 张志强 等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五百多年来,书籍一直都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教育和学术所依赖的基础。如果没有以书籍为形式一代代保存、传播、传承下来的资源财富,很难想像西方文化乃至当今世界文明将会是怎样的。但是最近几年,却涌现出这样的猜想,那就是我们熟知并重视的这个五百多年的文化是否有消失的可能。今天,图书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其变化之深刻就如同谷腾堡开始用传统的螺旋压印机来生产印刷文本那样。这个变革的动因之一是由数字化引领的科技革命,还没有人能准确知道这个变革将会在图书出版领域怎样演绎。尽管,以书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内容还是会以各种形式传播,仍有很多人在思考,印刷书籍是否会重蹈黑胶唱片的覆辙,最后变成收藏家的藏品,成为已逝岁月的古怪遗物。书籍会继续作为重要的形式存在于以电脑、电视为普遍文化形态的世界中吗?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邱林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最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Future Shock 豆瓣
作者: Toffler, Alvin 1984 - 6
2013年9月4日 已读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读不下去,完全没有刚知道他Third Wave理论的时候那种热情了。也许是因为成书的时间太早了,现在想来,能在八十年代作出那样的预言确实很惊人,但现在却已经算不上出奇了。关于信息那几章还比较有意思,其他的没什么感觉
2013A 互联网 社会学
The New Digital Age 豆瓣
作者: Eric Schmidt / Jared Cohen Knopf 2013 - 4
In an unparalleled collaboration, two leading global thinkers in technology and foreign affairs give us their widely anticipated, transformational vision of the future: a world where everyone is connected--a world full of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that are ours to meet and harness.
Eric Schmidt is one of Silicon Valley's great leaders, having taken Google from a small start-up t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companies. Jared Cohen is the director of Google Ideas and a former adviser to both secretaries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 and Hillary Clinton; he was instrumental in helping shape the way the U.S. government thinks about technology. Schmidt and Cohen have traveled the world--from the hot spot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to the more stable European and Asian nations--meeting with world leaders, entrepreneurs, and activists to see and hear firsthand about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With the authors' combined knowledge and on-the-ground experiences, they are uniquely positioned to take on some of the toughest questions about our future: Who will be more powerful in the future, the citizen or the state? Will technology make terrorism easier or harder to carry out?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cy and security, and how much will we have to give up to be part of the new digital age? How will war, diplomacy, and revolution change when everyone is connected, and how can we tip the balance in a beneficial way? When broken societies are rebuilt, what will they be able to do with technology?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Schmidt and Cohen combine observations about the physical world with their insights into our digital future to outline in great detail and scope all the promise and peril awaiting us in the coming decades. At once pragmatic and inspirational--and wholly fascinating--this is a forward-thinking account of where our world is headed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people, states, nations, and businesses.
浪潮之巅 豆瓣 Goodreads
8.6 (137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8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2013年6月19日 已读
据说作者不太严谨,但对信息产业并不了解,也无从核实。但有些反感作者一直在强调,企业的基因决定一切这种观点。而且很不喜欢作者说话的口气
2013A 互联网
How to Make Money with Social Media 豆瓣
作者: Jamie Turner / Reshma Shah FT Press 2010 - 9
How to Make Money with Social Media provides a clear, practical roadmap for businesspeople who are ready to get past the hype and start using social media to grow their sales and revenues.
This new book answers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people are asking about social media:
· Can I make money with social media?
· How do the Fortune 500 use social media?
· What are the classic mistakes to avoid when launching a social media campaign?
· How should I set-up, launch and run my social media campaign?
· What are the top 50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how can they be used to get new customers?
· Why did my first social media campaign fail?
· How do I integrate my social media campaign into my traditional marketing campaign?
· What are 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social media measurement?
· What should I know about mobile media, augmented reality and widgets?
· What should I do to ensure I get a positive ROI from my efforts?
· What tools should I use once I get past YouTube, LinkedIn, Facebook and Twitter?
· What are the 59 specific steps I should take to ensure my social media campaign is a success?
How to Make Money with Social Media gives you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set-up, launch and run a successful social media campaign.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Peter Marsh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5
The rapid emergence of China and India as prime locations for low-cost manufacturing has led some analysts to conclude that manufacturers in the "old economies" - the U.S., U.K., Germany, and Japan - are being edged out of a profitable future. But if countries that have historically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events in manufacturing can adapt adroitly, opportunities are by no means over, says the author of this timely book. Peter Marsh explores 250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manufacturing, then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at is taking place right now. The driving forces that influence what types of goods are made and who makes them are little understood, Marsh observes. He discusses the key changes in what is happening in manufacturing today, including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 greater focus on tailor-made goods aimed at specific individuals and industry users, participation of many more countries in world manufacturing, an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forms of production. With broad historical sweep and dozens of engaging examples, Marsh explains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import both for consumers making purchase choices and for manufacturers assessing how to participate successfully in the new industrial era.
科技想要什么 豆瓣
What technology wants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熊祥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黑客与画家 豆瓣 谷歌图书
Hackers and Painters: Big Ideas from the Computer Age
8.6 (241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格雷厄姆 译者: 阮一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 的文集,主要介绍黑客即优秀程序员的爱好和动机,讨论黑客成长、黑客对世界的贡献以及编程语言和黑客工作方法等所有对计算机时代感兴趣的人的一些话题。书中的内容不但有助于了解计算机编程的本质、互联网行业的规则,还会帮助读者了解我们这个时代,迫使读者独立思考。
本书适合所有程序员和互联网创业者,也适合一切对计算机行业感兴趣的读者。
2013年4月24日 已读
作者预见了iPhone的发明和开源式浏览器的出现,因为书是写在2001年的,所以这样精准的预见非常让人惊叹。同时颠覆了我对黑客的看法和印象。非常喜欢他对互联网需要自由的观点和对版权提出的不同看法。总的来说,长姿势了。就是最后1/3的内容都是关于程序的,嗯,不怎么愿意看
2013A 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 豆瓣
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7.4 (73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 [英]肯尼思·库克耶 译者: 周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链接 豆瓣 Goodreads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拉巴西 / [美]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译者: 徐彬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7 - 4
从鸡尾酒会到恐怖分子的巢穴,从远古的细菌到国际组织——所有这一切各自都是一种网络,都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科学革新的一部分。21世纪初,有科学家发现,网络具有深层的秩序,依据简单而强有力的规则运行。这一领域的知识帮助我们了解时尚、病毒等的传播机制,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健性,以及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甚至是民主的未来。
一位致力于研究“链接和节点”的科学家将首次带领我们领略网络革新的内幕。在本书中,作者生动地讲述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历史:从瑞士数学家莱奥哈尔德·欧拉18世纪末对图论的开创性研究,至生物学家基于对细胞网络的了解而展开的治疗癌症药物的研究等。
本书叙事生动,充满真知灼见,它使我们认识了许多现代社会的“制图师”,这些人正在多个科学领域研究绘制网络地图,在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正一步步揭示出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和细胞等拥有的相似性其实超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他们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己周围相互连接的世界的重要的新视角。
2013年2月28日 已读 一直在论述人与人之间只隔几个人,挺严谨的,但是偏数学多一点
2013A 互联网 科普
微博:改变一切 豆瓣
4.5 (11 个评分) 作者: 李开复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 2
内容梗概:
1、从微博征婚、辞职、3Q例子、唐骏等说起
2、微博的起源,在国外twitter的介绍,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有影响力
3、如何用好微博,怎么增加粉丝,增加传播
4、微博的未来及商业模式
5、开复的微博,有关格言、美食等
6、名人微博特色谈,比如蔡康永等
2013年2月28日 已读
就看着玩还行
2013年2月28日 评论 微博改变一切了吗 - 之前没有看过李开复其他的书,也没关注过他的微博所以对很多人认为的拼凑粘贴倒是没太多反感。 但是就微博这一个在中国政治意味其实很浓的自媒体来说,李开复的评论很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比如google为什么退出中国,比如饭否为什么被关闭。 而且可能是角度问题吧,李开复认为微博可以改变一切,我却认为微博什么都没能改变。王冉在飞机上丢失护照事件,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还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关系网络。当然,没有微博,王冉也无从认识李开复,可能也找不到和美领馆,护照办理处的熟人。但是,在这中间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关系,熟人。难道没有熟人,一个在国外的公民就不能或者说是不应该通过正常渠道补办他的护照了吗,好吧我知道我太理想化了,但这即使是事实,却仍然是不正确的。 再说宜黄强拆事件,李开复看到受害者得到了人们的帮助,救治。却没提到强拆者是否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已经不是降职,检讨,免职,还有那个滑稽的开除党籍,一个轻飘飘的处分就可以了的,故意伤人致死(钟大伯),这已经是刑事案件了,按中国的说法,还应该是恶性刑事案件。但是刑事责任的,强拆者应该付的刑事责任呢?还有,宜黄强拆,不是第一起,想来也不是最后一起,我认为,仅我个人认为,不代表其他任何人,真正的力量,应该在于,悲剧发生了,我们通过微博进行干预,从而实现了这一领域的新的立法,悲剧从此不再上演,受到过伤害的人,从此不会再受到伤害,以后遇到类似的状况,也不会再有人受到伤害。从这个角度看,微博其实什么都没改变。 同时,李开复提到,人们不仅可以在微博上看到别人写的东西,也能自己发布信息,这是对人的尊重balabala,显然他忘了新浪的敏感词系统和手动删除功能。 在看到他写的如何增加你的粉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淘宝上买。话说我在新浪微博开了个账号,只写了两个字(启东),却莫名其妙有了一百多粉丝,几十次转发,而我在推特上经常写东西,follower从来没超过五十,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我的魅力已经能通过网络散发了,后来才知道僵尸粉这个概念。而僵尸粉是新浪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明星名人都被证实有买粉行为,要评价中国的自媒体时代,很难绕过这个问题。 一开始觉得作为一本看着就不太严肃的书,科普的还可以,没有明显的错误和疏漏,给个三星还是可以的。看了大约三分之一,觉得如果这是本心灵鸡汤式的,假托外国人攒出来的也就算了,但是竟然是李开复这样一个智商情商绝对不低,非常有名的人写出来的,让人看到作者认为水准很高,但其实相当不怎么样的,最多只能给两星。看到一半多的时候,又觉得李开复并不是专业搞理论的,而且我挑的毛病也许不在他的写作意图主内,三星其实也是可以的。看到四分之三多的时候,仍然没看到一点关于自媒体的缺点和隐忧,只是一味的宣扬微博有多么多么好,还是决定给两星算了。然后做了个决定,虽然吃了个臭鸡蛋,还吃了大半,但我就不勉强把它吃完了。
2013B SocialMedia 互联网
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 豆瓣
Getting Organized in the Google Era: How to Get Stuff out of Your Head, Find It When You Need It, and Get It Done Right
作者: Douglas Merrill / James A. Martin 译者: 胡琦君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 - 11
失讀症男孩如何成為全世界最會整理資訊的男人?
Google前資訊長首度公開私房整理術,
教你Google時代最厲害的新本事!
為什麼記了一大堆,關鍵時刻卻腦袋一片空白?
為什麼忙了一整天,待辦事項卻仍然一長串?
為什麼想了老半天,卻還是難以下決定?
為什麼大人的記性總是那麼差,而小孩就是很難專心?
面對資訊苦多、思緒苦亂,許多書都在教人怎麼增強記憶才不會忘,但這本書要你別再折磨你的腦了。了解人腦、人性的限制,善用科技、學做筆記,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適時將腦中混亂的資訊與思緒「外包」給身邊的各種工具,並充分利用資訊過濾、搜尋、擷取、分享的技巧,才能在必要時掌握事情脈絡,快速找出答案。
別急著埋頭苦幹、別將資訊硬塞進腦中,適度保持大腦淨空,這個時代要學會有技巧的「忘」,才能隨時記起並優先處理當下最重要的事,遇事從容應對,不再臨危就亂。
瞬间之美 豆瓣
Designing the Moment: Web Interface Design Concepts in Action
7.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Jr·Robert Hoekman 译者: 向怡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 7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重现用户面对Web应用时由始至终的完整情境,主要针对Web应用中几乎所有相关元素,例如Search、Screencast、Blog 、Wizard、 RSS、 Rate 、TagCloud 以及Form的布局、交互甚至客服等都提出了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具体通过30多个故事轻松自然地带领读者领会设计者如何百分之百地用心传达以创造美好的用户体验。
本书适用于信息架构设计师、交互设计师、Web开发人员使用 ,资深设计师可将本书用做汇集了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参考手册。初级设计师以及Web开发人员则可以按照书中的方法直接使用,找到一条通往用户体验设计的捷径。
业界评论:
1. 译者评论:
翻译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乍看上去似乎书里面没什么很新的理论或者概念,但是作者有一种“大拙若巧、顺其自然”的味道,每一个问题点(也就是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最后的解决方案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UE,只需按他所说的去做就保准没事;如果你有过研究,那么每个方案背后的方法和思路同样值得学习。它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向任何人推荐
2.专业人士评论: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告诉你从头到尾如何设计Web的书,这一点真是太棒了。我们并不需要某人彻头彻尾地驯服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原则、以及我们的个性。然而它却是一本激发我们百分之百用心地与用户交流和思考的好书。书中你见不到一行HTML/Javascript/Perl/PHP/Ruby技术代码,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设计经验简单直接地告诉我们良好的用户体验,全在于那些完美的“瞬间”。这是一本激发Web设计灵感的枕边小册,值得我们经常翻阅。
失控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 新星出版社 2010 - 12 其它标题: 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曼纽尔·卡斯特 译者: 夏铸九 / 王志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包括《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由英国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授权出版,据原书1997版和2000版译出。2001年和2006年版《网络社会的崛起》也使用了同一ISBN。
网络共和国 豆瓣
作者: [美] 凯斯·桑斯坦 译者: 黄维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6
本书主要讨论网络中的民主问题。网络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随时可以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也随时可以与别人联系,那么网络技术是不是就是民主的福音呢?作者回答说不,他认为通过网络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很多的网站也不和与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的环境中,信息应是多元的并且不是我们事先选择的,在其中我们还拥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例如公园和街谈巷议。作者认为信息的窄化其结果是社会会趋于分裂,各种仇恨群体更容易相互联系和影响,也更容易对社会发动攻击。作者认为政府应积极介入以提供一个多元的信息环境。
本书译文质量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