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重口味心理学 豆瓣
5.7 (31 个评分) 作者: 姚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 - 5
你的身边是否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是不是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你的大脑是否经常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你身边是否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你听说过有的男性有着“害羞的膀胱”吗?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 到旁边没人,或者到一个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
《重口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心理现象,如多重人格障碍、特定精神分裂、恋童癖、恋物癖、露阴癖、性欲倒错、特定对象恐惧症等,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并附作者独到的分析,教你如何一眼看穿身边人的所有秘密和怪癖。
拖延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8.0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博克(Jane B. Burka) / [美] 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 译者: 蒋永强 / 陆正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2013年3月13日 已读
因为拖延症,我拖了一年还没读完。。。。。。
2013A 心理学
心理罪2:教化场 豆瓣
8.0 (22 个评分) 作者: 雷米 重庆出版社 2008 - 10
他,在教师节里亲手杀死女友的班主任,为何又在方木出庭作证,力求免死的情况下突然越狱?
他,收养了多名弃儿,为何又时常面对一个孩子的遗像黯然神伤?
深邃的地下迷宫里,被电击致死的男子;商场里高悬的玩具熊忽然滴下血水;被阉割的男尸怀抱衣着完整的“女童”……他们是一群受伤的试验品,还是凶残的变态杀手?古老的戏剧,是救赎的良药,还是魔鬼的仪式?方木再次被卷入杀戮的漩涡中,是职责所在,还是身不由己?
历经磨难的方木最终会遵从乔老师的遗愿做一名警察,还是从此归于平凡?
如果有机会改变别人的命运,你会怎么做?
Procrastination 豆瓣
作者: Jane B. Burka / Lenora M. Yu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08
Based on their workshops and counseling experience, psychologists Jane B. Burka and Lenora M. Yuen offer a probing, sensitive, and at times humorous look at a problem that affects everyone: students and scientists, secretaries and executives, homemakers and salespeople. Procrastination identifies the reasons we put off tasks—fears of failure, success, control, separation, and attachment—and their roots in our childhood and adult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offer a practical, tested program to overcome procrastination by achieving set goals, managing time, enlisting support, and handling stress. Burka and Yuen even provide tips on living and working with the procrastinators you may know.
Wise,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is new edition shows why for 25 years Procrastination has been an immediate must-have for anyone who puts things off until tomorrow.
Procrastination is a problem that strikes millions of people in every walk of life. California psychologists Jane B. Burka and Lenora M. Yuen pinpoints several causes of procrastination and show how to shake this fascinating tendency once and for all.
The Righteous Mind 豆瓣
作者: Jonathan Haidt Pantheon 2012 - 3
Why can’t our political leaders work together as threats loom and problems mount? Why do people so readily assume the worst about the motives of their fellow citizens? In The Righteous Mind, social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our divisions and points the way forward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His starting point is moral intuition—the nearly instantaneous perceptions we all have about other people and the things they do. These intuitions feel like self-evident truths, making us righteously certain that those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are wrong. Haidt shows us how these intuitions differ across cultures, including the cultures of the political left and right. He blends his own research findings with those of anthropologists, historians, and other psychologists to draw a map of the moral domain, and he explains why conservatives can navigate that map more skillfully than can liberals. He then examines the origins of morality, overturning the view that evolution made us fundamentally selfish creatures. But rather than arguing that we are innately altruistic, he makes a more subtle claim—that we are fundamentally groupish. It is our groupishness, he explains, that leads to our greatest joys, our religious divisions, and our political affiliations. In a stunning final chapter on ideology and civility, Haidt shows what each side is right about, and why we need the insights of liberals, conservatives, and libertarians to flourish as a nation.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豆瓣
6.8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原田玲仁 译者: 郭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的内容虽然以高深的理论为基础,但尽量避开了晦涩难懂的复杂部分。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简单实用的例子,本书将色彩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与思维方式直接明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插图和漫画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而精心绘制的。
2012年3月6日 已读
挺有趣的,可以用来打发时间
心理学
恐惧的规则 豆瓣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作者: 凯斯·R.桑斯坦 北京大学 2011 - 1
工业化进程在为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新的问题。对危险的担忧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是由剑桥大学设立的具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学者参与的“社会与政治科学双年度系列讲座——约翰·罗伯特·希利讲座”之一,桑斯坦教授在《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中分析了恐惧与法律的关系,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如自由主义家长式作风理论,视角独特,具有启发性。
《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批评预防原则,分析恐惧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探讨恐惧的控制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桑斯坦教授认为,预防作为环境、安全与健康立法的原则,在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和一些国家的法律中得到确认。但是,这一原则是瘫痪性的。风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不可能预防全部的风险。预防原则应当进行重构,代之以灾难预防原则,即对重大危险进行预防,并在政策和法律制定过程中注意相关法律措施的成本。恐惧与法律的关系这一课题具有全新的意义,桑斯坦教授运用心理学和经济行为学理论研究恐惧心理的形成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将为国内法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24重人格 豆瓣
7.4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梅伦·韦斯特 译者: 李永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详细地描述了卡梅伦小时候的恐怖受虐经历;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说话结结巴巴的;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们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书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和前听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
心理学与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9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格里格 /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王垒 / 王甦 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 10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十分宝贵,此中译本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这些资料。
健全的社会 豆瓣
The sane society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王大庆 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 3
《健全的社会》是《逃避自由》一书的续篇。在《健全的社会》中,作者力图表明,20世纪民主制度下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对自由的又一次逃避,对这次逃避的分析,是围绕着异化概念进行的,它构成了《健全的社会》的主要部分。
从另一个方面说,《健全的社会》不仅是《逃避自由》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为自己的人》,又译《自私的人》、《人人为已》等的继续,因为就与《健全的社会》主要论题的关系而言,两书都探讨了具体的心理机制。在《健全的社会》中,作者努力更加系统地发展作者在此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很自然的,早些时候阐述的老观点不能略去,但也只能简要地概述,而把更多的篇幅留给在近几年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