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金枝 豆瓣
8.9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弗雷泽
译者:
徐育新
/
汪培基等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 1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影像中的正义 豆瓣
作者:
(美)保罗・伯格曼(Paul Bergman)
/
(美)迈克尔·艾斯默(Michael Asimow)
译者:
朱靖江
海南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汇集了75部经典法律题材电影,每一部电影精彩纷呈,其中不乏发人深省、回肠荡气。法庭审判现场自然是这一类电影的最大看点,因为审判代表了文化当中最为理性的部分,客观真实性是审判惟一的圭臬,而且它还浓缩了人类种种冲突,对抗的力量在这里进行正面而又激烈的交锋。这类电影长盛不衰,原因之一在于总是关注日常生活中最严肃与最实际的问题。无论你是法律爱好者,还是法律电影迷,本书带给你不仅仅是观赏的乐趣,还让你感受事实的真相和其间的正义,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介绍的电影故事你能了解到美国的法律文化。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豆瓣 Goodreads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
王海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人们通常把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相割裂,而“新文化史”的旗手之一,彼得·伯克却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伯克在这本书里描述的欧洲1500至1800年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没有形成后来的那种对立,在某种意义上,精英在独享精英文化的同时也分享着大众文化:“如果你是一个贵族,你可能会有一个来自农村的仆人。她将唱着民谣将你送入梦乡。因此,大众文化是每个人的文化,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文化。精英同样有另一种文化,主要是对上层社会成年男人开放的文化。……尽管存在两种文化,但不是一边是大众文化,另一边是精英文化,而是一边是所有人的文化,另一边是部分人的文化。”
本书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涵盖的空间西起爱尔兰的戈尔韦城,东到乌拉尔山脉,北及挪威,南达西西里;时间跨越了三个世纪。读者将会看到一个流浪艺人的世界:游吟诗人、小丑、变戏法者、江湖郎中、流浪演员和故事歌手;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戏剧以及节庆的仪式。从大众文化中英雄、恶棍和傻瓜的形象中,读者可以看见不善言辞的群体(工匠、农民、牧羊人、矿工、水手、仆佣、乞丐、窃贼以及他们的妻子与儿女)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
当上层阶级终于发现大众文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具有颠覆性和危险性的本质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退出大众文化并用精英文化来压制和改革大众文化。本书以拟人化的“狂欢节”和“大斋节”之间的战斗形象地浓缩了大众文化被扑灭的过程。作者的结论是饶有兴味的:近代早期欧洲大众文化正是在它被扑灭之后又被精英文人和学者当作了“重新发现”的主题。
本书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涵盖的空间西起爱尔兰的戈尔韦城,东到乌拉尔山脉,北及挪威,南达西西里;时间跨越了三个世纪。读者将会看到一个流浪艺人的世界:游吟诗人、小丑、变戏法者、江湖郎中、流浪演员和故事歌手;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戏剧以及节庆的仪式。从大众文化中英雄、恶棍和傻瓜的形象中,读者可以看见不善言辞的群体(工匠、农民、牧羊人、矿工、水手、仆佣、乞丐、窃贼以及他们的妻子与儿女)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
当上层阶级终于发现大众文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具有颠覆性和危险性的本质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退出大众文化并用精英文化来压制和改革大众文化。本书以拟人化的“狂欢节”和“大斋节”之间的战斗形象地浓缩了大众文化被扑灭的过程。作者的结论是饶有兴味的:近代早期欧洲大众文化正是在它被扑灭之后又被精英文人和学者当作了“重新发现”的主题。
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 豆瓣
作者:
[美] 苏珊·罗德里格·亨特
译者:
梁归智
/
梁相如
2004
- 1
1908年的秋天,一群穷困潦倒的作家和画家,栖身在巴黎一座叫洗衣船舶的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里。这群自命为文艺先锋的人搞了一次聚餐,菜肴包括巴伦西亚风味海鲜饭、果馅蛋挞和50瓶西班牙红葡萄酒。将近过去一个世纪的今天,这个聚会已经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文化史上不可省略的篇章。这次宴会的东道主是毕加索,这个宴会也成为《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所描述的一系列宴会的开幕式。这本书,第一次从食谱的角度切入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让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对着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现身说法,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断代史。而本书应和了如今阅读的几个流行风尚――美食、旅游、先锋艺术、法国文化和10年为一代的文化批判。
这本书从1900年谈到1930年,在这20世纪的头30年里,中产阶级兴起,女性得到了选举权,飞机发明了,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动画片和电影明星被公众所津津乐道,T型汽车在流水线上生产,有五分之一的15岁以下儿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与此同时,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从一战的战壕中活下来后,开始在巴黎思考美国的浮浅。这本书走进这一代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从食谱中找寻他们的艺术轨迹。作者在描写每一席迸发着艺术灵感的聚饮欢宴后将宴会食谱一一列举,包括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这二十多种食谱都有详细的原料和做法说明,使今天的人仍可从中找寻这些美食的精神源头。
作者苏珊・罗德里格・亨特从回忆录、文学作品和《巴黎徒步旅游指南》中寻找这些失传的饮馔食谱,“意图是与大家分享对一个特殊时代的迷恋”。书名来自海明威的一句话:“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
这本书从1900年谈到1930年,在这20世纪的头30年里,中产阶级兴起,女性得到了选举权,飞机发明了,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动画片和电影明星被公众所津津乐道,T型汽车在流水线上生产,有五分之一的15岁以下儿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与此同时,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从一战的战壕中活下来后,开始在巴黎思考美国的浮浅。这本书走进这一代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从食谱中找寻他们的艺术轨迹。作者在描写每一席迸发着艺术灵感的聚饮欢宴后将宴会食谱一一列举,包括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这二十多种食谱都有详细的原料和做法说明,使今天的人仍可从中找寻这些美食的精神源头。
作者苏珊・罗德里格・亨特从回忆录、文学作品和《巴黎徒步旅游指南》中寻找这些失传的饮馔食谱,“意图是与大家分享对一个特殊时代的迷恋”。书名来自海明威的一句话:“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苏东坡传 豆瓣
8.2 (93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中华文化 豆瓣
作者:
曹顺庆
2006
- 9
《中华文化》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导读大纲”,下编为“经典选读”。“导读大纲”共包括40个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中华始祖、远古风骚、多元一统、大同世界、士人传统、学术源流、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兵家智慧、玄学思潮、宗教信仰、禅宗文化、理学心学、礼乐教化、孝道文化、科举制度、学校教育、汉字源流、古典文论,诗词艺术、古代散文、历代辞赋、传统戏曲、古典小说、史家传统、金石之学、琴棋书画、古代科技、天文地理、五行观念、姓氏源流、古代女性、婚姻风尚、图书文化、敦煌文献、游侠武术、饮食服饰、传统节日、养生文化、中外交流,这40个专题基本上囊括了有关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每个专题还通过“经典选读”和“参考资料”两种书目及思考题,起到提纲挚领和指示门径的作用。下编“经典选读”则精选包括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文献,并加注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方便学生学习,又可为教师讲课提供文献依据。“导读大纲”和“经典选读”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成果,本书不仅是专门为高校文、理、工、医、农各学科本科生编写的文化素质课程教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多数专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更是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别开生面的读本。一卷在手,中华文化可尽收眼底。
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成果,本书不仅是专门为高校文、理、工、医、农各学科本科生编写的文化素质课程教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多数专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更是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别开生面的读本。一卷在手,中华文化可尽收眼底。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 豆瓣
The Short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作者:
[英] 安德鲁·桑德斯
译者:
谷启楠
/
高万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4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修订本)》分章分节,详析了古英语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文学、浪漫主义、维多利亚时期、现代主义与战后写作;从乔叟直至今天的希尼,涉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二千三百之多;写文学也写历史,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对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分子发展的强大冲击。《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修订本)》一九九四年初版,深得英语国家评论界好评,分别于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年和二千零二年重版,并作修订。《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修订本)》不仅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长版,而且在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有了译本,是一部适合所有读者和学者的读本。其开放、新潮和包容的态度,深得同行的赞赏。
圣杯与剑 豆瓣
作者:
(美)理安·艾斯勒
译者:
程志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在《圣杯与剑》这本书里,艾斯勒令人信服地证明,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嗜血尚武的游牧民族克甘人多次大规模的入侵彻底破坏了欧洲母系社会田园诗般的生活,整个社会系统跌入混沌状态。在黑暗当中产生出的新秩序是克甘人带来的父系社会制度。男神代替了女神,剑代替了圣杯,男性等级统治代替了女性和男性的伙伴关系,整个社会完成了一次文化转型。这以后,作为社会系统状态的动态变化的两种吸引子,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同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仍有此消彼长的斗争,但终究不可能取代后者。目前,男性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正在临近它的终结,所谓世界性难题,如军备竞赛,战争威胁,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都同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模式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因为这种模式崇尚剑的力量,依靠暴力和战争机器来维持,把女人当作生育机器,并对大自然进行贪婪的掠夺和不加节制的破坏。所以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男性统治关系社会模式的消亡。当世界系统进入再也无法逆转回来的突变分叉点之后,它将面临多条进化轨线的选择。其最佳选择不是建立全球的极权等级统治,而是向史前女性伙伴关系社会模式的复归;但决不是重建母系社会或女性压迫男性的那种新女权,而是建立新型的男女平权的伙伴关系社会。社会的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应地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就是全人类一次新的文化转型。
那么,什么是“伙伴关系”(partnership)呢?我曾向艾斯勒本人专门请教,她寄来了解释这个概念的一段英文,翻译成中文是这样:
“伙伴关系要求人们合作并相互尊重。它包含参与、联系,并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平而和谐地工作。伙伴关系方式是通过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原则,它不同于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制性的等级服从体制。伙伴关系要求公平合理,意见一致,互利互惠,民主地参与决策;必须积极地倾听,富有同情心地分担,相互支持,以促进共同兴旺发达。它包容并追求把人们结为一体。在伙伴关系的环境里人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有真诚的关怀和安全感。真正的伙伴关系导致人人有权利并有条件实现自我”。
由此可知“伙伴关系”要求人们“合作”(Cooperation),但比合作有更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我组织翻译出版的中文版《圣杯与剑》,有许多地方将“伙伴关系”都译成“合作关系”了,看来有纠正的必要。
我深信,如此解释的“伙伴关系”概念,不仅适合作为处理人类两性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成为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单位关系,以至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艾斯勒教授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并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希望。正如她在“中文版前言”里所说,希望中国的考古学者、民俗学者、宗教史学者、文化史学者和妇女史学者能参照本书提供的西方文化的历史事实和她所作的分析,能对中国考古学上有关的发现,以及中国历史上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的演变,做出自己的新的研究。
那么,什么是“伙伴关系”(partnership)呢?我曾向艾斯勒本人专门请教,她寄来了解释这个概念的一段英文,翻译成中文是这样:
“伙伴关系要求人们合作并相互尊重。它包含参与、联系,并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平而和谐地工作。伙伴关系方式是通过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原则,它不同于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制性的等级服从体制。伙伴关系要求公平合理,意见一致,互利互惠,民主地参与决策;必须积极地倾听,富有同情心地分担,相互支持,以促进共同兴旺发达。它包容并追求把人们结为一体。在伙伴关系的环境里人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有真诚的关怀和安全感。真正的伙伴关系导致人人有权利并有条件实现自我”。
由此可知“伙伴关系”要求人们“合作”(Cooperation),但比合作有更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我组织翻译出版的中文版《圣杯与剑》,有许多地方将“伙伴关系”都译成“合作关系”了,看来有纠正的必要。
我深信,如此解释的“伙伴关系”概念,不仅适合作为处理人类两性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成为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单位关系,以至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艾斯勒教授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并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希望。正如她在“中文版前言”里所说,希望中国的考古学者、民俗学者、宗教史学者、文化史学者和妇女史学者能参照本书提供的西方文化的历史事实和她所作的分析,能对中国考古学上有关的发现,以及中国历史上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的演变,做出自己的新的研究。
英国诗选 豆瓣
作者:
王佐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8
这是一个在有限的篇幅内力求全面的选本,包括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三个时期,每期中的重要流派、作家、作品大致上都备一格。重点则是近代,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结束点。
共选诗人64家,诗315首(短诗全是完整的,长诗则只能节选)。这些诗绝大多数是公认的名称,但也选入了若干不见于其它选本的诗篇,特别是内容与中国有关而诗艺又出色的佳作,如奥登的几首十四行诗和燕卜荪的长诗《南岳之秋》。在每家前面,有“作者与作品简介”,力求写得简练,陈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外,着重说明作家的特点和所选诗章的特色,虽然参考了前人评论,更多的是撰写者个人的见解。
共选诗人64家,诗315首(短诗全是完整的,长诗则只能节选)。这些诗绝大多数是公认的名称,但也选入了若干不见于其它选本的诗篇,特别是内容与中国有关而诗艺又出色的佳作,如奥登的几首十四行诗和燕卜荪的长诗《南岳之秋》。在每家前面,有“作者与作品简介”,力求写得简练,陈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外,着重说明作家的特点和所选诗章的特色,虽然参考了前人评论,更多的是撰写者个人的见解。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8.9 (50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