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小花旦 豆瓣
7.7 (41 个评分) 作者: 王占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0
“香樟树,阮家阿婆,巧星美发屋,连同整个小区,都成了昨日的世界。”
《小花旦》是作家王占黑的最新小说集,收录近三年来创作的六部中短篇作品。这一次作家从生龙活虎的街道走向城市的更深处,从上一辈走向自己的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人和空间的关系,总是承载着人和时间的关系,跑进去看,去探险,是不变的志趣,也是新的成长。
从嘉兴到上海的绿皮火车,最后一趟去大润发的免费班车,时隐时现的人民公园同志舞蹈角,拆迁废墟之下,那些渐渐被人忘记的报亭、桥洞和鸽子笼,正在悄悄被另一些人拾起不放。走出街道的英雄,是一颗颗脱轨的旧卫星,在城市风景的新与旧中穿梭游荡,时间冲刷后,用强健的快乐,筑起对自在生长的人与世界的不灭信心。
你也会从中发现那个社区小宇宙里的神奇关联,《空响炮》里的赖老板的炮仗店,曾是小花旦的巧星美发屋,瘸脚阿兴戳完气球之后,和两个残疾朋友约定寻找一个陌生女人,还有永远的老王……他们四处游动,在城市的泳池里时起时沉,大口呼吸。
*
【编辑推荐】
*
1、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王占黑最新小说集,蜕变成熟之作——2018年凭借处女作《空响炮》摘得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90后作家王占黑带来蜕变成熟之作《小花旦》。六个中短篇作品,一部野生浪漫的公路电影,带你在城市丛林漫游。这一次占黑小伙从街道江湖走向城市的更深处,从上一辈民间爷叔的生活走向自己的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小说质地更加开朗阔达。
*
2、走出街道的英雄,在城市风景的新与旧中穿梭游荡;时间冲刷后,用强健的快乐,筑起对自在生长的人与世界的不灭信心——十二块五的绿皮火车,从小城去往大都市流浪;最后一班去大润发的免费班车,驶向和陌生人短暂邂逅的超市奇妙夜;人民公园的同志跳舞角、被遗忘在马路角落的海宝,是电视和海报里看不见的风景;渐渐废弃的桥洞下,有自在生长的人和世界……走出街道的英雄,小花旦阮巧星、大黑鱼阿三、嗡鼻头、瘸脚阿兴、永远的老王,他们像一颗颗从旧地界脱轨、发射的卫星,去往巨兽般的都市游荡、发光。
红玫瑰与白玫瑰 豆瓣
所属 作品: 红玫瑰与白玫瑰
8.3 (15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6 - 6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故事只讲了一半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万玛才旦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 华鼎奖、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导演,2020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家”万玛才旦短篇十则
★ 陈丹青作序为引,杨庆祥、谢飞、五条人仁科联袂推荐!
本书收录了小说家、导演万玛才旦近年创作的十部短篇小说,展现了普通藏族老百姓的生活群像:满腹民间故事的村庄老人,被认证为活佛转世的 幼子,为了哺乳耗尽心力的新生儿父母,犯下纵火罪行的诗人……青藏高原的风刮过,为他们的故事蚀刻出独树一帜的纹理和走向。
在讲述之中,故事有了广延,传说有了听众,神话有了子民。万玛才旦的笔触质朴而纯粹,以独特的幽默感点缀其间,并在叙事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万玛才旦的叙述干净、简洁、节制,是对当代写作过于“修饰性”的一种反拨。
——杨庆祥 诗人、评论家
万玛以他难以捉摸而充满人文意识的才华,令人对今日藏地的文艺活力,刮目相看。
——陈丹青 画家、作家
万玛才旦是中国少有的“作家导演”。他先成为作家,后进入电影导演的创作,小说一直是他导演艺术的基础及生命。我即喜欢他的电影,更爱读他的小说。我赞赏和推荐他的新作,愿他在文学与电影中继续双丰收。
——谢飞 导演
读万玛才旦的小说,我感受到他独特的幽默感。他用简洁的文字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小说世界。
——仁科 音乐人
2024年2月9日 已读
有几个很不错的故事,很难得。
《特邀演员》很好,简单,干净,动人。而且整个故事的叙述语气很有意思,整体就有一种淡淡的从藏语到中文的翻译感,从而每个人的语气都像天真的孩子,这种天真的口吻放在前半段某些和社会机器、民族歧视相关的地方就会自然显出一种反讽,而在后半段老人的故事里又自然过渡到真的天真和真的动人。在此基础上又很节制,没有滥用这种特殊的叙事。是很难能可贵的叙述声音。
《尸说新语:枪》也不错,虽然我没读过原本的民俗传说,不知道万玛才旦改编的比例。开始看得有点迷惑,搜了一下才知道尸语故事是藏族民间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类似藏族版一千零一夜,一个年轻人杀了几个仇人,要为老法师背回一具如意宝尸才能赎罪,但背回宝尸的路上不能说话,宝尸总是在他背上讲故事,故事过于引人入胜总是让他忍不住发问,宝尸就又飞回原地,以这个框架讲了无数各种各样的故事。框架本身就很有意思了,仿佛作者和读者极限拉扯的具现化,万玛才旦写的这个枪的故事本身也不错,有细节也有符号。
《切忠和她的儿子罗丹》挺有意思的一个meta小说。属于少有的我不讨厌的作家写作家角色的故事。叙述者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取材听到一个故事轮廓,按自己的意愿写出了一个充满陈词滥调走向积极致力于用温暖打动人的故事,然后听到了真实故事的残酷。前一个故事的陈词滥调和后一个故事的简单直接反差感很强。很不错。
《水果硬糖》很遗憾。原本很不错的一篇小说,我真的挺喜欢作者这种“存在即合理”的叙述声音,这种让读者清清楚楚看到人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下堪称“愚昧”的行为,但同时也把读者拉进人物感受她节制又诚实的喜怒哀乐,从而消解社会价值判断的意义。妈妈的愿望是合理的,儿子们的愿望也是合理的,但它们又是如此背道而驰——而这种无法评价也无法挽回,但应该被人尊重的背道而驰,这种在他人眼里幸福快乐的代际存续,某种程度上是人生最无可避免的悲剧。很朴实,很丰富,写得很好。但是到底为什么又用一个这么生硬这么直给的隐喻或者甚至直接就是明喻来收尾,来作为故事净化、释放的核心点!又在结尾用一个再陈词滥调不过的比喻来上个价值!
此外的故事就都不太好了。他这种节制的保持距离的叙事声音有时候分寸真的很微妙,朴实和刻意之间感觉只差一厘米,精准和失焦之间也只差一厘米。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效果,但过头了就感觉矫情。
标题故事《故事只讲了一半》也比较一般。在重复和无意义中倾泻一点点以达到对日常的歪曲作用,让读者感到怪诞——但日常的乏味本身就是怪诞的,或者说,怪诞本身就是日常的。问题可能是标题加上开篇叙事基本就猜到结局了。但这可能也是作者的用意——猜到了又怎么样?故事还是只讲了一半。结果竟然成了作者本人的文谶,很唏嘘。
感觉本质上万玛才旦和双雪涛是一挂的小说家(尤其是《诗人》、《背景音乐》这样藏族口吻不强的故事),但藏族自带的那种苦楚和淳朴天然甩东北伤痕几条街。万玛才旦作为一个显然什么都明白的作者,每次使用那种什么也不明白的叙述口吻向自以为什么都明白的读者去展示一个故事,能达成的艺术效果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小说就是有地域性文化性的,这样的口吻也只有他能用,换一个汉族作者、强势文化作者用这样的口吻写,就未免太做作了。《特邀演员》《尸说新语:枪》《切忠和她的儿子罗丹》都不错。《水果硬糖》要是没有那个讨厌的结尾上价值一定是最好的。可惜。或者更可惜的还是万玛才旦吧,故事只讲了一半,文谶如此。
中文 短篇小说
鲤·严肃点!文学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主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2
🌟备受欢迎的文学Mook《鲤》十五周年,全面改版,再次出发!
🌟邀约唐诺、黄昱宁、马伯庸、徐皓峰、双雪涛、刁亦男等数十位一线创作者,深入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的交战现场,拒绝标签化分类,探索文学新坐标
——
📖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文学正变得越来越不“严肃” 。
《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评论界获得不俗反响、又拥有广泛读者的“严肃小说”,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方法和元素;反过来,雷蒙德·钱德勒、厄休拉·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等 “类型小说”作家,似乎也正在挣脱其固有的标签,被迎入“严肃文学”的万神殿。
如何面对“严肃”与“类型”的这种交融?它是象征着娱乐文化入侵文学,还是代表着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意味着活力,还是“堕落”?身为读者,应当如何看待这种交融,是提出“严肃点!文学”式的呵斥,还是继续沿着这个交叉点,享受这种交融带来的新体验?
带着这些问题上路,《鲤》邀请数十位创作者一起讨论、思索,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法。这些文字也许无法提供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些路标,为读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自行探索提供些许帮助。
——
【编辑推荐】
✏️知名文学Mook《鲤》十五周年,全面改版归来,捕捉当代文学和创作的演变动态。
《鲤》自2008年起开始发行,至今已有15年历史。2023年,《鲤》全面改版归来。装帧上改为130X187的小巧平装本,方便随身携带阅读;内容上每期分为主题讨论、小说、访谈、专栏、评论等五个固定栏目;主题上每期选取一个重要的文学话题,邀请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参与探讨。以更轻盈的形态、更聚焦的目光、更广阔的视野捕捉当代文学和创作的演变动态。《鲤·严肃点!文学》是《鲤》全面改版后的首期。
✏️本期邀约唐诺、刁亦男、双雪涛、徐皓峰、黄灿然等数十位一线创作者,以开放的视角探讨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最新焦点。
本期以“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的关系”为主题,邀请到唐诺、双雪涛、马伯庸、班宇、徐皓峰、吉井忍等知名作家,范晔、黄灿然、黄昱宁等知名学者、评论家,以及著名导演刁亦男,一起参与探讨。形式开放多样,包括专题文章、深度访谈、多人对谈、小说新作、大问卷等。这些一线创作者跨越多个领域,不同的视角和经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灵光发想。
✏️思索“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如何相互影响、交融,追问我们时代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类型文学给严肃文学带来了哪些改变?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斯蒂芬·金、厄休拉·勒古恩、J.K.罗琳这样的类型作家?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带来的是一种活力,还是“堕落”?……本书围绕当今时代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最新焦点而展开,梳理了“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最近的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网络文学热潮,提供了富有深度的思考,进而延伸、追问我们时代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2024年1月18日 已读
批评部分可圈可点的有几篇可看,黄昱宁、唐诺、黄灿然。访谈部分西语三人谈、双刁聊电影都可,此外问卷调查蛮好玩的。但讽刺的是作为一本谈论小说的mook,登的三篇小说一篇比一篇差,尤其是班宇,烂到发抖。
中文 文学评论 短篇小说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台北人
8.9 (414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2024年1月30日 已读
比《纽约客》差很多。因为《游园惊梦》一篇提到三星。其他篇目都不太行。
《游园惊梦》可能放在《纽约客》里也不逊色。群像纷杂但是一点也不混乱,戏曲元素的穿插和使用浑然天成,不刻意不做作。那一段醉酒后唱戏、劝酒、同座的面目和蓝田玉脑中过去的往事交织呈现,情绪步步推进,读者并不需要知道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知道更好,因为所有过去的事情已经在叙述中于今天对应发生——直接现场说明了Piglia的两个故事理论。此外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这一篇里似乎放下了那种怜悯众生皆苦的看似慈悲其实不对等的视角,给读者呈现出了人物可珍惜的,可怜悯的,可遗憾的,以及不可挽回的。
但同时除了它以外,整个集子或多或少都充斥着那种居高临下甚至有点自以为是的悲悯。感觉似乎白先勇是在《纽约客》里才学会了悲剧,而不是一味的惨剧。很多中国小说中的事谈不上悲剧,只能称作惨剧。悲剧是要有净化效果,要有有价值的部分的,而惨剧就只是惨痛,没有任何出路。《孤恋花》算是相对好一点的一篇,这篇里有一些瞬间,在叙述者照顾这些可怜的女孩子的时候,在叙述者对她们产生微妙的情感的时候,人与人的互相珍重似乎要浮出水面,故事有了一点悲剧的质地——但终究还是毫无办法的无间地狱。白先勇只满足于这一步,不再向下挖掘,而把故事停留在惨剧的呈现上,呈现的时候又把大量篇幅放在对这些女性的痛苦近乎于美的描写上——一种三寸金莲式的传统美学。我固然没有对小说进行道德评判的意图,但因为这种呈现本身就是与道德、传统有关的,也就不怪我觉得反胃了。
技巧和谋篇上也确实老派,写东西喜欢写尽,板是板眼是眼,工整详实,大概是这种写法做得最好的那个层次。我一般不是很喜欢用匠气这个词来形容创作者,因为这个词和“灵气”对应,都太赖皮了,轻轻松松两个字就否定创作者的所有心血,不讲道理。但《台北人》里绝大部分故事确实匠得不行。典型像是《思旧赋》,两个老妈子叙旧时的腔调和你一句我一句引出这长官家家道中落一个又一个人的命运,安排实在是过分工整了,工整得像个话剧,最后高潮点放在少爷身上也没有一点悬念。以景写情是细致的,人物细节是饱满的,但每写一个动作一句对话一个新人物都让人能看得清清楚楚作者这一笔在铺垫什么那一笔又想要什么效果,就实在是没啥意思了。
总体来说只有《游园惊梦》一篇算是艺术、情感、主题俱佳,其他有些可以看的,但太硬太实不留余味。和《纽约客》一起回味一下,白先勇写得好的大都是落魄的学者、丧夫的阔太、攀高枝的妓女,这样或多或少都沾过上流社会的角色,但却写不来真正的小人物。到中间我看不下去那几篇则都是作者写小人物,俯瞰感悲悯感太重。
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条对鲁迅的评论,原文是这样的:
“在我看来,鲁迅当属中国文学史上最名不副实的一位作家。与其将他的创作称为文学,我更愿意将其称为一种孤芳自赏的表演。阅读鲁迅的小说,我能很分明地感受到他在追求某种‘深度’——对人物与社会之本质的洞悉,这种对深度的迷恋远远凌驾于叙事和语言形式之上,并且为创作主体设置了一个俯瞰众生的高位,‘深度’背后这种洞见与断言的权力恰恰是对文学最严重的伤害。同时,真正的‘深度’理应是无法测度、无法表征之所在,而鲁迅文本中所谓的‘深度’则往往指向‘劣根性’一类可以条分缕析的思想内容,假如‘深度’能够追溯至某个可以明确指认的对象,那么它就颠倒为最浅表的东西。”
姑且不谈鲁迅(个人觉得这条评论敏锐但不恰切),但看到这条忽然觉得,如果它放在《台北人》上面,真是恰如其分完全对口的评价了……
中文 短篇小说
Elsewhere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Elsewhere
作者: Yan Ge Scribner 2023 - 7
A New Yorker BEST BOOK of 2023 | MOST ANTICIPATED by Nylon • Rolling Stone • The Millions
From multi-award-winning author Yan Ge, a shimmering, genre-bending English-language debut that announces the next phase in a major literary career.
“As haunting, dreamlike, and addictive as a melatonin-induced slumber.” —Nylon
“Deft... Elsewhere [explores] the power of language across the Chinese diaspora to either bring people together or push them apart.”—The New York Times
In twenty years, Yan Ge has authored thirteen books written in Chinese, working across an impressive range of genres and subjects. Now, Yan Ge transposes her dynamic storytelling onto another linguistic landscape. The result is a collection humming with her trademark wit and style—and with the electricity of a seasoned artist flexing her virtuosity with a new medium.
A young woman bonds with an encampment of poets after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Against her better judgment, a college student begins to fall for an acquaintance who might be dead. And a Confucian disciple returns to the Master bearing a jar full of grisly remains. Weaving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y surreality, these nine stories wend toward elsewhere, a comforting, frustrating, just-out-of-reach place familiar to anyone who has ever experienced longing. Through it all Yan Ge’s protagonists peer thoughtfully at their own feelings of displacement—physical or emotional, the result of travel, emigration, or exile. Brilliant and irresistibly readable, Elsewhere explores the utility (or not) of art in the face of lonesomeness, quotidian, and spectacular.
This highly anticipated collection is further proof that Yan Ge is a generational literary talent, to be watched closely for decades to come.
城南旧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城南舊事
9.1 (61 个评分) 作者: 林海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
除了不断再版的小说,著名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2023年10月19日 已读
青少年时期错过了,可能也是好事,不觉得我小时候真的读得懂。小女孩的叙述声音节制而有感情,每一个故事本质上都在写极其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但透过小孩子的滤镜,只滤出淡淡的怅惘,这种留白反而更让人伤心。是那种让我更加确信虚构是对现实更真实的再现的小说。
#短篇小说
中文 短篇小说
纽约客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紐約客
8.8 (197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纽约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着手创作的小说系列,《纽约客》之名或许借自美国著名文学杂志New Yorker,却与《台北人》正好成为一个浑成的佳对。从收录在《纽约客》尔雅版这个集子中的六篇小说来看,《谪仙记》和《谪仙怨》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发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则是最近几年创作的作品。仔细对照这些分属不同时期的小说,或许可以发现,体现在白先勇《纽约客》中的创作立场,经历了一个从上个世纪的国族(中国)立场,到近年来的世界主义的变化过程。
2023年6月15日 已读
工笔写法里出类拔萃的集子。每一篇背后都是欲说还休的流离失所。每一篇都很不错,当时读的时候对《谪仙记》和《骨灰》感触最深,但读完几个月回头,记得最清楚的故事是《夜曲》和《Tea for Two》。
中文 短篇小说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所属 作品: 平原上的摩西
8.1 (325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2023年4月18日 已读
最好的一篇还是《平原上的摩西》。这篇当然也有很多问题,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但真诚。感觉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笔力可能还达不到他想要的艺术高度,POV写法比较符合故事的展开方式,但还是在取巧,合理化了故事线的多重跳跃,避开了叙事的困难,却暴露了口吻的真实度问题。男角色都还凑合,但是那两个女性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傅东兴相对比较好,而且庄德增的叙述里侧面描写已经把傅东兴这个人物写得很好了,李菲前面只是一个小女孩,她以一个成年文艺青年女性的身份开口的时候,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角色好假。但她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后解包袱在她那儿,这就很致命。整个故事最严重的冲突是在李菲那个案子上,因为这个人物的口吻和塑造欠了,最后的动人就打了很多折扣。这让我想起《三体》也是写得好中老年女性叶文洁,写不好程心。但是李菲这条线最后的结束方式还是打动了我。不只结尾,还有最核心的点:她说我那天带的汽油是为了去给你点焰火。一个非常巧合的事件导致的案件,美好的想法引导出的悲剧,但巧合是并不做作或者生硬,比起巧合感,更像一种命运感。李菲从小在傅眼里都很特别,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普通小孩,唯一真正特别的就是爱玩火的这个符号。一个小孩要给玩伴点一下焰火,让你记住我最特别的点,最后引发了一系列悲剧。但是对庄恕来讲,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你去了我没有去,可能是有什么事情我忘记了。这种人和人之间努力接近,在命运下却形成无法弥补的鸿沟,这种惘然感总是很让我伤心。
#短篇小说
中文 短篇小说
月球 豆瓣
7.2 (16 个评分) 作者: 郭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月球》里的六部短篇小说,时间胶囊般储存了当下鲜活、微妙的气息。调查西南小城少女溺亡案的记者、带父亲去俄罗斯旅行的美术老师、天真的哲学家般的重病少年、要重塑记忆的年轻母亲与她儿时的伙伴、在娱乐业与国境线穿梭的新一代、练习梦境控制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他们的痛苦夹杂幸福、私密隐于公共,正是这个高速流动、价值失焦的年代里的你我他。小说以轻盈的力织补记忆、梦境与现实,重构出澄明、闪光、焕发生机的新世界,让人获得跨越边界的自由,属于你我的月球缓缓升起。
2023年5月3日 已读
感觉作者还在探索期,有很多原石,但还没打磨完成。《挪威槭》是印象最深的一篇,但也过于冗杂。作为短篇小说来讲太乱了。还挺期待作者以后的作品。
#短篇小说
中文 短篇小说
不吃鸡蛋的人 豆瓣
6.4 (28 个评分) 作者: 钱佳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
女孩周允生长在简朴的工人家庭,母亲精明好强,父亲温和懦弱。从童年起,她就被视作母亲改变命运的“稻草”,一直乖巧懂事地成为着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甚至为了省一笔住校费用,假装自己对鸡蛋过敏。直到遇见特立独行的男孩魏叔昂,她渐渐意识到内心暗藏的那个真正的自我。从十几岁到三十岁,她一次次试图跨过成长的深河,成为想成为的自己,坚持一份不被理解的爱情,但复杂的家庭关系,始终是她的阻碍。终于,周允做出了可能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
钱佳楠的书写克制而疏离,即便在最热情的段落里,也依然隐藏着一个冷眼旁观的作者。小说里氤氲着冰冷的空气,任何离别都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这是一部书写爱的作品:爱意味着接纳加诸在我们身上的限制和约束,使它们成为我们的选择。
——张悦然(著名作家)
******
《不吃鸡蛋的人》是一个家族故事,也是一个女孩子的身体历史和内心史。书中的上海市民家庭被困窘所摄,超出自己掌控的社会变迁磨损了他们,鞭子挥向女儿,带着爱的声响。
——淡豹(著名媒体人、作家)
******
这不单单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故事。时代总是骤然断裂,骤然碰撞,旧人挣扎着变成新人,适应着新的装束,新的图景,新人又要面临时代变旧,自己被撇到时代边缘。于是有了挽歌,有了诗,有了画,有了钱佳楠的故事。有了凡俗的人世里,一点点难解的关怀。
——韩松落(著名影评人、作家)
2023年4月14日 已读
比较平庸。长篇的家庭关系和窘迫的市民生活描写有很多亮点,但情节确实是太老套了……两个短篇也很一般。
中文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海边的房间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海邊的房間
7.6 (212 个评分) 作者: 黄丽群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的代表短篇小说集,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小说家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精巧布局,将人间悲欢斩落整齐,写出一个城市畸爱者的幽冷世界:老公寓里的弃女和养父,乡间卜算师与患病的儿子,梦游的宅男,中年独居女人和三花猫……语言的俏皮与一 个个意料之外被冻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体察,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字张力。无常往往最平常,老灵魂的世情书写,温热冷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孤独。
◎ 作品看点
★无常往往最平常,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代表作,简体首次出版——荣获台湾多项文学大奖、两岸跨世代文学家盛赞、豆瓣高人气期待华语小说《海边的房间》盛夏来袭。黄丽群是台湾新生代小说家代表人物,短篇小说集《海边的房间》荣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华文奖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入选金马影展。简体版首次推出,作者亲选篇目,新增3篇新作,是其二十余年写作生涯的结晶。
★爱的卜算师,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拨动大命运上的小机关——黠慧之心,刁钻之笔,小说家黄丽群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故事精巧布局,卜算爱与命运,将人间悲欢大戏斩落整齐。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温热俏皮,幽冷美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无常。炉火纯青的汉语之美,沉迷进黄丽群爱的算式。
★城市畸爱者的世界,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写给孤独患者的恋歌,人生逆旅中的安顿。 “我写了各种不美的,零星的,凋的,毁的,那些我总是不可克制而一再抚摸的人生小瑕疵。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就必须自欺,自欺久了就会坏掉。”语言的俏皮与一个个意料之外被冰冻的反转结尾,形成黄丽群作品独特的文字张力。
★“已经很久没有一路直达阅读沸点,皮肤被烫伤的感觉了。”郭强生、骆以军、柯裕棻、张怡微、七堇年等两岸作家盛赞。——“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黄丽群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
◎ 评论推荐
文字有天生的高贵。她的故事如在显微镜下变形虫们不可思议的款款摆动。——骆以军
丽群正是这样的,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柯裕棻
丽群的小说让我们听见另一种“为甚么不”的疑问,为什么纯情不可以难以下咽?为什么绝望不可以无聊琐碎?她的小说透露出的不急不徐,不标新立异,不大惊小怪,反成就了一种独特主题——美好的破碎。值得期待的小说还真不多,而我终于等到了这一本。——郭强生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面对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下去,生怕要看完了似的,舍不得读太快;一路直达阅读沸点,几乎要烫伤触摸书页的指尖。我惊讶于发现这么好的小说家——黄丽群《海边的房间》真是能定义什么叫杰作的小说集。——七堇年
黠慧之心,刁钻之笔,自慢之人。——傅月庵
文笔细腻尖锐,结构层次清楚,令人惊奇。从未看过女性的嫉妒可以写得这样深沉,这样充满伤害性。——季季
现实最无常,小说人物自己却巴望常态化的人生;无常与常态的辩证,就是黄丽群最新小说集的主要课题。“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问。在哪里?就在投资市场中,像黄丽群一样慈眉善目,穿上规范时间节拍的马甲,束紧一点,再紧一点,跟她一起沉迷在她所爱的算式里。——纪大伟
黄丽群《试菜》则“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切口进入,探讨了母爱的复杂内涵。——吴义勤
在台湾,黄丽群拥有众多读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五年之内囊括全岛四次三大报文学奖,更因为她笔尖下的跌宕人生,将故事还原为故事本身,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要演给读者看一套悲喜大戏。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是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卜算子》。患病的儿子要照顾养父,好似恶疾与衰老猜拳。小说写得从容平稳,将常情中所可能想象的低落层层推进,不战不逃,套用时髦的话说,对于生命终极的虚无好似一盘没下完的棋静止于家庭。这是取巧的题材,但文中有一句话很动人,黄丽群写道“无常往往最平常”。——张怡微
在黄丽群最具声名的短篇小说《海边的房间》里,最具原创性的,并非某种社会新闻和影视剧里见惯不惊的暴力、情欲乃至伦理戏,而是某种作者企图捕捉的“诡异自明性”,如此,我们不绝于口的所谓现实的荒诞离奇遂在小说家这里转化成人世的“天经地义”。——张定浩
这作者握着的哪是笔啊,分明是一把刀。——豆瓣网友 知暖
有种初读阿乙《鸟,看见我了》时的惊喜,却读到了别样的主题。“畸爱”也许是黄丽群这些短篇中最为耀眼的主题,可她却远未止于此。她以成熟的谋篇布局以及不经意的笔调,看似轻描淡写、却实则入木三分地谈许多“可能性”,谈孤独,也谈空虚,抑或等待,甚至是平淡生活中的荒诞与黑色幽默。有些麦克尤恩早期的影子,尤其像极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豆瓣网友 MagicDon
2022年2月19日 已读
作者确实很勇于尝试,很多台湾作者都勇于尝试,这是好事,枝枝蔓蔓的创作好过整齐划一。但再怎么尝试,小说最核心的仍然是共鸣和打动。黄丽群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她毫无疑问有打动读者的能力,但她因为想要尝试的太多,在文学和人性上太有“自信”,因此不肯低下头来俯就读者。有些篇目让我感觉到在男作者那里更常见的“油腻”。也许小说写作者必须永远怀疑自己,永远不确定、不相信,才能真正诚恳地再现人性。整个集子里我有被触动的只有《试菜》和《一个坐着的人》,这两篇确实写得好,也能体会到那种即使主角本身是有问题的,也很难不同时为主角感到惋惜和动容的复杂心情。相比起来有些篇目对角色的呈现更像作者没能隐身成功,露出了居高临下的嘲讽。另一些猎奇的部分则无法连接我,“关我什么事”。
中文 短篇小说
春天来临的方式 豆瓣
所属 作品: 春天来临的方式
6.2 (6 个评分) 作者: 微像文化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1
★ 这个春天,遇见旧神和新英雄,见证丰富而多元的中国想象力
★ 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全女性创作者阵容
★ 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上海文艺 X 微像文化 X Tor 强强联手
★ 英文版The Way Spring Arrives and Other Stories海外同步推出
《春天来临的方式》是当代中国幻想小说国际合作项目,微像文化、上海文艺、Tor 强强联手,英文版The Way Spring Arrives and Other Stories海外同步推出,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为全女性创作者阵容,于晨、王侃瑜、Lindsey Hall、Ruoxi Chen、张译文、金雪妮联合编选策划,收录15位科幻奇幻代表作家的17篇中短篇小说,是近年来中国幻想文学“走出去”的一次精彩亮相。
本书收录的泛幻想小说风格多样:一类颇具东方古风元素,如《宇宙尽头的餐馆·太极芋泥》重构传统文人张岱的时间旅行,《春天来临的方式》重述华夏民族的上古神话故事,《得玉》得志怪小说神韵,《五德渡劫记》出自动物修真系列,《应龙》可视作故事新编;一类将想象力投向更广阔的时空,如《衡平公式》是一部宇宙尺度上关于物种进化、文明兴衰的恢宏史诗,《宝贝宝贝我爱你》基于开发全息亲子游戏“养宝宝”,探讨亲子之爱的本质,《山和名字的秘密》对传统民俗仪式娓娓道来,而大山的算法隐藏在族谱中代代传唱;一类更具文本实验性质,如《背尸体的女人》讲述荒诞寓言,《黑鸟》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最后以石静远的论文《性别构建与中国科幻的未来》作为代后记,分析当代科幻小说在性别问题之余,触发我们对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状况等更广泛问题的思考。
2023年2月3日 已读
读完真的失望。推荐词和宣传都做得各种高大上,双语同步出版,中国女性自己的幻想小说,我也曾经真的很期待,毕竟里面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我的小说启蒙,陪伴我整个中学时光。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内幻想文学市场兴起,凋零,转向网文,国外Speculative Fiction已经包括进了很多纯文学的枝蔓,2022年出版的这本集子里呈现的很多作者在小说的创作表达上似乎还停在二十年前。算得上好作品的几篇,夏笳的实验作品《狐狸说什么》确实很讨巧,王诺诺的《山和名字的秘密》是有野心也相对扎实诚恳的写作,沈大成《黑鸟》我觉得不是她自己最好水平的作品,但从文学小说那边过来吊打类型作者没有任何问题。但全书最好的一篇竟然还是沈璎璎的《屠龙》——十几二十年前读过无数遍的短篇。其他近年的新作者大部分可以说平庸甚至无聊,执着于“幻想”文类而丝毫没有对小说这一文体自己的考虑,证明了刻板脸谱角色可不是男作者的专利。但我更失望的是那些名字熟悉的老作者,白饭如霜凑了两篇可有可无的旧文来,迟卉看似哲思的谋篇是另一种缺少人味儿偷懒的刻奇,最不忍直视是楚惜刀那篇,从语言到故事到人物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很多作者确实可能已经搁笔很多年了,市场不行,这也无可厚非。但这样吹嘘之后,拿出这样的作品来代表中国女性幻想文学,真的不脸红吗?
中文 短篇小说
我们飞 豆瓣
WIR FLIEGEN 所属 作品: 我们飞
7.8 (19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彼得·施塔姆 译者: 苏晓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瑞士当代文学的旗手、国际布克奖提名作家 彼得•施塔姆 短篇小说代表作
《我们飞》是彼得•施塔姆于200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其英文版入围2013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短名单,体现了彼得•施塔姆作为当今欧洲著名作家的写作水准。他以不动声色的叙事、看似简单实则隐含深意的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情绪准确的把握,讲出了当代人的种种尴尬:一个女人怎么会和她楼上的年轻邻居好上,一个男人等待着医院检查报告,一对新人如何适应共同的生活……这本小说集可以说是了解施塔姆作品的极佳入门书。
————————————
欧洲最令人兴奋的作家之一……一个可读而且经常想读的作家。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只有极少数几个作家能让读者在放下他的作品后,仍在他的世界里久久徘徊,我认为施塔姆就是其中之一。
——李翊云
这些故事展现了我们生活方式、知识和语言上存在的种种局限,既令人难忘,又令人振奋。施塔姆是一个出色的讲故事的人,他成功地将普通人的表层一一剥落,揭示了日常复杂心理上的各种挣扎。
——《当代世界文学》
2023年2月7日 已读
很让人惊喜的作家,节制隽永,技巧成熟,或者可能有时候成熟得过了头。有些篇目成熟到在技巧上无限接近了短篇小说结构上能接近的那个完美,然而少了一点风格化的让人铭记的灵光。强求不来。最好的一篇毫无疑问是《我们飞》,《三姐妹》《神的儿女》《你得走进田野……》也不错。
#短篇小说
中文翻译 短篇小说
垂直的阅读 豆瓣
作者: 残雪 2014 - 8
本书是残雪作品系列之一。该系列一共五种,是残雪2003—2013年间的短篇小说全集。本书共10篇,16万字。有《垂直的阅读》《梨园纪事》《到果园去!》《阿琳娜》《自然的意志》《老蝉》《影族》《剪纸》《师生之间》《荒原颂》《山火》《梅保的地盘》等篇目。这些作品是首次整体结集出版。残雪是以短篇小说打开与读者的沟通渠道的,这些奇思异想的篇什,短则几千字,长则一万多字。它们大多描写底层人们对生活充满独特性的体验。细细品味,可以感悟到残雪文字中浓郁的先锋意味和独特的文学情怀。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豆瓣
所属 作品: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9.0 (5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Saunders Random House 2021 - 1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Lincoln in the Bardo and Tenth of December comes a literary master class on what makes great stories work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ourselves—and our world today.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 George Saunders has been teaching a class on the Russian short story to his MFA students at Syracuse University. In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he shares a version of that class with us, offering some of what he and his students have discovered together over the years. Paired with iconic short stories by Chekhov, Turgenev, Tolstoy, and Gogol, the seven essays in this book are intende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how fiction works and why it’s more relevant than ever in these turbulent times.
In his introduction, Saunders writes, “We’re going to enter seven fastidiously constructed scale models of the world, made for a specific purpose that our time maybe doesn’t fully endorse but that these writers accepted implicitly as the aim of art—namely, to ask the big questions, questions like, How are we supposed to be living down here? What were we put here to accomplish? What should we value? What is truth, anyway, and how might we recognize it?” He approaches the stories technically yet accessibly, and through them explains how narrative functions; why we stay immersed in a story and why we resist it; and the bedrock virtues a writer must foster.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aunders reminds us, is a technical craft, but also a way of training oneself to see the world with new openness and curiosity.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is a deep exploration not just of how great writing works but of how the mind itself works while reading, and of how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stories make genuine connection possible.
Collected Stories of William Faulkner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作者: William Faulkner Vintage 1995 - 10
“I’m a failed poet. Maybe every novelist wants to write poetry first, finds he can’t and then tries the short story which is the most demanding form after poetry. And failing that, only then does he take up novel writing.” —William Faulkner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Forty-two stories make up this magisterial collection by the writer who stands at the pinnacle of modern American fiction. Compressing an epic expanse of vision into hard and wounding narratives, Faulkner’s stories evoke the intimate textures of place, the deep strata of history and legend, and all the fear, brutality, and tendernes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ese tales are set not only in Yoknapatawpha County, but in Beverly Hills and in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 They are populated by such characters as the Faulknerian archetypes Flem Snopes and Quentin Compson, as well as by ordinary men and women who emerge so sharply and indelibly in these pages that they dwarf the protagonists of most novels.
Nine Stories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九故事(中英全本)
9.4 (16 个评分) 作者: J. D. Saling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 - 5
In the J.D. Salinger benchmark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Seymour Glass floats his beach mate Sybil on a raft and tells her about these creatures' tragic flaw. Though they seem normal, if one swims into a hole filled with bananas, it will overeat until it's too fat to escape. Meanwhile, Seymour's wife, Muriel, is back at their Florida hotel, assuring her mother not to worry--Seymour hasn't lost control. Mention of a book he sent her from Germany and several references to his psychiatrist lead the reader to believe that World War II has undone him.The war hangs over these wry stories of loss and occasionally unsuppressed rage. Salinger's children are fragile, odd, hypersmart, whereas his grownups (even the materially content) seem beaten down by circumstances--some neurasthenic, others (often female) deeply unsympathetic. The greatest piece in this disturbing book may be "The Laughing Man," which starts out as a man's recollection of the pleasures of storytelling and ends with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adult need and childish innocence. The narrator remembers how, at nine, he and his fellow Comanches would be picked up each afternoon by the Chief--a Staten Island law student paid to keep them busy. At the end of each day, the Chief winds them down with the saga of a hideously deformed, gentle, world-class criminal. With his stalwart companions, which include "a glib timber wolf" and "a lovable dwarf," the Laughing Man regularly crosses the Paris-China border in order to avoid capture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detective" Marcel Dufarge and his daughter, "an exquisite girl, though something of a transvestite." The masked hero's luck comes to an end on the same day that things go awry between the Chief and his girlfriend, hardly a coincidence. "A few minutes later, when I stepped out of the Chief's bus, the first thing I chanced to see was a piece of red tissue paper flapping in the wind against the base of a lamppost. It looked like someone's poppy-petal mask. I arrived home with my teeth chattering uncontrollably and was told to go straight to bed."
施蛰存全集·十年创作集 豆瓣
作者: 施蛰存 2011 - 2
《施蛰存全集·十年创作集(第1卷)》中原文集本《十年创作集》收录的作品均再经审校,初版时通行的一些词语、句法及标点符号用法等仍存其旧。“集外(二)”中大部分小说作于八十年前,使用旧式句逗,限于其时印刷水平,文字讹误较多,此处整理,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均改用现代新式标点,也已改正错字。《施蛰存全集·十年创作集(第1卷)》中文言词语、义项(如“中心”,在文言中有“心中”义,《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或方言、俗语(如《施蛰存全集·十年创作集(第1卷)》中“哕唆”大多用方言“噜苏”),则均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