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书
台湾的忧郁 豆瓣
作者: 黎湘萍 三联书店 1994 - 10
台湾的忧郁
此书以“台湾的忧郁”为题,
也可以叫做“陈映真论”。
它以台湾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发展、
流变为研究对象,
并以本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
代表作家陈映真为论述的轴心,
通过研究陈氏的小说创作和文化评论,
探讨了影响作家“精神自由”
及其“写作”的内外诸因素,
对台湾文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和陈映真在其中所占的地位,
做了清晰、细微的梳理和论述,
还对陈映真的写作和中外文学传统的
关系及其独创性做了多侧面、
多角度的分析。
此书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试图突破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旧模式,
把它纳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学
文化传统中进行透视和剖析。给我的总的感觉,
有新的开拓,内容充实,论述也比较深刻。
――刘世德
鈴璫花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陳映真 洪範 2001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唐倩的喜劇 豆瓣
作者: 陳映真 洪範 2001 - 10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萬商帝君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陳映真 洪範 2001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上班族的一日 豆瓣
作者: 陳映真 洪範 2001 - 10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离婚指南 豆瓣
作者: 苏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离婚指南:妻妾成群红粉》内容简介:九元丛书,顾名思义,单本定价九元。以低廉价位推出丛书,惠及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推广好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之一。编辑出版九元丛书,意在承继优良传统,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普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共享当代文学的精神食粮。九元丛书第一辑,凡二十种,均为近三十年时间里涌现的优秀中篇小说,故定名“中篇金曲”。此后还将有第二辑、第三辑……其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本该纳入丛书第一辑的优秀中篇佳作,因其版权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请广大读者见谅。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5年12月
乌托邦诗篇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乌托邦诗篇、陈映真在《人间》、英特纳雄耐尔。作者以散文的笔调记录与陈映真先生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对现实的思考等等。 “二○○一年末的全国作家代表大会,陈映真先生作为台湾代表赴会,我与他的座位仅相隔两个人,在熙攘的人丛里,他却显得寂寞。我觉得他不仅是对我,还是对更多的人和事失望,虽然世界已经变得这样,这样的融为一体,切•格瓦拉的行头都进了时尚潮流,风行全球。二十年来,我一直追索着他,结果只染上了他的失望。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先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我总是,一直,希望能在他那里得到回应,可他总是不给我。或是说他给了我,而我听不见,等到听见,就又成了下一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抛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
“城”长的烦恼 豆瓣
作者: 当代文化研究网主编 2010 - 6
城市有问题: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城市生活的速度,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想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本书正是上海地区的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非学院市民通力合作,实践上述思想任务的结果。
作为一本开放的书籍,本书力图吸引更多社会各界的读者,一起关注身处的社会现实,并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欢迎参与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热风论坛的继续讨论。
目录
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
王晓明:《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么?》
G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
陈占彪:《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toybook:《东湖和“无穷大”》
举手发言
城市空间谁当家?
闵冬潮:《城市的天空与地面》
Jerryhoop:《一个“土著”的空间感:现实与虚拟》
朱鸿召:《住近地铁莲花路站》
炖锅:《“非法”的活力》
跑啊跑:《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王晓明:《越南都市街头的“獾”》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Christopher Connery:《创造社会空间》
举手发言
生活必须加速度吗?
闵冬潮:《“快城”与“慢城”》
葡萄:《城市的节奏》
宣晓凤:《在效率的挤压下》
庞敏:《古城悠缓》
张永峰:《从容和余裕》
山山:《“快”乐至死》
举手发言
城市怎么才自然?
沈善增:《我想不通,这样明摆着的问题怎么没人提?》
梧桐树:《漫谈“低碳”》
资深青年:《小民慢举手》
罗小茗:《城市里的“自然”》
green:《待价而沽的景观》
布衣一剑:《建设能感觉的城市》
汤釜:《“自然”是一个让人寄托理想的词》
举手发言
城市越大越好吗?
蔡斌:《做为超级城市的上海》
香蒲:《城市延伸线下的样板生活》
胳膊肘:《12年间的城中迁徙》
榆下途说:《城市的中心和外围》
视点:《都市中的陌生人》
举手发言
“上海”在哪里?
许某某:《上海的位置》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
冷空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红旗下:《Better city不是孤立的》
扫叶煮茶:《吸血的城市终将死灭》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从哪里来?
李晨:《“校”与“城”之间:教育自主在哪里?》
安君:《书中窥城》
我城:《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
小飞象:《互联网:困境突围》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到哪里去?
沈善增:《以发展的观点看上海话》
朱鸿召:《做个“有文化”的朋友》
唐老鸭:《小事情 大梦想》
liyang:《门卫大叔》
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举手发言
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
JSQD:《纽约VS.上海》
心每思之:《让记忆讲述另外一种城市生活》
toybook:《我记得,想当年》
小冰等:《无处安放的记忆与认同》
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
举手发言
城市是“我们”的吗?
资深青年:《乡关何处》
green:《失去安稳感的城市》
邢洁:《城市与“爱情”》
salomes-nox:《看牙记》
落月先生:《上海何曾是我们的?》
小跑等:《怎样把城市变成“我们的”》
毛尖:《吾土吾民:世博问卷》
举手发言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
张永峰:《城里人的优越感从哪来?》
minal:《“老年”“妇女”成了包袱?》
资深青年:《当我们失去了有尊严的生活》
大可等:《从“故乡”到“异乡”》
竹叶青:《“乡愁”的弹性》
王玥:《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举手发言
《“城”长的烦恼》序言
在中国大陆,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最符合一般人想象的“大都市”。尽管2010上海世博会的口号“better city, better life”早已妇孺皆知,但人们对城市的疑虑和担忧,仍在不断增长。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城市生活中的安全、健康、满足和幸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也因为当城市一门心思要成为高楼大厦的大本营,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的同义词,盲目扩张的庞然大物,专断权力的盘踞之所,资本和人力恣意流动的集散地,人世间奢侈享乐和罪恶痛苦的最终源头的时候,人们失去了对它的信心和想象力。人和城市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危机。
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由这样一种城市想象所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却在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困扰社会的重大问题:土地、房价、经济增长模式、“中产阶级”、社会民主、腐败、“部门垄断”…… 总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合。一个尖锐的问题也由此出现:当城市生活的矛盾不断涌现,“赢家通吃”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将社会推入危机的时候,“城市化”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因此,对上海乃至中国而言,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演示和八方来客,更应该为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想象城市生活提供重要的契机。毕竟,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从来不等于“美好”,相反,它很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城市,有问题。
在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谁是城市空间的真正主宰?城市生活的速度,果真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这样的文化好吗?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它的记忆?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对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来说,这些问题看似古怪,却值得大声提出和仔细回味。想要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遍布陷阱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
为此,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
显然,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来说,这短短二十多天的议论和思考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样的开始,可以牵动起你的神经,召唤出那些熟视无睹的城市经验;可以勾勒出思考“城市”的基本线索,获得检验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依据;更可以让我们携手提出衡量和评价“better city”的新标准,为此后的城市生活,找到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新方向。
本书由李晨、冷嘉和罗小茗共同编选。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网络讨论的内容,请登录当代文化研究网“热风论坛”(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在此可以读到您对这本小书和城市问题的“举手发言”。
编者
2010年4月于上海
考研英语三步搞定翻译及难句 豆瓣
作者: 张满胜 2010 - 3
《2011考研英语·三步搞定翻译及难句》提出要看虚词, 尤其是介词和连词, 这即是《2011考研英语·三步搞定翻译及难句》要重点介绍的有关考研翻译和难句分析“三步曲”中的第一步。在初译过程中, 主要是对句中的实词(如动词、 名词、 形容词)进行词义选择, 这需要依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处理。这即是《2011考研英语·三步搞定翻译及难句》要重点介绍的有关考研翻译和难句分析“三步曲”中的第二步。在对译文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 必然涉及中英文思维表达差异。这即是《2011考研英语·三步搞定翻译及难句》要重点介绍的有关考研翻译和难句分析“三步曲”中的第三步。
新时期文学简史 豆瓣
作者: 陈思和 2010 - 10
《新时期文学简史》的真实含意应该是“从‘文革’以后到20世纪末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因为太长,就用“新时期文学简史”来替代。但是严格地说,“新时期文学”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既不准确也已经过时。我读过许多本文学史著作.都没有对这个词作出确定性的解释。当时的学者出于习惯性的文学观念,把文学看作是政治附庸,给某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加上一个具有政治内涵的时代限制。如“抗战文学”,“文革文学”,等等。洪子诚先生在《当代文学概说》中专门注释“新时期”这个名词:“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通常认为,1976年10月江青、张春桥等‘四人帮’被逮捕,便标志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终结。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豆瓣
7.9 (19 个评分)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中国当代文学史 豆瓣
9.2 (40 个评分)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鲁迅箴言(中日双语版) 豆瓣
作者: 鲁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2010年,三联书店策划出版了《鲁迅箴言》一书。该书由鲁迅研究界几位专家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选,收鲁迅文字365条,分为12类,囊括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体验、读书作文、历史、国民性等方面的言论,较为全面地呈现了鲁迅思想的面貌。该书出版后,广受各界好评。
201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三联书店与日本平凡社决定联袂出版《鲁迅箴言》中日双语本,并在中日两国同步上市。此次印行的中日双语本,由中日两国学者翻译并经日本著名翻译家审订。此外,本书还特邀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担纲平面设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亦专门撰文深情推荐本书。
大江健三郎推荐:“鲁迅的一篇篇小说、随笔是世界近现代散文之王,选取一行行就成为最好的诗集。
我要从森林中的村庄去城市学校的早晨,母亲默默给了我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第一次回乡探亲,被问:读了《故乡》吗。
就这样我与文学相遇,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态度。这是我迄今经历的最不可思议的幸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豆瓣
8.0 (53 个评分) 作者: 吴福辉 / 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7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北岛诗歌集 豆瓣
8.5 (3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诗人的喊声永远是最响亮的,他们的眼睛如锐利的手术刀剥去了世俗的外衣,直入世间万物的本质。
鲜血梅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5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
写在人生边上 豆瓣
9.0 (50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2000 - 5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 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人·兽·鬼 豆瓣
2017年8月北平第25次印本 ∞ 定價19元
8.9 (78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部短篇小说。
顾城的诗 豆瓣
8.8 (79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顾城的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黑眼睛》的再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删节和补充。其中有些诗是第一次发表。突出了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特点,稍兼顾全面。编排上基本上按照写作年月,但又不拘泥于时间顺序,以利阅读诗感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