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购买
菲利普·拉金诗全集 豆瓣
The Complete Poems
作者: [英国] 菲利普·拉金 译者: 阿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菲利普•拉金诗全集》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拉金诗全集,这个全新版本由著名学者亚齐•伯内特编辑并撰写前言和评注(前半部分为诗集,后半部分为评注),除了出现在《诗集》(1988)和《早期诗歌与朱利利亚》(2005)中的作品之外,还收录了一些从未出版的拉金手稿和作品。
在这部全集中,拉金的诗歌第一次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论。亚齐•伯内特评论认为,拉金是一位比大多数读者认为的更复杂和更具文学性的大诗人。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下半期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风潮里,他主张坚守传统的“英国精神”,回归英诗传统,关注现实,抒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他兼具传统与后现代风格的诗歌语言以及对传统诗歌形式与 格律的继承使得他的诗歌独具个性而广受欢迎。
本书由著名诗人、翻译家阿九翻译。
看,那些小丑! 豆瓣
Look at the Harlequins!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博科夫 译者: 吴其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振作些!”她喝道,“看那些小丑!”
“什么小丑?在哪儿?”
“噢,到处都是。就在你身边。草木是小丑,文字是小丑。场景、数字都是小丑。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一玩笑、形象一就有了一个三料小丑。来吧!玩吧!虚构世界!虚构现实!”
我真的这样做了。天哪,我真就这样做了。为了纪念最初的那些白日梦,我虚构了这位姑婆,而现如今,她正沿着记忆前廊的大理石台阶,颤颤巍巍地走来,侧着身子,侧着身子,可怜的跛脚夫人,用那黑色手杖的橡皮顶端触着每一级台阶的边缘。
鳄鱼街 豆瓣 Goodreads
Ulica Krokodyli
8.9 (51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 林蔚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收入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作品:两部短篇集《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 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舒尔茨的成年生活隐居封闭,平淡无奇,其内在生活却有如火山熔岩般令人畏惧的热情,将画家的想象力与精确的敏感性诉诸艺术的表达。二战后舒尔茨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堪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作家。作为文体大师,舒尔茨在语言上做了大量实验及革新,文字诗意纯粹,富于感官性,句式有如多层迷宫般具有不可思议的形式。本书首次由波兰语原文译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舒尔茨小说作品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大河尽头 上卷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生命的源头……不就是一堆石头、性和死亡?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选年度小说奖
河源,天际,赤道那大日头下,苍莽雨林中,拔地而起,阴森森赤条条耸立着开天辟地时布龙神遗落的一块巨石──原住民达雅克人的冥山禁地“峇都帝坂”;传说,那是生命的源头。
十五岁那年的夏天,少年“永”与荷兰姑妈克莉丝汀娜·房龙小姐——这对刚结识的异国姑侄踏上大河溯源之旅,沿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而上,尽头是达雅克人的圣山“峇都帝坂”。
姑侄俩一路上见识人性的纯真和黑暗,经历土人部落的夜宴与笙歌,游赏雨林的纯净且原始,在大河中游的新唐,更被迫面对房龙小姐不为人知不堪回首的过去……
雨林原始氛围令西方男女放浪形骇,刚步入青春期的华人少年情欲之弦也被拨响,但更震撼的,他目睹东西方世界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外来者对自然资源野蛮的“物掠夺”,以及对土著妇女残暴的“性掠夺”。小女孩惨遭蹂躏、低呼“血”、“痛”的童音,“注定要在我耳边呢喃一辈子,幽灵似的纠缠我整世人”。
——亚洲周刊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是李永平写作计划的上卷,但以气势和情节而言,已经可以当作一本完整的小说阅读……创作四十年,李永平写出了一本既好看也令人看好的作品。《大河尽头》的下半部因此尤其令人期待。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衰世与西法 豆瓣
作者: 杨国强 中华书局 2014 - 11
经历18世纪的康乾盛世后,数十年间清王朝就跌入了忧患丛生的衰世之中。在西力东侵和西潮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外来的器物与制度长驱直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力度改变着中国的世道人心。然而就在中国社会身不由己一变再变之时,背负着厚重传统的晚清士人,仍祈望循着历史的旧径为家国找寻出路。新旧事物的纠结缠绕中,泊来品不断转化为中国的内在之物,却难以被中国社会完全消化,之前的陌生也就变成了后来的夹生。急剧的新陈代谢,促使中国旧的社会结构由脱榫走向解体,但旧邦新造的道路却依旧曲折而漫长。本书是作者近年读史留下的一些思想痕迹,汇聚了作者对晚清中国新的思考、理解和解释。
艺术的共谋 豆瓣
Le complot de l’art
7.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杨全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收入了让•波德里亚关于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章和发言,包括《审美的幻觉与幻灭》《艺术的共谋》,其后期重要的社会学长文《沉默大多数的阴影》,长篇访谈《忘记阿尔托》,以及一组对波德里亚的访谈。
《艺术的共谋》昭示了艺术界“受抑方的回归”。当然,它被替代了,但症状历来如此。而它 确凿无疑。然而没有人——尤其是那些大力经营弗洛伊德的人——承认以下真相:波德里亚只不过是以艺术界之道,还治艺术界之身。真正的丑闻并非他竟然攻击艺术,而是艺术竟然认为这种攻击是丑闻。
——西尔韦尔•洛特兰热
唯一还能运转的指称,便是沉默大多数的指称。所有当前的体制都在这种星云般的实体上运行,在这种漂浮着的物质上运行,而这种物质的存在不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统计数据的存在,其唯一的出现方式便是民意测验的方式。这是社会事业视野上的拟真,或者说在拟真的视野上,社会事业已经消失。
——《沉默大多数的阴影》
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海德格尔在本书中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了研讨。
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 豆瓣
作者: (日) 北冈正子 译者: 李冬木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周树人在仙台医专退学后,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艺运动”。本书“讲述他在此期间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又产生了怎样的主张”。作者呈献的处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的“鲁迅”,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高大全”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鲁迅”身上可以知道,“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摩罗诗力说》),并非面向旷野的空疏的呼唤,而是一个正在求学的青年自身精神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这是个优秀的青年。他在成千上万同往日本的留学生当中,可谓阅人之所未阅,集人之所未集,并且道人之所未道,他首先在自身当中确立起了中国亘古未有的关于“诗”与“人”的理念,其广博与峭拔,或许通过书中所呈现的那个置身于历史现场的周树人才更容易体味到。"
亚洲的戏剧 豆瓣
作者: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 / [美] 赛思·金 译者: 方福前 商务印书馆 2015 - 7
本书主要研究南亚国家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如何发展的问题。作者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而是存在于这个社会体系中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出和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生活与工作的态度,还有各种制度、组织以及政策。本书是发展经济学的一部代表作,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许多启示。
帝國的結構 豆瓣
帝国の構造 : 中心・周辺・亜周辺
作者: 柄谷行人 译者: 林暉鈞 心靈工坊文化 2015 - 7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
提出揚棄並超越舊世界帝國與近代國家的劃時代鉅著
開啟歷史研究的新視界
近年來,各地革命與政治運動蜂起,但仍無法打破「資本―國族―國家」的牢固體系。世人中,已覺醒全球局勢並未跳脫此體系者少,誤以為歷史正在前進者多。此外批判席捲全球的新帝國主義時,若將矛頭指向特定國家,亦是時代的誤識,無法超越「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終極結構。
到底我們該如何消解霸權的競逐,實踐全球的和平共處模式?柄谷行人延續《世界史的結構》中對國家、國族與資本的深刻思考,在本書中,構想建立更大區域的和平共同體的可能。他提出大膽構想:回復「帝國」。
縱然近代國家乃因推翻舊帝國而誕生,導致當代人以負面眼光看待帝國,然而帝國具備某些促成和平的要素,是當代世界系統所欠缺的。因此柄谷認為,欲超越近代國家與資本主義的原理,就必須重新檢討舊帝國的結構,並以某種形態回復帝國。這不是回復傳統帝國的框架,更不是為當代特定經濟霸權背書。事實上,若不否定古老反動的舊帝國、不否定和帝國主義相連的帝國,帝國就無法回復。
我們必須「揚棄」帝國,才能在較高的層次上,回復過去被視為前近代而遭到否定的事物,藉此超越近代國家的界線,掙脫「資本―國族―國家」的結構,邁向永久和平的世界共和國。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張鐵志 文化評論家
張崑將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楊 照 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萬毓澤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鄭村棋 人民民主陣線代表、社會運動者
廖欽彬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荣耀 豆瓣
Glory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石国雄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8
马丁·埃德尔韦斯出生于19世纪末沙俄时期的圣彼得堡市,从小受到母亲熏陶,接受英式文化教育,是一个喜爱幻想、将生活看作是浪漫冒险的人。父母离异后,马丁随母亲迁往雅尔塔生活。俄国革命爆发,在布尔什维克军队收复克里米亚前夕,青年马丁和母亲一起踏上了海外流亡之旅。在希腊,他与一位已婚女诗人阿拉之间发生了一段风流韵事,后又得到父亲的堂兄弟亨利叔叔的接济,移居瑞士,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在伦敦期间,他爱上了寄宿家庭里一位年轻的流亡姑娘索尼娅,但这位水性杨花又爱挑剔的女子对马丁并无爱意,只是一味地挑逗马丁,后又开始调戏马丁的好友达尔文——一位年龄稍长、表面懒散其实内心镇定、颇有教养且前途远大的作家。达尔文向索尼娅求婚,却遭到拒绝。后来,索尼娅一家迁往柏林,马丁无法抵御她的诱惑,在毕业后追随恋人来到俄侨聚集的柏林工作生活。为了吸引索尼娅的芳心,他开始梦想孤身冒险,非法跨越苏联边境,并在想象中把苏联变成了一个噩梦般的恐怖国度佐尔兰德。为了静心思考,摆脱索尼娅带来的情感困扰,马丁前往法国南部流浪打工,最后下定决心要实现梦想。在返回瑞士和柏林向亲友告别后,他找到达尔文,告知对方自己的秘密计划,并在朋友阻止之前离开柏林。数周后,达尔文跟踪到拉脱维亚,却无法寻觅到马丁的踪迹,于是他前往瑞士,将马丁失踪的消息告诉了马丁的母亲。
剩余价值学说史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郭大力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9 - 3
《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依据原著者马克思原来的计划是《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后来曾计划把它编成《资本论》第四卷。最后考茨基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编成出版时,是和《资本论》一样包含三巨卷。第一卷论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起源至亚当斯密;第二卷论述里嘉图;第三卷论述由里嘉图至庸俗经济学。但它不只是一部学说史。适当的评价:应视为《资本论》的不可缺少的续篇。《资本论》考察的根本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诸特殊形态。《剩余价值学说史》考察的根本问题,也是这些。必须有后者,《资本论》才算完整。对于已经熟悉了《资本论》的人,用《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来补充,才能把它的思想内容最深刻地采取出来。因之,《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译者,在译完前书后,又据考茨基原版,将《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译成中文。
哲学与治术:1572—1651 豆瓣
Philosophy and Government
作者: [美]理查德·塔克 译者: 韩潮 译林出版社 2013 - 8
17世纪,动荡、变幻莫测的欧洲政治生活和混战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对宪政主义的攻击被现代政治所取代。16世纪中叶围绕欧洲主要国家的宪政结构发生了一系列争论,17世纪的政治理论灵感来自16世纪晚期的国家理性思想,后向自然法理论转向。
本书考察了16世纪中晚期至17世纪中期的欧洲政治哲学思想,通过分析当时代表性理论家作品中对政治必然性和国家理性等概念的论证,展现了独特的现代政治词汇的形成过程。塔克重点关注了蒙田、格劳秀斯、霍布斯和英国革命理论家们的思想,重新审视了他们人文主义思想中概念词汇的起源,特别是怀疑主义和斯多亚主义,以及这些词汇在荷兰和法国革命期间的发展和使用。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考察了英国政治思想和欧洲大陆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将政治理论置于道德哲学历史的语境之下,为我们理解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7th edition) 豆瓣
作者: Gibaldi, Joseph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9 - 3
Widely adopted by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MLA Handbook gives step-by-step advice on every aspect of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from selecting a topic to submitting the completed paper.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the MLA Handbook is the guide millions of writers have relied on.
The seventh edition is a comprehensive, up-to-date guide to research and writing in the online environment. It provides an authoritative update of MLA documentation style for use in student writing, including simplified guidelines for citing works published on the Web and new recommendations for citing several kinds of works, such as digital files and graphic narratives.
训诂学读本 豆瓣
作者: 许威汉 2010 - 2
《训诂学读本》以近世名家名文为基本材料,分类辑选,分为训诂史、训诂学现状、古籍句读与标点、训诂学学习与施用、训诂学的障碍与弊病、训诂力作范例、训诂学新思考与新探究等十章,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和不同方法参会比核,循序渐进,浅显易懂,让读者对训诂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训诂学读本》是国内首部训诂学综合读本。
旅行者 豆瓣
Le Voyageur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 宫林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 2
罗伯-格里耶晚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下诺曼底首府Caen的乡下城堡度过的。在那里,他回忆、写作,同时也照顾他心爱的热带植物。离城堡不远有一座修道院,现在是法国当代出版纪念学会,简称IMEC,罗伯-格里耶生前已经将所有手稿, 包括绘画和照片,交给它永久保存。学会的负责人奥利 维耶·科尔佩先生特别珍惜自己的特权,他让罗伯-格里耶感到IMEC好像就是为他而建立的,并为他做了一切,其中就包括选编《旅行者》,它出版于罗伯-格里耶八十寿辰的前一年。
《旅行者》中文版上卷的文章虽然是作者写下的或校订的,但不包括60年代出版的《为了一种新小说》中的任何篇章,部分甚至超出了文学或新小说的范畴。为了弄懂作者的一生,接触这些材料——尽管其中不少内容经常重复——是研究者必要的功课。
无疑,不管在什么场合,罗伯-格里耶总是喜欢谈论自己,并不失时机地批评自己的同伴,这使得喜欢他的人和厌恶他的人一样多。通过编选这个文集,奥利维耶·科尔佩从正面评价了占据我们思想空间的这个“午夜的魔王”:新小说最具旅行者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是最重视与人们分享新小说要求以及持久进展状态的人。
《旅行者》中文版下卷中所收集的对话涉及罗伯-格里耶四十年中的每一个时期,虽然并不是作家一生中的全部,但已经够丰富了。读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其中内容的重复,因为是媒体的性质和作家的性格决定了某些重复的必要性。无论是宣传自己还是评价别人,罗伯-格里耶始终是作为思想者在发言。所以,重复以及每一次增加的少许新内容,都必然构成现代文学或者新小说的思想宝库。(陈侗)
桃色与黑色剧·骰子 豆瓣
Scénarios en rose et noir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桃色与黑色”意味着什么呢?它仅仅是对两种成分的一种肯定性指涉,在我看来,这两种成分是跟电影密不可分的。第一种存在于年轻漂亮的女士、我们梦幻中的花季少女的感官魅力中,无论涉及的是她们的脸,还是一时间被揭开的更为私密的桃红魅力。第二种则很像色情类型和恐怖侦探类型的老一套:黑色系列,浪漫时代的黑色小说,美国制造的黑色电影,赤裸裸的肌肤上的黑色紧身带,罪犯戴的黑色面具,美丽的眼睛上绑着的黑色蒙布,等等。
这一切已经不太时髦了。我是真心地为之感到可惜。
--
《桃色与黑色剧·骰子》收录了《欧洲快车》、《撒谎的男人》、《伊甸园及其后》、《N拿起骰子》等电影相关文本,包括其构思、剧本大纲、对白串联以及电影小说提纲等。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书中讲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构想逐渐成形的过程,其中,“桃色”与“黑色”两种色调一直贯穿所有剧本始终。
桃色与黑色剧·玩火 豆瓣
Scénarios en rose et noir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桃色与黑色”意味着什么呢?它仅仅是对两种成分的一种肯定性指涉,在我看来,这两种成分是跟电影密不可分的。第一种存在于年轻漂亮的女士、我们梦幻中的花季少女的感官魅力中,无论涉及的是她们的脸,还是一时间被揭开的更为私密的桃红魅力。第二种则很像色情类型和恐怖侦探类型的老一套:黑色系列,浪漫时代的黑色小说,美国制造的黑色电影,赤裸裸的肌肤上的黑色紧身带,罪犯戴的黑色面具,美丽的眼睛上绑着的黑色蒙布,等等。
这一切已经不太时髦了。我是真心地为之感到可惜。
--
《桃色与黑色剧·玩火》收录了《快感的逐渐滑动》、《玩火游戏》、《美丽的女俘》等电影的相关文本,包括构思、剧本大纲、对白、音响编排和访谈等内容。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书中讲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构想逐渐成形的过程,其中,“桃色”与“黑色”两种色调一直贯穿所有剧本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