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Richter plays Bach 豆瓣
9.8 (11 个评分) Sviatoslav Richter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tradivarius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晚年演奏的巴赫作品合集,时间是1991年,包括在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的现场演出和录音室制作。封面为钢琴家在瑞士洛桑郊外散步的情景。
手风琴达人 豆瓣
9.2 (15 个评分) Martyna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rrangements of rich classics, gypsy dances to contemporary pop covers showcase this virtuoso accordionist’s musical and expressive range. A show-stopping arrangement of Lady Gaga’s Telephone by Lithuanian Martynas is set alongside an exotic mix of styles, featuring gypsy dances, tango, classic French movie themes, Latin American rhythms and the music of Verdi and Vivaldi. Thanks 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his musical tastes, abundant showmanship and natural charisma, Martynas is perfectly placed to catapult the accord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River 豆瓣
9.0 (8 个评分) Ketil Bjornstad & David Darling / Ecm Records
发布日期 1997年3月11日
挪威钢琴诗人Ketil Bjornstad“水”系列的第三张专辑,与美国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合奏。
如果说第一张《Water Stories》更像爵士乐的话,这张《The River》则更像是古典。从简朴的CD封面就可以看出,这张专辑并不想制造任何噱头,而是试图以最传统直接的方式去探讨水的主题。全部12首曲目都没有特别命名,构成了River这个标题之下的各个段落。
在乐器的使用上,钢琴不再隐藏在鼓点和电吉他的背后充当点缀,而是成为旋律的主导者,和大提琴一起叙述着河流的旅程,优美而深邃。
以下引用
的介绍:
注意到挪威钢琴家Ketil Bjornstad完全是因为The Sea Quartet, TSQ给我一直认为是ECM最为平易近人的乐队. 而Ketil则是TSQ的领军者. 手头这张"The River"是Ketil Bjornstad和美国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又一次合作, 让人心静如止水的钢琴乐韵, 几乎让人无法察觉作曲与即兴之间的微妙界线.
对Ketil而言, "水"永远是最基础也是最神秘的事物, 河水的流动与凝结, 更像是昭示这位音乐家宇宙中某种神秘的规律. 毕卓斯坦的琴音在浪漫华丽的声音表象之下, 蕴藏着引人深思的思维因为把梦想筑在远方, 所以我来到了这条圆梦之河. 在顺流而下之际, 梦里的国度, 将会来到眼前. 河的开始, 满布飞瀑, 激流四溅, 多变的峡谷, 孕育着处处惊奇, 随着沿岸支流的汇入, 河面愈显磅礡, 稳健自信的宣告他的流向和领域. 末了, 河面流速渐缓, 遍野的芦苇浪波, 伴随着璀璨的余晖, 在诺大的谷地上起舞, 我终于来到了我的梦土.
人生的涓涓小河, 偶尔会溅起小水花, 那不是生活的瑕疵, 而是生命的闪烁亮光, 那是生命与激情的冲击, 不一定要聆听澎湃的激流组曲, 却冀望能聆听到安详平稳的乐曲, 回归宁静的海洋.
Night Song 豆瓣
8.7 (6 个评分) Ketil Bjørnstad / Svante Henryson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21日 出版发行: ECM Records
'Night Song' is an album of intimate duos for piano and cello, featur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by Norwegian Ketil Bjørnstad (with the melodies of Franz Schubert as an inspirational source) and by Swede Svante Henryson.
Ketil Bjørnstad's ability to write warm and inviting music for piano and cello was confirmed by the The River (1996) and Epigraphs (1998), his duets with David Darling, which count amongst the popular works in his discography. Now the Norwegian pianist encounters a cellist of quite different temperament, "the perfect chamber musician" in Ketil's estimate: Svante Henryson, who also contributes four compositions to the album.
This charming duo project is conceived by Bjørnstad as a "musical dialogue with Franz Schubert and a tribute to him." Since schooldays, Ketil has been "obsessed with Schubert's linear melodic and harmonic patterns": some of these are rechanneled in this suite.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talked-about figures in the European arts, Ketil Bjørnstad is going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on two fronts. Each of his ECM recordings has received a chorus of praise from the critics. The recent 'Remembrance', released 2010, was described by the Daily Express as "exquisite, intriguing and, in its quiet way, life-affirming". As a novelist Bjørnstad is also highly regarded. His book 'To Music' is nominated for The Independent's Foreign Fiction Prize 2010. In France it won the "Prix des Lecteurs" prize and in Germany it shot into the best-seller lists.
Svante Henryson, also an artistic polymath, has a following in his own right, acquired in the course of an idiosyncratic career that has variously found him playing double-bass with the Oslo Philharmonic, bass guitar with Yngwie Malmsteen's hard rock band, and cello with Jon Balke's Magnetic North Orchestra. He has appeared on recordings of Stevie Wonder, Ryan Adams and Elvis Costello amongst others, and is also recognised as a composer of 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
Personnel: Ketil Bjørnstad (piano), Svante Henryson (cello)
The Sea II 豆瓣
8.6 (10 个评分) Ketil Bjørnstad / David Darling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2000年5月16日 出版发行: Ecm Import
Ketil Bjørnstad (born 25 April 1952 in Oslo, Norway) is a pianist, composer and author. Initially trained as a classical pianist, Bjørnstad discovered jazz at an early age and has embraced the emergence of "European jazz"
New Life 豆瓣
Ketil Bjornstad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2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Emarcy Records (Universal)
Ketil Bjornstad是挪威钢琴家、作曲家。1952年4月25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幼年在伦敦、巴黎和奥斯陆接受古典音乐的 教育,16岁首次登台与奥斯陆爱乐乐团(Philharmoni orchestra of Oslo)首次合作,担任钢琴独奏,演奏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视为北欧极有前途的古典音乐少年。但就在这一年,他听到了戴维斯(Miles Davis)的专辑《寂静之路》(in A silent Way),深为其不羁的创意吸引,从而离开古典音乐,转向爵士乐。1973年,他与凯斯・杰瑞欧洲四重奏的鼓手约恩・克里斯滕森(Jon Christensen)等人合作组成了一个爵士乐队。他积极参与 ECM 唱片公司对北欧爵士乐的推动,80年代以后,曾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爵士乐节中演出,包括伦敦、法兰克福、维也纳、南锡、沃斯、莫尔德和康斯贝格。
The Sea 豆瓣
Ketil Bjørnstad / David Darling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1995年9月12日 出版发行: ECM Records
Ketil Bjornstad是挪威钢琴家、作曲家。1952年4月25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幼年在伦敦、巴黎和奥斯陆接受古典音乐的 教育,16岁首次登台与奥斯陆爱乐乐团(Philharmoni orchestra of Oslo)首次合作,担任钢琴独奏,演奏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视为北欧极有前途的古典音乐少年。但就在这一年,他听到了戴维斯(Miles Davis)的专辑《寂静之路》(in A silent Way),深为其不羁的创意吸引,从而离开古典音乐,转向爵士乐。1973年,他与凯斯・杰瑞欧洲四重奏的鼓手约恩・克里斯滕森(Jon Christensen)等人合作组成了一个爵士乐队。他积极参与 ECM 唱片公司对北欧爵士乐的推动,80年代以后,曾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爵士乐节中演出,包括伦敦、法兰克福、维也纳、南锡、沃斯、莫尔德和康斯贝格。
The Light 豆瓣
Ketil Bjørnstad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CM Records
Ketil Bjornstad是挪威钢琴家、作曲家。1952年4月25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幼年在伦敦、巴黎和奥斯陆接受古典音乐的 教育,16岁首次登台与奥斯陆爱乐乐团(Philharmoni orchestra of Oslo)首次合作,担任钢琴独奏,演奏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视为北欧极有前途的古典音乐少年。但就在这一年,他听到了戴维斯(Miles Davis)的专辑《寂静之路》(in A silent Way),深为其不羁的创意吸引,从而离开古典音乐,转向爵士乐。1973年,他与凯斯・杰瑞欧洲四重奏的鼓手约恩・克里斯滕森(Jon Christensen)等人合作组成了一个爵士乐队。他积极参与 ECM 唱片公司对北欧爵士乐的推动,80年代以后,曾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爵士乐节中演出,包括伦敦、法兰克福、维也纳、南锡、沃斯、莫尔德和康斯贝格。
黑色贝九 豆瓣
9.6 (9 个评分) Berlin Philharmonic / Wilhelm Furtwang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7月27日 出版发行: Russian Compact Disc
专辑介绍:
2004年是FURTWANGLER逝世50週年紀念,各大小廠紛紛推出許多紀念盤。
其中最大的話題盤,莫過於Archipel所推出的希特勒生日前一晚的祝壽音樂會實況錄音。
該場1942年4月19日的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是前所未聞的新發現。
根據網路上的討論,這個錄音最初是去年四月間出現在Truesound Transfers所發行的CD-R盤,據說Truesound Transfers的老闆Christian Zwarg 在無意間買到此錄音的唱片,後來他把蒐集來的唱片賣給Archipel發行。日本著名的福特萬格勒研究網站shin-p討論區的幾位常客,都認出這是真品。
————chiu719
blue97 音盤日誌
Composer 豆瓣
8.0 (6 个评分) Anthony Hopkin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1月16日 出版发行: Classic FM
2012年8月19日 听过
神马情况?!
Classical
散落的時光 豆瓣 Spotify
8.9 (47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1年9月10日 出版发行: 小白兔
于是她决定分手
和自己在一起
听见声音,却始终看不到身影;一个以蝉为名的乐团,捡拾起一地「散落的时光/Pieces」,串成一张让耳朵开出鲜嫩花朵的专辑,应该是这个夏天最让人欣慰的事情。
Cicada由大提琴、小提琴、钢琴、民谣吉他三女一男的四件式近未来古典编制呈现,歌曲环绕着以女性為主导与出发点,发挥出其独特的温柔而抚慰的阴性力量,在独立音乐圈中,掀起一阵旋风。
从2010出道的第一场公开演出,为冰岛钢琴作曲家Ólafur Arnalds在台北的演奏会开场,紧接着和台湾知名的爆炸系后摇滚乐团「阿飞西雅」合奏,倍受瞩目。并参与郑宜农 - 海王星之专辑编曲与演出,与郑宜农合作巡演许多曲目,展现出Cicada的柔和弹性和融入之适性。
「散落的时光」这张专辑,延续2010「Over The Sea/Under The Water」EP的概念,改编EP中的「最后仍在一起」,歌名也改为「晨雾」,借用爱情破裂的印象,说明一段女性的心灵自省、探索、寻求独立的过程。其实,Cicada的音乐唤起了我对一个名叫Rachel’s的美国乐团的回忆,不过比起实验性较强、偶尔稍微深邃晦涩的Rachel's,Cicada拥有的是一张更温柔的面孔,情绪的起伏也较为平缓,并未流露过多的哀伤或忿怨,而是填充着纤细的思绪、冷静的情感与回忆的气息。
自组团之初,Cicada便决定,唱片封面皆要采用台湾女性艺术家的画作,「散落的时光」封面便采用了高雅婷的作品,抽象与具象的交融、看似青涩却又沁人的色彩,带着淡淡忧郁的蓝,点缀几许缤纷却又飘渺的嫣红奼紫,女性的生命,正是如此美丽、纤细,却又深深烙印在灵魂之中。
浮游在海上的島嶼/ 潛沉於水下的人們 豆瓣
8.7 (35 个评分) Cicada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28日 出版发行: 小白兔橘子有限公司
Membres du groupe 張靖英 Anne │ 小提琴 Violin
方昕 Ashley │ 小提琴 Violin
林宛縈 Wan-ing │ 大提琴 Cello
林村宜 Vincent │ 木吉他 Acoustic Guitar
江致潔 Jesy │ 作曲 & 鋼琴 Piano
All songs were written by Jesy
Influences Philip Glass、Max Richter、Sigur Rós、Rachel's、Ryuichi Sakamoto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豆瓣 Spotify
9.0 (48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100 Best Chopin 豆瓣
Variou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4日
100 BEST CHOPIN CLASSICS is the next release in EMI’s highly successful 100 BEST series. This 6 CD box set contains all the most familiar and best-loved works by the Polish composer Frédéric Chopin, performed by a galaxy of star pianists.
Chopin is universally acclaimed 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innovative composers of music for the piano, especially in the romantic and lyrical field, but his compositions also demand brilliant technical virtuosity. Much of his music is deeply patriotic and infused with a love of his native Poland. He particularly exploited dance forms like the waltz, the mazurka and the polonaise, and he also developed the nocturne into a significant form of piano literature.
His works have been heard in many contexts including ballets such as Le Sylphides, Dances at a Gathering and A Month in the Country; films like The Pianist, The Truman Story, A Song to Remember and many others, as well as popular songs such as I’m Always Chasing Rainbows, Till the End of Time and Could It Be Magic.
This collection covers all the main genres in which Chopin wrote, and includes the complete sets of Preludes and Études, the 14 Waltzes, plus a generous selection of the most familiar Polonaises, Mazurkas, Nocturnes and Impromptus, as well as single pieces like the soothing Berceuse, the evocative Barcarolle and the stirring Fantaisie-impromptu. Work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are represented by the Andante spianato et grand polonaise, Krakowiak, Fantasy on Polish Airs, Variations on ‘La ci darem la mano’ and extracts from the two piano concertos.
The pianists heard in this album include exciting new performers like Ingrid Fliter and Nelson Goerner, as well as many established stars like Leif Ove Ansdnes, Martha Argerich, Daniel Barenboim, Stanislav Bunin, Stephen Kovacevich, Mikhail Pletnev and Maurizio Pollini. Other great artists of the keyboard who participate are Dmitri Alexeev, Claudio Arrau, Georges Cziffra, Yuri Egorov, Samson François, Andre Gavrilov, Garrick Ohlsson, Maria Tipo and Alexis Weissenberg. Also heard are two legendary pianists from an earlier time: Dinu Lipatti and Arthur Rubinstein.
The 50 Most Essential Pieces of Classical Music 豆瓣
9.4 (16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5月26日 出版发行: X5 Music Group
专辑英文名: The 50 Most Essential Pieces of Classical Music
专辑中文名: 基础古典音乐50篇
艺术家: Various Artist
发行时间: 2008年05月26日
地区: 美国
专辑介绍:
一张古典的入门专辑,如果你不了解古典刚接触古典音乐,这张专辑很适合。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 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当人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 ~公元400年
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 、 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 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 ~ 前8世纪 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 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 阿埃德 ”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 ,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公元前7世纪 ~ 前6世纪 , 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 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 、 巴比伦 、 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中世纪时期
(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推荐:GREGORIAN CHANT
文艺复兴时期
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
在中世纪 “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 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 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 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
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
尼德兰乐派
主要音乐活动在尼德兰的一批音乐家。 创作内容多为弥散曲与经文歌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 代表人物有迪费 、 若斯坎 、 班舒瓦 、 奥克冈等。
威尼斯乐派
在1530-1620年间的一个器乐乐派,其特点是音响气势宽广宏大、对比效果鲜明。 创作内容有铜管乐与弦乐的重奏曲、 管风琴的前奏曲、幻想曲与托卡塔等。 代表人物有维拉尔特 、A.加布里埃利等。
罗马乐派
此时期的一个专门创作服务于宗教作品的乐派,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为主。 代表人物有帕莱斯特里纳 、 GM纳尼诺 、 F.索里亚诺等。
巴洛克时期
(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义时期
(Classica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浪漫主义时期
(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肖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民族主义音乐时期
主要在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中活跃
民族主义乐派 ,是广义西方古典音乐的一支,但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共同的风格,经常被视为浪漫乐派或现代乐派的分支。 大致就是指会在古典音乐的曲式中,使用了本国的民间音乐 旋律和特别的乐器 ,并通常宣扬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 ,主要在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中活跃。
一般认为十九世纪中前期,西方音乐的传统心脏的德语和义大利地区以外的欧洲和美洲国家,作曲家需要属于本地的音声。 反之德语或义语的作曲家即使用民间音乐素材,仍然只是会被认为浪漫主义音乐 ,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原型虽然来自民间,却被当时的维也纳视为国际性的艺术。
国民族派起源众说纷纭,较流行有两说。 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 爱国歌 >,另一说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成立国家音乐社团组织,两人分别影响了本国的作曲家组织,交流了其对民间音乐的资料和心得,以及对于教育本国的音乐界作出重大的贡献。
其他尚有萧邦和弗兰兹·李斯特之说,因为是他们首先采用故乡的民间音乐素材,但他们并未有组织本地作品家活动,也没有系统地使用和搜集民间音乐元素。
在十九世纪后期其他欧洲国家也产生了自己国民乐派作曲家和作品,如英国的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捷克的史麦塔纳的< 我的祖国 >。 还有一些作曲家为自己尚末被认可为国家的故乡,创作鼓吹独立的作品,如芬兰的西贝流士的芬兰颂 ,挪威的格里格的皮尔金组曲等。
而美洲的作曲家也开始活跃起来,如美国的约翰·菲利普·苏沙的进行曲<星条旗永远飘扬>,而同期斯蒂芬·福斯特更有开创流行音乐的先河。
到二十世纪初巴西的海托尔·维拉-罗伯斯 ,匈牙利的高大宜 ,美国的查理斯·艾伍士等,新国民乐派作曲家开始向现代音乐的过渡。
到二十世纪中后期起,因为流行音乐的兴起,也少有未被古典音乐使用的民歌,所以在欧美国民乐派渐趋于沉寂,但在古典乐传统地区外的亚洲,却有新型的国民乐派作品面世,如中国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 何占豪和陈钢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代表了欧美以外的民族主义兴起。
二十一世纪初,虽然因为再很少未独立的殖民地和国际主义盛行,政界不再需要常以音乐推广爱国思想,但国民乐派音乐并未因此而丧失了其地位,反而把这种音乐从政治服务中解放过来,受到本来创作国家外的欢迎。
现代音乐时期
自1900年起至今
现代音乐 ,也称现代古典音乐 ( 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 ),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 , 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在此之前,现代音乐有两大源流: 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 、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 。 其分派下音乐种类更是繁多。
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出现了当代音乐包括了如布列兹的序列音乐 、 极简音乐 ,Steve Reich和Philip Glass使用简单三音和弦,Pierre Schaeffer的具体音乐 ,Harry Partch、Alois Hába和其他人的微分音音乐 ,还有约翰·凯吉的机遇音乐 。
在现代音乐之前,作为前继者的欧洲古典音乐家如巴托克·贝拉 、 马勒 、 理察·史特劳斯 、 浦契尼 、 德布西 、 艾伍士 、 艾尔加 、 荀白克 、 拉赫玛尼诺夫 、 普罗高菲夫 、 史特拉文斯基 、 肖斯塔科维奇 、 布瑞顿 、 柯普兰 、 卡尔·尼尔森等人。 当时古典音乐也和爵士乐相互影响,有音乐家能同时在两个领域作曲者如盖希文及伯恩斯坦 。
现代音乐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开始有所谓传统及前卫之分别,它们的音乐原则在一方占极其重要性者,在另一方往往不是那么重要或不被接受。 例如魏本 、 卡特 、 瓦雷兹 、 米尔顿·巴比特等人对前卫领域有重要贡献,但是,在此领域外就常常被攻击。 随着时间,前卫的概念已经逐渐的被接受,两个领域彼此之间的分野不再那么壁垒分明,并且出人意表的,这些开拓性的技巧常常被流行音乐所引用: Beatles 、 平克·佛洛伊德 、 迈克欧·菲尔德 、 超脱乐团 、 电台司令等等耳熟能详的歌星,还有许多电影使用的配乐。
必须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仅仅提领出二十世纪音乐的大纲,所提到的音乐家在一个方面做出贡献,并不代表他只在该领域发挥。 例如史特拉汶斯基在他作曲家生涯的不同时期,他同时被认为是浪漫乐派 、 新古典主义 、以及序列音乐的成员。
二十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型态对音乐也有重大的影响力,世界在工业化时代有了逐渐进步的录音和回放设备,从录音带到CD到DVD,有了广播和电视 ,以及整个资本主义脉络的内嵌。 十九世纪的人大多自己创作音乐,或者在音乐会上听到音乐。
最佳古典音乐50篇 豆瓣
9.3 (28 个评分)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9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2009 X5 Music Group
关于古典音乐不再赘述,本专辑由大卫·帕里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介绍一下伦敦爱乐交响乐团。
伦敦爱乐乐团是世界著名的一流交响乐团。自从1932年托马斯·比切姆爵士创建了伦敦爱乐乐团以来,该团以其演奏曲目的多样性和卓越的艺术性而享盛誉。几十年来,众多著名的指挥家曾经担任过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其中包括阿德里安·博尔特爵士、约翰·普理查德爵士、伯纳德·海丁克、左尔格·索尔蒂爵士、克劳斯·腾斯泰德、弗朗茨·韦尔泽-莫斯特和现今担任乐团首席指挥的库特·马祖尔。
1973年,伦敦爱乐乐团访问中国,这使得伦敦爱乐乐团的名声和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观众心中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多年来该团在美洲、欧洲和日本进行了多次巡回演出,还出访了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
1992年以来,伦敦爱乐乐团一直是英国皇家节日大厅的常驻交响乐团,每年9月至次年5月,乐团都在此地演出系列音乐会。乐团以其演奏曲目的多样性和启用当代杰出的音乐家演出为特色,使得乐团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每年冬季集中演奏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或选定一个主题,并致力于从不同的文化根基中探索音乐,例如举办电影视听音乐会、家庭音乐会和校园音乐会等。作为一个承担着推广新音乐义务的乐团,每个演出季,乐团都会突出一位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并使此作品贯穿整个演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