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八分钟
论馈赠 豆瓣
Essai sur le don 所属 作品: 礼物
作者: [法]马赛尔·莫斯 译者: 卢汇 中央民族大学 2002 - 8
《论馈赠》(又译《论礼物》)是人类学交换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精辟地概括出关于给予、接受、回报及其义务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还揭示了这些馈赠交换制度与社会等级、与神灵之间等的关系。该书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原始或古代社会中,为什么是受礼者必须作出回报?”莫斯在进行毛利人礼物交换的研究时,找到了毛利人“豪”(hau)的概念,从而解答了自己的问题,进而针对当初“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答案。
流浪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流浪集
作者: 舒国治 大塊 2006 - 10
◆ 流浪
◎當你什麼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樁事皆有極大的不情願,在這時刻,你毋寧去流浪。去千山萬水的熬時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礪你的知覺,直到你能自發的甘願的回抵原先的枯燥崗位做你身前之事。(摘自〈流浪的藝術〉)
◎人總會待在一個地方待得幾乎受不了吧。
與自己熟悉的人相處過久,或許也是一種不道德吧。(摘自〈流浪的藝術〉)
◎太多的人用太多的時光去賺取他原以為很需要卻其實用不太到的錢,以致他連流浪都覺得是奢侈的事了。(摘自〈流浪的藝術〉)
◎最不願意流浪的人,或許是最不願意放掉東西的人。
這就像你約有些朋友,而他永遠不會出來,相當可能他是那種他自己的事是世間最重要事之人。(摘自〈流浪的藝術〉)
◎須知得道高僧亦不時尋覓三兩座安靜寺廟來移換棲身。何也?方丈一室,不宜久居;住持一職,不宜久擁;脫身也,趨幽也,甚至,避禍也。(摘自〈流浪的藝術〉)
◎行李,往往是浪遊不能酣暢的最致命原因。(摘自〈流浪的藝術〉)
◆ 走路
◎走路,是人在宇宙最不受任何情境韁鎖、最得自求多福、最是踽踽尊貴的表現情狀。因能走,你就是天王老子。古時行者訪道;我人能走路流浪,亦不遠矣。(摘自〈流浪的藝術〉)
◎要平常心的對待身體各部位。譬似屁股,哪兒都能安置;沙發可以,岩石上也可以,石階、樹根、草坡、公園鐵凳皆可以。(摘自〈流浪的藝術〉)
◆ 喝茶
◎有時旅行的停歇時機或地點,竟常是因為茶。未必為其美味,乃為其解渴。然而可樂、果汁、礦泉水等亦解渴,何以只特言茶?
這便說到重點。此為茶在某一種微妙感情(家國、歷史、情思、薰陶、年齒………)上最不能教人抵擋之力也。(摘自〈隨遇而飲〉)
◎每日起床,急急忙忙一泡尿。接著如何?便是泡上一杯茶,喝將起來。此外究竟幹得啥事,則不甚記憶。有時想想,人的一生,便在這一泡尿與一杯茶之間度過了。(摘自〈行萬里路,飲無盡茶〉)
◎便因喝茶,判出了一個城市是否宜於人之移動、觀賞、停留。台北市,猶差那麼一點。五十年前的台北,水田廣佈,村意猶濃,光頭長鬚老人與裹小腳老婦猶多,那種時節,樹下稍坐,若有野茶亭,所謂「四方來客、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者,倒是頗適合的。(摘自〈行萬里路,飲無盡茶〉)
◎這十年茶喝得多了。比在這之前的三、四十年多得多了。
倒不是這十年懂得品茶,實是比較懂得口渴。(摘自〈隨遇而飲〉)
◆ 睡覺
◎睡覺,使眾生終究平等。又睡覺,使眾生在那段時辰終究要平放。噫,這是何奇妙的一樁過程,才見他起高樓,才見他樓塌了,而這一刻,也皆得倒下睡覺。(摘自〈又說睡覺〉)
◎倘若睡得著、睡得暢適舒意神遊太虛、又其實無啥人生屁事,我真樂意一輩子說睡就睡。就像有些少年十八、九歲迷彈吉他,竟是全天候的彈,無止無休,亦是無法無天,蹲馬桶時也抱著它彈。吃飯也忘了,真被叫上飯桌,吃了兩口,放下筷子,取起吉他又繼續撥弄。最後弄到大人已被煩至不堪,幾說出「再彈,我把吉他砸爛!」(摘自〈又說睡覺〉)
◎某些遺世孤立的太古村莊,小孩睡得極多極靜,他們的臉格外平靜,是我們都市倉卒之民難以想像之境景。豈不聞古人詩句「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摘自〈睡〉)
◎曾經想過在小說中可用這樣一句子:「睡一個長覺,睡到錶都停了。」(摘自〈睡覺〉)
◎即使是大人,若能讓自己哭,當是睡眠最好的良藥。但如何能哭呢?最好是看感人的電影。(摘自〈睡覺〉)
◎便因熟睡,許多要緊事竟給睡過了頭,耽誤了。然世上又有哪一件事是真那麼要緊呢?(摘自〈睡覺〉)
◎一個十多歲的初中孩子坐在台灣夏日午後的教室裏,室外是懶懶的炎陽與偶有的不甚甘願拂來的南風,室內是老師的喃喃課語,此一刻也,倘他不會昏昏欲睡,那麼他不是個健康簡單的小孩。(摘自〈睡覺〉)
優雅的浪遊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瑞芬
2000年以《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驚豔文壇的舒國治,終於在2006年早春,推出讀者引頸企盼的第二本散文集《門外漢的京都》。舒國治的魅力,其實不在題材,而在簡靜的文字與悠閒的意趣。他的旅遊文學屬性,原由1997、1998散文連獲長榮、華航旅行文學獎而來,然而揆諸他《理想的下午》揭櫫的「晃蕩」哲學——「泛看泛聽,淺淺而嚐,漫漫而走」,其實筆下純然是一派安住家居,生活者的氣息,遠非天地遊人的倥傯匆忙。你看他在千年古都尋覓兒時門巷,屋舍寂寂,竹扉半掩,看似舊時台灣鄉下;午夜旅館看黑白老片,猶如60年代台北氛圍重現;夜色中看長牆上孤懸一輪明月,彷彿幼時日本劍道片中場景。簡單來說,《門外漢的京都》猶如家鄉和異地的底片疊合,在他鄉找到了和家相同的質素。場景是京都,可舒國治內心還是那個《台灣重遊》中,趿著拖鞋上夜市擺鹽酥雞攤子的中年歐日桑,很清楚自己是個外人,一點也沒有要融入當地文化的焦灼,反倒有著遠觀的趣味。
這樣的意識,看似遊旅四方,其實台灣在地性格濃厚。世新編導出身,曾經在八年間浪遊美國十數州的舒國治,他的旅遊好比導演到處勘景,聽聲辨位看感覺,屋瓦牆影落日天光都比旅遊指南上的景點重要得多。你瞧他喜孜孜告訴你「京都根本是一座電影的大場景,它一直搬演著『古代』這部電影」;金閣寺別管他的人潮和什麼三島由紀夫了,「只凝視他精緻之極的松、石、島與水上的亭閣」即可。古城三百八十寺,管他收不收門票都只宜張望一下,匆匆經過。某某名剎,簡直的「全寺不值一晒」。明明是玩家也是吃家,他的「門外漢」哲學因此頗有弔詭意趣。放下理性和資訊的焦慮(他甚且不懂日文哩),純任感覺,個人自便,聽不聽也由你。旅館裡的懷石料理繁複精美,吃一口讚一聲,不唯價昂,且工程浩大,實非「尋常像我這樣的阿貓阿狗客人」所能消受;公園旁野餐,川上鶴飛魚游,蘋果熱茶之餘,「倘有幾片cheese,再有一小瓶紅酒,我真他們的想再呆上個把鐘頭」。就像在台北享用高級握壽司後,還非得去啖一碗汕頭牛肉麵,濃重噴香,方足饜飽。住在京都無名小旅店,很像投宿親戚家,「店家的貓在你腳邊看著你換鞋,耳中傳來掌櫃孫女的鋼琴聲」,別有一番情趣。有些人的文字令人欽羨,但也只是欽羨而已,舒國治的文字讓人喜歡,讀者打心裡覺得和他是同類。
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其實是從《理想的下午》〈城市的氣氛〉一文衍生出來的,無心插柳,展開了一幅淡煙疏雨,留白處處的卷軸。京都古城的旅店長牆、名川美寺,甚至閭巷間的柿果低垂,松枝斜倚,在他筆下無不風情獨具,歷歷如繪。他捨棄厚重綿密的敘述,不貪巨幅,奉行的是「少就是多」、「小即是美」的美學。文字是文言白話的混搭風,雅俗相生,老神在在。〈倘若老來,在京都〉和《理想的下午》中的〈十全老人〉的文言氣,簡直是晚明小品《幽夢影》、《醉古堂劍掃》一路。能讓作家柯裕棻讚譽「內力深厚」、「爐火純青」,可不是太容易的事。楊牧多年前評舒國治得獎小說〈村人遇難記〉就道破天機,說他的文字「聲東擊西」,「看似淡漠鬆弛,實則充滿藝術張力」。《門外漢的京都》中言京都老舊旅店,甬道登樓可聽木頭軋吱聲,進進出出,穿穿脫脫,「此種住店,又豈是住西洋式大飯店銅牆鐵壁甬道陰森與要洗澡只走兩步在自己房內快速沖滌便即刻完成等過度便捷似飄忽無痕啥也沒留心上所能比擬」。這種辨識度極高,誰也學不來仿不像的風格又是啥人可以比擬?
讀《門外漢的京都》,宜把前些時馬可孛羅出版的壽岳章子《千年繁華》、《喜樂京都》翻出重看,一個以千年古風抵拒現代文明的城市,專出那些百年掃帚店、草鞋店、第16代剪刀舖、做榻榻米的頑固老爹。庭園小石步道步步為營,藏青色浴衣有著壓抑之美。和果子店名「嵯峨野之月」、「葛之初花」,女人低首穿著木屐,撐著小雨傘走過長巷。懷念兒時舊事的壽岳章子,和步行晃蕩的外來者舒國治,共築了牆裡牆外的人生。美國小說家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巴黎晃遊者》中說:「晃遊者的定義就是閒暇極多的人」。班雅明更說:晃遊者尋找的是經驗而非知識。浪遊達人的龜毛藝術,豈僅優雅而已。摩挲著《門外漢的京都》一書封面,彷彿聞得到杉木的冷香與質感,如果書本也有氣場,這臥遊便無疑是一場芳美的森淋浴,使人通體適暢。
舒國治的晃蕩,是城市裡恍惚的慢板,優雅的浪遊。從容緩步,以自身經驗為中心,六經皆我(的經驗的)註腳。有著收入《七○年代懺情錄》的〈台北遊藝〉為基底,舒國治的「台北城居」系列,無疑是讀者心中下一個值得期待的人生目標,那絕對是和朱天心各顯神通的另一種漫遊台北的方式。
(原載於《文訊》2006年4月)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豆瓣
所属 作品: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作者: 董啟章 麥田出版公司 2005 - 10
華人世界難得一見之百萬字三部曲長篇小說──「自然史」三部曲之第一部‧二聲部小說。這也是香港新生代著名小說家董啟章以數年時間完成的「自然史」三部曲之第一部,是「自我」探尋、確立之書。

日常的物件,構造出不尋常的人生。從物件的發展史——收音機、電報、電話、車床、衣車、電視機、汽車、遊戲機、錶、打字機、相機、卡式錄音機和書——,展現出人與物共生的歷程和圖景。

三代人的書,構造出V城三代人的歷史。從阿爺董富收藏的《天工開物》,和爸爸董銑鑽研的《萬物原理圖鑑》,到「我」利用文字工場的想像模式創造出來的《栩栩如真》——關於少女栩栩的「人物世界」——;通過小說,尋找通往所有可能世界的路徑。
原鄉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德威 / 黃錦樹 麥田出版公司 2004 - 11
族群問題既然其來有自,我們就必須誠實面對。
族群問題既然不會輕易消失,我們就必須隨時反思,一再辯論。

讓作家們親身訴說半個世紀以來的族群經驗!
賴和、呂赫若、鍾理和、葉石濤、陳映真、李渝、林海音、朱天文、許銘義、田雅各、阿女烏、李永平、賀淑芳、黃錦樹

時過境遷,一百五十年後的新台灣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來時之路。我們今天談族群問題,眼界所及,無非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傷痕。舊政權所刻意要掩蓋的,正是新政權所刻意要揭發的。然而歷史的瘡疤一旦揭開,我們就應該有勇氣直搗病根。原來在外來政權入侵、形成「敵我矛盾」之前,島上已經勇於發掘「內部矛盾」了。

這是難堪的弔詭,但我們無從規避。也只有如此,面對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的一頁族群史,我們才能叩問: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心手相連、狂愛台灣,族群問題前帳未清,後帳又來,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原鄉本能,還是為政者有心栽培的暴力種子?是地域和血緣的宿命,還是文化、國家政治建構的後果?是迎向大和解的前題,還是繼續鬥爭的資本?--王德威

特定族群的文學選對應的是特定族群被邊緣化,甚至被「代表」掉或被抹除掉的危機感。

這種眾所周知的危機感,它的基本指標是族群膨脹成了體積龐大首要的關鍵詞。隨著解嚴後十多年的「本土政權」的積極的(廉價)操作,愛台灣╱愛中國、本省╱外省、本土╱非本土、真台灣人╱假台灣人……這樣的二元對立的敵我劃分從總統到地下電台賣假藥的主持人都掛在嘴上藉以裁決他人以期讓本土政權永續持有時,族群幾已成了魔咒。

這部選集既名為《原鄉人:族群的故事》,當然不會是特定族群的選集,也不會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文學標本選。一方面關切的是族群關係(各族間的族群互動),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藉由選文的範圍,擴大整個問題的思考架構,放寬歷史視野,簡言之,是把範圍擴大到從日據到馬華,後設的思考所謂族群。--黃錦樹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作者: 齊邦媛 / 王德威 麥田出版公司 2004 - 2
內容簡介
本書為齊邦媛、王德威教授主編,收入與老兵、眷村、探親有關的散文/小說。入選文章之作者包括:孫瑋芒、朱天心、張啟彊、蕭颯、白先勇、桑品載、李黎、王幼華、張曉風、戴文采、遠人、李渝、袁瓊瓊等當代名作家。本書完整體現了台灣外省族群的離散故事,譬如少小離家的老兵、眷村族群、海峽兩岸開放大陸探親的感人故事、偉人將軍的歿落、外省人兩代之間的代溝問題、外省人來台的心境等。本書也將台灣歷史上這一頁長期被爭論的議題給予適當的文學定位,將之予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本書並有齊邦媛、王德威教授的序,清楚交代編纂此書的心路。本書堪稱二OO四年度台灣總統大選時的台灣人應該重新反省自己的必讀書,也是泛藍軍、綠陣營應予以重視的預言書。本書英譯本已於二OO四年初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Rubicon 豆瓣
所属 作品: 卢比孔河
作者: Tom Holland Anchor 2005 - 3
In 49 B.C., the seven hundred fifth year since the founding of Rome, Julius Caesar crossed a small border river called the Rubicon and plunged Rome into cataclysmic civil war. Tom Holland’s enthralling account tells the story of Caesar’s generation, witness to the twilight of the Republic and its bloody transformation into an empire. From Cicero, Spartacus, and Brutus, to Cleopatra, Virgil, and Augustus, here are some of the most legendary figures in history brought thrillingly to life. Combining verve and freshness with scrupulous scholarship, Rubicon is not only an engrossing history of this pivotal era but a uniquely resonant portrait of a great civilization in all its extremes of self-sacrifice and rivalry, decadence and catastrophe, intrigue, war, and world-shaking ambition.
擁有太多愛情的男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爱的怯懦
作者: Wilhelm Genazino 译者: 劉興華 遠流 2007 - 1
「沒人要求過我們只能愛母親,或只能愛父親。但我可不可以也愛兩個女人?」這個慢慢來到關鍵年齡的敘述者絕望地問著。
敘述者身為一位末世論專家和研習會的導師,他基本上應該要有個答案。他已在這種快樂的三人關係中生活了一陣子,兩位女人──茱狄絲與珊德拉──彼此並不認識,一切順順利利。
然而,他現在再也無法應付自己的危機。隨著靜脈曲張,年齡問題浮現臺面,愛情生活也愈來愈緊張,既要不讓兩個女人知道對方的存在,又想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
當敘述者在瑞士美麗的山間飯店,一如以往一樣,向忘我的聽眾預言整個現代社會走向毀滅之際時,他自己的腦海中卻只想著如何做出成功的抉擇:要離開茱狄絲,還是珊德拉?原本以為這個會讓生活輕鬆一些的抉擇,卻讓生活更加無所適從。
威廉‧格納齊諾繼《一把雨傘給這天用》之後,帶來一本探討愛情的幽默作品。他以惡意的目光,嘲諷地敘述:如果企圖讓劈腿狀態的愛情關係納入生活常軌的話,只會導致無藥可救的迷惘。
「我們的社會不斷製造出疲憊,卻沒有足夠的地方容納疲憊的人…我甚至想寫一本《疲憊者手冊》,一種城市導覽性質的書,標示出綠蔭濃密的大樹、隱密的小徑(左右沒有廣告看板)、安靜的咖啡屋(沒有煩人的音樂)等等。可惜我自己太過疲累,寫不出這本手冊。」
這是一本探索生命負荷與出口的幽默小品。身為末世論專家的男主角,四處演講維生,並心滿意足地擁有兩個情人(最低標準)。但隨著健康問題浮現檯面,他不得不面臨抉擇:生命終點時希望和誰在一起,又必須捨棄誰?
國際媒體熱烈推薦
每年閱讀超過三本書的人,就不該錯過這本如此溫柔、世故、機智與風趣的小說。─維也納《專家》週刊
書名既不荒謬,亦不超現實,而是處在一個和現實略不對稱的關係中,正好完全符合格納齊諾的世界。那是一個來自正常狀態,來自不起眼、不聳動的現象,來自日常的行為、過程與動作,來自一般德國的城裡與城郊,來自一般德國當代人的世界。─《法蘭克福廣訊報》
乍看之下,格納齊諾這本書會稍微讓人嚇一跳,因為他那些被慾望所苦的人物,在我們看來無比可笑,但再細瞧之下,便會發現這是一份關於憂鬱的動人報告,湧現著機智與風趣。─《新蘇黎世報》
《擁有太多愛情的男人》是本迷人的小說,甚至可說是本令人陶醉的小說。─《德國財經時報》
格納齊諾寫得愈久,年紀愈長,就愈加果斷與不留情面。書中敘述一名年紀漸長的男人日常生活中的艱難,尤其是性的問題……─《焦點週刊》
他就是愈寫愈好。─《明鏡週刊》
格納齊諾出色之處,在於結合了無比優雅的文字、細膩的觀察與細緻的幽默。──維也納《新聞報》
消费社会 豆瓣
所属 作品: 消费社会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物语日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物语日本
8.0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8
《物语日本》收入的说来不是什么藏诸名山、俟诸后世的大块之作,是谈拉面速食面、说澡堂泡汤、讲忍者剑客、扯发财猫、《荒城之月》、《竹取物语》、岁时纪事的寻常小景。确足当《物语》一词,深入浅出、头尾俱足,来龙去脉、应现全身。但所谈却时时处处展现日本庶民文化的根本性格。用中文写作,文字也自成一格,流畅中不失其独有的异国风味。
整形日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整形日本
7.2 (8 个评分) 作者: 汤祯兆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御宅族、蛰居族、暴走族、单身寄生族等当前日本至潮的新生族群,今日不难发现总有一两个在你我身边,悄悄登陆。
从“萌”之趣都到移民城市,从老龄社会到下流社会,纷繁迷幻的社会万象后面是清晰的文化观察。《整形日本》在发掘东洋人潮型的同时,一路上追踪他们每日出没的至圣朝拜地,标志出另一番文化写实风景。
Japan Unbound 豆瓣
所属 作品: 无约束的日本
作者: Nathan Houghton Mifflin (Trade) 2003 - 2
Not since World War II has Japan faced a crisis like the one before it now. An apparently endless recession has weakene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and severed the bond between Japan's corporations and employees. Unruly children turn classrooms into battlefields. Ultranationalist pride and xenophobia are celebrated in best-selling comic books and championed by media superstars, including the governor of Tokyo. Upheavals across the society have significant ramifications for America. As the Japanese reject their traditions wholesale, they view their half-century-old connec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ounting skepticism. Drawing on his fluent Japanese and unmatched intimacy with the culture, John Nathan reveals a nation newly unmoored from the traditions that have shored it up and sometimes stifled it. Dramatic changes in business are augured by Carlos Ghosn, the Brazilian president of Nissan, once scorned as an outsider, now hailed for reviving a moribund giant. The soft-spoken artist Yoshinori Kobayashi foments and reflects rabid nationalism among millions with his hugely popular comic books. Yasuo Tanaka, a puckish writer and bon vivant, wins the governorship of Nagano and revolutionizes Japanese politics with his radical populism. Nathan delves beyond Japan's celebrities to map the epic shifts in daily life. He unveils the horrors of the Japanese school system. He goes inside a "career transition service" to witness the novel, nuanced rituals of job-hunting Japanese-style. He takes the pulse of ordinary citizens who are caught up in the country's many profound social shifts: agitprop pop culture, emerging feminism, environmentalism, teenage consumerism, entrepreneurship, and more. With immediacy and lan, John Nathan dispels conventional wisdom about Japan and replaces it with a brilliant vision of a country roiling with pride, uncertainty, creativity, fear, and hope.
清俗纪闻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俗纪闻
作者: 中川忠英 译者: 方克 中华书局 2006 - 9
本书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关于清代乾隆时期中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慑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纪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慑俗、礼仪、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因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从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记述详细,而且还会有各种物事的具体圆像,在存留历史文献资料中是极有特色的。书中全面、综合地展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考察清代社会及中国古代习俗传承的珍贵史料。另外,从本书中还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布府时期与清朝的关系以及近代日中贸易的沿革等等。本书不仅可为文学、历史、民俗、苏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种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有兴趣于历史文献的人们来说,也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重要书籍。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豆瓣
所属 作品: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作者: [日] 野村浩一 译者: 张学锋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 1
本丛书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近代日本国民的使命观,其诸类型及特质――大隈重信、内村�三、北一辉
一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 日英同盟和大隈的东西文明融合论
三 内村钅监三
四 北一辉
五 结 语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大陆问题”的构想
及其实态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国权主义空想家――以内田良平为中心
三 支那学者内藤湖南世界里的“中国”
四 开放性的中国认识――吉野作造
五 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洞察――北一辉的眼睛
六 大正知识分子周围的“中国”
七 社会主义者与中国革命运动
八 尾 声
第二部
第一章 走向亚洲的航踪――宫崎滔天的思想和行动
一 问题的所在――滔天的悔恨
二 宫崎家的人――混沌的能量
三 滔天的出发――前进与诀别
四 世界革命与社会革命
五 对近代文明的控诉
六 滔天的“欣慕”与“悔恨”
七 从辛亥革命到大正时代
八 愤怒与警告
九 “支那革命”与日本的改造
十 日本的改造与民藏的轨迹――日中两国的关
系性构造
十一 情念的亢进――亚细亚主义与翻译社会主义
十二 滔天的回归
第二章 尾崎秀实与中国
一 序 言
二 中国研究的方法论
三 日中全面战争的爆发――亚细亚与日本的构想
四 日中关系的夹缝之间――日本、中国、世界
第三章 橘朴――亚细亚主义的彷徨
一 序 言
二 问题的所在――橘朴与中国
三 走向中国研究――来自民众世界的观点
四 从“中国社会论”到“中国革命论”
五 对“国民革命”动态的分析――其高涨与结论
六 “国民革命”的冲击
七 “方向转换”――向亚细亚主义的转折
八 “日中战争”――光与影
九 亚细亚主义的彷徨与寿终――代结尾
后记
译后记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豆瓣
所属 作品: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作者: (日)青木正儿 / 吉川幸次郎 译者: 戴燕 /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集中了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日本一流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思想深刻,笔触细腻。书中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到表述,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深沉思考。其中有关与鲁迅、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交往的篇章,尤其有价值。
编写本书的原则:一是为了体现近代以来日本汉学的上述重大变化,入选的作者,基本上都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二是尽量选择论题不俗、篇幅适中、文字清畅的较有可读性的札记随笔,这既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兴趣。三是选文力求避开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以免去必要的却也可能是复杂的背景解释等等。
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3 其它标题: 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历史上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但也曾有过兵戎相向的时期,尤其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地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新中国建立后,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然而在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始终存在不和谐的声音,始终存在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日两国间的某些不和谐之处越发突显,尽管两国经济关系不断加深,人员往来有增无减,但两国民众间存在的误解越发严重,不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中日间不少学者就此也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试图对此有所解说,寻找原因,找出破解之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专门确定了“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主题,邀约中日两国有关学者,如张蕴岭、滨下武志、天儿慧等,从“他者”的角度对中日关系及中日两国各自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对方,认识自己,从而在思考两国关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无根、无据、脱离实际的认识,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有益意见。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菊与刀
作者: Ruth Benedict Mariner Books 1989 - 6 其它标题: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
A recognized classic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is book explores the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economic life of Japan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mid-twentieth, as well as personal famil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