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 豆瓣
作者: 刘青建 / 李延明 人民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不是对马克思的政治学说和恩格斯的政治学说分别加以研究和阐述,而是把他们的政治学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不同的两个人,有各自独立的著作,他们的政治学说当然会有不同之外,可以分别研究和阐述。但是,恩格斯与马克思是亲密战友,经常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尽管他们的著作各自独立,所论述的问题不尽相同,然而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却是一致的,他们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也是一致的,因此,把他们两个人的政治学说视为一体的可以的。
伊拉克:借来的壶 豆瓣
Iraq: The Borrowed Kettle 所属 作品: 伊拉克:借来的壶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涂险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
“借来的壶”出典自弗洛伊德有关释梦的笑话。有这样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将它完好无损地归还于你;第三,当我从你那儿把壶拿来的时候,它已经破损。如此前后矛盾的论据,只是为了否认一个事实——载还给你的,乃是一把破壶。
齐泽克认为,美国为出兵伊拉克寻找理由,其逻辑与上述笑话如出一辙。他并声明,本书并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这场战争也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而是关于我们大家的。作者通过引证弗洛伊德关于“借来的壶”的论述,分析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揭示了逻辑混乱的叙述所掩盖的背后真相。虽然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的话题已经渐趋渐远,但并不意味本书的论题已经过时,因为伊拉克战争标志着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改变。本书作者齐泽克与以往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
民主是个好东西 豆瓣
所属 作品: 民主是个好东西
作者: 闫健 社会科学文献 2006 - 10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收录的访谈,大体上包括了俞可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政府创新、全球化、公民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等;也反映了俞可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代表性理论,如增量民主、动态稳定、民主治理、多元社会、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和全球化等。
君主论 豆瓣 Goodreads
Il Principe 所属 作品: 君主论
8.5 (1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译者: 潘汉典 商务印书馆 1985 - 7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并且是历史家、军事著作者、诗人和剧作家。
在作者的几部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小的一部,但也是最有名的,它使马基雅维里身后获得举世周知的名声。
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 豆瓣
作者: (比利时)埃内斯特·曼德尔(E. Mandel)著 译者: 王绍兰 / 高德平 人民出版社 1982
包括《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论官僚主义》两篇。《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原是“第四国际”西德支部的理论刊物《国际》(汉堡国际社会主义丛刊社出版)的一期专号的标题,其中除《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外还包括两篇经济学方面的文章我们略去未译;《论官僚主义》则是国际社会主义丛刊社的一套理论丛书中的一种,出版于1976年。《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是曼德尔1967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革命五十周年(1917—1967)”国际讨论会上的发言,他根据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建设经验的研究,从理论上论述了诸如市场、价值规律、计划、投资和消费、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一长制和工人自治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在《论官僚主义》中,作者提出了在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干部蜕化为官僚的问题是否不可避免,追溯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和考茨基、托洛茨基等对这个问题的论断,分析了苏联、东欧国家官僚特权的基础等等。两文不仅涉及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也涉及到几十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实际问题。曼德尔的这些观点代表了“第四国际”的政治思潮。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 豆瓣
所属 作品: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
8.4 (5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