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刀与星辰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徐皓峰影评集。
书中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自成一体,文风犀利、逗趣。
这本书对认识电影、看电影、写影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适合电影爱好者、艺术院校学生、短视频达人以及各平台想成为达人的读者阅读。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删去《假面》、《浮草》、《白》三篇文章以及部分涉政文字;新增一篇《摔跤吧爸爸》,除了课上讲过的方法,居然看到了徐老师的愤怒;田壮壮的采访明显是凑数。
影评 徐浩峰 电影
拉满生命之弓 豆瓣
作者: 李奕明 著 / 钟大丰 编 2015
本书是上世纪末著名的电影批评家李奕明的文集,收录了他的大部分重要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性的文章(涉及文艺理论、传播理论和电影理论)、讨论中国电影的综合性学术批评文章、针对具体作品和作者的批评性文章,以及与他人合作的一些对话、访谈和笔谈等。这些文字是那个时代非常有价值的一份历史见证,其中的很多思考对于当前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看不见的影像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张献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1
本书不像是评论,像是一部电影中的电影。一部来自电影又走向电影的书,一些制造影像又窥视影像的文字。本书从电影的深处入手,在评析电影的同时,又加入了剧照和作者的感觉在其中。与其说是一部评论集子,远不如说是一本电影笔记。这些电影像是地下电影,关注的人奇少无比,一些出自地下电影人的作品。一个摄影师,一个导演,几个性情中人便组成了一个班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探索……...
2020年1月18日 已读
“大凡中国的事情,做了的,大多部分说出来;说出来的,是永远做不到的,可能根本没有人打算做到的。”
三联 张献民 影评 电影
通向狂欢之路 豆瓣
作者: [中]潘若简 2015
在国产电影类型化的进程中,喜剧电影无疑是当下发展最纯属的类型。新世纪初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通俗化,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国产喜剧电影不但在叙事类型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同时也满足了时代下观众们的精神需求,尤其在2006 年,一部《疯狂的石头》彻底打破了国产喜剧僵硬式微的态势,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纵观当今国产喜剧电影市场:从古装题材到城市喜剧,从喜剧脸孔到喜剧作者,从北方到南方,喜剧电影于嬉笑讽刺间书写着极具风格特色的魅力图景,同时构建起与观众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实现其作为文化形式在商业性和文化表达上的辩证统一。
天注定 豆瓣
作者: 贾樟柯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4 - 8
《天注定》主要内容包括:天注定(电影剧本)、导演的话、在第一次主创会议上的阐述——贾樟柯、主创访谈、旧与新——专访贾樟柯、我不想保持含蓄我想来个决绝的——专访贾樟柯、我所知道的《天注定》的二三事、余力为、贾樟柯答《ARRI中国通讯》、《天注定》的声音工作等。
伟大的电影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8.2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殷宴 / 周博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100幅经典剧照,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剧照资料馆提供,这座资料馆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近四百万张剧照收藏。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在过去多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 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纪录电影分析 豆瓣
作者: 单万里 / 张宗伟 2007
来自单万里的BLOG:http://www.mtime.com/blog/105635/article-259950
本书的作者共20多位,一般是一人写作一篇,最多写作3篇。在写作之初,我们制定的写作要求如下:每篇文章的字数为8000-10000字,其中影片简介部分1000字左右。简介部分要求简明扼要,语言精确,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分析部分一般由5类内容组成:1、导演简介;2、创作背景;3、主题分析;4、艺术特色;5、总体评价(如本片在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在纪录电影史上的地位,对同代和后世影片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确定上述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以准确和高度概括性的小标题加以标示。
此外,《纪录电影分析》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策划和组织编写的首批5部电影分析教材中的一部,其他4部是《中国电影分析》、《亚洲电影分析》、《美国电影分析》、《欧洲电影分析》。这套教材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面市。
·分析影片:
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美国,1922)
Nanook of the North,Robert Flaherty
侯薇,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
*
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瓦尔特·鲁特曼,德国,1927)
Berlin, Symphony of a City,Walter Ruttmann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带摄影机的人(吉加·维尔托夫,苏联,1929)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Dziga Vertov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墨西哥万岁(谢尔盖·爱森斯坦,苏联,1929-1979)
Que viva México!,Sergei Eisenstein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漂网渔船(约翰·格里尔逊,英国,1929)
Drifters,John Grierson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
*
尼斯的景象(让·维果、鲍利斯·考夫曼,法国,1930)
A propos de Nice,Jean Vigo、Boris Kaufman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无粮的土地(路易斯·布努艾尔,西班牙,1932)
Land without Bread,Luis Bu駏el
单万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锡兰之歌(巴西尔·瑞特,英国,1934)
Song of Ceylon,Basil Wright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师
*
意志的胜利(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1935)
The Triumph of the Will,Leni Riefenstal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西班牙的土地(尤里斯·伊文思,荷兰,1936)
The Spanish Earth,Joris Ivens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
*
开垦平原的犁(帕尔·劳伦斯,美国,1936)
The Plow That Broke the Plains,Pare Lorentz
刘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届硕士研究生
*
奥林匹亚(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1938)
Olympia,Leni Riefenstal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倾听不列颠(汉弗莱·强宁斯,英国,1942)
Listen to Britain,Humphrey Jennings
薛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届硕士研究生
*
夜与雾(阿兰·雷乃,法国,1955)
Night and Fog,Alain Resnais
侯维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毕加索的秘密(亨利—乔治·克鲁佐,法国,1956)
Le Mystère Picasso,Henry-Georges Clouzot
李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2004级硕士研究生
*
初选(德鲁小组,美国,1960)
Primary,Drew Group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
夏日纪事(让·鲁什,法国,1961)
Chronique d'un été,Jean Rouch
韩君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
*
普通法西斯(米哈尔·罗姆,苏联,1965)
Ordinary Fascism,Mickha?Romm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莫回首(唐·彭尼贝克,美国,1966)
D'ont Look Back,D.A.Pennebaker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
法律与秩序(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美国,1969)
Law and Orders,Frederick Wiseman
翁燕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杂志编辑
*
文明(迈克尔·吉尔、肯耐斯·克拉克,英国,1969)
Civilization,Michael Gill,Kenneth Clark
李晓君,中国电影艺术中心2004届硕士研究生
*
日本战后史(今村昌平,日本,1970)
日本战后史,今村昌平
支菲娜,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04届硕士研究生
*
第二防线的人们(小川绅介,日本,1971)
The Peasants of the Seconde Fortress,Shinsuke Ogawa
支菲娜,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04届硕士研究生
*
初恋(克里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1974)
First Love,Krzysztof Kieslowski
王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阿伦·米勒,美国,1979)
From Mao to Mozart,Allan Miller
王凡,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
莫让年华付水流(中国,陈光忠,1980)
Don't Idle Away the Prime Time,Chen Guangzhong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
失衡的生活(高弗莱·雷吉奥,美国,1983)
Koyaanisqatsi,Godfrey Reggio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细蓝线(埃罗尔·莫里斯,美国,1988)
The Thin Blue Line,Errol Morris
胡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3级别硕士研究生
*
罗杰和我(迈克尔·摩尔,美国,1990)
Roger & Me,Michael Moore
王凡,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
美国内战史(肯·伯恩斯,美国,1990)
The Civil War,Ken Burns
李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黑色的收获(罗伯特·康纳利、罗宾·安德森,澳大利亚,1991)
Black Haverst,Robert Connolly and Robin Anderson
章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3级研究生
*
篮球梦(史提夫·詹姆斯,美国,1994)
Hoop Dreams,Steve James
王晓光,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
周恩来外交风云(傅红星,中国,1997)
Zhou Enlai 's Diplomacy Legends,Fu Hongxing
单万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拾荒者(阿涅斯·瓦尔达,法国,2000)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Agnès Varda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是和有(尼古拉·菲利贝尔,法国,2002)
Etre et avoir,Nicolas Philibert
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
*
幼儿园(张以庆,中国,2004)
A Kindergarten,Zhang Yiqing
刘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 11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电影批评 豆瓣
8.8 (49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3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你的,大大的坏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周黎明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4
正在这里争先恐后急待读者翻阅的20来万字,拼合成为周大侠40余篇“最放肆的写作”,由电影说开去,从文化到社会到政治到经济,话题均沾。全书分为“那些事”“那些片”“那些人”三辑,曾经以“中文写艺评,英文写时评”左右开弓的作者,如今逐渐模糊了两者的界线,发掘电影折射世界,调侃世界化于电影,为君引来诸般话题,精准评述人性之微、暴力之道、情感之曲、规则之妙,笔调轻松活泼,“坏”得颇具风味,读来似乎能看到作者浮现在脸上的浅笑。本书可视为《莎乐美的七层纱》的续作,其书写影评的“反专业”倾向令人眼前一亮。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太阳少年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苏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全景式解读。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开始,从主题、风格、结构、剧本、视听方案、表演方式和演员选择与表演等构成一部优秀影片的各个元素逐一展开,对这部在90年代中期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影片展开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本书观点独到,分析专业,功力深厚。
本书将电影的技术主题与情感主题相结合来论述,文风质朴、文字锐利、充满激情,不仅让读者从技术层面了解电影的创作和欣赏、电影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更能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有如置身于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欣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