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站在刺猬这一边 豆瓣
作者: 萧三匝 南海出版公司·朗朗书房出版公司 2016 - 10
在《站在刺猬这一边》收录的多篇访谈稿中,萧三匝与当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企业界的诸多代表性人物进行了深入对话,透过其棱镜般的多元视角,激发了多位当代思想者的创见。作者本人的思想评论篇篇直指当代现实,无不以丰沛的情感和独到的运思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
————————————————
◆独立学者萧三匝,辣评中国当代思潮,面对面解析文化名人,深度对话李泽厚、吴敬琏、江平、杜维明、秦晖、高全喜、张千帆、周濂、秋风、刘震云、野夫、马未都、阎步克……以多元视角贯穿现实。
◆从思想、文化、社会、公民四个视角观察当代中国,以切身经历、调研和访谈剖析中国思想现况,评论自由主义、新儒家、新左派等思潮直指关键,犀利深刻,启人心智。
◆领略复杂中国里不一样的现实,从细节层面关注当代中国,厘清思想纷争与文化争论的源头。
◆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农民……在和不同群体的对接中,直击不同维度的人生状态,挖掘不一样的思想命题,带你深入触摸社会的肌理,体验人间况味。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1 (269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野火集 豆瓣 Goodreads
野火集
8.2 (8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時報文化 2005 - 6
1984年,野火集專欄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出,作者龍應台當年只是個投書的女子,文章刊出後,回應不斷,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電郵、電視只有三台、電台只有公營、報禁未開的戒嚴年代,「野火」的影響力靠口傳、靠影印、靠大字報,也正因此,1985年「野火」成書上市,短短二十一天再版二十四次,四個月後馬上要破十萬本的大關,讓「野火」成了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那正是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八0年代。奮不顧身、理想閃爍著光采的野火時代,二十年後看來,那也是充滿了台灣命運的種種契機的時代。
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個人投書會演變成一股燎原野火,一個學英美文學批評的女子,成了推動社會說真話的能量來源!「野火」之後不久,台灣經歷了開放黨禁報禁、解嚴、政治強人過世、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台灣宛然脫胎換骨的青春期男女,經歷著關鍵的二十年。《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便是台灣社會不分藍綠充滿熱情的青春的記憶,這場「時代的刻痕」,有著更多豐富的故事,每一篇《野火集》的文字背後,有著說不完風聲鶴唳的時代痕跡,本書整理出龍應台當年精采文章及其幕後種種,並增加了海內外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位華人(柏楊、余秋雨等)為他們所共同見證的台灣青春時期留下文字,共同推薦。
野火集 豆瓣
8.6 (60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从“1984”开始,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点燃“野火”,接着,《生了梅毒的母亲》、《幼稚园大学》、《奥威尔的台湾?》等一篇篇炽烈文字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余光中所说的“龙卷风”。“野火”所烧的,“不但是戒严体制下各种管制的办法和心态,更是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对自己的无能”。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
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吗?龙应台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作官了。1980年代“野火”出版之后,正在哺乳1岁婴儿的龙应台第一次公开演讲——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原“二十周年纪念版”基础上,新增加一辑“野火在大陆”。全书收录初版《野火集》21篇文章和《野火集外集》6篇文章,以及龙应台的3篇回顾与省思的序文,还有余光中、柏杨、林达、余秋雨、龚鹏程、马家辉、杨照等人的评论文章。新增内容,包括龙应台2010年以来在大陆的两次公开演讲完整稿、三篇思想“对话”和一篇“官员龙应台”特写。
極權的誘惑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許知遠 八旗文化 2014 - 5
在香港面臨困境、台灣民主倒退、陷入極權的誘惑之際,這本毋寧更像是警示名言和拍案驚奇。
––本書編輯
獨裁者在進化,民主的典範處於不確定性,甚至出現了退步。對全世界而言,當中國政經勢力向外部擴張、咻咻來襲時,我們更需要了解極權的思維方式、形態特質;它的變形記和偽裝術;它外在的強勢和內在的弱點。否則,人類會陷入短視和迷思,被經濟增長和高效率遮蔽住威權體制之惡,扭曲強化了它的合理性存在。
史達林、毛澤東式的極權社會早已煙消雲散,在一九九〇年代,西方人舉杯慶祝歷史的終結。然而事實上,極權體制早已變形、脫變為威權,甚至是軟性威權、好像包著天鵝絨的、貌似舒服柔軟的鐵欄,而且變得富有彈性和韌性。
對此一變化,許知遠進行了歷史的、比較的縱深剖析(其涉及案例包括日本、蘇聯、法國、英國、美國,知識分子的鴉片是對獨特性的迷戀、對專制的謳歌)。他發現,「中國此刻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
1930年代,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抵達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地跟隨毛澤東從事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被他當作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他才認清現實,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但如今,他又以商業顧問的身份重返中國……
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學大師奈斯比與江澤民相談甚歡,寫了《中國大趨勢》;約書亞.拉莫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而《當中國統治世界》的英國作者,則宣稱一種新的文明即將到來––那正是1930年代法國知識分子對蘇聯的評語。然而,這一進程並未調整方向,而一路延燒,演化為媒體對習近平中國夢的讚譽和中國式富強終將抵達的肯定。
我們不禁好奇,極權的誘惑為何如此強大?人類為了這個覺醒,將付出多大代價?
批判、檢討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許知遠卻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是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所迷惑顛倒。人類常常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只看到表面繁榮和短期的美好。本書刺破了美麗新世界的虛幻泡沫,引領讀者看到穿上新衣的1984。
本書特色
1.本書曾在2010年出版,本次推出全新版本,恰逢中國因素對港台造成強大壓力和衝擊。這一背景和時機,使得本書分外有意義。
2.新版文字作了大幅修訂,增加了對近幾年、尤其是習近平執政後的觀察,把歷史的維度、現實的觀察、以及港台的困境,結合一起做了深刻的分析。
知道分子 豆瓣
6.9 (17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知道分子》是王朔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观点、看法。
应该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朔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的风格曾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作为一个著名的“非主流”作家,他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名人的看法当然也有特立独行的一面。在这些文章里,我们不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他真实的看法。
此时此地 豆瓣 Goodreads
Time and place
7.9 (42 个评分) 作者: Weiwei Ai / 艾未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此书所收文章全部选自艾未未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艾未未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及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的序言,以及一部分艾未未的被访谈的整理。时间是在2005年底至2008年中。
互联网的虚拟存在成为现实的一部分,极大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不擅长文字的艾未未产生表达欲望和传达之可能,这也成为这本书出现的自我矛盾的理由。
丑陋的中国人 豆瓣
7.1 (83 个评分) 作者: 柏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2017年4月10日 已读
上辑由三篇演讲稿和一篇摘抄文章组成,下辑都是他人叫好的短文。观点老旧偏激,行文七拉八扯,逻辑混乱事实不清之处举不胜数:“上一次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我们看到候选人的辩论,从不揭露对方阴私,因为这样做选民会觉得你水平不够,丧失选票”;“中国人比较重视友情,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太多的人口害了中国”。
台湾 杂文
退步集 豆瓣
8.2 (1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我的精神家园 豆瓣
9.7 (1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 - 10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蜒。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豆瓣
9.0 (23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沉默的大多数(特别纪念版)》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编著的,《沉默的大多数(特别纪念版)》根据王小波夫人李银河的授权,将他的部作品系统、全面地提供给读者。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吧!《沉默的大多数(特别纪念版)》由王晓波著。
青春 豆瓣 Goodreads
7.7 (12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韩寒最新杂文精选集。
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
同时也收录韩寒在最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 必须竖中指”“ 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我所理解的生活 豆瓣
7.4 (1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韩寒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第一次自我剖析。
★韩寒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收录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少说,多做,不解释。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
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
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
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