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毒 豆瓣
Toxique
6.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
绘者 [法] 贝尔纳·布斐
译者:
王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是法国著名女作家萨冈在一九五七年的夏天遭遇了车祸之后,根据自己在戒毒治疗所里面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作者在日记中回忆了她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有她的好朋友,有照顾她的医生。在戒毒治疗中她还不忘读书和写作。本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萨冈,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还能了解她对波德莱尔、 阿波利奈尔等法国作家的评价和看法。本书还配有法国插画家贝尔纳·布斐的精美插图。
“要想让这本日记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我的这段生活,我恐怕还得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我渐渐习惯了视死亡为平常事。死,只不过是疾病在无法治疗时的解决方案而已。”
“要想让这本日记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我的这段生活,我恐怕还得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我渐渐习惯了视死亡为平常事。死,只不过是疾病在无法治疗时的解决方案而已。”
青春咖啡馆 豆瓣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7.6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金龙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从不考虑未来,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已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已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刺猬的优雅 豆瓣 Goodreads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8.0 (8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妙莉叶·芭贝里
译者:
史妍
/
刘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一个是不安分的女孩, 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聪明得可以说是天才. 即便拥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却着实厌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的虚伪与空虚,被老爱大惊小怪的妈妈误认为精神异常。面对荒谬的外在世界,她为自己订了个人生目标──在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并放火烧了父母的豪宅……
一个是人见人不爱的门房, 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装丑、耍粗俗,这是她每天必须谨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
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她们如何蜕变、重生……
一个是人见人不爱的门房, 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装丑、耍粗俗,这是她每天必须谨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
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她们如何蜕变、重生……
地图与疆域 豆瓣
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
5.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维勒贝克
译者: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3
2010年度龚古尔文学奖
Michel Houellebecq
米歇尔•维勒贝克
法国最负盛名最具争议的小说家
维勒贝克在我看来更像一名战地记者,只不过他选择的是消沉的中产阶级而非伊拉克、科索沃或阿富汗。……这些伟大的小说制作精良,结构严密,构思精巧。它们又是对人类境况 的探查,如同《长夜行》或《恶心》。维勒贝克的小说将人类的消息带给我们,而这并非什么好消息。
一言概之,2010年龚古尔奖授予这位法国最著名的作家,总算修补了1998年龚古尔奖的不公正。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
《地图与疆域》首先是一幅精彩的维勒贝克自画像:作为作家、艺术家、调查者,作为人或作为狗,茕茕孑立,从景观社会到消费社会都对人世间一无所待。我们很少能见到这样一位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说里带着一种诙谐又冰冷的距离出现,同时又带着温情,就像在被另一个人观察。
——Les Inrockuptibles
艺术 金钱 爱情
父子 死亡 工作
杰德•马丁是一位摄影师和画家,每年都和父亲单独度过圣诞节。垂垂老去的父亲,一事无成的艺术生涯,就像家里热水锅炉的故障一样,让杰德倍感艺术家生活的凄凉。然而一次灵感激发,他拍摄了米其林公路地图的摄影作品而大获成功。俄罗斯女郎奥尔伽走进他的单身生活,随之又因她的工作变动而离去。杰德重又开始绘画,在职业人物肖像中画下了作家维勒贝克,却使作家被人谋杀,画也失去了踪影。
米歇尔•维勒贝克有点像当代的巴尔扎克,气势恢宏,野心勃勃。
他不会跟你讲一些小情小调,他要讲的是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
他跟你讲艺术家的生活,讲成功与失败,孤独与追求,情感生活与父子关系,也跟你讲人类进入新世纪后各行各业的兴衰,以及艺术和诗意的丧失。
他把许多现实中的人包括自己,写进了这部小说,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今天的法国社会,读者将置身于一个虚实难分的故事中。最后,维勒贝克把自己写死在小说里。
Michel Houellebecq
米歇尔•维勒贝克
法国最负盛名最具争议的小说家
维勒贝克在我看来更像一名战地记者,只不过他选择的是消沉的中产阶级而非伊拉克、科索沃或阿富汗。……这些伟大的小说制作精良,结构严密,构思精巧。它们又是对人类境况 的探查,如同《长夜行》或《恶心》。维勒贝克的小说将人类的消息带给我们,而这并非什么好消息。
一言概之,2010年龚古尔奖授予这位法国最著名的作家,总算修补了1998年龚古尔奖的不公正。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
《地图与疆域》首先是一幅精彩的维勒贝克自画像:作为作家、艺术家、调查者,作为人或作为狗,茕茕孑立,从景观社会到消费社会都对人世间一无所待。我们很少能见到这样一位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说里带着一种诙谐又冰冷的距离出现,同时又带着温情,就像在被另一个人观察。
——Les Inrockuptibles
艺术 金钱 爱情
父子 死亡 工作
杰德•马丁是一位摄影师和画家,每年都和父亲单独度过圣诞节。垂垂老去的父亲,一事无成的艺术生涯,就像家里热水锅炉的故障一样,让杰德倍感艺术家生活的凄凉。然而一次灵感激发,他拍摄了米其林公路地图的摄影作品而大获成功。俄罗斯女郎奥尔伽走进他的单身生活,随之又因她的工作变动而离去。杰德重又开始绘画,在职业人物肖像中画下了作家维勒贝克,却使作家被人谋杀,画也失去了踪影。
米歇尔•维勒贝克有点像当代的巴尔扎克,气势恢宏,野心勃勃。
他不会跟你讲一些小情小调,他要讲的是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
他跟你讲艺术家的生活,讲成功与失败,孤独与追求,情感生活与父子关系,也跟你讲人类进入新世纪后各行各业的兴衰,以及艺术和诗意的丧失。
他把许多现实中的人包括自己,写进了这部小说,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今天的法国社会,读者将置身于一个虚实难分的故事中。最后,维勒贝克把自己写死在小说里。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恶之花 豆瓣
Les fleurs du mal
8.8 (24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书中还收录一八六八年第三版《恶之花》中增补的诗篇以及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诙谐集等。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书中还收录一八六八年第三版《恶之花》中增补的诗篇以及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诙谐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