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初见即别离 豆瓣
作者: 张亚东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6
《初见即别离》内容简介:“一个月看似漫长的旅行就这样仓促地结束了。时间有限,行程匆忙。想必一定错过了很多有趣的、值得纪念的事……也不遗憾。不是一直都这样吗?我们错过和不能拥有的总是太多。从一段旅程走向另一段旅程,从别人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地方,都快分不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难熬时光、重大时刻,还有那些我认为绝不能失去的东西,不也都过去了吗?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我们是天生的旅人,不能有片刻停留。就算我们相拥在一起,也依然能觉察到我们正在离散的速度。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离散,爱上这旅途。在此,向出现在我照片和旅程里的人们表达我由衷的感谢和尊重。能遇见你们,不虚此行。”《初见即别离》共有二百余幅作者在旅行中记录下的作品我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压抑、沉闷。《初见即别离》讲述著名音乐人放下所有的头衔和后缀,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一万多公里,此时此刻,张亚东只是在欧洲的一个最普通的旅客。一个月,两百多张亲自拍下的照片,独特、精辟的文字,一本关于旅行以及人生的新书。所以,这本书谈及话题除了旅行,还有关于我们的人生与思考。
趁,此身未老 豆瓣
作者: 阿Sam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旧年华的午夜场 回不去的时光机
你,有后悔的事情吗?
小时候,母亲不给买零食,就像世界末日一样嚎啕大哭。现在猛然发现,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会永远拥有。比如身边的人。
以前,舅舅是家族的骄傲,年年都会塞给我一个大红包。毕业后我来上海工作,听说舅舅病了,我继续忙工作,没有回去看他。夜里接到电话,舅舅走了。
和旧的感情告别,拖着箱子到处搬家,长途飞行,异乡,失眠,想得到的似乎得到了,最终却什么都留不住。
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我们爱过,恨过也遗憾过,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一转身却都是忧愁。
20岁时许下三个愿望:去一次布拉格,写一本书,好好谈一场恋爱。
我从来没为这三个愿望努力过。直到去年,出版了《去,你的旅行》,爱上一个人,踏上布拉格之旅。
愿望,原来,并不遥远。
急景凋年,回忆所剩无几,趁你还未老,趁时光还在,继续做梦,继续相爱。
我对文字很挑剔,在我常年使用大白话创作之后,阿Sam文字的美,恰到好处,而他的旅程,又恰是我的不能到达。
——畅销书《人生需要揭穿》作者 丁丁张
不言老,不嫌累,只贪欢……阿Sam是当下“私旅行”写作风潮中的古惑导航员。
——香港作家,漫画家 欧阳应霁
旅行是一种期待心情的满足,也是一种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的延续,阿Sam的文字,记载的就是这些,风景都是过眼的,只有心情经历才是自己的。
——音乐制作人 姚谦
春天没有卡夫卡 豆瓣
作者: 李立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9
这是一趟以文学为经,历史为纬编织的梦幻之旅,在瓦尔登湖的湖畔读读梭罗,等待夜色降临、月华初起;在庞贝古城翻翻小普林尼的书信与回忆,想象他那位博学而勇敢的舅父如何以一种令人崇敬的姿态葬身于那场著名的灾难;在伦敦穿行于兰姆曾经挚爱过的街区,从《伊利亚随笔》里印证一座城市所走过的历史弧线――从亚洲到欧洲,李立玮一步步走过,再用敏感而高贵的文字,华美瑰丽的图片,分享风景。时间与空间,实证与追怀,这一切的交叠使他眼前的景致变得丰富,脚下的泥土变得厚重。他说:“我一直相信,世界上任何一处经度与纬度的交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再美的风景,也不是孤岛上一座昨天才刚刚建起的花园。把它放进大地理的坐标中去,会发现它是许许多多复杂环节中的一环;把它放进时间的坐标中去,又会明白它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来龙去脉。”
只有经历了它的生命,才会明白它的伟大。
花事 豆瓣
7.5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柯莱特 译者: 黄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花事》是法国著名作家科莱特的杂文作品集,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作品集。
作者说:我从没和诗人马拉美本人有过交往。他长满络腮胡子的可爱、尊贵的脸曾从我身边经过。我从未见过埃里克·萨蒂,他总是用力排挤我的一个前夫。我从没见过莫泊桑,他执意要在某顿所谓的“花酒”之后跳到马恩河里去,以免充血身亡。我从没碰到过巴尔贝·道尔维里所谓的长了鳞片的傲慢的魔鬼……然而,我很高兴在那些年间做他们的同时代人,如果不说是他们的朋友,仅仅作为见过他们的人。一天,被他那帮当地赶猎物的同伴独自留在一条美洲豹出入的小径上,他等得百无聊赖。抬起头,他看到上面有一簇兰花……一朵别致的兰花。它像极了一只乌、一只螃蟹、一只蝴蝶、一个魔法、一个性器,或许甚至还像一朵花。惊艳之下,猎人放下猎枪,并非不冒生命危险地爬了上去。他果到了兰花下来,正好看到朝他走来,朝没有武器、空空两手的他走来,一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美洲豹,它被露水打湿了,做梦般地打量了猎人一眼,继续走它的路。在依然阳光灿烂的阿尔卑斯山脉上空,一团酝酿着暴风雨的云朵,蓝得像一只野鸽子,碰着山峰。很快,满月将在星辰的白雪中潜行,直到黎明时分,那些在白天始终闭合不开放的沙地上的白百合,将变成蓝色。
然后,我就一个人了 豆瓣
そして私は一人になった
7.3 (2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 心灵疗愈日记
★三十二岁的作者,经历第一段一个人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自由了,却时时陷入不安,所以用一篇篇日记细致描绘每天心中的波澜。
★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做很多事,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吗?——《知日》
★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着电视乐,一个人睡觉。感觉寂寞难耐的,定会找个人同住吧。但我并没觉得寂寞难耐。要说难耐的,反倒是想一个人的时候无法一个人。——山本文绪
三十二岁,我离了婚,又成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日子固然寂寞,但更多时候是因寂寞而快乐。
一整天口也不开,读书、发呆、晒太阳,偶尔也会耐不住寂寞给朋友打电话
极致的幸福,存在于孤独的深海。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逐渐与自己达成和解。
2013年3月10日 已读
意外的发现我跟作者的人生观几乎一致,连很多习惯都相似。看着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生活,特别有感触。
山本文绪 日本 随笔
一次・图片和故事 豆瓣
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8.6 (3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崔峤 / 吕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1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枕草子 豆瓣
8.4 (24 个评分) 作者: 清少纳言 译者: 于雷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6
这部书的内容如同家常日子,家常的东西都是好的。作者所记得的总是平常日子中细微的纹理,用明净、妩媚的文字表达出来。它最适合被放在枕边,闲闲地一段一段看下去,用平和的心态度这些文字,便会觉得平实生活中的让人头疼的压力和烦扰悄然而散…
今晚去哪里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这本书描写的是陈丹燕眼里的欧洲,慕尼黑、涅瓦大街、卢布林老城。文字清新、婉约。
木已成舟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陈丹燕花10年时间的积累写的一篇旅欧游记。从这些被人类收藏起来的最值得纪念的东西前走过,看这个世界和自己怎样从木变成舟。
《木已成舟》所写也只是“陈丹燕的欧洲”,她的一双眼睛很尖也很特别,总是盯上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并且有她的新发现。那些她喜欢的,打动了她、多年之后仍留在记忆中的事物,也许别人觉得平常,可经由她的描述,就独有一种韵味和情调。她细腻、婉约的文风依然,即使面对血腥和残酷,她也不会言辞激烈,一笔一笔地慢慢写来,却让你的心陷陷作痛。
漫卷西风 豆瓣
8.5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漫卷西风》是陈丹燕最新文化随笔,为她的欧洲文化旅行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记录奥地利、德国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图片资料,将希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蓝色多瑙河等等沉积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碎片娓娓道来。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7.5 (91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西班牙旅行笔记 豆瓣 Goodreads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门外汉的京都 豆瓣 谷歌图书
7.3 (29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他说的竹篱茅舍,
他说的流水长墙,
诸多游赏,
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最有见地的一本。
台北以外,舒国治唯一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
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闲走札记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唯一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最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78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千年繁华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寿岳章子 译者: 李芷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讲述了居住在古刹南禅寺院内的童年,一家两代人与民间工艺大师们的深情厚谊,探访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传统店铺。寿岳章子年届古稀之时回首张望半个多世纪来平淡而又似友禅染般绚丽的街巷人生。处处透露出千年古都的繁华光景,句句洋溢着与父母亲朋的温暖回忆。这是京都人的心灵映像,如黑糖和果子般甘甜,亦如京都御所外东山的悠远绵长。
《千年繁华》描述的便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京都的那份“恋恋情深”;从住、衣饰、食与精神生活,娓娓写来,京都的悠悠历史、浓厚人情、街巷光景……点滴扣动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京都的书。书中记录了父母的结合过程,家中的饮食、服装习惯,以及自己在京都成长的种种童年趣事,并且历数她家与榻榻米行、扫帚店、味增店、木屐店、书店、染房等店铺以及寺庙的来往与交情,充满温馨与温暖。这是一部家族成长记录,城市成长记录,也是一本充满了人情味的回忆录。
画家泽田重隆随着着寿岳章子穿梭京都大街小巷的一系列素描,将《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更勾起对对古老京都的回味。
猛虎细嗅蔷薇 豆瓣
7.4 (22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译林出版社 2011 - 11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
随书赠送电影索引小手册:“与韩松落一起看电影”,收录了为了报仇看电影1和2中提到的所有电影与电视剧,约八百部电影。
本书是畅销书《为了报仇看电影》的续集,却比前传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质地。本书分为六辑,共93篇文章:“红粉与黑水潭”、“回不到水的水”、“漾开”、“又冷,又暖,又洁净”、“黄色黑条练功服”、“桥上的爱情”。
王佳芝放跑了易先生,坐在人力车上,望着车头的风车出了神,那一刹那,我懂了;黑色大丽花案发,中年妇女跑到警局去,热情地承认自己是凶手,那一刹那,我懂了;漆黑的电影院里,众人之间,我仿佛看到剧中人突然转向我,定定地望着我,单只为我说出那一句台词。
有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因为懂得,所以成为一种馈赠,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最隐秘的馈赠。或许它同时赠给许多人,但那一刻,那馈赠仿佛只属于我。
我把我收到的馈赠晒在这里,分为六辑。
所谓馈赠,也不过是若干玻璃球、几对蝴蝶翅,我把它深藏在我的花园里,邀你同来翻检,共享喜悦。花园,在僻静小路尽头,钥匙,在你我汗湿的手中,走过去,打开。暮色里,雀鸟惊飞,红果坠地。
电影,你我的秘密花园。
我们的她们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11
全国100家媒体娱乐版主编联名支持
最懂女人的,永远是男人
南有连岳,北有韩松落
韩松落
我知道她们她们性格中一切虚荣、浮夸、乖戾和摇摆不定的善良,知道她们多么自信和不自信,知道他们是怎样被台上荣光和场后寂寞的落差毁损,因为我就曾是这样的人。
这是《最好的女子》的姐妹版,写的是60多个港台女子。
她们都是正当红和红过的女子,然而时光有限,走红有年,人生真的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当初红到发紫的,现在寂然无人问;昨日爱笃情深的,今天劳燕各自飞。时光带来的,又会一样一样收回去,这就是人生大义。
韩松落以己度人,以情运笔,在她们热闹的人生中读出苍凉,在她们起伏的命运中读出嗟叹,两岸三地女子人生的起落沉伏、悲欢爱怨,都透过他的笔尖传出殆尽,绕纸不散。
京都一年 豆瓣
7.5 (32 个评分) 作者: 林文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不同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本中主要介绍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具有非常及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日本的历史生活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