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Big Fantastic Earth 谷歌图书
作者: Jen Green / DK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2016 - 07
How do waterfalls form? How long is the Nile River? Who led the first expedition on Mount Everest?

Discover the earth's most amazing natural wonders in Big Fantastic Earth!

Explore the highest peak of Mount Kilimanjaro to the deep grooves of the Grand Canyon, and discover how the incredible landscapes around the world were formed. Big Fantastic Earth takes readers on an exciting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s incredible natural architecture.

Perfect for 9-11 year olds reading independently, reading becomes a fact-discovering adventure with these Level 4 readers. Supporting and encouraging a lifetime love of reading, nonfiction subjects are clearly explained, described vividly, and brought to life with true encounters, fascinating statistics, and dramatic photographic imag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preads are full of extra fun facts, developing the topics through a range of nonfiction presentation styles, such as articles, journals, and timelines.
审问欧洲 豆瓣
EUROPE ON TRIAL: The Story of Collaboration, resistance and Retrib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斯特万·迪克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2023年7月18日 已读
这本书讲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欧洲,给你看下面一句话:"匈牙利每送一名犹太裔匈牙利人到死亡集中营,就意味着在这片即将再次成为罗马尼亚省份的土地上少一个匈牙利人。"而且也提到当今东欧几乎没有犹太人也没有说德语的人。波兰人,乌克兰人还有小民族都被流放到其他地方,总而言之不管是法西斯,纳粹,苏共,都在搞种族清洗
二战 外国文学 非虚构
当法医遇上警察 豆瓣
8.1 (7 个评分) 作者: 左芷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本书作者左芷津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部长期从事刑侦工作,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助理,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警察,有着权威的专业背景以及大量刑侦实战经验。同时2000-2003年被公安部派往法国,有着国际视野以及与国际刑警合作的经验。
全书记录了作者当法医、当警察的经历和感悟,其中既有刚刚入行时的好奇和窘迫,又有破获大案的种种心路历程,既有在法国里昂国际刑警组织中的“国际行动”,也有本土侦破遇到的离奇案例。作者用案例和细节,以及穿插其中的知识和思考,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常人难以进入的世界——警察的世界。
2022年12月31日 已读
案件写得很有意思,而且有几件相当重大,干部领导自杀,他杀,还有让手底下人把情人杀了的。
非虚构
诉讼中 豆瓣
8.1 (11 个评分) 作者: 周翠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2011年11月,两起突发事件牵出一个名为“纳粹地下党”的右翼恐怖组织,涉嫌十起命案、十五次银行抢劫、两次爆炸袭击。刑事诉讼随之启动,从2012年年底一直持续到2018年年初,历时五年有余,德国媒体称之为“巨型诉讼”。
学者周翠以她一如既往的冷峻笔调,用七万字为这场诉讼 整理出一份翔实的司法档案。作者除了忠实记录法庭内案件审理的整个过程,还将法庭之外德国社会各界对这起案件的论辩交织其中。
随着跌宕起伏的庭审历程徐徐推进,这个贯以严谨著称的国度将其为履行“法治国原则”而经历的繁琐、纠缠、妥协和坚持一一展现;与此同时,读者似乎亦能从庭审背后,窥见当地少数族裔、律政精英、媒介记者、法律学者等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作者将故事截断在2018年8月,但这场诉讼对德国司法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诉讼再宏大绵延,亦只能回顾过去。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是摆在德国社会各界面前十分棘手的问题,也值得更多旁观者掩卷深思。
2022年12月8日 已读
很喜欢看这种纪实书籍,先是看了发生在图林根耶拿长大的极端右翼分子,然后煎一卷图林根盘肠当午饭(?)
非虚构
DK伟大的世界地图 豆瓣
Great Maps
作者: 英国DK公司 译者: 齐东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 - 5
当今社会,人们主要将地图看作是定位或导航的工具。无论是纸质地图还是数字地图,它们的任务都是向我们提供附近环境信息或帮助我们*快、*有效率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然而,纵观历史,地图的作用却远不止于此。
地图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地理地形:它们同时也是反映文化、信仰以及伟大的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窗口。这本拥有精美插图的图书选取了60多幅世界上*影响力的地图,向读者提供了反映制图师们构思和描绘他们所处世界的独特视角。《伟大的世界地图》不仅描述了每幅地图的创作原因和创造过程,还通过对地图局部细节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地图所在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2022年7月2日 已读
有些地图画的很漂亮,而且详实的令人惊叹。
非虚构
最长的一天 豆瓣
作者: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李文俊 / 陶洁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6
对于亲身经历诺曼底登陆的人来说,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令人终身难忘。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曚昽灰暗的晨光里,庞大的盟军舰队以庄严雄伟、令人生畏的气势,出现在诺曼底海滩的外围。来自英、美、法、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年轻士兵,集结在这里,等候解放巴黎。与他们相对峙的,是希特勒用地雷、拒马、火炮阵地精心布排的“大西洋壁垒”。没人知道壁垒后方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天将对历史进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史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在寻访几乎所有诺曼底登陆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之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无一字无出处”的划时代杰作。他将战场上的无名个体放大到足够清晰的倍数,顺着他们的视线去看登陆作战的场景。这种将细节放大到无限,让历史足够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读到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体面对黑暗未知时的恐惧与茫然,体会到深陷绝境时的残酷与绝望;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陪伴我们在低沉暗淡的时光里找回希望。
【编辑推荐】
1、 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D-Day幸存者与见证人,真实讲述诺曼底登陆的震撼经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瑞恩亲历诺曼底登陆,历时十余年完成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历史。1959年该书面市,读者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4、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术语翻译专业,不再让读者不知所云;文字流畅易读,具有文学作品一样直指人心的力量。
5、 初版在20世纪60年代面市,立即引起战后世界的震动。
好莱坞斥巨资改编同名电影,美、法、西班牙官方提供武器装备和士兵群演,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指挥官本色出演,刚刚卸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年逾七旬坚持上场出演自己,饱受二战创伤的国家以这种方式,在创伤未曾远离的时候反思二战。
6、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研究D日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历史学家,《日本帝国的衰亡》作者)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D日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准将(诺曼底登陆战美军第82空降师副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本20万字的真实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给军事爱好者读的书。
——《生活》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
真实到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模样。D日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战行动,而瑞恩先生的这本书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搜集了大量信息。本书既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
——《图书馆杂志》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它曾经引发过(新闻界)的革新。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2022年5月3日 已读
最精彩的是第一部分,军事行动开始行动之后就乱成一锅粥完全脱离了原本的面貌,之所以能成功还有一方面是对手也很拉,比谁更拉属于是。
非虚构
写作这回事 豆瓣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金 译者: 张坤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3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斯蒂芬•金这位畅销作家的小说课。这本极佳的非虚构作品,完整体现了金的创作观点和方法。金的写作建议基于自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月,成名后与酒精的斗争,1999年险些命丧车祸——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本书行文生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斯蒂芬金给写作者的忠告:
1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其次才是为读者。
2尽量不要用被动语态。
3尽量不要用副词。
4不要执着于语法的完美。
5读,读,读。
6别担心有人读了你的作品会不高兴。
7关掉电视。
8成功的两个秘密:健康,结婚。
9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写。
10坚持自己的风格。
11删掉乏味的部分
12不要让知识盖过故事
13写作是为了快乐
14以及更多……
2022年4月14日 已读
他说的大部分东西我都没有共鸣,或者我有自己的一套不需要遵从书里的方法,只能说我和他行事不是一个风格。
写作 非虚构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豆瓣
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邵逸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7
风靡全球的推理小说大师为你解锁写作的八百万种可能
◎ 编辑推荐
☆ 享誉世界的美国推理小说大师、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爱伦·坡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劳伦斯·布洛克数十年创作经验全公开!
☆ 本书由劳伦斯·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了十四年的专栏汇集整理而成,出版四十余年畅销不衰!经布洛克亲自修订更新,新旧观点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 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不仅受到推理迷的欢迎,更备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推崇,在中国拥有众多名人明星书迷:侯孝贤、梁朝伟、王家卫、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为之迷狂……
☆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故事的内容和讲述的方式永远是虚构写作的核心。讲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来讲?新人如何出道?老手怎样创新?这正是布洛克想要与你真诚探讨的话题。
☆ 广纳百余份作家问卷调查结果.探究世界知名作家的写作方式——小说写作没有公式可循,但从前人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中,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
★ 二加二大于五
请记住,情节设计是一个增效的过程,整体的价值远大于部分的和。
★ 人物塑造是小说成败的关键
对小说中的人物提不起兴趣,无法产生共情,是读者放弃一部小说的重要原因。
★ 从中间开始写效果更佳
小说的开头不一定是故事开头,从故事中间开始的手法可以迅速调动起读者的兴趣。
★ 对话必须简洁
创作对话时,你需要加快节奏,省略你来我往,做一些总结与概括。
◎ 内容简介
想写小说的时候,你最好吃上两片阿司匹林,躺在黑暗的房间里,静静地等待这种冲动过去。如果那份热情没有就此熄灭,那你就该老老实实地下一番功夫了――至少,你得听听劳伦斯·布洛克的建议和忠告,因为他在写作上栽的跟头可能比你读过的书还多。
该写什么小说好?怎么拟定大纲?卡壳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提高作品被出版的概率?从开始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创作后继续面对下一部作品,这个过程绝无标准公式。小说的创作方法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由劳伦斯·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十四年的写作专栏结集整理而成,涉及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本书出版四十余年畅销不衰,此版由布洛克亲自更新修订,新、旧观点的碰撞让这本创作秘籍更加富有生机。
2022年4月13日 已读
布洛克是世另我,所以这本书里讲到的东西对我非常有用。另外布洛克也太可爱了吧,无数次笑出声。
非虚构
正午故事1 豆瓣
正午编
7.7 (46 个评分) 作者: 正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收录了正午一年来最好的文章。正午创办于互联网时代,是一家新媒体。速度、阅读介质都已改变,但它承载的内容,丝毫不减印刷时代的优美与专注。
《正午故事001》是正午系列的第一本。开篇栏目是“写给正午的话”,每期我们都会邀请一位名家,谈谈他所在的领域。“特写”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是去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上述所有故事,我们都力图打破传统报道的套路,希望它们能引人入胜。在其深处,是我们对人、对生活的理解。
2022年1月4日 已读
最喜欢我穿墙而过这篇,写得真好
非虚构
给未出世的你 豆瓣
À toi qui n’es pas encore né(e)
7.9 (14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雅卡尔 译者: 赵苏影 新星出版社 2019 - 11
这是一份送给“一零后”的成人礼。
1999年世纪之交,七十四岁的雅卡尔写下这封信,期待未出世的重孙在自己百年诞辰的2025年,打开它。
雅卡尔经历的二十世纪,人类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奇迹,同时也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几次危机。DNA、相对论、量子物理、宇宙膨胀说……这些科学发现本应让我们更新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但人们却沉迷于“技术进步”的快感中,忽略了这种盲目发展或许正在加剧人类的共同毁灭。
2025年,80亿人口能否在这个星球上成功存活?狂热的消费、无限的竞争、对人类基因组不受控制的操纵,会产生什么后果?究竟如何确保多元化与和平?
雅卡尔预言,未来较长时间里,基本的科学常识已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接下来需要用几代人的时间,重建起一种融合的理论,使得每个学科都包含其他学科的新发现,建立对世界全新的理解。让下一代人,能够用昨天的现实来解释今天的现实,再超越今天,用科学逻辑去设想未来的现实。
静默 豆瓣
Silence
作者: [美]约翰•毕谷纳特 译者: 康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知物系列”——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真相,给不甘平庸的你。
“面包”“问卷”“弃物”“静默”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具象与抽象之物,隐藏了多少真相?对于好奇心不死的你,每本书都是一段奇妙之旅,短短一小时,便可领略一物的“前世今生”。它们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形塑着我们的生活并被赋予意义。
“知物系列”由英、美名校教授、副教授,以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等著名报纸的金牌专栏作家担当。小体量,大内容,给不甘平庸的你。
沉默是什么?在一些吉光片羽的沉思中,约翰•毕谷纳特发现,沉默可以作为力量的奴仆,作为谎言,作为惩罚,作为神明的声音,作为恐怖分子的终极武器,作为一种奢侈品,作为一种短暂熬人的折磨,作为一种我们惯常所为却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约翰•毕谷纳特以勘探“沉默”的将来以及世界由喧闹起 始作为总结,他向读者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到底应该渴望还是害怕沉默。
2021年12月1日 已读
看了一半,我很想找一天时间来实行静默。因为我意识到不断看书,也是一种让自己逃避面对自己的手段,并没有比和人聊天,刷手机等活动好到哪里去。
非虚构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1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21年8月15日 已读
每个人物都真实鲜活,太好看了。
非虚构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豆瓣
Critical: Science and stories from the brink of human life
7.3 (1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摩根 译者: 苗小迪 译 / 赵芳 审校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重症监护室一线医生写给普通人的急救指南
◆细数重症医学历史上的科学飞跃,讲述至暗时刻人类如何绝地求生
◆自诞生之日起,重症监护室已经拯救了约5亿人的生命,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什么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自我攻击?为什么失眠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家人遭遇心脏停搏,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做什么?危急关头,这些健康常识或许能救你一命。
◆机器在未来可以替代医生吗?为什么科学研究对医治病人至关重要?医疗资源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不仅要面对病人的真实病痛,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与伦理难题。
··
【内容简介】
病情危重,通常指病人有一个或多个重要器官无法正常运作。
18岁少年在异国被感染后患上严重败血症,他能存活下来吗?
一名法官在庭审期间突然倒地不起,心跳与呼吸全无,他真的“死”了吗?
怀孕母亲遭遇严重心脏衰竭,她和宝宝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吗?
手术后,患者原本5米长的肠道仅剩20厘米,她今后还能正常进食吗?
……
1952年,因感染病毒而命悬一线的12岁女孩在世界上第一间重症监护室中重获新生。以这个故事为起点,重症监护室资深医生马特·摩根讲述了重症医学背后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摩根医生借助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上述真实病例,使我们逐步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日常运作,深入认识人体不同器官的功能与奥秘,并告诉我们,在生死关头应如何救人或自救。
一名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常需要掌握13000种疾病诊断、6000种药物和4000种外科手术。 对普通人来说惊心动魄的时刻,却是他们经历的每分每秒。
重症监护室的医疗团队倾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至暗时刻。许多病人最终康复出院,另一些不幸离世的病人也没有被忘记,正是他们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
【评价与推荐】
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曾亲眼目睹生命的悲欢离合,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往往最令人震动,从这本书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重症医学的世界吧。
——杨燕丽(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书)对重症监护室所做的扣人心弦的写实描绘,提醒着我们生命有多脆弱。《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充满了谦卑与洞见,让我们得以一探这个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医学世界。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马特·摩根关于生死边缘的描写优美而动人。他的书中充满了生动鲜活的例子和真知灼见,让人们开始关注医疗前线上人类的宝贵经验。
——加内什·孙塔拉林加姆(麻醉师、英国重症监护学会主席)
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有像摩根医生这般投入、体贴又谦逊的人在急救医疗前线服务。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作家,把工作中的一切兴奋、悲伤、辉煌甚至恼怒记录了下来。
——彼得·布林德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重症监护医学、麻醉学、医学伦理学教授)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智慧和悲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特殊时刻。
——《泰晤士报》
2021年7月14日 已读
心肺复苏按压的正确频率正好是stayin‘alive的重音。
非虚构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14岁懂社会系列) 豆瓣
動物の死は、悲しい?元動物園飼育係が伝える命のはなし
8.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阿部弘士 译者: 烨伊 新星出版社 2016 - 8
十四岁,是青春期的高潮,是了解万物的新起点,是对世间似懂非懂、游移不定,却又无比关键的人生时刻。懵懂地处在“中二病”的风口浪尖,不是想拯救世界就是想毁灭世界,但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奠定了日后成长的轨迹。
读小库文库以小型丛书“新书”的体量承载,比文库本高点儿。
《动物园的生死告白》是我们推出的此系列的第三本(前两本为《以书为友》,《你没那么笨》)。
饲养员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养育动物的艰辛。阿部弘士解剖过大象,追捕过逃跑的猴子,被发狂的海雕攻击过,也被水獭偷走过钱包。他努力让狼过得更舒适,也因为疏忽让一只陆龟饿死。为什么要有动物园?该怎么面对死亡?该如何让生命发光发亮?这是他几乎每天都会思考的问题。所以在这本书里,他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了自己童年时代、作为饲养员的时期以及之后的日子里所邂逅的“生与死”。也探讨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选择,人生的目标,以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14岁懂社会”系列不只针对当龄的少年少女,也适合十四岁时未想过这些问题,或至今还在对此困惑的人们品读。
2021年6月15日 已读
14岁看到很好,现在能看到也很好。
非虚构
引力之吻 豆瓣
Gravity’s Kiss: The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作者: [英]哈里·科林斯 译者: 青年天文教师连线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比科幻故事更精彩的引力波探测
揭秘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变为大众常识的过程
《七堂极简物理课》卡洛·罗韦利、“物理学史亚伯拉罕•派斯奖”艾伦·富兰克林、BBC、《新科学人》《泰晤士高等教育》《选择》《史密森尼》推荐
◎ 编辑推荐
☆超乎想象的故事 :通过深入浅出的物理学 细节与科学家们多样的社会性格,全面还原引力波探测“一战成名”的过程,将《生活大爆炸》《星际穿越》照入现实。
☆一手资讯及内部信息 :17 000余封电子邮件、数十次电话会议、丰富的科学界逸闻、大量的媒体报道、具有收藏价值的论文草稿、“做出引力波发现的流程”“关于作者名单的规定”……讲述官方未曾透露的内幕。
☆新颖的社会学思考 :了解引力波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学会做日常决策:如何与多人合作;如何仅通过交流就获得专业技能;如何有效地停止自我怀疑;如何辨识边缘科学与民科。
☆专业的译者团队: 本书译者均来自天文教育公益组织“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其中,胡一鸣、张渊皞是首起引力波事件的亲历者,曾荣获2017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内容简介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求索中,“如何探测黑洞发来的信息”与“谁能率先捕获引力波”成为引力波物理学界竞技的方向。2015年9月,来自LIGO的“有趣现象”显示,人类终于捕捉到了引力波。
深入引力波社群40余年的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科林斯对此进行了实时记录,为读者讲述了这项迷人的成就诞生的故事。全书围绕“三道涟漪”展开,从本次事件发生后的大量电子邮件到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该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丰富的一手资料让这个故事严谨又立体,而幕后逸事则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较量、利益内斗、新发现问世流程等内部信息,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探讨了科学本身的价值。
如今,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已然来临,全球步入高新探测器时代。在这种环境下,科学家与大众扮演着何种角色?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不妨随科林斯进入“以太”,体验别具魅力的科学世界。
◎ 媒体推荐
本书应该为(科林斯付出的)努力加冕,他帮助我们理解了人类是如何利用科学从可知世界的边缘汲取知识的。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以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引力波被世人接受的过程。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一份迷人的记录……本书精彩绝伦。
——《选择》(Choice)
本书既是必读的热门佳作,也是该流派未来的经典。
——《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BBC
作为当代科学发现的一手叙述……本书甚为重要,而且相当独特。
——《伊西斯》(Isis,牛津大学学生刊物)
◎ 名人推荐
本书用智慧、真诚与细节报道了引力波探测卓越又令人激动的成功时刻,整个过程像侦探故事一样惊心动魄。
——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科林斯采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科学是如何在大型合作中实践的,以及这项由LIGO科学合作组织做出的重大发现的内幕。这是一份迷人又容易理解的记录……也是一个伟大的故事。我想向所有对科学及其实践感兴趣的人推荐本书。
——艾伦·富兰克林,2016年“物理学史亚伯拉罕·派斯奖”获得者
哈里·科林斯在一家“剧院”的前排座位上等待了将近半个世纪,其间没有人知道“剧院”是否存在。开幕之夜,他在场。当帷幕升起,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门新的科学。我们与这位开明的向导坐在一起,见证了人类非凡的成就。
——彼得·B. 拉德金,比勒费尔德大学教授
◎ 获奖信息
★《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2017年度十佳科学图书”
★Book Scrolling网站“2017年度科学与自然图书”
★BookAuthority网站“名垂史册的100本相对论图书”
★入选“悦读科学2020年10本年度科普佳作”
2021年5月24日 已读
作者用这本书回顾了科学发现诞生的过程。从一个令所有人都持有怀疑态度的微小信号到改变了整个社会。
非虚构
语言学的邀请 豆瓣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塞缪尔·早川 / [美] 艾伦·早川 译者: 柳之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编织而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我们自己听到、看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会被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语言既能让人走到一起,也能让人走向对立;既能促成善行,也能粉饰恶政;既能促进沟通,也能引起争讼。洞悉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带给我们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境,拥有美好的人生。
2021年5月12日 已读
应该给用SNS的人每人发一本!近期读过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作者和译者让这本书妙趣横生
非虚构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1年5月10日 已读
喜欢这本可以去看巨浪下的小学。
非虚构
食物探险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Food Explor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斯通 译者: 张建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2021年4月21日 已读
男主遇到的人和事显示这就是命啊。
非虚构
瘾的世纪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严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此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先生的随笔集,全书是他作为一个“超级大玩家”,从小时候制作飞机模型、矿石机、望远镜,到现在玩电子游戏、电子音乐,专注科幻电影、数码设备,等等,以穷其究竟的好奇与热情,把他的业余爱好上升到一种专业的了解程度,从文学的角度看数码、看科幻看这个时代,又从*时新的科技反观文学,考察它们之间的分合与同异,探讨游戏与文学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