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WATCH OUT! CLIMATE HAS CHANGED,FAT MUM RISES... 豆瓣
8.7 (126 个评分) 重塑雕像的权利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9年2月27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历经三年打造的全新专辑。在忧郁而又执拗的低姿态中,整张专辑在荒诞的戏剧化意味中显得丰满而节制,趋于更为艺术的表达。这将是中国摇滚乐目录中最为优秀的唱片之一。
屋顶长的一棵树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曹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本让你充满惊喜的小说集
本书由曹寇的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作者用零碎的方式描述了笔下那些杂碎人物的破碎生活。
无论是“我”、邱女士、王奎、乡镇流氓,还是“革命者”、新闻事件中的死者、棺材匠,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有短暂的青春、卑微的生活以及让人忧伤的欲望,这也许并非世界的全部真相,但你会发现,事实大抵如此。
《鞭炮齐鸣》中与死者的交谈,使一切都蒙上了死亡的黑纱;《都健在》中那些少年时代的朋友,他们各奔前程,都还活着,但也正在死亡。《王水中的二爷》中作者在向蒙昧致敬,向童年致敬,向与死亡和失踪同样属性的自由致敬。《青龙会老大要多凶有多凶》中乡镇流氓的诗性生活及其宿命。
与其说作者喋喋不休的是现实主义,不如说它们都是寓言。如果说寓言是严肃的,那么这次例外,这里只是一些有意思的小事情。
顾随诗词讲记 豆瓣
9.8 (17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译者: [加拿大] 叶嘉莹 / 吴之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9
《顾随诗词讲记》内容简介:叶嘉莹教授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半生辗转流离,却仍然将当年听顾随先生讲课时的八本笔记随身携带,可见恩师对其人生学问之影响何其深广。此书虽名为讲记,看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但诗歌妙理信手拈来,自见先生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所有的诗词评述,都直逼性灵,或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却让人顿悟其诗心、诗味;或如行云流水,出古人今,东引西联,务求将一家词作的精华妙义点至肺腑之中;或将人生与创作之感悟,以极幽默而练达的态度融人诗词之观感,务求以诚示人,以真问道,在先生看来,此为诗之根本,亦是为人之根本。
顾先生之讲诗,可说如同他所论之诗,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纯任自然,纵横开阖,了无窒碍,又如羚羊挂角,无痕迹可寻,只觉妙不可言。拍案惊奇之余,只盼仍能不断聆听悟道。
2013年1月15日 已读
读罢为顾先生的智慧、博学,以及评点诗词中体现出的高尚情操与品格而震撼、感动。若能听顾先生讲课当是人生一大幸事,而今但浮一大白。
中国 古典文学 可再读 文学评论 诗词
怨女 豆瓣
8.4 (6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6
她生于贫穷之家,因世俗虚荣的压力,嫁给一个半残废的富家少爷,虽有锦衣玉食,精神上确实茫然无依。
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女主角的愤懑与刻薄,被张爱玲描写的几近变态,却又凄凉无比。——根据《金锁记》改写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张爱玲也许不是时下“正确”定义里的女性主义者,但在《怨女》中,她从未停止对女性命运的严肃思考。——王德威
2012年12月7日 想读 十月文艺出的张爱玲至少换过3个封面了叫我这种全套控怎么想!!
中国 小说 张爱玲
In The Loft 豆瓣
9.3 (65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2000年8月24日,野孩子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野孩子历史:
“野孩子不是一个有名的乐队,小索也不是一个追逐名利的人,他们打动人,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他们是用最慢的方式制作音乐的人,但这种牢固的方式也是最好的,就像他们的人一样。”——悼词
野孩子乐队于1995年2月在杭州组建,有张佺、小索两名成员。同年5月他们回到出生地兰州,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西北民间音乐进行了考察,其间包括从延安出发沿黄河步行至内蒙古,并进行了一系列创作活动。
1996年3月,张佺、小索来到北京,先后和一些乐手合作排练。
1997年元月1日和张健(口风琴),岳浩昆(贝司),于伟民(鼓手)一起在大西俱乐部作了野孩子乐队来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同年3月,来自四川的鼓手周国彬加入乐队,首次使用了由中国民间鼓改制的手鼓;8月23日在兰州举办了野孩子乐队专场演出;同年10月,鼓手周国彬离队。张佺、小索二人继续在北京排练,作过一些非正式的演出,其间鼓手由叶鸿明代任。
1998年6月,鼓手高辉加入乐队。
1999年初,野孩子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小样《咒语》,并于2月6日在北京作了样带发行演出;11月,野孩子乐队参加英国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北京在伦敦”艺术节;同年,鼓手高辉离队。
2000年6月,与鼓手周国彬再次合作,参加了在北京法国学校举办的“法国音乐节”。李正凯(贝司)和冬子(沙棍)参加了此次演出;同年7月,张玮(手风琴)、陈志鹏(手鼓)和李正凯(贝司)正式加入野孩子乐队;8月24日,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2001年,野孩子乐队在北京创办“河”酒吧,并每周固定在河酒吧演出;同年5月18日,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青年新音乐”活动。
2002年5月,野孩子乐队参加北京迷笛音乐节;同年6月,地下发行首张CD《咒语》;8月,参加在云南省丽江举办的“丽江雪山音乐节”;11月在上海“ARK”酒吧作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二张现场演出CD《上海ARK现场》。
2003年2月,野孩子乐队特邀张蔚担任打击乐手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港艺术节“北京谣滚”单元。
乐坛回应:
野孩子-发自内心的歌唱(原载于2001年4月24日《中国日报》)
文/穆谦 翻译/封杰西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
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文/周云蓬
2003年7月,与小索曾有一面之缘.说来话就长了.之前两年,我一直没日没夜在网上打桥牌,疯狂程度令所有朋友望我而叹,认为我已经废了,搞音乐已没指望.当时在佛山老蔡琴行上班,据说老蔡曾通知所有认识我的朋友,严禁让我去他们家上网.结果没曾想我在网上打牌居然打出名堂来.北京一牌友见我身手不错,且善于组织活动,便聘我去他公司当专业牌手,每月包吃包住八百元,下午才上班,工作内容是代表他们公司出去参加比赛顺便教他打牌.对于当时贫困潦倒的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对任何一个桥牌手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既能玩牌又能赚钱,世界哪还有比这更称心的工作.
4月过完生日后启程赴京,随身只带一把破琴和一张最粗糙的吉他弹唱小样.心想着万一混不下去了再去音乐圈混.眼看着幸福生活已经要降临到我头上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命运跟我开了一大玩笑,刚到没几天,非典好象就是我带去的一样,追着尾杀到了北京.于是乎,所有的聚会活动一率取消,比赛已不可能了,只好天天在公司呆着上网打牌,白吃饭拿工资,当时也是吃得好,每天不是下馆子就是老板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老板一手好厨艺,几个月吃下来还真没几个菜式是重复的.加上他对所有的油米酱醋菜肉米饭都很精挑细选.兼之对营养方面研究不浅,原来一百挂零的我立马长了十来斤.可光吃没用,没有比赛就等于没有展现自己水平的机会,呆了三个月后,比赛还是没有开禁,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厚颜呆下去了,于是离开了公司.当时便住到通县现在客串我和声歌手的黄旋哲家里,本来想着在北京好好混一段时间.可盘缠很快花完了,北京还一个人不认识,后来根据朋友给的电话找了颜峻,约他在河酒吧见面把小样给他,也是这时候和小索有了一面之交,还给了他一张小样,希望能在河酒吧演出.当时那小样里已经有敕勒歌漂泊手记太阳墓地这些我最重要的作品,不过看来这小样录得真的不是一般的烂了,小索最后也没找我.现在回头想想,除了记得他很瘦之外,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当然可能他也不会记得我这个人.那时因为一直迷恋桥牌,对音乐的事情并不上心,没听过野孩子的歌,也不太清楚野孩子有多牛.所以那时还对他挺有意见,觉得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好的作品他居然看不上眼,现在想想确实好笑.
听野孩子的第一首作品内在王国电台上选播的<<小马过河>>,这首非常NB的纯乐曲让我对他们大感兴趣,到现在他们的歌都基本上熟之能详.最能打动我的是他们<<黄河谣>>(我原来以为这是兰州的民歌,好象听张炜炜说的,现在知道是张全写的,唯有抱歉兼佩服),,这是一首不需要任何伴奏的歌,真正达到了民歌那种自然随心的境界.可惜天妒英才,小索已随风而逝.为了这一面之交,也为了他们如此动人的音乐,我决定给他写一首歌,为了不偏离他们的风格太远,我先用黄河谣的歌词谱成另外一首曲子,然后这两个月一直在想怎么填上自己的词,昨晚通宵弹着琴,到早上七点半了,忽然间灵光一闪,出来了第一句歌词,后面也就应声而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作词速度最快的一首.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第一首作品,而且这歌名起得实在是很让我满意.真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品.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送给小索及所有热爱野孩子的人们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月亮长出来
唱到黄河停下来
唱到星星掉下来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翅膀长出来
唱到风儿停下来
唱到眼泪掉下来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呀啦嘿咿呀嗬
嘿咿呀嘿呀嗬
//-----------------------------------------------------------------
李文峰:(《音乐天堂》主编)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人,都是无怨无悔的,只是希望家人不要太难过。虽然小索离开了,但剩下的人应该用音乐的方式继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
颜峻:(乐评人)野孩子是新民谣比较早的尝试,他们把民间的一些音乐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保存了民间的本质。与创作方式投靠盲目与抄袭的乐队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树立了乐队的气质。他们的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暴风雨使我安睡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7
写诗不为留存,但留世诗歌仍超过两千首(画作几百幅)。这里辑其童话色彩鲜明的一些短诗和更富于哲思意味的另些小诗各自成集,同时将其难能可贵的百余首寓言故事诗择九十一首成集。童话和哲思都是顾城的诗特点,以优美的诗形式讲了那么多好听的寓言故事,更是顾城的独树一帜。(他的画同他的诗交相辉映)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这本小书包含了两个部分:五篇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是1987年6月下旬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讲演。另有四篇是1985年在清华大学的讲演,附属在沈君山兄所授的通识课程内,其内容则是讨论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及其未曾在中国发生的一些讨论。至于附录一篇,则是用突破与转化的观念,比较几个古代文明的发生,作为上述九篇的背景资料。
书中这几篇文字所论,大致反映我近两三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番省思。既是个人的观点,自是解释多于叙述及分析,也自然不能与别人的看法完全一致。每个史学工作者,隔几年有番省思,至少有且于梳理自己的思路。再隔几年,我的观点必然会有改变,因此,这本小书也不这是一已心路历程的里程碑而已。称不上定论,理淡到成熟。只盼过几年之后,自己会有更为周全的诠释,代表另一阶段的了解。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施耐庵 岳麓书社 2006 - 6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么,金圣叹的批评本《水浒传》是不是被腰斩的,他为什么要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和金圣叹的批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所批评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究竟有没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问题,相信读者在读完这个批评本之后会找到答案,也会由衷地佩服金圣叹的胆识和才华。而金圣叹那些见解独到、语言独特的批评文字,也会让读者耳目一新。他所提出的人物"性格"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山居闲话 豆瓣
作者: 徐志摩 2009 - 1
《山居闲话:徐志摩随笔》收录的是徐志摩的随笔。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他的诗作一样,他的散文随笔也表现了极强的个性色彩,构成了剖析自我、情理融合、高度诗化三位一体的别一艺术世界。
天下才子必读书 豆瓣
作者: 金圣叹 / 校注 周锡山 2009 - 1
《天下才子必读书》全书共十六卷,352篇。篇目按时代先后排列,分先秦、汉晋、唐宋三大部分。其中先秦部分五卷;汉晋部分四卷,汉代文章又分西汉、东汉、后汉(蜀汉),晋文仅9篇;唐宋部分六卷,唐文和宋文各占三卷。最后一卷为补遗,《左传》2篇,《史记》16篇,此外有汉文6篇,唐宋文各1篇。
《天下才子必读书》除了作为散文选本外,也还可以作为金圣叹的文艺思想资料来看。 清初著名学者金圣叹编选批注的古代散文选本,多为古代名篇佳作,每篇均有总评,文中夹批、夹评,妙语连珠。疑难词句由研究者详加注释。《天下才子必读书》是古文爱好者阅读、收藏的佳作。
人间词话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国维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 4
《人间词话:王国维》作者王国维早年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将中国古代的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人间词话》即是他文论体系的具体阐释。境界说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书中所评价的是中国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但所涉及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上的很多基本问题。
小窗幽记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明)陈继儒 / 陈桥生(评注) 中华书局 2008 - 9
《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计一千五百余则,是一部纂辑式的清言小品集。以“醒”为第一,在“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之时,无异于醍醐灌顶,一声棒喝,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自我来。所以“醒”后言“情”,令千载向慕;“醒”后能“峭”,卓立于千古;“醒”后获“灵”,而百世如睹。一番洗刷之后,方能悟得“素”趣,会得佳“景”,品人生之“韵”,显生命之“奇”。其“绮”也,能尽红妆翠袖之妙;其“豪”也,能为兴酣泼墨之举;其为“法”而超越于世“法”之外,其赏“倩”而不限于一般“倩”意。故罗立刚先生称,清醒之后,经此一番洗礼,真个是俗情涤尽,烦恼皆除,人生的价值,才真正显现了出来。幽窗青灯,潜移默化,灵魂得以纯净,那小窗之“幽”,正是一种惊喜,更是超越后的清闲和孤独。
城南旧事 豆瓣
8.9 (350 个评分) 作者: 林海音 / 绘者 关维兴 图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7
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除了再版无数次的小说版外,1985年,本书在中国大陆搬上银幕,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
儿童绘本版《城南旧事》由当今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水彩画家关维兴,运用优雅诗意的风格和穿透人心的独到技巧,将创作的图画全然融入故事的情节。画中举凡服饰、器物和建筑,考据详实,没一点随便或含糊。人物细致的表情、光线和空气的律动、圆熟丰美的调子,使文图呈现无懈可击的呼应。绘本《城南旧事》甫出版即获选1993、1994年“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1993年“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
从小说到电影,从成人书到儿童绘本,《城南旧事》是故事、是梦幻,读时仿若音乐,轻轻扣动人心,字里行间所隐涵的深意,更令人撼动,久久不能自已。
流言 豆瓣
9.1 (1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6
《流言》收录《私语》《烬余录》等颇具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童言无忌》《姑姑语录》《公寓生活记趣》等有助于了解张爱玲家人、生活的散文,以及《自己的文章》《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等能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文章。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看张及其他 豆瓣
作者: 陈子善 2009 - 9
本书是一册精致的读书随笔小集。作者陈子善先生,是三十年来大陆研究、发掘张爱玲其人其作的第一人。他的文字,善于在史料的钩沉中生发读书之趣,一向得读者喜爱。本书中,他把最大的篇幅给了张爱玲,涉及这位深受海内外推崇的民国才女作家的生平、创作及佚作的发掘考订等。另外,亦有多篇关于叶灵凤、陈从周、周作人、金性尧、彭燕郊、谷林、季羡林等前辈学人、作家的文字,寄以深情,感慨在焉。
牛鬼蛇神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马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5
《牛鬼蛇神》为马原“归隐”20年的思考。它涉及到人、鬼、兽、起源、常识、真实、假象,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他近六十年体会到的神奇和诡异尽展本书。
作品中的两位少年,李德胜和大元,一个山民、药学奇才、理发师傅、冥纸工艺师傅,他虽然看起来过的是悲惨生活,却有着清晰的人生,以天生的悟性和敏感,从乱象迷雾中直抵生命的真意;一个记者、作家、制片人、大学老师,他的人生是混迹于大千世界,却始终在混沌迷蒙之中,在似是而非的真相中苦苦思索追寻,最终回归生命本身。
半个世纪的经历与思考,什么才是马原的“原来这才是生活”?
2012年8月9日 已读
如果不是35个小时的火车只带了一本《收获》也不会起头读。主要有作者半世纪的回忆录,夹杂了许多猎奇干货好故事,以及马原式的人生哲学和感悟,被我大段跳过了。总体来说腰封言过其实,但的确是一本很好看的书。适合人类学爱好者和对译文腔调感到腻烦想换换口味的人民群众。
2012 中国 小说 马原
乡土中国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出版社 2011 - 2
《大家小书: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红楼梦 豆瓣
9.6 (38 个评分) 王立平 / 赵宝昌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1年5月25日 出版发行: 星外星唱片
《红楼梦:央视87版电视连续剧 原声大碟》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1995年,《红楼梦》的音乐作为套曲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媒体都作了热情洋溢的报道。八十年代,全国音乐录音磁带展播,经过投票,选出了10名,而《红楼梦》的音乐磁带当之无愧地名列第一。
曲作者王立平创作历时四年——呕心沥血,每一颗音都是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
陈力之后,何人能及——她是为《红楼梦》而生的,是黛玉在唱《葬花吟》,是探春在唱《分骨肉》。

不辞歌者苦,但幸有知音——原始录音母带经过重新Master,更好的音质,更原始甜暖的模拟味道。
70%的耳朵,听到泛滥的旋律,15%的耳朵,为HIFI所沉迷,硕果仅存的15%,只为真正的音乐敞开耳膜……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9.0 (198 个评分) 李志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口袋唱片
亲爱的朋友们,现在我的第三张CD已经开始上市了,严格来说不能称之谓CD,应该是工艺品。因为它包括以下几件东西:
1,CD一张,2006年9月份开始录制,11月完工的音乐。
2,《关于》——到南京来之后我写的一些文章的整理。
3,我的好朋友翁明帮我设计的笔记本。
4,一张还算是精美的海报。
它的标价是人民币48元。它比市面上一般的正版唱片要贵,这个我很清楚。归纳说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上怎么样提高我已经搞不不清楚了,但是制作质量的提高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有幻想,它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2,《关于》和笔记本总计有140个P,所以印刷成本很高。
3,由于总量低——只有800张——所以折合成到每件成本就高。比如我的上一张CD做了500张,每张的印刷刻录成本是6块。但是如果做1000张,成本就变成4块了。
总的来说,我坦白的说,我必须坦白的说,除去送人的一百张,余下的七百张即使全部以这个价钱卖完我也收不回这次投入的钱。你可以不相信,但是我能说的也只能这个样子。况且我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买,因为我自己也很久没买过音像制品了。到现在为止,为了这次工作我负债累累。不用讨论值不值得。就像不能讨论这套东西值不值48元一样。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不再卖高一点,那么我告诉你,我从来不想把自己搞成一个商品,我怕大家骂我不上路子。亏就亏吧,活着都不怕还怕亏吗?
在海报上写了很多感谢的单位。这出之我的内心。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一切,这不是客气也不是谦虚,因为我的工作仅仅是写了这么些歌和文章,接着吼了两声。然而大家最后说起来都是:B B的什么什么,B B的什么什么……。这不公平,所以如果你买了并且喜欢了,那么请你记着,这不是B B一个人的,这是我们大家的。
我必须要再次强烈的感谢这次录音中的三个人:韩俊,吉松浩和刘威。他们付出了很多,而我急躁的性格多少伤害了他们。我很清楚这些与生俱来的缺点,而我又很难改正。扩大来说,这次录音中如果我伤害了一些朋友,那么请你们原谅我,并且相信这不是我的本意,也不是故意。我只是想把东西做好,我只是想按时做成。问题在于“做好”没有一个标准,但是“做成”却实实在在。
对不起,请你们原谅我。
三年来我录了三张CD,渐渐的我知道怎么回事,渐渐的我知道我欠缺的还很多。我一直在努力,但是还远远不够,有时我为此悲伤然后胆战心惊。就这张CD而言,我只能打75分。但是怎么样让它变成90分甚至更高我还真不是很清楚。所以如果你买了并且不喜欢,那么请你也原谅我,可能我就这么点能耐。
说一下购买方式.
1,在南京只有一个地点:四海音像(汉口西路32号)。
2,外地的朋友可以在口袋音乐(
)购买。
3,不管哪里都可以直接和我联系购买。量大可以讨价还价。具体细节请和我联系,我的电子信箱为:art_li73@hotmail.com。
今天我们大家的好朋友刘威去成都了,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他在这个城市生活了11年,我9年,我们认识了8年。18号的演出我献给我的两个大学同学,现在我要把这张CD献给他,菩萨保佑他在成都健康开心。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每天都在失去,直到最后变成一个空壳子。2006年,2006年已经到了尾声,2007年我还不知道做什么,唯一能确定的是不会再录音。我不知道做什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最后,愿菩萨也同样保佑亲爱的你们,健康和开心。
李志
2006年11月20日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