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证言 豆瓣 Goodreads
The Testaments
8.8 (9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于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2020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新浪好书推荐“2020年度推荐图书”
全球超级畅销书《使女的故事》续作
2019年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二度折桂
全新角色演绎不同视角,首次披露基列国背后的秘闻
英国每四秒售出一本,全球上市首周50万册即告售罄。
即将改编电视剧集,延续《使女的故事》电视剧收视神话。
----- ---------------- --------------------------------------------
“这部小说并不像出自一位处于写作生涯晚期的作家之手,相反更像是她的巅峰之作,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布克奖评委丽兹•考尔德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她一向超前。不管是她的哪部小说,读者定会在半小时内沉迷其中。”
——资深出版人卡门•卡里尔
“如果哪一位小说家能够证明创作一本续作是正确选择的话,就非阿特伍德莫属了。”
——《卫报》
-----------------------------------------------------------------------------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曾多次向我提问,关于基列国及其内部运作的细节。这些疑问都成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而另一部分的灵感来源则是我们正身处其间的这个世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2024年1月31日 已读
小说主体由三个人的独白构成,两份证人证言,一份记录手稿。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三份独立的讲述逐渐开始互相映照和交叉。 小说有很多《使女》设定的补充,甚至更具化了新一代基列女性是怎样在被洗脑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一面规束自我,一面又对充满困惑。两个少女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基列政权对女性本性的压制。基列对女性的控制不是直接通过男人,而是通过部分女性管理女性,但传达的意志是男性意志,维护的是男性的种种权益。 迪亚嬷嬷的个人讲述联系《使女》中基列政权之初的巨变,个人要如何在生存和死亡之间做选择,她选择先活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莉迪亚嬷嬷极富政治野心,她把自己奉献给了推翻基列革命事业。联系译后记说推翻基列,没有操控权力的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反而觉得这是这本书种种预言之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
2020 加拿大 加拿大文学 女性 虚构
使女的故事 豆瓣
The Handmaid’s Tale
9.0 (5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经典形象新版回归
同名剧集前三季豆瓣平均8.8分,第四季2021年即将播出
---------------------------------------------------
“我们中那些有幸在1985年《使女的故事》面世伊始就读过小说的人,肯定还记得当初这部作品带来的震撼,既有一种幽闭恐惧式的精准,又有那种令人惊愕的先知先觉。”
——《卫报》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可怕的是她在三十年前就预见了这一切。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曾以为我们足够理性,这样的事情不可能真的发生。三十年过去了,我意识到过去的自己过于乐观……这本书是我们中的预警者。”
——尼尔•盖曼
“她始终在提醒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这真的很重要。”——珍妮特•温特森
--------------------------------------------------------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24年1月24日 已读
看完才理解何为“反乌托邦”。在我看来小说没什么情节,主要是描述未来世界的某种状态(环境污染、生育率下降)以及基列政权法律和“规定”对于女性赤裸裸的利用。女性无法工作回归家庭,家庭的本质是无条件的付出。二婚无效,女性进入感化中心,本质被灌输洗脑,一切为了受孕和生产。纵向社会组成上,贵族可以雇佣女性的子宫进行生产,对于反抗者多数杀害处理。也证明越是高压政权越是在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涌动的力量,只是时机未到。 小说的基调是压抑的,阅读过程中感觉喘不过气来,需要小心翼翼才能维持当前并不完全的人权以及性命,到处都是诱惑,到处充满了危险,所有的意外都需要个人承担。 从设定上会认为阿特伍德真的很厉害,甚至已经是快 30 年前的作品,现在看也会觉得有一定的预见性。但说喜欢也说不上。
2020 加拿大 加拿大文学 女性 虚构
春之祭 豆瓣
Rites of Spring: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2023年4月1日 已读
Eksteins 1999 丨一战前的巴黎,介绍了佳吉列夫俄罗斯歌舞团,艺术创作和道德之间存在矛盾,《祭》是对抗的表现对自由的追求;德国方面的文化背景是现代性比英法迟,德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渴望摆脱英法影响力的包围圈;以1914年圣诞节休战为代表写了一战前期的士兵状态,对英国人来说这是一场维护英国人在国内外秩序体系的战争;以凡尔登、索姆河和伊普尔三次战役为代表,写了战争中期1916-1917年的消耗战。接着对士兵心理进行研究,英法人的信仰有理性的基础,德国人建立在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上;到了战争后期士兵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的养分,战争对道德的冲击表现在卖淫现象剧增:战后以林德伯格切入,战争贯穿了整个文化景观;文学作品方面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描述战争对于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那代人的可怕影响;结尾呼应开头,希特勒走向历史
2018 一战史 世界史 加拿大 历史
珀涅罗珀记 豆瓣
7.2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韦清琦 2020 - 8
在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为了践行当初的誓言,启程前往特洛伊,并用武力夺回被掳走的海伦。而珀涅罗珀——奥德修斯的妻子、海伦的堂妹——面对丈夫的生死未卜,聪明地愚弄了众多的求婚者。最终奥德修斯归来,和儿子忒勒马科斯一起斩杀了求婚人,绞死了与求婚人偷欢的十二个女仆。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巧妙改编了这一段故事,从珀涅罗珀自述角度切入,将珀涅罗珀在冥界的回忆与众女仆合唱词组织在一起,使得这个故事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展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为读者呈现了别样的文学形式。
2023年4月1日 已读
Atwood 2007 丨述神话系列第二本,阿特伍德功力了得,主要还是体现在女性叙事上。围绕两个问题:“是什么把女仆们推向了绞刑架?珀涅罗珀扮演了何种角色?” 阿特伍德开篇就化身珀涅罗珀说这个故事是具有训诫意味的故事,“一根用来敲打其他妇人的棍棒”,因为神话里这是一个“忠贞的妻子”的形象。书中的珀被父亲“像一袋肉似的被交给了奥德修斯”,婚前得到了母亲“水从不反抗”的明示。新婚夜守门人站在门外防治新娘逃脱和亲友听到新娘尖叫破门。新婚夜仿佛是父权牢笼到夫权牢笼的转移。随后面临丈夫对妻子如果不忠的恐吓。瑟瑟发抖。 十二女仆在奥德修斯回来后被杀死。在辩护律师的指控中,女仆被杀的原因是未经允许发生性行为。她们其实是求婚者身边的探子,不管过程如何,结果是她们是被牺牲的无辜者,是被珀涅罗珀背叛的战友。能写成这样已经远超预期。
2020 加拿大 神话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