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曼娜回忆录 谷歌图书
哈尔滨出版社 1998
2022年12月17日 已读
佚名 1998 丨消失的“想读”。虽然说《少女之心》和《曼娜回忆录》是同一本书,但是我感觉这个版本和当年流行的手抄本内容相差应该挺大的,并没有出现《附录一 性文学与性意识萌动》中提到的“被林光明引诱“这样的情节。在那个盛行“禁欲主义”的年代,曼娜说连提到“喜欢”都要脸红,更不会说“爱”这个字了。这个版本也仅仅是写了曼娜对卓老师的暗恋,对表哥朦胧的喜欢,以及和凌波的初恋,也并不太体现小说人物对“性”的无知。但是社会谈性色变是很明显的,中学生早恋是要被通报记过甚至开除的。查资料提到一篇文献《少女犯罪与性爱心理初探》提供当时这本书普及度,一个班读过13/43。当年中央还有特别的运动查手抄黄色书籍,结果变成看过《少女之心》就是犯了流氓罪。上面这篇文章讲:一颗子弹只能击毙一个人,一本黄色书刊却能打倒一批天真无知的少年。
1998 中国大陆 回忆录 虚构
暮色将尽 豆瓣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7.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7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获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22年11月15日 已读
Diana Athill 2008 丨高龄独身编辑的回忆录。用译者的话归纳“探讨了变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和年轻人相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等话题”,除了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还有爱情和性的豁达、真诚和坦然,其他并没有什么,但这些已经超出常人很多。书最前面对于阿西尔经济状况的介绍,直言虽然是编辑但是收入低于创业搭档,导致买不起房。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高龄出书一部分也是为了赚钱,好在她回顾这一辈子出的几本回忆录还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原以为能看到一些和知名作者之间私交的趣事,或者吐槽合作作者的怪癖之类,可能主要不在这一册。更多的还是回归到阿西尔自己的生活。书的内容其实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话题,彼此之前并没有太紧密的联系,而用章数来拟章节名,属于偷懒了。“忠诚不是我的美德。”
2022 回忆录 英国 非虚构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In Order to Live: A North Korean Girl’s Journey to Freedom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朴研美 译者: 謝佩妏 大塊文化 2016 - 8 其它标题: 為了活下去
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她相信「敬愛的領袖」可以看穿她的心,甚至因為她心裡的「壞念頭」而懲罰她。

十三歲那年,飢荒再加上父親入獄,迫使研美一家人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結冰的鴨綠江,從北韓逃到中國。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入中國人口販子的手中。

她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在一個甚至比她逃離的家鄉更殘酷、更危險的地方掙扎求生。後來,研美與母親再一次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逃亡。她們在漆黑的寒夜橫越戈壁沙漠,跟隨著星星的指引邁向自由。

這是朴研美第一次以無比的勇氣、尊嚴和幽默的語調,完整道出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這本書證明了人類精神的強大韌性,以及不計代價追求自由的強烈決心。
2022年7月30日 已读
朴研美 2015丨读完全书后我才从封面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自信、勇敢和坚定,很难想象这双微笑的眼睛经历了这么多。作者和我同年,她母亲和我母亲同年,而她写这本回忆录的时候才 21 岁,却已经经历了家庭条件由富转贫,父亲因走私被抓,因病拖延治疗而癌症去世,亲见母亲像动物一样被奸污,以及自己 13 岁被强奸继而成为人贩子的助手……太多苦难被她描写得过于轻描淡写而让人产生“不过如此”的错觉,不过也从另一面体现她本人已经将这些经历消化成为未来更努力的动力,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过去的伤害和伤痛之中。对于中国东北人口买卖的记录无疑是本书在简中遭到封杀的主要原因,令我惊讶的是人口买卖猖獗的年代是北京奥运会前,表面看国家发展到了承办世界比赛的水平,遥远的东北却尽是人贩子以报警遣送脱北者回国为要挟进行的人口买卖,或者更确切说是妇女买卖。
2016 回忆录 朝鲜 非虚构 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