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
法比安 豆瓣
Fabian: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
7.3 (7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凯斯特纳 译者: 李晓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 - 1
💀“乐观主义者一定会绝望。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我不要紧。”
📰毕希纳奖得主 埃里希·凯斯特纳 唯一自传性长篇小说
🎩下行年代中,一个小镇文青的宿命之“死”
赫尔曼·黑塞、格雷厄姆·格林盛赞;
《出版人周刊》《泰晤士文学增刊》《爱尔兰时报》好评推荐;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 说”,同名改编电影引起热议。
##
【编辑推荐】
*残酷现实×个体挣扎,经济大萧条下的小人物悲喜剧。
-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小镇青年法比安在纸醉金迷的柏林寻找自我,经历一场荒诞又真实的清醒梦,也诉说理想主义者的迷失与坚守、绝望与微光。“如今该往何处去呢?”
-用诙谐而潇洒的笔触,直击大萧条时代的焦虑与幻灭,塑造了夹杂着狂热希望与绝望的悲喜剧现场。
*“明室·德语小说经典”书系新作
-赫尔曼·黑塞、格雷厄姆·格林盛赞!
-毕希纳奖得主、西德战后儿童文学之父埃里希·凯斯特纳成人小说代表作。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两度改编成电影。
*展现魏玛共和国末期的社会镜像
作者亲身经历战争和萧条的年代,精准地捕捉了萧条之后、劫难之前的疯狂世界,令人窥见伊舍伍德笔下柏林故事的崩塌场景,映照当下。
*120*185平装小开本,轻便好读,将经典放进口袋。
*内外封面呈现油画质感,紧贴作品所处时代背景的暧昧气氛。
【名家推荐】
在这个可爱迷人的故事中,诗人让一个人徘徊在今天疯狂的柏林,此人既不强壮也不精明,毕竟是一个人:一个还未疯掉、有心有思想的人。他也有些丧气和扭曲,但无论身陷何处,他都散发出人性之光,让人想起不久前还随处可见、现在却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人仍拥有的那种东西。(……)《法比安》以超越时代的方式展现当代内容,无出其右;虽以地狱的疯人院为题材,却如音乐般悦耳,经由艺术的过滤,优雅十足。
——赫尔曼·黑塞
我非常欣赏《法比安》,至少读过两遍。
——格雷厄姆·格林
凯斯特纳这部风格别致、放荡不羁的讽刺作品,如同奥托·迪克斯的画作,用诙谐而潇洒的笔触表达了那种夹杂着狂热希望与绝望的情感。
——《爱尔兰时报》
因为其‘不恰当’的主题,《法比安》受到了谴责。这部小说展现了伊舍伍德笔下柏林故事的崩塌场景,同时保留了伊舍伍德的敏锐智慧,但其暗含的悲剧意义则更加深刻。
——《泰晤士文学增刊》
凯斯特纳成功传递了他关于柏林道德标准崩塌的信息……但真正能说明一切的,还是法比安自己那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年代,而且一天比一天更伟大。”
——《出版人周刊》
2025年10月8日 已读
译后记的解读已经写得挺全面的了。1930年前后的伯林,战后德国经历了巨额赔款,又面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政治上处于纳粹上台前夕,到处都是失业,道德沦丧,犯罪。作者通过写法比安这段时间的经历,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各种失业(他自己也轮到了),声色场所人来人往(自己也出入其中),有才华的朋友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还要经受未婚妻背叛和同行的“玩笑”,最后只能开枪自杀。但即使整个环境很差,个人很难坚持的情况下,还是能看到作者所说的“道德的人”法比安的一点不同,收留无家可归的发明家,会为偷窃的女孩付钱买单,保有希望地资助女友去争取事业。作为具有自传性色彩的小说,还是很具有现实意义。德语文学还是不一样。某些方面让我想到了《钦探》。
2025 德国 德国文学 虚构
铁皮鼓 豆瓣
Die Blechtrommel
8.8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胡其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父亲或是老师惹了他,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还以此来“扰乱”社会秩序,给纳粹分子集会造成麻烦。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面对他的洞察力,母亲羞愧忧郁去世,父亲成了纳粹军官,表舅在战乱中毙命。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线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
2022年11月4日 已读
Grass 1956 丨难读。整个内容是不愿意长大的侏儒奥斯卡的成长过程,在这中间展现了二战前后社会的黑暗和荒谬,但是具体到阅读过程会发现隔着二战爆发前后的历史、但泽城市史、君特·格拉斯的个人史和宗教、文化等隔阂,并不能从细节处很理解作者的意图和隐喻,很多意有所指可能都被我当成平平淡淡的叙事读过去了。很难想象是写于32岁的作品,而奥斯卡的30岁又像是经历一个世纪。“奥斯卡是清醒的作恶者,……他的作恶似乎可以被理解为对邪恶的本能的反抗,是对宗教和上帝、对理性和秩序、对生命和感情的怀疑和颠覆。”(《君特·格拉斯叙事作品中的历史书写研究》)对于奥斯卡一会用“我”一会用名字的叙事方式,原来是作案者和目击者双重身份的意思。另外侏儒这种残缺陷人类也也是独裁政策里要被清楚的,不知是否有联系。这版字间距有点不适。感谢文若赠书。
2011 德国 德国文学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