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2025年2月9日 已读
4.5,第一本雨果,感受到了浪漫主义作家语言的特色。用这么短的篇幅能写这么完整的故事,叙事还比较宏大,切入点比较好,故事的展开是大场景和小场景交错着,有具体到几个人之间多个来回的对话,也有对于攻守战场详细的描写。不是去写面面俱到的旺代叛乱,而是通过这几个人物以及几次关键交手。雨果在小说中用郭万这个人物表达反对纯粹暴力的大革命,而应该有仁爱和关怀,提倡男女平等。朗德纳克被母亲的悲号唤醒,返回火场救人;朗德纳克用仁爱的闪电劈中郭万;郭万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献身点醒秉持革命绝对理性和无情的导师西穆尔丹。三种不同形态的点化,写得真好。就用《九三年》开启法国大革命的阅读吧。
2011 法国 法国文学 鱼空共读
事件 豆瓣
L’événement
9.0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甘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影片《正发生》原著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记录一个永远无法回到前世的“事件”。
🌞“我要写下女性所遭遇的恶,写它是为了记住针对数百万女孩和妇女的暴力,不惜以冒犯读者的情感为代价。”
- --内容简介----
1963年,23岁未婚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意外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讲述她从未克服的创伤。在当时堕胎属于犯罪的法国,她试图用毛衣针自行解决,但徒劳无功。在恐惧与绝望中,她终于找到一名地下医生,结果最后却被送进了医院的急诊室,差点丧命。
在《事件》一书中,埃尔诺梳理了她的记忆,清晰准确地挖掘出身为女性的这段特殊经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媒体赞誉----
《事件》具有普遍性、原始性和勇气,是一部激烈错位、意义深远的作品;既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一部人类经验的作品。它应该成为必读书。
——《金融时报》
《事件》读起来扣人心弦、痛苦难免,就像一部惊悚片。在安妮·埃尔诺的孤独中,我感到自己与她很亲近,这种亲近感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感受到的。女人会感谢埃尔诺的智慧、简洁和对死亡与生命的执着。
——黛西·希尔德亚德
埃尔诺的作品是对真实的探寻。不是对真相的叙述,而是“努力重新审视每一个画面”。埃尔诺的作品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主题,还因为她处理主题的方式:微妙的矛盾;她冷静的委曲求全,夹杂着暴力;她详细的讲述,夹杂着零碎的文字。
——《爱尔兰时报》
埃尔诺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欲望、羞耻、阶级焦虑和情感苦恼,在细节上毫无保留,在语气上毫不留情。她的震撼手段让人感到有原则,与其说是出于自恋或自我辩解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某种更崇高的冲动:她渴望捕捉过去的真实面貌,不受错误记忆、道德判断或装饰性文学粉饰的干扰。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重要的、引起共鸣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2025年2月4日 已读
《正发生》观后换译本重读:其实第二遍的阅读体验没有第一遍震撼,作者用个人历史的书写来折射出集体记忆,意义重大。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说,甚至很多字词都不出现而用“它”取代,秘密堕胎仍然是1975年前很多人冒着风险也要去做的事。正因为不合法,这个过程必将经历更多心理和生理的折磨和痛苦,而这种性别不同引起承担后果的差异性以及女性被剥夺堕胎权,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体现。对照电影发现小说堕胎后还有不少篇幅,特别是医生知道“我”是个大学生后态度的转变。其实是侧面反映一种阶级差异,至少在社会地位上。
ds tip:(阿尔及利亚战争)战后法国社会仍弥漫着保守气氛,政府对公民身体(尤其是女性)的控制与殖民历史中的权力逻辑存在隐性呼应,这种社会压抑可能被解读为“后殖民权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2024 女性 法国 法国文学 自传体
告别圆舞曲 豆瓣
La valse aux adieux
8.6 (7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2022
★ 米兰·昆德拉最珍爱的小说作品
★ 一场黑色爱情游戏变奏曲
★ 关于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追问
《告别圆舞曲》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出轨的小号手、美国商人、医生、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透视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作品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且不时流露出“昆德拉式”的讽刺,在貌似轻松之中透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Kundera 1973 丨辛露娜的部分是他选择了自己孩子的父亲选择的是身份,而不是真实性,最后他通过一次做爱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却因为意外被谋害了生命。奇妙的是,找出命案凶手仿佛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此之上关于自杀和他杀认定的讨论,赋予了文本可以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每一个人物又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小说内容也再一次提醒我司考文学作品中的出轨、通奸或者一夜情,应该能怎么去理解文化背景和小说发展的需要。医生的角色像是什么职能单位的化身?(看评论联系了陀,才发现是那么明显。
2022 捷克 捷克文学 法国文学 虚构
幻灭(插图珍藏本) 豆瓣
Illusions Perdues
作者: 巴尔扎克 / Honoré de Balzac 译者: 傅雷 2022 - 1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巨匠,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小说创作总称为《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幻灭》是傅译巴尔扎克名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其中心内容是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主人公吕西安是一位诗人,在外省颇有些名气。他带着满脑子幻想来到巴黎,结果在巴黎新闻界恶劣风气的影响下,离开了严肃的创作道路,变成无耻的报痞文氓,最后在党派倾轧、文坛斗争中身败名裂。他的妹夫大卫•赛夏是个埋头苦干的发明家,因为敌不过同行的阴险算计,被迫放弃发明专利,从此弃绝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作者将这两个青年的遭遇与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与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巴黎生活的影响联系在一起,使之具有了普遍意义。在巴尔扎克笔下,十九世纪的巴黎好比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不断地吸引着和毁灭着有才能、有抱负的外省青年。
本书为“译文版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的第十六种。插图珍藏特精装本《幻灭》创造性地应用了皮面刺绣+烫印工艺,封面、书脊、封底采用八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套色绣制出鲜艳夺目的孔雀翎毛和玫瑰花苞图案,配合书脊上的金色烫印书名,暗扣“美梦易醒”“韶华易逝”“镜花水月”的“幻灭”主题;傅雷先生的经典译文配上全套法文原版木刻插图,文图辉映,珠联璧合,极富赏鉴和收藏价值。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装帧加半星,作为插图本插图还是太少,仅有人物肖像:第一部两个人还是各有理想的,不过也已经看到要进入到那个上流社会必须要做出的牺牲。,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一步步引诱最后丧失了做人的准则。但我还是想说人的贪婪也是不可小觑的。人生在世处处都是诱惑。吕西安曾经有两条路在他面前,是他自己受不了被情欲和虚荣俘获,在出卖才华获得财富后又一脚踏进赌博的深渊。不得不承认巴尔扎克对社会各个阶层对描写得非常精准。下到剧院鼓掌队,贫民区的小饭馆的读书人,上到贵族阶级以出身看人的贵妇公爵。对媒体界、作家等点评更是辛辣到位,经常可以把人看笑并佩服作者真刻薄会写。就我个人来看,两位男主人公的失败了,固然有社会的毒打,但更有他们自身的缺陷,吕西安虚荣、贪婪却单纯、轻信他人,大卫善良、钻研但不考虑大局。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10月31日 已读
从《悠悠岁月》到《记忆无非彻底看透的一切》到这本,对作者的喜欢程度层层叠加。首先是体裁和叙述手法上喜欢,用作者原话说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某种东西”,虽然是私人的情感,对母亲个人的一生的重述,但细节中能体现不同年代的社会动荡、自由的边界、观念的变化。其次是现在和过去的交错叙述,写母亲也写我,我敏感地感受到了母亲的自强又不自信,同事非常精准地描述了母女间情感上的隔阂,当时我和现在的我都曾对母亲失望,而后又理解。对病后母亲的描述更是让读者直面衰老疾病对一个人的摧毁,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又存在着“母女”身份的转换。很喜欢非常多平淡的描述,例如理解这个故事要用很多“在过去”开头的句子、母亲开始只和她看得见的人说话、她永远住进了一个没有四季之分的地方。太会写了,整本书不是为了凸现女性意识而且,却有很多语言的琢磨一些深层表达。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記憶無非看透的一切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Événement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妮·艾諾 译者: 張穎綺 大塊 2022 - 11
那一刻,我殺掉的是體內的母親。
2022年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
生死並存,獻祭與救贖的血肉
//電影《正發生》原著小說//
◆本書賣點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經典自傳體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我」發聲,以私小說的形式,赤裸坦誠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慾望,呈現一種不矯飾造作的女性敘事聲音。
◆年少墮胎的經歷,是成年後難以抹滅卻朦朧不清的回憶。藉由書寫,過去的情緒與現在的文字,合夥翻躍私密之牆,描繪出社會壓力下的反抗身影。
摸著懷孕的肚子,一種抽象而不實在的感覺。
她收到醫生寄來的妊娠證明,預產期是次年七月,
她看見夏天、陽光……,隨即把那張證明給撕了。
接下來,她得及時找到一位「天使製造者」──法文墮胎婆的意思。
編輯筆記
「我懷孕了,真慘!」那一年,她是單身的女大學生,而第一無動於衷的,正是讓她懷孕的那個男人。時間滋養著她體內正在成形茁壯的東西,她得無所不用其極讓它消失!那一夜,她經歷了生與死並存的一幕,那裡有著獻祭與救贖的血肉。四十年後,她重拾記憶深處的這個事件,透過當年的記事本、日記,與殘存的意象,撫觸著心頭漾滿憎恨或甜蜜的一切。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月初读了波伏瓦传记,提到了女性一直都没有堕胎的权利,以及当时还有一场签名的运动,承认有过(非法)堕胎的经历,很多人都签字了。只是看到安妮埃尔诺这样用个体的角度去写就还是挺难受的,真的写得很好,特别是很多具有文学手法的表述。还有凭借着日记的再次创作,又非常尊重日记的记录而不擅自增加细节(可以看到很多解释)。
过程中有很多窒息的细节,比如说去看医生表示不想要这个孩子,医生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开了保胎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者自己尝试用一根毛线针伸进私处试图寻找子宫颈;与同学分享急于堕胎的心情被告知要遵循“自然法则”。
最令我难过的一句话:做爱的时候,高潮的时候,我不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男人的身体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
“法律才是评断万事的准则,而法律本身,不容评判。”这句话也好想献给才看的电视剧和原著《八尺门的辩护人》。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窄门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窄门》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的小说:阿莉莎因母亲私奔心灵受创,宗教情绪增强,把自己献身于上帝,认为这样做在精神上与爱人更加接近。阿莉莎死后,人们从她的日记中了解到,在最后的日子里,她感受着可怕的孤独。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故事和我想象的“那种”名著完全不一样,没什么情节,人物也比较简单,但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很细腻。讲实话我不理解阿莉沙的选择,但我能理解作者塑造一个人物的合理性。宗教信仰是个很神奇的东西,爱情与之相比可以很轻可以被牺牲。通过信仰来实现的“自我”又很重,重到可以牺牲“自己的”和“爱人的”感受。爱一个人,要用对方也认可的方式,爱不能太自私。
“在最后这次会见中,我的爱情发展到了极点,它似乎耗费了我的全部热情。”仿佛流星划过天空后无尽的黑夜。
2015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悠悠岁月 豆瓣
Les années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吴岳添 2021 - 6
《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靠前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2022年11月22日 已读
Annie Ernaux 2008 丨可以大致把握书写几十年法国社会的变化,但是因为对法国及至欧洲现代历史的陌生,并不能很理解具体事件发生前后对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影响,所以只是觉得好,却没有从点上触发“妙不可言”的读感。战争、殖民地、社会运动、游行、性解放、影视书籍等文化作品的渐次诞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写法国也是写世界,提到很多俄罗斯却嫌少提到中国,后发现果然有删减(P148),有的中国人不知道的事,曾经全世界瞩目。阅读的时候想象了一下如果有作家写中国近 60 年变化的纪实小说会有那些事件和文艺作品,直到发现本书提到一下中国都被删了,还是我想多了。
2021 法国 法国文学 纪实小说 虚构
漂亮朋友 豆瓣
Bel-Ami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居伊·德·莫泊桑 译者: 王振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漂亮朋友》内容简介: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如同一场假面舞会,成功青睐于道貌岸然之徒。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的下级军官杜洛瓦在退伍后只身来到巴黎,经友人介绍进入《法兰西生活报》当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悦女人的手段,将权力、财富和名望逐一收入囊中。莫泊桑向来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其文风凝练简洁,而《漂亮朋友》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使在今天同样令人深思。
2022年6月26日 已读
Maupassan 1885丨整个故事从开头的极度贫困和最后的“人生赢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瓦尔特通过旧识结交上流社会的贵妇,用各种花言巧语获得贵妇的身心交付,利用关键情报和勒索敲诈完成原始财富积累,而最终选择却是年轻貌美的女孩。瓦尔特非常懂女性心理,懂得放低姿态,察言观色,当然床上肯定也是一把好手,作者也不吝啬书写瓦尔特对女人肉体的渴望,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婚姻状态更是一剂春药。想象一下杜洛瓦的婚后生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看看被端掉的财政部长,名声对于身处新闻届甚至想要进入政界的人来说,一旦失去了,前途就没有了。眼看着他走向人生高峰,但本性放在那里,总有掉落的一天,况且“漂亮朋友”的皮囊也不是什么不朽的东西。喜欢玛德莱娜,丧偶、再婚、分遗产、被捉奸、离婚、隐居,可能想说明有钱有头脑的女人就能做自己的主人。
2010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 豆瓣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许渊冲 2021 - 6
▷名家名译|经典插图版,充皮纸封面,精美函套,极具收藏价值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花费20年写就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一部气势磅礴的音乐史诗 |以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纽约时报》评为“世界经典长篇名著” |教育部推荐阅读书目 |央视《朗读者》首期开读书目
————————
【内容简介】
值许渊冲先生百岁诞辰之际,推出全新《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插图纪念珍藏版。
其中,《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罗曼·罗兰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书共十卷,分为四册。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音乐天才与自我,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位德国音乐家在艺术斗争过程中人生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离开小镇到巴黎闯荡,作品不被理解,爱情屡次受挫,生活日益拮据,但是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乐观,他在磨难中找到了生命的宁静,犹如一条河流涌入了广阔深遂的汪洋大海。
————————
【名人及媒体推荐】
颂扬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以及他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人物时表达出的同情心和对真理的热爱。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爱德蒙·高斯
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茨威格
人生是空的,但当然有救。因为在其开始之时并非完全空空如也。而是我们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无所不用其极地将其磨损以至彻底掏空。至于如何辛苦、磨损,请去阅读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切都写在那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的把《约翰·克里斯朵夫》单看作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的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
——傅雷
……《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等,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莫言
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就会看《约翰·克里斯朵夫》,可以说是我的励志书。
——严歌苓
失利了,去看看《约翰·克里斯朵夫》,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大的挫折和坎坷,才会有所成就?
——董卿
每次只要能在那小屋里读一会,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天塌下来我都能把它顶住。这世上什么都阻碍不了我前进的步伐。这本书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
——毕飞宇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心灵《圣经》一样,它把我从一个灰暗的时期带出来。
——熊培云
我一翻开这套书,就再也放不下去了,心咚咚咚地跳个不停。那是上高中以后真正废寝忘食连续读完的一部书。
——王强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Romain Rolland 1902-1912 丨来这本写了有十年,并且不同的人物分别构思于不同时期。如果说《米德尔马契》是网状叙事,那这本就相对线性很多。书中出现的人物是在克里斯多夫成长和经历的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并且很多人人物并不仅限于三言两语介绍为何人,而是从配角的家庭出身详细介绍人物的性格/品格。此外则是作者通过对克里斯多夫在文艺圈/音乐圈/上流社交圈的经历,书写了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说好听是真实写照,说直白是吐槽(第二册开始有源源不断之感),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情节上最终塑造的是克里斯多夫的形象,用作者的原画说是:他死了一百次还会复活,他永远战斗,一直是“全世界英勇斗争,受苦受难取得胜利的自由男女”的兄弟。小说对爱情和友情的书写不是我以往理解的那种典型,很包容很多元。
2021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