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4年1月11日 已读
写得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第一部分非常震撼,主要是埃博拉病毒的致病症状,宿主临死的时候会抽搐喷出血液,所有的孔道都流血(类似武侠小说七窍流血而死吧),并且不用太久就可以让尸体变成“肉汤”,简直有韦小宝化尸粉的作用。微观角度来说,细胞是被病毒粒子撑爆的,然后皮肤会和组织分理。人类的恐惧来源于不确定传播途径,高死亡率以及没有可用的疫苗。这是第一部分主要是发生在非洲的记录,到此为主都挺好的。但是从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记录猴舍和溃败,其实是记录了一次没有爆发的美国本土的埃博拉事件,军方和卫生部门出色的表现让事态受到了控制,但最终没有爆发也不仅仅是人力,主要是病毒对人类致病性比较差(也没有发现原因)。作者十几年后记录这样一场发生在家门口的危机事件,对于美国读者来说肯定很刺激。
2016 纪实 美国 非虚构
梅里雪山 豆瓣 Goodreads
梅里雪山 十七人の友を探して
8.4 (29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尚礼 译者: 乌尼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2023年11月30日 已读
并不是我以为的全部围绕雪山遇难事件展开的一部著作,而是作者在漫长的搜寻遗体的过程中,进入到藏族文化,逐渐理解了圣山对于藏民的意义。
对于1991念初中日联合登山队遇难事件的还原并不是全部的,晚上十点半左右在3号营地发生了什么事最后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还原。在此之后17名遇难者中的16名队员的遗体被找到,当初对登山队充满敌意的本地村民为遗体搜寻工作贡献了不少力量。
在作者驻明永村期间,他和当地人开始熟悉,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用的转山的仪式来加深对卡瓦格博的了解,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都被一一记录下来。阅读过程想到了《要命还是要灵魂》中对于苗族的记录,他们的相似之处是对于神灵的信仰,以及都是高度自给自足的民族。
同时,也见证了这个云南大山里的村庄现代化的过程,并且捕捉到了细微的旅游业兴起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有文献意义的一本纪实作品。
2021 日本 纪实 非虚构
我是金智恩 豆瓣
김지은입니다
作者: 金智恩 译者: 簡郁璇 時報文化 2021 - 6
支持 #MeToo 的政治明星安熙正,性侵了我──
一名權勢性侵受害者的血淚控訴
▲阿拉丁網路書店2020年度之書,50萬名讀者票選Top1
▲教保文庫、《韓民族日報》2020年度之書
▲Yes24網路書店、教保文庫「社會政治類」Top1
▲《朝鮮日報》、《京鄉新聞》、《韓民族日報》、《東亞日報》、《文化日報》推薦好書
控訴職權性暴力,等於要對抗整個體制的權力?
性暴力受害者說出真相,卻墮入更黑暗的深淵……
「金智恩」這個名字,因「安熙正性暴力受害者」而為世人所知。
她在遭受四次性侵及數不盡的性騷擾、猥褻後,
決定挺身而出,揭發南韓政治明星安熙正的惡行,
她的勇氣卻沒有得到世界的諒解,反而遭受更多無情質疑──
「妳怎麼不拒絕?」
「被性侵後為什麼不立刻報案?甚至默默承受多達四次?」
「聽說她是知事的狂粉,暗戀對方。」
「說不定隱藏著什麼政治陰謀……」
沒有人在乎,金智恩是個必須為生計奔波、不能失業的約聘職,
是遭到同事性騷擾,卻被告誡要以大局為重的女性,
是上司說YES她就不能說NO,必須絕對封口的「殉葬組」,
而在那一切之前──金智恩也是一個人。
聆聽她的吶喊,正視她的遭遇,這是我們應該實現的正義。
【關於本書】
倘若性暴力是對身心的殺害,
二度傷害就是對人格與人生的殺害。
我為了活下去而掙扎,這個世界卻要我死。
韓國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曾是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下屆總統有力候選人,更曾公開表示支持MeToo運動。他卻在聲望最高之際,遭到隨行祕書金智恩指控性侵、猥褻,最終安熙正承認錯誤,也遭到法院判刑定讞。
但在揭發真相、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受害者金智恩除了必須不斷敘述受害過程,甚至飽受小三、狂粉跟蹤等流言侵擾,其遭受的二度傷害彷彿永不停歇的凌遲,終致崩潰入院。
當職場性暴力、權勢性侵發生時,社會經常反過來檢討受害者,卻忽略了面對權力壓迫,受害者不敢反抗的壓力與恐懼。本書正是性暴力受害者金智恩的字字血淚,寫下職場環境長期的性別歧視、上司的絕對權力,如何導致悲劇發生及痛苦的隱忍,而外界施加的二度傷害,又具有多麼強大且深遠的殺傷力。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
勇敢推薦──
李秀靜(韓國犯罪心理學系教授)
苗博雅(臺北市議員)
房慧真(報導文學作家)
阿潑(文字工作者)
陳潔晧(作家)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許菁芳(作家)
蔡宜文(專欄作家)
盧郁佳(作家)
羅珮嘉(女性影展策展人)
(依首字筆畫排序)
本書就像一個當代寓言,訴說著所有人的故事。能動者動彈不得,卻也可能絕處逢生的突圍。──王曉丹(政大法律系特聘教授)
本書讓我們看見「衡量位階與權力」所指為何。性暴力的發生,原因並不在受害者。──李秀靜(韓國犯罪心理學系教授)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MeToo,還有#WithYou,面對受害者被權勢者性侵的情況,更是如此。──陳潔晧(作家)
我感謝金智恩,感謝這本書,感謝她選擇用自己的姓名示眾人;這使得那位加害者失去了姓名,無論他曾經有何權何勢,我將只會記得他為傷害金智恩的人。──許菁芳(作家)
從《我是金智恩》到《您已登入N號房》兩本書,前者是事件受害者本身,後者則是觀察、採訪與揭發的旁觀者,從不同立場呈現的社會缺陷。──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從沉默隱忍、堅強控訴到二次傷害的過程,金智恩的Me too之路,將為我們解鎖過分狹隘的性傷害課題。──羅珮嘉(女性影展策展人)
金智恩站了出來,帶領讀者全程實歷這場艱苦的鬥爭。所受的傷害令人戰慄,倖存的勇氣更激勵人心。──盧郁佳(作家)
2023年6月7日 已读
金智恩 2020 丨韩国版《黑箱》。3.5,最后私人日记部分略显琐碎。
适逢国内一系列metoo事件,特别是史航性骚扰曝光。受害者们的经历和本书作者讲述有相似之处。前有伊藤诗织的胜利以及《黑箱》的记录,虽然最后只判了三年六个月,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提告。
金智恩担任私人秘书是由知事安熙正一手拔擢,同样如果要让她失去工作也是他一句话可以解雇的。金的雇佣性质是临时/短期的,需要表现很好才可以得到继续工作的机会,且一旦她把丑事揭发,却得不到关注,她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工作了,相当于把她个人职业生涯封杀。
而她的工作内容之多,放在首位的是安熙正的心情,所以的工作都以他为主,除此以外还要为他办理私事,不得不做的很多公私不分的工作,把金智恩的私人生活完全侵占了。一方面给了安熙正更多机会犯罪,另一方面也会让公众不理解金智恩的很多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行为。
在金智恩站出来参与metoo的第一时间,安已经获得消息,所有的资源很力量都倾斜到了施害者都一方。同事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站出来做伪证,警察问询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庭上的审讯更是煎熬之甚。在权威面前这些都无法谈公平,受害者受到的质问远多于施害者,仅仅因为权威。
再接着是对金智恩个人信息的暴露,来自安熙正家属的脏水一波接着一波。媒体/网络暴力不断摧毁金智恩的日常,于是生病,住院,接受治疗,想要轻生……
本书诞生的过程很不容易,也是一本很好的作品让人看到权势性侵受害者寻求法律正义有多难(cue弦子
2021 台湾 女性主义 纪实 鱼空共读
雨啊,请你到非洲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金惠子 译者: 薛舟 / 徐丽红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8
一本感动,即将感动亚洲30亿人的血泪见闻手记
——海岩、二月河、楼云、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副总裁郭宏强力推荐的一本撼动人心的佳作
全韩热销36个月 感动再版180次 雄踞韩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
本书的作者金惠子(主演《宫—野蛮王妃》)10余年来放下大牌名星的身架,投身于拯救亚、非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贫民。悲惨故事让你不忍卒读,掩卷深思:地球上60亿人口,尽管每天同顶着一个天空,共有着同一轮明月,何以景况差别如此之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惠子前往非洲的塞拉里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惨况。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她把双眼借给世人,让我们彻底了解到: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在肯尼亚,淘砂金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过去20年间,有100万阿富汗人饿死了,平均每5分钟就有1个人死亡,每1分钟有1个人沦为难民;而与此同时,人类一年的化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饲养宠物花费达170亿美元,但只要1万美元,就能给埃塞俄比亚一个中等城市内的所有孩子注射接种疫苗……我们的一个汉堡,等于他们一天的生活费;只要省下一件T恤的花费,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吃饱一个月;我们只要停住脚步,睁开双眼,就能看见自己该为受苦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要知道,世界上还有5亿人面临战争的危险,监牢的孤寂,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富足。要知道,全球60亿人口中,有过半数的人每天收入不超过2美元。你比全世界75%的人还要富裕;你也许抱怨学历不够高。要知道,世界上有20亿人根本不识字;你也许觉得心灵不自由。要知道,世界有30亿人无法参加宗教活动,遭受逼迫、逮捕、凌虐,甚至杀害。
金惠子的经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幽灵似的生命在受着不知尽头的煎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无病呻吟?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她也使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良知和责任:尽微薄之力,给困苦中的人们一些帮助。兔死尚且狐悲,何况我们是同为人类?
2023年4月1日 已读
金惠子 2005 丨其实也算一个人十几年的游记见闻了,只不过是出于救济的目的。纪实的部分写得非常一般,但是意义比较重要。到过的地方,基本上会简单介绍一下当地的情况,可能稍带一些国情和历史,但是非常有限。大部分是现状记录,还有遇到的人和事,但哪怕是当事人简单的描述,都是电影都拍不出来的恐怖故事。 难民营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原来很多时候是因为妇女面对强奸毫无抵抗力,但是她们要负责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像塞拉利昂这种有战争的国家,真是毫无人权可言,在很多士兵眼里人和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可以随意残害。 唉真是太沉重了。不知道非洲现在怎么样了,但是即使是知道十多年前他们还是过着这样的日子也很令我难过。 人类一部分人的苦难是另一部分人造成的,确实是。 “雨”其实是希望啊,非洲人民过得那么苦,但往往他们又那么乐观。
2008 纪实 非虚构 韩国
我們最幸福(增訂版) 豆瓣 谷歌图书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译者: 黃煜文 / 祁怡瑋 麥田 2015 - 5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牢籠,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2022年7月25日 已读
Barbara 2009丨国家不致力于发展经济,而是控制民众,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来进行全面、深度的控制。普通人通过告密来证明自己对国家更忠诚,需要在领导人去世的时候用眼泪来证明自己的伤心难过,被关起来做苦力和执行死刑的规则太多尺度太小,给人的感觉是国家并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壮大,而是找各种理由把老百姓干掉,因为没有人就没有反抗,也不需要粮食来供给,因为多活一个人并不会对国家发展有什么贡献,客观条件限制了人可以做得事情太少,比如工业生产上没有电,农业上没有肥料等等。人权问题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尊严、自由等多方面,基于国家核战略,外界能给予的支持非常限制。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的片段主要是每一个人顿悟的时刻,观念的崩塌和重建可能在片刻之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宛如重生。希望每个脱北者都能在其他地方实现个人价值。
2015 朝鲜 纪实 美国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