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雪落香杉树 豆瓣
Snow Falling on Cedars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伽特森 译者: 熊裕 全本书店|作家出版社 2017 - 6
编辑推荐:
1995福克纳奖得主
占据《纽约时报》畅销榜首数月
美国书商协会年度之选
被译成30余种文字,全球畅销500万册
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全美大中学文学课堂读本,被列入大学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拥有哈罗德•布鲁姆和Cliff Notes等众多导读本
恢弘精妙,融爱情、战争、历史、悬疑和成长小说于一体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同名电影由伊桑霍克和工藤夕贵主演
内容简介:
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中学教师,用十年时间写下令自己一夜成名的故事,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交织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
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来两个男人:邻居男孩伊什梅尔是她的初恋,他们气息相通;暗恋她并*终成为她丈夫的日本同学宫本天道,他们血脉相连。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营。男人们走上战场。战争粗暴地打断了爱情,交错了命运……
多年以后,在一桩疑是谋杀案的庭审现场,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汇聚在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灵魂的人性交响曲。
小说一出版即获福克纳奖,并被选入全美大中学泛读书单,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畅销500万册,是屈指可数的当代文学经典。
2023年12月9日 已读
喜欢,主要是也没什么预期。作者通过对一个案件的还原,展现了在美日本人和土著美国人之间的冲突。两种文化看似将在初枝和伊什梅尔的秘密恋爱中理解、接受和融合,但是在战争这一背景下被呈现出本质关系,日本人无法真正被接受,哪怕为美国冲锋陷阵,也无法让他们血液和文化中“日本性”消失。宫本天道的形像是日本武士的缩影,同样婚后的初枝也是典型的日本妇女角色。只不过作者笔下伊什梅尔还是很特别的,他无法接受断臂和离开自己的初枝而无法让人生前行,其实是一种抛却利益不计得失的停滞。母亲虽然说不理解,但她独自生活不干涉太多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理解,因为她对宫本天道这件事的分析能看出来是非常理性明理的人。审理这桩一级谋杀案不是本书写作的重点,这只是作者拿来呈现故事搭起来的框架。感情线:香杉树洞的秘密。
2017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遥望 豆瓣
Divisadero
8.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张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7
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农场里生活着一位父亲和女儿安娜、养女克莱尔和养子库珀。安娜和库珀在山上木屋里的情事被父亲发现,库珀离开了农场,成了西部的赌场牌手,多年后,他遇到了克莱尔。
安娜也离开了农场,后来到了法国乡村,研究已故作家塞古拉的生平,而库珀、克莱尔和安娜的故事成了一个谜。
当塞古拉的故事一层层展开,情节越来越细微,这是否映射着叙述者安娜那个无法真正离开的过往?过去与现在交错,空间与时间碰撞,关于激情,关于失去,关于爱和记忆……
2023年11月29日 已读
一段美妙的阅读体验。看似松散的故事结构,其实是作者精心构造的,三段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和命运走向互相映照,等待读者自己品位。
安娜库珀和克莱尔、拉菲尔的父亲和第一位妻子、吕西安和家人,他们都没有因为某次意外的发生而沟通过人生的转向,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命运的转折,过各自的人生。而那个意外,至少在安娜和库珀被撞破的情事而言,在此后的生命中都成为记忆中的标点,分割者以前和现在。
虽然重点不是欲望的萌发和碰撞,但是作者描写那种关系突然变质,顺其自然发生关系的氛围感,太妙了。虽然背德,也值得夸一夸。
2019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嘉莉妹妹 豆瓣
作者: [美] 德莱塞 译者: 潘庆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由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著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 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走投无路下,她先后成为推销员德鲁埃和酒吧经理赫斯特伍德的情妇。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挤上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梦想。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虽然这个故事写了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女主角和令人讨厌的男主角,但私心觉得作者写得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一些议论性的段落,去点评人物的选择和某些通常性的规律。
读之前看到评论说嘉莉是女版的于连,顿时丧失了阅读欲望。直到开始看发现作者的语言和翻译都很通俗和流畅,属于名著中比较简单的小说,除了篇幅稍长了点。
嘉莉的出场是进城务工者,寄人篱下遇到了非常精打细算的姐姐和姐夫。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让她落入了进程火车上遇到的猎艳男子的圈套。虽然德鲁埃是出于玩弄的心态接近和交往嘉莉,但他也确实给嘉莉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接近其他上流男性的机会和偶然参与戏剧演出的机会。从这几点来说,甚至可以说有知遇之恩。当然他图谋的是嘉莉的美貌和肉体,但这也是年轻的嘉莉的固定资本。
与赫斯特伍德的交往,嘉莉是被动的。从头到尾都显示出没有接触过诱惑的容易被欺骗,先欺瞒已婚,然后被骗到纽约假结婚。她并不爱赫斯特伍德,仅仅是享受自己被珍视和宠爱的感觉。从她可以忍受赫斯特伍德日渐贫困和不断提出的节省开支的要求,也能看到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贫困,因为这些本也不是她和这个男人白手起家打拼出来的。但是她也不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精明性格,因为她直到看到这个男人的不作为、不得不出去找工作才行动起来,在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后也没有第一时间决定离开拖累她、毫无上进心的赫斯特伍德。另一方面她会因为自己让他难堪而难过,某种程度上精神上是受到操控的。
嘉莉的成功并不完全来自她的聪明,也因为她曾经好学、领悟力高和年轻貌美。她在舞台上体现出来的喜剧效果着实是有点被强行附加的成功。而赫斯特伍德的结局,则完全来自他自己的作死。文中作者有一句话“下坡路是不大会有停靠站头的”,他因为认命于年纪大不肯好好找工作,又不断自我欺骗未来会更好,临到没钱了也不肯抛弃自尊心去找发迹的嘉莉或者是老婆孩子,最后自己孤独地了断,没有任何人记得,想必尸体也未必能被认领。
社会变革之际,还是能看到社会的活力,很多机会在等待有准备的人。同时工业化对底层人劳动力的压迫必然造成罢工等反噬,而只有最底层的人团结起来才能与镇压势力抗衡,才能成功,才能改变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
2018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玛格丽特·米切尔 译者: 傅东华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4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成名之作,书写了美国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作品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人公斯佳丽曲折悲哀的婚姻故事。适合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以及其他希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学习者使用。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第一遍读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斯嘉丽、白瑞德和艾希礼三个人的感情和斯嘉丽个人的成长上。这一遍感觉有点烂尾,特别是斯嘉丽和艾希礼两个人突然距离拉近那一下。作者把思嘉的成长和坚强更多得归结到她爱尔兰的血统上,把她精于算计、具有生意头脑来自父亲郝嘉乐的遗传。其实思嘉变成能在亚特兰大坠落支撑起陶乐一家,能在战后把握住扶澜的店铺和尚未买入的工厂,这些也有白瑞德的功劳。因为是白瑞德一直在影响着她不要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要做真实的自己,不要惧怕别人的口水。是因为有那么一个人一看看透了另一个人,还愿意花那么多年支持她个性的发展才有了供所有人依靠的郝思嘉。
从希礼的角度写战争的本质也是非常直接的,他在战争初期就清楚地知道旧的时代和旧的生活方式已经随着战争的开始不会再回来,不管战胜或者战败。战后对于南方上层阶级的“改造”是民族融合的阵痛,也是种族平权的必经之路,不管是从南方还是北方来描述这个过程本质都是一样的。
翻译真的不习惯,槽点太多了。除了中式人名,最不习惯的还是“小娼妇”之类古典文学的用法。
2008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5 (46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如果青春需要一部圣经,那它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传奇作家塞林格成名作和代表作,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影响不衰,被评为20世纪百本英文小说,《时代》杂志推荐的百部文学经典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也深受学者重视,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指定《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课外读物。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塞林格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塞林格的拥趸,并且翻译了日语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此中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著名翻译家孙仲旭呕心译作,校订重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他出身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老师要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而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论酒精和女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无心学习,老是挨罚。第四次被开除时,霍尔顿没有回家,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终于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2023年4月1日 已读
Salinger 1951 丨高中尝试阅读但没读下去的名著之一,这次读才发现这么有趣好读,看中文都能感受到Fucking含量很高。
小说情节不复杂,主人公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的离校/家经历。他内心根本无所谓被开除,学校的表现也只是尊崇内心真实的表现。因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外面遇到的陌生人,他对人的评价最频繁的形容词是“虚伪”,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一切都很假,人和人之间不是感情链接的。结合小说背景,可能是利益或者金钱吧,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其实很好,但他对于父母提供的条件并无半分感激和珍惜,预感自己活不了了的感情寄托也只是妹妹而不是父母。所以游荡在街头的与其说是一具没有归属感的肉体,不如说是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灵魂。“麦田守望者”意向真好,在利益社会应该是不被理解的选择,但有种纯真的可贵。
要重读的~
2018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