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作者: [美]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他山的石头记》是宇文所安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评价都很高,这不仅有赖于译者优质细腻的文笔,也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书中的文章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对具体文本、名篇的细读阐释——《诗经》、《左传》、司马迁、刘勰、李商隐、《桃花扇》等等——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历史主义的解读理路。另一类则是宏观的思考,对文学史、文学史写作的重新考量,在《瓠落的文学史》等文章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传统活力进行了整体思索,突破性地探讨着中国文学、文化传统在全球主义背景中的价值。
身为“他山之石”,宇文所安用世界性的文化视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新颖夺目的观点,冲击着我们惯有的文学史认知。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接《烽火与流星》,内容上没有太大关系,读个伉俪情深。虽然联系不大,但是第一篇《瓠落的文学史》就是《烽火》一部分的总结了,大意是说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改变,我们现在研究的内容是在发生-传播的过程中,经过选择被保留下来的。而“选择”的标准则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求,每朝每代都不一定相同。除此以外的这些论文,虽然我读不懂,然讨论的主题还是比较有趣的,特别是自残、苦吟、享乐几篇,切入也很精妙。“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理解对我来说有点颠覆性的...但是真的好难啊好多内容完全不能理解,一方面是文本细读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另一方面可能也和文学评论的研究方法比较陌生有关。有一点感悟,一个作者通过一首诗想表达的什么隐喻,特别是政治、权力、欲望方面的内容,可能真的要读全集和传记。以及:为什么外国人能写这么深刻的中国文学研究文章,汉学家汉语功底好离谱!ps目录的排版太随意了...
2022 文化研究 美国 非虚构
30天学会绘画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马克·凯斯特勒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 1
30天学会绘画,ISBN:9787532280964,作者:(美)马克·凯斯特勒 著 管锡培 译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2011 丨学画画工具书,涉及到基本功方面最重要的练习。算是比较简明的教程。曾经想学习画画,后来发现确实不感兴趣(买过的热情
2013 绘画教学 美国 非虚构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5 (46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如果青春需要一部圣经,那它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传奇作家塞林格成名作和代表作,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影响不衰,被评为20世纪百本英文小说,《时代》杂志推荐的百部文学经典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也深受学者重视,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指定《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课外读物。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塞林格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塞林格的拥趸,并且翻译了日语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此中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著名翻译家孙仲旭呕心译作,校订重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他出身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老师要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而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论酒精和女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无心学习,老是挨罚。第四次被开除时,霍尔顿没有回家,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终于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2023年4月1日 已读
Salinger 1951 丨高中尝试阅读但没读下去的名著之一,这次读才发现这么有趣好读,看中文都能感受到Fucking含量很高。
小说情节不复杂,主人公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的离校/家经历。他内心根本无所谓被开除,学校的表现也只是尊崇内心真实的表现。因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外面遇到的陌生人,他对人的评价最频繁的形容词是“虚伪”,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一切都很假,人和人之间不是感情链接的。结合小说背景,可能是利益或者金钱吧,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其实很好,但他对于父母提供的条件并无半分感激和珍惜,预感自己活不了了的感情寄托也只是妹妹而不是父母。所以游荡在街头的与其说是一具没有归属感的肉体,不如说是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灵魂。“麦田守望者”意向真好,在利益社会应该是不被理解的选择,但有种纯真的可贵。
要重读的~
2018 美国 美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人为什么会生病 豆瓣
作者: [美]本杰明·比克曼 译者: 黄山 2022 - 5
慢性病种类虽然繁多,但这些病症并非完全相互独立、互不关联。著名科学家比克曼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揭示, 众多慢性病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原因— 胰岛素抵抗。这种人体代谢紊乱在许多慢性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医生和研究人员将胰岛素抵抗视为 “众病之源”。这本书系统剖析了胰岛素抵抗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简明有效的系统方案来预防和逆转它。
2023年4月1日 已读
Bikman 2020 丨有用四星,趣味三星。个人阅读主要关注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关系。介绍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和其他疾病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应对。 自测:腹部赘肉、心脏病家史、家庭成员糖尿病等。 含义:“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当细胞不再对胰岛素做出有效反应时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肥胖形成:“胰岛素可强力促进脂肪细胞生长:它一方面阻止脂肪细胞将脂肪分享给身体使用,另一方面刺激脂肪细胞继续生长。” 根源:基因、错误的生活方式。 成因:“如果一个细胞(如肌肉细胞和肝细胞)持续浸润在胰岛素中,……,但它可以自我改变,从而减轻胰岛素对自身的影响,……产生胰岛素抵抗。” 抵抗策略:“运动和饮食是影响胰岛素抵抗发生风险的两大基本因素。”饮食方案:限制热量的摄入或限制碳水化合物的类型。运动方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兼
2022 科普 美国 非虚构
菊与刀 豆瓣 Goodreads
8.1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河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2012 - 1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2023年3月7日 已读
Ruth Benedict 1946 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女性)人类学家写的关于“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书名用两个意向来象征日本人性格的矛盾之处,菊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从“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论述日本文化的特点,其中日本人对等级制的理解部分成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而“恩”“义理”部分则能较好地解释日本民族好自杀行为,简单来说荣誉大于生命,自杀复仇都是为捍卫名誉。作为一个没有去过日本而在研究日本的学者,只能通过在美日本人或者旅居过日本的美国人间接了解,哪怕是有资料研究,也让人不太信服。而且明显很多材料得出的结论过于片面,现象居多,何以如此的解释较少。总体感觉“恩”“义理”部分最好。1和12章也较清晰,特别是对美国人接管的接受度,也是文化使然。过誉之作。
2012 文化研究 日本文化 美国 非虚构
他从凤凰来 豆瓣
作者: [美]金介甫 译者: 符家钦 雅众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8 - 6
﹏﹏﹏﹏﹏﹏
一部人生“大书”,也是一部民国史
一个美国人写的沈从文评传让人叹服
西方世界最重要沈从文研究著作
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精心之作
﹏﹏﹏﹏﹏﹏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金介甫在哈佛求学期间接触到了沈从文作品,最后以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期间,他专程来中国多次拜访沈从文先生。之后,又写成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一书。金介甫先生由此也成为在西方世界介绍沈从文、研究沈从 文的重要学者之一。
金介甫先生写作此书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包括一些来自西方的独特资料,完整呈现了传主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传递出作者清晰的历史观念和厚重的生命意识;在评论传主的文学成就时,又能放诸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传播的大环境里,彰显出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本书英文版传到中国以后,经过萧乾、荒芜先生等人引荐,资深翻译家符家钦先生翻译了此书。其译文精准、流畅,又得沈从文先生笔墨趣味;所引材料详实,尽显原著面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书的中译本曾以《沈从文传》为名出版。本次更名出版,对之前的版本做了重新校订,是近二十年来作者首次授权出版的中文版。
【名人评论】
金介甫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年轻学者(他岁数不算太小,但是长得很年轻,单纯天真处像一个大孩子——我希望金先生不致因为我这些话而生气),他花了很多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先生,坚持不懈,写出了这本长达几十万字的传记。他在沈从文身上所倾注的热情是美丽的,令人感动的。
从我和符家钦先生的通信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心细如发,一丝不苟的翻译家,我相信这本书的译笔不但会是忠实的,并且一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汪曾祺
2023年1月2日 已读
Kinkley 1987 丨今年十佳,真的没想到这么好,从开始写沈从文的来历,研究他出身的地方的历史,苗族的民族特点,就能看出来作者是在做非常扎实的研究(其实看一遍不够,但是对于理解沈从文非常有帮助)。金介甫对沈从文的研究开始得早,又花了 10 年才写就本书,过程中与沈本人交谈多次,很多资料来自交谈内容,但作者也会写一些怀疑并指出可能沈本人不愿承认,这些有理有据的推断都很让人信服。甚至觉得后半本对沈从文不同时期作品,比如讽刺小说、含有方言的乡土小说,后期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乡土文学、笑剧、诗歌等的解读过于深入,看解析都看不太懂。无怪乎读沈从文的时候经常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不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一度被封禁好多年,本书都给了我解答,特别是一些隐晦表达的内容。内容上大部分对标《沈从文的前半生》,比《前半生》好。
2018 传记 美国 非虚构
叫魂 豆瓣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4 (192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Philip A. Kuhn 1990 丨用民间的视角切入叫魂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非常感兴趣。但是发现作者开始介绍弘历的考虑、当时社会发展下人口和生活的真实情况,从剪辫子的政治意义,以及“魂”的种种,逐渐发现作者试图去解释的内容我需要很努力去理解才能跟得上,现象背后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作者最后一章和译者重版译后都作了很好的总结。
内页插图有一页复印了朱批内容,着实惊喜,但没想到这一页是初版的封面。1999 年那个书店店员说“真像”的新闻后来反应过来说的是法轮功。译者提得非常简单,但是联系叫魂的清缴,以及政治罪的“正确用途”,我突然醒悟当时还小学的我对这个事件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上面”想让大家接受的,但真的是他们宣传的那样吗?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我知道我原先的认知肯定不对。这是江逝世和阅读这本书起的奇妙连锁反应
2014 历史 美国 非虚构
无敌蝇家 豆瓣
Super Fly: The Unexpected Lives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Insects
8.7 (7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巴尔科姆 译者: 左安浦 2022 - 8
果蝇、蚊子、食虫虻……面对嗡嗡飞舞的双翅目昆虫,我们往往会不耐烦地试图杀死它们。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他沿着万千双翅目昆虫隐秘的生活轨迹,揭开这些进化历程中终极机会主义者的传奇身份:它们是破坏农作物的害虫,也是精于传粉的植物学家;是带来恼人瘙痒的吸血恶魔,也是破译遗传密码的幕后英雄;是狂热的污秽爱好者,也是高明的废物处理大师。
双翅目昆虫的命运与人类彼此交织,这些无名的千千万万构成了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石,它们的成功秘籍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2022年11月11日 已读
Balcombe 2021 丨第三部分值得加半星,对于一些比较新的科学进展的介绍有一点枯燥,虽然整本书的大框架比较清晰,但是在章节内展开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逻辑或连贯,作为普及读物的趣味性我认为稍差一点,但是能看出来作者还是挺幽默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点是作者反复提到自己认为双翅目昆虫是有意识的,还有一点就是希望读者认识到双翅目昆虫在生态、医学等等方面的作用,不要鄙视它们喜欢粪便和分解物。双翅目昆虫的法医学发展和分解物质等生态学作用让我比较感兴趣,因为果蝇在遗传学上的作用已经是常识了,但是作为分解者在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之前没有认识到的,甚至还有作为环保主义者让开发商远离这样的作用。书的质感差点。 科学家的“⼈肤蝇观察”项⽬,人肤蝇长在皮肤里还不情愿让医生拿走,反而是要观察生长过程,罗伯特:我最接近怀孕的时候了……
2022 科普 美国 非虚构
爱你的一万种方式 豆瓣
You’re Dad
5.6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兹·克里莫 译者: 七英俊 2022 - 5
"你是爸爸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但你一定有一位很爱你的爸爸。   他也许不善言辞,总是默默担起一切; 他也许忙于工作,很少与你朝夕相处; 但他也用肩膀扛起过你小小的身体,在背后偷偷关心你……   那都是他爱你的方式。
2022年11月1日 已读
Liz Kerrimo 2021 丨虽然知道会比较水,但是没想到这么水,保守估计花了我 3 分钟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没看出来这本讲爸爸漫画中“爸”的特点在哪里,也就是说漫画并没有呈现“爸爸”在陪伴幼崽过程中的不可代替性,参照妈妈的不可代替性,又或者很难从漫画中呈现吧。看了等于没看的感觉...
2022 绘本 美国 虚构
食物探险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Food Explor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斯通 译者: 张建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2022年10月19日 已读
Daniel Stone 2019丨4.5。出乎我意料的好看,一部分原因是费尔柴尔德的经历有趣,另一部分是作者丹尼尔斯通的科学散文写得好,不管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还是站在当下的角度点评历史的发展,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不亲自读一读可能理解不了这种“写得好”的妙处。费尔柴尔德植物/引进这个工作,在现在看来胜在“早”和“需要”,在全球化开始之初,有这样一些人通过个人的力量,改变整个国家的农业种植业的品类和人们可供选择的农产品,当然从异国的一个果实、一粒种子或一根枝条,到占领美国市场的产品,需要经过很多努力,费尔柴尔德的工作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而他与莱思罗普之间的交往,也被描述的令人神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非常看重种质资源,这种引进别人现成的优良品种,获得种子可以即刻繁殖的行为,与偷无异,是不被允许的。可惜是轻型纸。
2020 传记 美国 非虚构
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 豆瓣
I Feel Bad about My Neck: And Other Thoughts on Being a Woman
7.4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诺拉·艾芙隆 译者: 李亚萍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4
◆ 美国最著名的女人之一、三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提名、《西雅图不眠夜》等经典电影编剧兼导演的诺拉·艾芙隆代表作。
◆ 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第1名,连续50周占据亚马逊畅销榜,38次登上《出版商务周刊》畅销榜。本书出过几十个版本,美国亚马逊好评近千条。
◆ 一个骨灰级文艺女青年大半生生活经验的精华,内容涉及一个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疯狂厨师、浪漫热情的房客和运气欠佳的母亲——的趣事,以坦诚、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成熟女人的生活。不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 许多作家的私藏经典。作家毕淑敏最喜爱的书之一、作家沈睿表示本书为枕边书,“已读过三十多遍”。
◆ 坦荡无忌、顽皮狡黠、智慧深刻,女友般附耳细说成熟女性面临的经典问题。这是一本实话实说的书,令你在领略智慧、吸取建议之余开怀大笑,堪称一场美味诱人的人生盛宴,是你我孤独时刻的最佳陪伴。
◆诺拉女士的写作风格是如此独具风采,她幽默诙谐地表达着一系列成熟女性面临的经典问题,例如爱情和死亡,例如美丽和衰老,例如离异和友情……她把缜密的思绪,像宝石的切片一样徐徐展开,每一道思维的纹路都优雅风趣。——毕淑敏
在《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这本书中,诺拉·艾芙隆用她不温不火、亲切贴心的笔调和意味深长的幽默为我们展现了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读者可从中窥见女人年华老去后在保养、更年期、空巢期等问题上遇到的种种烦恼以及其他生活难题,她的率真和风趣也许会让你为之莞尔。
这位写过电影剧本《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和《家有仙妻》,出版过畅销书《心火》《潦草数笔》和《疯狂沙拉》的才女无话不谈——从她如何痛恨手袋到如何费尽心思挽留青春:染发、健身、使用无数宣称能够延缓衰老但毫无用处的瓶瓶罐罐。对了,她还认为自己的脖子惨不忍睹。她的皮肤医生认为已回天乏术。
诺拉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在生活中担任多面角色——疯狂厨师、浪漫热情的房客和运气欠佳的母亲——的趣事,以坦诚、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成熟女人的生活。《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是一本实话实说的书,它坦荡无忌、顽皮狡黠,却又能在无意间直指人心,可令你在领略智慧、吸取建议之余开怀大笑,堪称一场美味诱人的人生盛宴,是你我孤独时刻的最佳陪伴。
2022年10月8日 已读
Nora Ephron 2006 丨重读才发现作者是《西雅图夜未眠》和《当哈利遇见莎莉》的编剧。作者出生于 1941 年,本书出版于 2006 年,也就是作者刚过花甲之年。所以很多内容关于衰老的事实以及面临衰老的应对措施,如保养、佩戴老花眼镜等等,最终还是回到直面死亡。虽然作者风趣幽默,读来让人时不时忍俊不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章处处都是作者精致的中产生活。而其对于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者的提法,有些许嘲讽,是否印证了《好不愤怒》中提及的白人女性其实是这个体制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白人女性的特权甚至建立在父权主义对所有女性的压制之上,建立在父权主义造成的女性的从属地位之上。”——一个联动。避孕药发明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床上颠鸾倒凤,女权运动高潮的时候每个人都在离婚,哈哈哈……
2015 美国 随笔 非虚构
食物语言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7.4 (37 个评分) 作者: [美] 任韶堂 译者: 王琳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2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2022年10月8日 已读
Dan Jurafsky 2014 丨朋友赠书,对方作为吃货介绍说很有趣,但是我读下来觉得非常枯燥,一方面是对西方饮食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另一方面是对于吃没有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兴趣。八个章节可以看成八篇有趣且资料详实的科普文章,作者不仅是美食爱好者,更是语言学专家,在文章书写过程中涉及心理学(消极差别化研究等)、历史学(全球化发展)、营销和广告学等。值得肯定的是每个章节结尾都有适度提升和拔高,总结到文化这个层面上。“我们都是移民,没有一种文化是一座孤岛。”语言和文化在总结宗教和国家上有差异,但也有共性,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学到了感恩节食物的意义,是非洲人和英国人受到奴役历史和流放的艰苦,最终把自己家乡的食物带到美国,为新国家发展自己的菜。 P35P130 均有错字。翻译很一般,译者的知识储备在译介过程中没有帮助理解
2017 文化研究 美国 非虚构
我們最幸福(增訂版) 豆瓣 谷歌图书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译者: 黃煜文 / 祁怡瑋 麥田 2015 - 5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牢籠,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2022年7月25日 已读
Barbara 2009丨国家不致力于发展经济,而是控制民众,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来进行全面、深度的控制。普通人通过告密来证明自己对国家更忠诚,需要在领导人去世的时候用眼泪来证明自己的伤心难过,被关起来做苦力和执行死刑的规则太多尺度太小,给人的感觉是国家并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壮大,而是找各种理由把老百姓干掉,因为没有人就没有反抗,也不需要粮食来供给,因为多活一个人并不会对国家发展有什么贡献,客观条件限制了人可以做得事情太少,比如工业生产上没有电,农业上没有肥料等等。人权问题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尊严、自由等多方面,基于国家核战略,外界能给予的支持非常限制。这本书中我非常喜欢的片段主要是每一个人顿悟的时刻,观念的崩塌和重建可能在片刻之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宛如重生。希望每个脱北者都能在其他地方实现个人价值。
2015 朝鲜 纪实 美国 非虚构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成思 新星出版社 2022 - 5
★内容介绍
破除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
女性愤怒常常受到排斥、遮蔽和压制,愤怒的女性常被视为歇斯底里、“疯女人”,但是,丽贝卡断言,女性的公平之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力量之一。《好不愤怒》从愤怒的性别化谈起,重新审视了主流文化对男性愤怒与女性愤怒的双重标准,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MeToo运动以来美国乃至全世界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女性力量的崛起,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愤怒,考察了得到的各种回应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愤怒是真实的、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作者以精彩的文笔、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适时呈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女性愤怒的历史与不可忽视的力量。
------------------------------------------------
★编辑推荐
女性发明了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阁楼上的疯女人”也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从来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不肯顺从、顽固执拗、狂烈暴怒的女性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当下,引领了我们的行动,也推动了我们的艺术。我们应当了解这些。
◎破除主流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历数女性,尤其是女性愤怒在社会变革中的推动力量,堪称一部“女性愤怒小史”,以愤怒为切口,辐射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女性的生存境遇。
◎振聋发聩的当代女性宣言,男性也应该读读的行动指南。丽贝卡告诉人们,愤怒的女性并不孤单,愤怒是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她让女性有机会听到别人说出,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她们也同样感到愤怒,从而知道自己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看见女性的力量,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本书从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谈起,揭示了MeToo运动前后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生存困境,也历数了史上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不应被忽视的女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视愤怒而不是压抑和禁锢它们。
◎获奖无数,《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1 Best Seller,《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盘踞美国《人物》、国家公共电台、ESQUIRE、ELLE、WIRED年度榜单,《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好评如潮,Goodreads高分图书。
------------------------------------------------
★名人推荐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几乎每隔五十年就会掀起一波女权运动浪潮,每波浪潮中都会涌现出新的声音,以更为雄辩有力的言辞提出同样的正当诉求,追求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我们如今身处新一波的女权主义浪潮之中,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来自丽贝卡·特雷斯特。她在新书《好不愤怒》中基于女性的深刻感受,结合翔实的文献调查,讲述了一直以来女性蓄积的愤怒如何遭到压制与禁锢,是我读过类似话题中最棒的一本。向各位力荐!
——维维安·戈尔尼克(Vivian Gornick)
丽贝卡·特雷斯特文思敏捷、论证有力,读完此书,我确信女性必须重新掌控愤怒的力量,方能发起21世纪的变革。说实话,我们都厌倦了感到厌倦。是时候让我们好不愤怒了。
——布里特尼·库珀(Brittney Cooper,《怒于言表》作者)
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女权主义声音。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作者)
------------------------------------------------
★媒体评价
这一年里,性别及相关话题成为全国性的议题,而丽贝卡·特雷斯特给这次国民大讨论带来的影响最为关键。她以充满睿智、触动人心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文化转型。
——美国国家杂志奖授奖词,2018年
探讨了这种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情绪在政治上的用途,令人振奋……文笔激昂,信念坚定……激励人心的阅读体验。——《纽约时报书评》
正合时宜,发人深省……适合当下,却又超越当下,这些讲述和探讨通常来自女性,但男性也都有必要读读……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特雷斯特以雄辩有力的论证强调指出,这一现状不应只归咎于某些势力与体制,个体也应当为此负责。——《华盛顿邮报》
特雷斯特专攻女性主义和政治方面的写作,对此她尤为擅长……特雷斯特敏锐地指出,黑人女性是如何为这个国家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石……女性主义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些复杂因素,而特雷斯特则巧妙地将这些复杂因素理清道明。——《时代周刊》
汪洋恣肆……《好不愤怒》是对女性愤怒,这种今日烧得愈旺的催化力量的庆祝和宣泄。
——《奥普拉杂志》
从妇女参政者到“#MeToo运动”,特雷斯特的书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令人发狂的女性正义之怒的纲要,书中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有效和集体运用愤怒带来的好处。——《名利场》
激动人心的故事,令人钦佩。——《大西洋月刊》
一场针对美国政治、文化和个体不公的响亮辩论。……一次对女性愤怒的深入研究……诸多个体的声音与故事合力赋予了本书巨大的吸引力……也是一拨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正义的行动号召。——《科克斯书评》
直击要害……特雷斯特在结语中提醒女性,不要将她们的愤怒一笔勾销——即使未来有所好转,即使“你自己没有遭遇不公……紧迫感会淡去”,也不要把注意力移开。
——《出版人周刊》
男性表达愤怒,会被视为“激动人心、直截了当”“是我们国家的摇篮曲”,女性表达愤怒,则被当成“指甲划过我们国家的黑板时发出的刺耳声”——特雷斯特如此断言。在这本令人振奋的新书里,她探讨了从卡丽·内申到碧昂丝、再到帕克兰高中的女生等不同时期的愤怒女性取得的成就。她从女性愤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黑人权力运动以及“#MeToo”运动(包括她自己遭遇韦恩斯坦的故事),并且引用研究指出,咒骂能让人更持久地忍受痛苦。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出现得正是时候。
——《人物》
应景,引人入胜,特雷斯特的一腔怒火之作必将引发关注和讨论。作者结合当下思潮,深入考察了古今女性与愤怒的关系,以及表达和抑制女性愤怒的后果,揭示了人们往往将负面因素加诸女性愤怒之上的双重标准,这种双标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用作使她们缄默和压制她们。
——BOOKLIST
《好不愤怒》是特雷斯特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深思熟虑、细致入微。作者发现,人们对这种愤怒的感知(和容忍度)会根据女性生气的内容和对准对象而发生变化,并指出,即便是出于正义、属于正当情绪的一种,女性仍然会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耻或被这种羞耻本身所激怒。鉴于此,她有力证明了为何女性拥有和驾驭自己的愤怒如此重要——任何成功的变革都有赖于它。
——BUZZFEED
女性很生气,而特雷斯特正是描绘她们愤怒的样貌、成因和影响的人……是对正义之怒研究的应景之作。——ELLE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愤怒的来源、女性愤怒面临的挑战以及女性愤怒对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的深入研究著作。——ESQUIRE
才华横溢,振奋人心。——THE NATION
特雷斯特的女权主义宣言……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愤怒往往被扭曲、污名化,并以男性想象不到的方式遭到抹黑,本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有力盘点。——BOOKFORUM
(本书)讨论了女性愤怒的变革力量及其远超于此的非凡意义。——PUREWOW
美国最聪明的性别和政治写作之一。——《波特兰月刊》
2022年7月10日 已读
Rebecca Traister 2018 丨这本书诞生于 2016 年大选后,或者直接说是希拉里的败选。这本书剖析了女性愤怒和美国政治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国女性愤怒如何引发和推动社会变革;不同群体受到区别对待的愤怒;对国家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愤怒不被主流文化关注;介绍了经历了 2016 大选后女性的觉醒;最终呼吁更多女性行动起来。阅读中比较深刻的感受是,改变现状需要一种从下而上的力量,需要足够多的人去关注到性别平等问题,光靠少数几个女性去努力改变力量太过于微弱,而且她们也可能会“叛变”为去维护当前对她们有利的体制。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的不仅仅是性别问题还有种族问题,但他们比我们好在可以发声,有选票,甚至自己投身政治运动,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历史的可能,哪怕是很微弱的力量。比如写下这样一本书,启发后世。笔记太多,值得。
2022 女性主义 政治学 美国 非虚构
茶叶与帝国 豆瓣
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美] 埃丽卡·拉帕波特 译者: 宋世锋 2022 - 1
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
茶叶构建了日不落帝国,承载了数百年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宏大叙事。
★所获奖项
2018年食品与社会研究协会图书奖联合获奖作品
2018年美食家世界食谱大奖获奖作品
2018年杰里•本特利奖世界史类图书奖获奖作品
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国研究会议图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种植、销售茶叶所带来的收益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推动了殖民活动,而茶叶的栽种也在土地使用、劳动力制度、市场运作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至今尚存。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审视了男男女女是如何通过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茶产业来改变全球的口味和习惯的。
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在本书中指出,17—20世纪,茶产业与大英帝国的边界是重叠的,但从未完全一致。她还强调了使大英帝国能够主导但从未完全控制全球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她还深入研究了欧洲人是如何接受、挪用和改变中国茶文化,以在英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广泛的茶叶需求,并在南亚和非洲建立种植园经济的。茶产业是最早的殖民产业之一,商人、种植者、推广者和零售商利用帝国资源为全球广告和政治游说买单。茶叶激发出的商业模式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理解政治和宣传如何影响国际经济至关重要。
★编辑推荐
◎生动描述了中英两国围绕茶叶贸易而导致的紧张关系,甚而爆发了鸦片战争,之后又详细讲述了中国茶叶是如何被吸收并同化到英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
◎运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深入探索了阿萨姆和锡兰的茶叶生产商如何克服困难去寻找和维护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一批专业宣传家是如何推广茶叶的。
英国人喝茶加糖和牛奶的习惯从哪来的?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大西洋两岸的消费者为何开始厌倦绿茶而青睐红茶?为何茶叶成为南非人心目中的历史版图的一部分?为何美国人最喜欢的茶饮料是冰茶?
◎考查了“解殖民化”对于茶产业和茶叶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茶叶帝国走向衰落,茶叶不再被定义为一种帝国商品,而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全球性产业。
★媒体推荐
本书从伦敦的咖啡馆写到阿萨姆闷热的种植园,再写到麦迪逊大街的广告公司……研究得透彻,叙述得迷人。
——《出版人周刊》
本书做了细致的研究,展示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档案资料,用以说明早在“全球化”一词出现之前,产品的跨境流通如何将世界编织到一起……拉帕波特的作品对我们所有人都有意义。
——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华尔街日报》
拉帕波特权威地讲述了茶叶和饮茶文化如何影响了大英帝国及受英国影响的世界的宏大历史……她对这些年来茶叶的推销方法的描述极为引人入胜。
——文思淼(Simon Winchester),《纽约时报书评》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Erika Rappaport 2017 丨看完了但又什么都没记住又一本,不知道是我对茶的发展史不了解所致,还是确实写的太细碎。每一章总结认真看看也可以了。 茶叶、酒、咖啡、可口可乐互为竞品,茶叶帝国形成之前一波人要禁酒,解殖民化过程中,浪潮退去,青年人都去喝咖啡可乐了,茶叶产业逐渐衰弱。 茶叶产业的形成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因为茶能提神,替代酒,能让工人更好被管理。喝茶的人多了但又不想进口受制于人(中国),于是要发展自己的茶园(殖民地),同时还要污名化中国茶。 看看百年前的人喝茶也是被操纵的嘛,国家想让你喝茶了就宣传它好,不想让你喝就加税,想让你喝这个国家的茶就做宣传,围绕茶产业,种植园主、经销商、零售店主、政府都盯着消费者的钱包。 比较了原著,删了好几个图,原汁原味不好吗?译注太少了,应该是没什么专业背景。
2022 世界史 美国 非虚构 鱼空共读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1997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027丨第一章结束作者用两页篇幅概括了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和每个章节着重讲述的内容,是比较好的导读。读下来觉得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嫖娼部分,而不是禁娼。换句话说,作者通过指南书对妓院规制的介绍,可以作为清代狭邪小说的阅读基础。作者也提出了史料中对于妓女避孕、生育等缺少记录,做娼妓确实是一种劳动。官方提出禁娼,把妓女当做受害者位置,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妓女都是被迫卖淫,特别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来钱快成了卖淫的很大一个原因。
记录:P441 卖淫女在社会上永远被当做卖淫女,而且只当做卖淫女,而嫖客一旦结束商品性交易,就回到了别的社会位置上。P420 王安忆说妓女中的很多人是女人里最有野心的人。P409 卖淫女对作家陆星儿说,不得已同自己不爱的丈夫睡觉——所以这样又有什么不同。(有点难
2010 历史社会学 美国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