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奥兰多 豆瓣
Orlando
8.8 (74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任一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2023年3月7日 已读 Woolf 1928 丨正好接上月《激情耗尽》。伍尔夫的这本自传写法非常新式,作者不断现身文本进行点评。奥兰多性别的转变也是服务于女性题材的彰显,突破时代的为女性作传的限制。两性一体思想的体现还需要放到伍尔夫整个创作中去琢磨。还是看到了一些内容是可以支撑《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观点。女性不断生孩子,为家庭消耗自己,也是《激情耗尽》中表达的。
2014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诸神的黄昏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A.S.拜雅特 译者: 姚小菡 2020 - 8
《诸神的黄昏:北欧神话中的灾变末日》取材于北欧神话中诸神之战即世界末日的传说。二战时的英国,一个小女孩随母亲被疏散到了乡间。白昼四野明媚,夜空中却弥漫毁灭的声息。她心里知道,远赴战场的父亲已经一去不返。
无意中,她读到了《仙宫与诸神》,一本记载了世界缘起与终结的神话。世界之树,海中之树,中土之城,巨人之国,黑暗冥界……万事万物孕于混沌,又酝酿出不同的神界与国度。诸神尽享世间美好,却轻狂鲁莽,终于导致恶魔的复仇。寒冬来临,继之以血与火的战争。当恶魔之军踏碎彩虹桥,生命之树凋零枯萎,一切都坠入幽深大海,被混沌的黑暗吞没……
神话中的世界终于灭亡,可小女孩的世界,是否真的如她所知的那般绝望?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A. S. Byatt 2011 丨加班听书听完,书中的大部分神的名字都没记住。总体感觉细节上描写非常丰富,不知道应该说是靠想象力还是像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想写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米德加德”的消亡,反衬出那个世界曾经的昂然生机。其实对于这个立意我还比较喜欢,人类的种种努力确实在将自己推向灭亡。正好前两天刚读完《西方文学之旅》第一章古希腊部分,写得真好啊,本来想借做题“学习”希腊神话,翻开人文社版,被目录劝退。对这个系列其他作家的改写也挺感兴趣的。
2020 神话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圣诞故事集 豆瓣
A Christmas Carol and Other Christmas Writings
作者: [英] 狄更斯 译者: 汪倜然 / 金绍禹
从1843年到1848年间(1847年除外),狄更斯每年圣诞节发表一部中篇小说,共得五篇,集结出版后名为《圣诞故事集》。这些小说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应景式作品,它们集中表现了作者调和社会矛盾的梦想褐感伤失望的情绪。仅以其中最著名的《圣诞欢歌》为例,故事描写了一个吝啬的老商人再圣诞夜被三个幽灵带着遍览穷苦人的善意,狠心人的下场,于是从此变为慷慨仁爱之人。……《圣诞故事集》在英国深入人心,其中的人物几乎家喻户晓。许多评论家认为,它的出版,标志着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
◎狄更斯极为深入人心的作品,堪称改变了历史。正因为这部作品,他被称为“发明圣诞节的人”。
◎收入名家约翰•里奇、阿瑟•拉克姆等名家插图
◎小说结构非常齐整,在人物刻画方面,更是入木三分。不光主人公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配角们也是千姿百态。
上海译文出版社获企鹅-兰登独家授权装帧,通过原版装帧、传世插图和经典译本,以真正配得上其文学地位的版本,逼真还原一代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神韵雅趣。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Charles Dickens 1843-1848 丨不好看,所以看了好久,硬着头皮读而产生了心力交瘁感。主要原因是翻译,太古了读起来很不顺。另外一点是篇幅限制,这个开本每篇100页,中文也就每篇六七万吧,人物多,人名昵称也多,不注读起来着实混乱,对话总是不知所云。而且狄更斯喜欢用职业指代一个人,在这些为圣诞而写的故事里,人名不重要,他们都是生活艰难,但是往往善良的小人物。我能get到的是第一篇《圣诞欢歌》和《炉边蟋蟀》的后一半,后者的反转猜到。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体现。《圣诞欢歌》斯克掳奇在三个幽灵(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带领下顿悟,他的改变一方是回忆美好,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未来老年孤独生活的恐惧,是出于利己考量而作出的改变。立意也没有那么高,但是胜在构思巧妙,道理简单易懂。
2022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呼啸山庄 豆瓣
Wuthering Heights
8.8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 方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米莉的代表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克利与“呼啸山庄”主人的独女卡瑟琳青梅竹马,却终因世俗的压力各奔东西,卡瑟琳凄然早逝后,希克利的一腔深情化成满腹怨恨,对周围所有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最后感受到卡瑟琳的召唤,有情人在死后终得团圆。
两人间惊天动地、超越生死的爱情与荒原和狂暴的自然融为一体,整部小说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叙事长诗。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Emily Brontë 1847 丨正文前的吐槽:译者的介绍《希望在人间》居然能写整本书10%的篇幅,在下实在佩服。小说的展开宛如看虐文,想看希克厉为自己所作所为而无比后悔却无法弥补,孤独终老。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希克厉后悔的瞬间,他一直坚定地走在复仇的路上,因为失去凯瑟琳的爱情和婚姻的选择而走在一条孤独的路上。希克厉和凯瑟琳都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人的事。令我难过的事,对于诉诸暴力的欺压,没有什么反抗的余地,而当小凯瑟琳指出“如果你打了我哈里顿会揍你”,展现的是“衰老”和“年轻”的残酷现实,也是凯瑟琳教哈里顿识字所能唤起的记忆。整本书只有爱妻子和女儿的林敦算个正常人。嵌套讲述的记叙方式给了大部分角色一个阐述内心真实所想的机会。但是凭什么纳莉每次都是见证者?
2010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激情耗尽 豆瓣 谷歌图书
All Passion Spent
8.1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译者: 沈矗 孙芸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其它标题: 激情耗尽
◎一句话推荐
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伍尔夫的灵魂伴侣、传奇作家薇塔写给所有女性的人生课,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
◎编辑推荐
1. 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过去的七十年里,这个女人对丈夫言听计从,而现在,她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度过余生;这不是一个乏味的老妇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不老的女人的故事。事实证明,地位、财富和家庭都不应成为人们追寻自我价值时的束缚,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2. “它让读者几乎渴望活到八十八岁”
小说主要聚焦在斯莱恩夫人如何在新家中安顿下来,过上自己无比渴望的晚年生活。她感受到的那种“夏末时分,南墙下,桃树旁”的宁静同样也潜入了读者的内心。一切都很安静,还带有一点魅惑、自由、独立、浪漫和对琐事的摒弃。有时,我们也想逃离,也会对这个巨大的世界心生厌倦,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终于可以得到休息。
3. 一位激励所有女性读者的传奇作家
像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一样,作者亦是女性自我成就的榜样。薇塔在少女时代就开始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作为诗人,她两次获得霍桑顿文学奖;作为小说家,她的作品在她那个时代颇为畅销,且流传至今;作为园艺家,她一手设计和建造了英国最著名、参观人数最多的花园之一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并持续撰写广受欢迎的园艺专栏——在女性直到1918年才获得投票权的英国,薇塔的成就堪称传奇。
4. 伍尔夫的文学缪斯
薇塔曾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亲密伴侣,亦曾是她的灵感源泉。两人密切交往的那十年——1925年至1935年——是双方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伍尔夫创作出了以薇塔为原型的作品《奥兰多》(1928),薇塔也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激情耗尽》(1931),并与伍尔夫创作于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形成了呼应。两人的这段情事亦曾被拍成电影《薇塔与弗吉尼亚》(2018),并引发影迷热议。
5. 经典名作,中文首译
作为薇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激情耗尽》至今仍是许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Goodreads评分4.0,亚马逊评分4.4)。1986年,BBC也曾将小说中的故事改编成迷你剧搬上荧屏。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薇塔的作品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
◎内容介绍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Vita Sackville-West 1931 丨一口气读完也有一种“耗尽”感。作者是伍尔夫的同性恋人(官方简介去同化),也是《奥兰多》的原型,《激情耗尽》也是《A Room of One’s Own》的有力补充(特别是第二部份)。第一部份写斯莱恩勋爵去世,之后其夫人坚持主见要独居,出乎儿女们的意料之外;第二部份是德伯拉的回忆,一个藏了很多年的秘密,她年轻时侯想成为一名画家,但因为对婚姻和家庭的贡献而“主动”放弃。第三部份是寡居后的重新交友,一些惊喜和意外。文中作者写“女人只有一种职业可以选择”和“如此体系中,哪里容得下一间画室”,都强有力呼应了伍尔夫,而夫人看似幸福的背后也有“好得不真实”的丈夫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这些都在她晚年丈夫去世后才允许自己回忆。那段在公交车上的回忆结合报站真的很会写!
2022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远大前程 豆瓣
Great Expectations
作者: [英] 狄更斯 译者: 王科一 2022 - 4
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候好心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巧妙安排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然而命运并不与匹普的希望接轨: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遗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整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又感人至深,希望由萌生而至幻灭的过程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不少西方评论家将其推崇为狄更斯最出色的作品。
◎狄更斯晚年技巧炉火澄清之作,金句频出
◎《笨拙》杂志名画家哈利•福尼斯插图
◎BBC评选“英国小说百强”位列第四
◎名翻译家王科一先生经典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获企鹅-兰登独家授权装帧,通过原版装帧、传世插图和经典译本,以真正配得上其文学地位的版本,逼真还原一代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神韵雅趣。
2022年10月13日 已读
Dickens 1860-1861 丨第一次读狄更斯,不愧是狄更斯,不愧是世界名著,最后三分之一读得停不下来,突然很多线索串联起来。
看似皮普的远大前程在资助人的身份浮出后破灭了,但实际上他在伦敦查明的真相,对好友的默默帮助,已经是他通往远大前程的重要部分,善良和正义克服了虚荣和浮夸。而皮普在爱上艾斯黛拉的过程中无法自拔?的过程,也增加了人物的丰满度。当时的伦敦和乡下是非常鲜明的等级,上等人对应的是什么呢?乡下人目不识丁的乔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但是这样的乔是多么善良,靠自己的打铁手艺养家,在妻弟绝境时伸出援手帮助他还清债务。简单查了文献,没想到对于这部作品的女性形象研究也很多!(果然过两天写短评就写不到读时灵光闪现的点
2022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弗兰肯斯坦 豆瓣 Goodreads
Frankenstein
8.1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雪莱 译者: 孙法理 译林出版社 2016 - 12
“我们每个人都来写个鬼怪故事吧!”1816年夏天,拜伦和雪莱夫妇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为打发阴雨绵绵的烦闷时光,拜伦勋爵提议。最终,两位大诗人的故事不了了之,而玛丽•雪莱的构想却丰富成书,塑造了欧美文学史上经典的怪物形象: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浪漫主义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催生了一整个系列的恐怖故事,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戏剧。
—————————————————
我原应是你的亚当,
如今,倒更像是你的堕落天使了。
—————————————————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疯狂痴迷于科学实验的学生,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模样奇丑无比的怪物。怪物因无法融入人类族群而生愤懑,誓死报复其缔造者。
2022年8月18日 已读
Mary Shelley 1818 丨故事比较简单,但是从弗兰肯斯坦和“魔鬼”两个角色的讲述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话题。这个创造新生命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基因编辑婴儿,在我看来创造者要为新的生命负责,不仅仅是创造这个行为,更包括这个生命体之后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科学怪人的情感需求和学习能力让我想到了电影《机器管家》,在机器人故事中,更高级的追求是情感方面的,而在这篇小说中,“魔鬼”通过惊人的学习能力完成了理解和表达行为,拥有共情和爱等多种情感,甚至他知道什么样的报复让弗兰肯斯坦最痛苦。从这方面来说,科幻鼻祖能写到这一层,我觉得非常厉害。叙述手法上有种套娃感,故事里的人讲述故事里的人在讲故事。想读这本书是在知道作者是女性&诗人雪莱妻子&《为女性辩护》作者女儿&科幻小说鼻祖之后。又一本匿名出版的书,女作者真难。
2016 科幻小说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米德尔马契 豆瓣 Goodreads
Middlemarch
9.3 (2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爱略特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9
★ BBC“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
★《时代周刊》“史上最伟大的100部长篇小说”第8名
------------------------------------------------------------------------
《米德尔马契》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并借此展现了一幅社会图景。本书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方面讲述了年轻女性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另一方面讲述了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小说。”
——文学评论家F. R. 利维斯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George Eliot 1872 丨多萝西娅爱情和婚姻的破灭、利德盖特事业的挫折,起初这两位都是投入十足的热情来经营婚姻或者事业,但是他们都在挫折中成长了起来。特别喜欢笔墨不多的玛丽,她的选择和威尔有相似之处,即心中有所爱,也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做出奔赴的选择。小说网状叙事,令我惊讶的是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原本是两个故事,但作者通过处理写成了一个故事。我的关注点一直停留在叙述和议论的交换进行,不仅用场景和细节表现人物,还用议论和背景交待辅以加深理解。艾略特研究者对于首卷语格言警句的解读(构建超文本和互文)完全读不出来,导读都被我直接跳过。结合现实面对战争和无法解救的女人摘录一句话:我们活在世上,想到别人的痛苦,那种心如刀割的痛苦,只要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2022-03-03
2018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