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公主之死 豆瓣
7.9 (12 个评分) 作者: 李贞德 重庆出版社 2023 - 1
《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完全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2023年4月1日 已读
李贞德 2001 丨作者从《妒妇记》中谢安妻子答“何不让周婆制礼”切入,展现不同性别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再以一个北魏时代的法律案件作为引子,即殴主伤胎案,发问“母权”是不是“女权”,以及两者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北魏政权一定程度继承了魏晋以来思想法律和政治上的传统。但是当专制皇权和如家伦理思想相抵触的时候,会选择维护前者。法律制度化在北朝的道路崎岖,“父至尊”和“夫尊妻卑”之类父系伦理法制化在性犯罪和婚姻暴力中遵循不明显。补充了胡灵太后和武则天在女性某些权利争取上的作为。整体是一本好读,内容简单的小书。
20223 历史 台湾 非虚构 魏晋南北朝史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本)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2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
2023年6月30日 已读
罗新 2014丨内亚视角的作品,还是挺开阔视野的。
从北魏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中的“代都旧制”:七人承负的黑毡上西向拜天。就“七人”“黑毡”等细节通过内亚史料的结合,提出内亚传统的独立性和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比较震惊的有两个:1清河王绍的“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也”,其实是立汗仪式上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仪式上的固定话术。2另外就是阿保机之死的猜测,太大胆了,但结合可能存在的迷信传统,又觉得也不是不可能...总得来说内亚视角的研究,是更广阔的民族史观上的更前进一步。(果然要看完就写不要拖...知识点只能在我脑子里停留24h...
2021 中国史 历史 非虚构 魏晋南北朝史
波峰与波谷 豆瓣 谷歌图书
9.6 (25 个评分)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其它标题: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2023年6月7日 已读
阎步克 2009 丨本书的主要方法论是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的关系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同时兼顾政治文化。书名“波峰与波谷”描述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专职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以及之后的隋唐)是波峰,魏晋南北朝时波谷。秦汉的政治制度是先秦缓慢发展的结果,中国帝国在此时奠定了“常态”,而进入魏晋后动荡和其他因素导致的政治制度扭曲是其“变态”。两千年的政治进程综合考虑连续性/阶段性和周期性可以看到“螺旋上升”的轨迹。再往后是新的“制度史观”下的考察。
虽然是普及读本,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难,虽然是总结式的输出,但是缺少基本史实和制度变化的了解,读起来感觉比较空。就好像老师起到串联知识点让人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本书是线,但是我脑子里没有点,就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的贯通感。另外对于政治术语还欠缺理解,章节的设置有部分还比较迷糊。
2017 历史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鱼空共读
九品官人法研究 Eggplant.place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王丹 大象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九品官人法这一贯穿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的选官制度为研究对象,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准确描述了该制度在300多年间的发展、演变,揭示九品官人法与传统所认为的“九品中正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职官制度与门阀制度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本书一经问世,即获得学界好评,荣获日本最高学术大奖“学士院奖”,成为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必读之作。
2023年6月7日 已读
宫崎市定 ?丨书籍内容短评写在三联版。
不推荐这个版本,也算是花了时间对比三联版看了翻译,相信有点判断力的人不难看出来“借鉴”太多了。我不信日语原文翻译成中文只能是一种表达,那么多一模一样只变了个别字词绝不是巧合。
至于校订质量,举几个例子:
P66提及《后汉书》《郑弘传》:“建初为尚书令”;三联版“建初初为尚书令”。手上没有《后汉书》,百度检索为三联版对。
P476砺护波《解说》一文,翻译自岩波书店的《宫崎市定全集》,三联版正文前,第一句“东洋史家官崎市定出生 于1910年”,人明明出生于1901年。
P474最后后浪没署名的《出版后记》写宫崎市定“师承内藤湖南、桑原骘藏”(是网上能查到的说法),三联版韩昇写“在今日,内藤湖南的影响远远超过桑原骘藏,故一般人以为宫崎市定是内藤湖南的嫡传。其实,从师承来看,他乃“东洋史”桑原骘藏的传人。”
补充细节:宫崎市定对冯太后的评价很不咋地。崔浩国史案认为根源在同鲜卑系官僚的斗争。
2020 历史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九品官人法研究 豆瓣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韩昇 / 刘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九品官人法研究》是日本的中国学和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史、制度史的必读书。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中,作者从制度的层面,精彩地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本书是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教授的名作,代表宫崎市定乃至日本学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
2023年6月7日 已读
宫崎市定 ?丨难以想象是半个世纪前日本学者对汉唐官制的研究著作。就我个人阅读体验来说,《绪论》最轻松,可以说是从汉到唐的简明史,铺垫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余论》趣味性次之,补充了一些总结 。《本论》最难最枯燥,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扎实的史实引用和具体的官职以及人事变动的总结。
“九品官人法”在此之前研究也叫“九品中正制”,研究侧重点不同。最初的意图是曹魏建立后用于吸收东汉崩溃后留下的官员,需要清除浊流官吏,完成官吏资质审查。具体实施中将官职按重要性分为九品(官品),由出生地的郡中正将候补官吏分出九品(乡品)。“九品官人法”在诞生之初就有任子制的精深,贵族化的潜质。西晋时州中正的设立,使中正逐渐失去了独立性,中正职位后在梁武帝时复兴,最终在隋朝被废除。这个过程中变成尚书掌握人事权。
韩昇前言提到了宫崎市定师承桑原骘藏,而不是内藤湖南的传人。
2020 历史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九品官人法研究 豆瓣
九品官人法の研究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宫崎市定 译者: 韩昇 / 刘建英 中华书局 2008 - 4
《九品官人法的研究》是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史中重要的铨选制度——九品官人法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著作。本书曾获1958年日本最高学术奖——学术院奖。
晋武帝司马炎 豆瓣
西晉の武帝 司馬炎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原启郎 译者: 陆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本书以司马炎为基点,上溯其祖、父两代,下延其子、孙两代,以河内司马氏五代人的事迹为主轴,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前半部分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为中心,叙述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西晋统一、司马攸出镇等主要政治事件及其意义。后半部分,以发生于晋惠帝、怀帝、愍帝时代的贾后专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事件为线索,叙述了西晋王朝逐渐崩溃的过程。最后,本书考察了西晋王朝统一、灭亡过程中的内在动因,揭示了西晋王朝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位置。
2023年4月23日 已读
福原启郎 1995 丨简明西晋史,差点被书名骗了。应该放在仇鹿鸣博士论文之前看,因为反过来读得索然无味,也太浅了太流水了吧。当然能看到仇鹿鸣从这本书中借鉴的一些观点,但更多的是在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分析还有一些论点的破立。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是 1 司马炎后宫充实了 5 千人,可能并不是荒淫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引入外戚第三股力量平衡宗室和功臣;2 司马炎放弃废黜资质平平的太子司马衷,福原启郎认为是皇后劝谏的力量,并在最后将之一起总结为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即私权化,但显然是仇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即司马炎对于太子的废立与他自己即位的正统性相关联;3将西晋的覆灭总结到权力结构的失衡和人才上升渠道拥堵是一致的。一个疑问,本书将魏晋政权的更迭称为“禅让革命”或者“魏晋革命”,虽然也指出是“事实上的王朝篡夺”,但是仇称之为“魏晋嬗代”,这个表达上有不同?羊献容的经历印象深刻,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
2020 中国史 历史 日本 非虚构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豆瓣
9.2 (4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仇鹿鸣 2012 丨『魏晋南北朝史』写得真好啊~一方面因为是博士论文不是论文合集内容上很完整连贯,前面章节的内容为后面章节立论打基础;另一方面能看出来看了很多史料,用词造句非常严谨。史料选取上指出唐人修订晋史时,出于现实需要对史实、人物形象的评价等方面的改动。
河内司马氏家族在汉末崛起主要依靠乡里评论网络奥援,从地方豪族进入中央政治舞台。之后通过司马懿的经营积累人士资源并与名族联姻,成为曹魏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政治家族。
从魏晋嬗代的关键人物事件探究司马氏代魏的主要力量和晋初功臣集团形成过程中孕育的矛盾。高平陵之变一节读得心潮澎湃,完全能感受到司马懿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谋划和野心,以及司马氏成事的一点运气。
代魏过程中采取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策略。司马氏集团内部功臣子弟与事功型官员的矛盾,以及西晋政权官僚阶层凝固化和排他性对权力结构组成深层次的影响。
好想看这样分析考证的当代史(当朝史
2012 中国史 中国大陆 历史 魏晋南北朝史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3年4月1日 已读
田余庆 1989 丨东晋门阀士族中的当权门户按时间先后分别为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五族,即发端于琅琊王氏、巩固于颍川庾氏,终结于太原王氏。“共天下”受到门阀之间互相牵制和南北民族矛盾共同影响。王导和王敦兄弟共创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郗鉴在协调当权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觊觎,稳定抗胡政权,使江左相对安定起到很大的作用;颍川庾氏巩固了门阀政治,为桓温崛起创造了条件;推测求证桓温先世第六世是曹爽之狱被诛的桓范,桓温的北伐活动受限于其政治野心;谢氏在东晋“不凭挟主之威谢不以外戚苟进,不借强枝压干”,从淝水之战/隋灭陈分析成败是取决于北方民族融合的水平和南北政权民族界限的泯灭;到太原王氏已经没有兵权和重心人物只能依附皇权和相权。入魏晋为士族的必要条件是意识形态由儒入玄。
2012 历史 大陆 非虚构 魏晋南北朝史
二重奏 豆瓣
作者: 严耀中 中西书局 2019
本书稿为1990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的重印修订本,从行政、军事、经济、刑法等诸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魏前期社会及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全面地加以描述与总结。
2023年4月1日 已读
严耀中 1990 丨这本太好读了!本书从行政、军事、经济、刑法、宗教多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魏前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重奏”简单来说就是“胡汉分治”。北魏政治体制二重奏的开端是定都盛乐,结束于迁都洛阳。对汉人的管理采用以汉(汉人/汉制)治汉,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中央采用发展中的三省制。管理拓跋为主体的鲜卑族采用的行政组织是分部制。 宗主督护制、三长制、屯田制分别放在不同的篇章进行介绍加深了印象,理解了统治者实施的背景条件和目的。对我来说,这本小书的可爱之处在于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在我北魏前期史阅读过程中,有知识串联起来的打通感。
2019 中国史 中国大陆 历史 非虚构
北魏平城时代 豆瓣
8.5 (17 个评分) 作者: 李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本书将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为中心逐步展开,依时间顺序分四章作纵向探索,准确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变迁轨迹。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终围绕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汉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曲折作用这两个影响平城政权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虽然是北魏平城政权封建化的历程,但其意义却已超越了论题本身,成为探索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汉族与游牧民族相互影响与融合规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证中,作者既不回避种种重大矛盾现象,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细微之处详加辨察,因而所得结论新颖而令人信服。
2023年4月1日 已读
李凭 2000 丨接《拓跋史探》,本书在此基础上更详细得补充了道武帝的早年经历的考察(包括其尴尬身份)、子贵母死制度矫枉过正引起的皇权危机清河王政变;子贵母死制度是为了防止母后干政,是拓跋部落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向父系家长制迈出的一大步。而离散部落将大部分游牧部落组织分解,将其他部民一起“收编”,是向封建统治巩固皇权迈出的另一步。之后的太子监国政策则是明元帝为了彻底改变拓跋部传统兄终弟及习俗迈出的再一步。文明太后在北魏的背景下可以取得巨大的政治成就,除了其个人的能力,还有北魏门第观念薄弱的原因,使得出身微贱的人也有上升的机会。而历史书中所谓的“孝文帝改革”原来都是文明太后的手笔,太和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是民族融合上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丰碑。后两章明显水平不是一个level……
2014 中国史 中国大陆 历史 非虚构
拓跋史探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
书中发表“猗卢之碑”残石版资料,亦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作者执着于历史新知的获取需要学界长远积累的愿望,修订本对原书有较多改动,订正了一些使用和认知史料的不足,也有若干见解上的变动。仍然意在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奉献给同好读者,共做进一步的考索。
2023年2月20日 已读
田余庆 2003 丨北魏史研究成果集结,主要内容为北魏后宫子贵母死制度、贺兰和独孤部落离散问题、拓跋和乌桓共生关系以及北魏史料考察。 子贵母死制度:背景是拓跋部无序继承的传统、强大外戚部族强力干预拓跋事务、拓跋从联盟共主整上升为专制国家,出于这些需要,道武帝需要扫除障碍而摸索出了子贵母死这种运作方式,并逐渐制度化。。 离散部落:用以杜绝外家为乱,从巩固帝业的角度来审视,和子贵母死制度的目的是一致的,子贵母死制度是离散部落的延续。因为两者内蕴想通,所以不同篇目交错提及。 共生关系:拓跋和乌桓的共生关系是趋同的表现,正是因为拓跋包容了乌桓和其他族变成了更有生命力的新拓跋部,才能完成结束十六国纷争的时代任务。 代歌:前有邓渊崔浩国史冤案,后才有百余年史风污染。P231 后之视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019 中国史 中国大陆 历史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