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75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2年12月24日 已读
陈春成 2020 丨很奇妙的阅读体验。喜欢《夜晚的潜水艇》和《音乐家》。几乎所有的短篇都妙在构思,博尔赫斯的硬币、富商的潜水艇、消失的蛱蝶碑、神奇的传彩笔、中山酒记事珠、化听觉为其他感官的联觉人……但所有的巧思的设定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专心做一件事,不管是徜徉想象力世界的孩子,专注写作的长辈叔叔、醉心洞穴探险、在限制的时代做一名作曲家(背景设置在赫鲁晓夫时代的列宁格勒,宛如某decade),可能需要点天赋,或许它转瞬即逝;可能某种才华不被人看见,但自己感受到它的存在;可能创作了某部作品成为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可能一辈子在想做一件事和不能做这件事之间挣扎。种种努力,化成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
2020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诸神的黄昏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A.S.拜雅特 译者: 姚小菡 2020 - 8
《诸神的黄昏:北欧神话中的灾变末日》取材于北欧神话中诸神之战即世界末日的传说。二战时的英国,一个小女孩随母亲被疏散到了乡间。白昼四野明媚,夜空中却弥漫毁灭的声息。她心里知道,远赴战场的父亲已经一去不返。
无意中,她读到了《仙宫与诸神》,一本记载了世界缘起与终结的神话。世界之树,海中之树,中土之城,巨人之国,黑暗冥界……万事万物孕于混沌,又酝酿出不同的神界与国度。诸神尽享世间美好,却轻狂鲁莽,终于导致恶魔的复仇。寒冬来临,继之以血与火的战争。当恶魔之军踏碎彩虹桥,生命之树凋零枯萎,一切都坠入幽深大海,被混沌的黑暗吞没……
神话中的世界终于灭亡,可小女孩的世界,是否真的如她所知的那般绝望?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A. S. Byatt 2011 丨加班听书听完,书中的大部分神的名字都没记住。总体感觉细节上描写非常丰富,不知道应该说是靠想象力还是像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想写的是我们身处的这个“米德加德”的消亡,反衬出那个世界曾经的昂然生机。其实对于这个立意我还比较喜欢,人类的种种努力确实在将自己推向灭亡。正好前两天刚读完《西方文学之旅》第一章古希腊部分,写得真好啊,本来想借做题“学习”希腊神话,翻开人文社版,被目录劝退。对这个系列其他作家的改写也挺感兴趣的。
2020 神话 英国 英国文学 虚构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400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2年11月19日 已读
杨本芬 2020 丨直到自己看完才知道高分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个人史,而是很平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动荡,政治运动对平民百姓的生活造成的迫害。突然理解了“逃荒”这个名词,当地区之间饿死率存在显著差异的时候,逃去死亡率低的地方,不要去冒险尝试自己会是高死亡率地区的幸存者。很喜欢作者写实的创作手法,没有什么炫目的技巧写作,都是通过普通人的眼睛记录的生活和经历。虽然秋园生活的困窘一部分来自多子,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她不明智的选择。但是丈夫是自己选的,家在哪里是丈夫决定的,心地善良但不能干重活,饥饿年代宛如废物一部分有命运,一部分也是人惯的。再次证明男人基础代谢高,先饿死的往往是男性。在看到不能读书急得发疯的时候猜到之骅是作者。仁受刚感谢党分了房子,就被划成了旧官吏,秋园也因此被污名化好多年。今日和昨日没什么不同。
2020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纪实小说 虚构
食物探险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Food Explor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斯通 译者: 张建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2022年10月19日 已读
Daniel Stone 2019丨4.5。出乎我意料的好看,一部分原因是费尔柴尔德的经历有趣,另一部分是作者丹尼尔斯通的科学散文写得好,不管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还是站在当下的角度点评历史的发展,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不亲自读一读可能理解不了这种“写得好”的妙处。费尔柴尔德植物/引进这个工作,在现在看来胜在“早”和“需要”,在全球化开始之初,有这样一些人通过个人的力量,改变整个国家的农业种植业的品类和人们可供选择的农产品,当然从异国的一个果实、一粒种子或一根枝条,到占领美国市场的产品,需要经过很多努力,费尔柴尔德的工作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而他与莱思罗普之间的交往,也被描述的令人神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非常看重种质资源,这种引进别人现成的优良品种,获得种子可以即刻繁殖的行为,与偷无异,是不被允许的。可惜是轻型纸。
2020 传记 美国 非虚构
现代性 豆瓣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
★ 汪民安教授阐释“现代性”的经典小册子,“一本书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篇幅,也就是说不取决于在这本书中写出了多少句子,而是写出了怎样的句子”(汪民安)。
★ 一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认识现代性的入门读物,向读者揭开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 多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喜爱,为诸多高校文学、美学等专业推荐阅读图书。
=======================
【内容简介】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
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2022年8月31日 已读 汪民安 2005丨以为是本小书就好读,但发现不行。好像不仅仅是门槛高,而是我对文化研究的这个方向不感兴趣。看了80页,希望以后还会翻开,把书留下了。
题外话:文献和文献综述的关系,文献综述是更好地梳理和补充文献,通过综述对重点文献有贡献上的认识,前提是有一定的文献基础。在综述之后,重读会有新的收获。
2020 中国大陆 文化研究 非虚构
寻找尼欧 豆瓣
5.4 (5 个评分) 赵谬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20年4月20日 出版发行: StreetVoice
更加地保持轻盈,
回到音乐一起甩掉烦忧。
海啸相信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等待我们寻找。
想起爱与被爱的感受,给自己再爱一次的机会。
2022年8月8日 听过
脆弱少女组 EP ③ End丨听完所有的作品,觉得解散各自发展或者是件好事。歌迷也不必觉得可惜。(补完今年第一个 404歌手/乐队)
2020 ep streetvoice 台湾 电子
方方武汉日记 谷歌图书
8.6 (9 个评分) 作者: 方方 著 开放出版社 2020 - 4
《方方武汉日记》是作家方方在武汉封城期间写下的纪实文字。 《方方武汉日记》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文学史最重要的现象。它之所以流传这么广,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是日记的真实,方方日记是不同于主媒的声音,大家能从方方日记里找到真实的记录和对个体的关怀,那些小人物的困境和痛楚,她记录了下来,用一个作家特有的悲悯和感怀。第二,日记无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宣泄的途径,许多篇日记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而那些在疫情中遭遇了不幸的家庭和无数个困守在家中的人们,他们的痛苦需要一个情绪出口,他们从方方日记里找到了慰藉和共情,也就是一位读者说的呼吸阀。第三就是日记间接起到了一种舆论监督的做用,做得不好的地方,说出来,才能改善这个机制,大家转发是觉得有必须要一起追责,一起深挖到底。第四就是方方日记是一个传声器,这个传声器在“感谢长江日报”和“汉语的次生灾难”等几篇中达到了高潮,对于“感恩”对象的倒置,对于删帖的愤怒,方方表述得淋漓尽致,说出了大家想说却没能说出来的话,大家读了都觉得痛快。                                                                              ----二湘    《方方武汉日记》编辑
2022年7月19日 已读
方方 2020丨那些以国家为荣,觉得方方日记让国家蒙羞的人,会不会永远意识不到自己随时可能变成像武汉疫情失去家庭的普通人。那些阻止国际记者关注国内人权事件的人和拉着英文条幅站在银行门口被殴打的人,会不会是同一个人的昨天和明天?“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是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不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除了政治立场,对方方的攻击是不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厌女,本质就是看不起女人呗。武汉的封城也引起了不少次生灾害,很多人因为疫情防控的手续延续急性病的治疗,只是在武汉因为死于COVID-19的人远远多于其他而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到了上海病毒伤害力弱很多太多人因为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及无法等到核酸检测结果而死于其他本可以救治的病。武汉有方方傲骨,上海要不起。“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出自方方。
2022年7月19日 评论 《方方武汉日记》随感 - 1、对方方进行攻击的极左分子,那些以国家为荣,觉得方方日记让国家蒙羞的人,会不会永远意识不到自己随时可能变成像武汉疫情失去家庭的普通人。那些阻止国际记者关注国内人权事件的人和拉着英文条幅站在银行门口被殴打的人,会不会是同一个人的昨天和明天?<br> 2、除了政治立场,对方方的攻击是不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直男的厌女思维,这种看不起女人的思想在对方方的攻击中表达出来,可能会让他们有快感?<br> 3、方方一直紧抓着不放的是是对官员的追责问题。好好阐述了引咎辞职这一可供武汉为官者选择的下台方式。强调了在专家到访武汉后“人不传人”以及任由各种演出开会聚会进行造成了枉送了多少人命,直指武汉官方、主要是卫健委的失职。<br> 4、3.5 日的日记提到了周恩来、雷锋和遇罗克。遇罗克讲的是常识,“常识是深刻中的深刻,比如,人生而平等。”<br> 5、在刚封城不久就讲到了官场逆淘汰、空讲政治而不实事求是、不让人讲真话的恶果都会由老百姓一一尝到恶果,非常有预见性,或者这也可以说是常识?<br> 6、 讲到了两会传统。“不瞒说,我在湖北,从1993年开始参加两会。由省人大开到省政协,整整25年。我太知道两会前后各部门会处于什么状态。为保证两会顺利召开,所有负面信息媒体都不允许报道、而各部门到了那个时候,几乎也没什么人做事,因为领导都去开会了。这一次,同样如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市卫健委停报感染人数的时间,与省市两会时间几乎完全同步。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故意而为,而是习惯性动作。这一习惯,甚至不是这几年养成,是多年就有。多少年来,各部门都会把相关事情压到两会之后再办,而媒体多少年来,为保证两会顺利召开,从来报喜不报忧。干部习惯了,记者习惯了,领导习惯了,百姓也习惯了。押后办理工作,压下负面消息,大多时间都没发生什么意外。”建议调整两会时间,错开传染病高发期。<br> 7、“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是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对武汉上海疫区人民的关注,昨天可能是由于疫情受损害的群众,今天可能是 LGBT 群体,明天可能是被银行吞掉存款的户主,后天可能是被欠债无法获得报酬的民工,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不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才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br> 8、“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出自方方。<br> 9、武汉的封城也引起了不少次生灾害,很多人因为疫情防控的手续延续急性病的治疗,只是在武汉,因为死于 COVID-19 的人远远多于其他而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到了2022 上海,病毒伤害力弱很多,就倒了过来,太多人因为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及无法等到核酸检测结果而死于其他本可以救治的病。武汉有方方傲骨,上海要不起。 10、“若提及人民,人民在他们眼里是个零。他们只需对上司负责就可以了,因为他们的位置是上司决定的,跟人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当官的不管人民,因为人民并不能决定他能不能继续当官。<br> 11、“武汉的领导要求人民向党和国家感恩。真是奇怪的思路。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的存在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相反。不明白领导们天天学习,怎么学反了向?”绝了。
2020 中国大陆 日记 非虚构
我要活下去 豆瓣 Goodreads
살아야겠다
8.0 (6 个评分) 作者: 金琸桓 김탁환 译者: 胡椒筒 時報文化 2020 - 1 其它标题: 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
2015年5月20日,韓國出現第一起「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確診個案,卻因政府的顢頇,導致疫情失控、甚至出現全球首例的三度人傳人,終致MERS席捲韓半島,造成186人確診,38人死亡,其中有許多醫護人員,更迫使超過千所中、小學關閉。

作者金琸桓從出版第一部小說開始,就秉持「文學應站在弱勢這一邊」的理念。他帶領我們一步步走入風暴的核心,打破冰冷的數字,重新描繪出一個個「生命」的容貌。感染者面對政府官僚、標準僵化,喪失黃金治療時機;社會彌漫著「無知、恐懼」的病毒,使痊癒者被貼上各種排擠與歧視的標籤。

一場傳染病風暴過去了,受害者卻彷彿還被隔離在隱形的病房,失去一切。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寫下在被我們遺忘的時間裡,仍在無聲吶喊著「我要活下去」的人們。
2022年7月14日 已读
金琸桓 2018 丨作为纪实小说,开头的写法误导了我,以为三位患者同时为主角,并且这部分的写法小说感很强,是一种精巧安排的叙事。内容上,最感动我的是金石柱和南映亚的互相支持,理解和爱,其次是金石柱面对病魔的强大,全面诠释“我要活下去”,最后是东华被嫌弃的康复人生。涉及很多主题,包括传染病扩散对政府的问责、对医院僵化制度的揭露、康复病人面临的歧视、受害者成为加害者叙事、被毁的人生应得的赔偿问题等等。南映亚是小说的主线人,持续保持清醒,很多质问直指问题核心,可惜也无法让制度改变。如果不是 COVID-19 我可能会书中的医院很荒谬,但是经历了比这荒诞百倍的现实,就觉得不算什么了,人在这个时候是个符号,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权利。至少书中还能通过媒体和舆论自救,这个国度还能有允许写这样一本充满启发的纪实小说,而我们?
2020 纪实小说 虚构 韩国 鱼空共读
生死疲劳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生死疲劳》创作于2005年,是作家莫言以寓言的方式观照历史、借荒诞的想象书写现实,从而讲述一个农民家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悲欢离合、兴衰演变的长篇巨著。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每一世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之中无常的命运,也歌颂着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世代相继、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2022年7月3日 已读
莫言 2006 丨读完的第一感觉是我又在莫言的小说中经历了一遍从建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好累。虽然莫言的小说以中国真实历史为背景,但是他很巧妙地弱化了那些十足反应时代特色的东西,或者说当局不希望被过分强调的历史阶段。有不变的人,比如单干户蓝脸,也有在正反面角色之间变化的人,如金龙,本质都是攀附当权的人,让自己站在得势的一方。西门闹的几次投胎,不过是用一种动物的身份去看人类的疯狂,并且用西门闹的记忆去解释和参与历史的进程,既有身在其中的情感投入,很多时候又不得不因为动物而旁观。
最后,在接触到上野千鹤子的厌女理论后,再看中国男作家写的以上世纪的农村为蓝本的小说,很难真心喜欢起来。也是没想到这个月继《漂亮朋友》人生巅峰为娶个少女回家,还要再看一个小说主人公有点社会地位就能娶个少女回家,还非得写成少女为爱痴狂。
2020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