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生老病死的生意 豆瓣
Marketing Death :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a Life Insurance Market in China
6.7 (9 个评分) 作者: 陈纯菁 译者: 魏海涛 / 符隆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 美国社会学会2013年度“亚洲研究最佳著作奖”
★ 社会研究协会2012年度“全球化研究最佳著作奖”
★ “玛丽·道格拉斯图书奖”提名
================================================
作者通过在上海等地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民族志访谈,记录了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在避谈死亡的文化禁忌下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微观政治。书中提出的“文化多重互动模型”,对市场起源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文化解释,呈现了作为共享价值观的文化和作为工具箱的文化的精彩交互。本书同样面对学术圈外的读者,包括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和代理人,计划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想要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以及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读者。
================================================
学者推荐:
==============================================
陈纯菁教授的这部著作始于田野(field work),却又超越了田野(field site),为我们精湛呈现了中国寿险市场上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经济理性的碰撞交织、全球化与本土化力量的纵横博弈、历史形塑的当下现状与未来趋势之间的内在关联,堪称新兴市场形成史的一幅优美画卷,也为我们如何进行中西学界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
——符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可以有把握地说,《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中译本的出版会给中国社会学,尤其给初创期的中国文化社会学,带来一缕清风。作者用其扎实而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简洁规范的行文方式,探讨了中国人寿保险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作用。这一基于“工具箱”视角的经验发现,拓展了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也为解释中国社会的关系特征注入了不少新解。同时,作为一本精良的社会学定性研究范本,相信在研究生及学者中一定能寻获知音、捕获佳碑。
——周怡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陈纯菁这部精彩的民族志研究,把文化与经济是否具有兼容性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精辟地剖析了与国际营销模式不兼容的中国本土文化(“死亡话题禁忌”)如何形塑了新营销模式的过程。《生老病死的生意》是一部富有理论创见的著作,选题新颖,资料详实,论证严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量级贡献。我相信,这将成为经济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
——王宁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8.4 (34 个评分) 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李屹 商周出版 2019 - 1 其它标题: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2016年9月27日 已读 占有、使用、分析了海量的材料,行文比较啰嗦。
中国 人类学 历史
神话与意义 豆瓣
7.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译者: 杨德睿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神话与意义》是列维-施特劳斯的一本宗教人类学的演讲集。通过简单的举例,作者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神话研究的相关问题,让初学者能够快速地理解结构人类学大师的主要理念,并轻松一览结构人类学派对神话研究的概貌,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2016年9月12日 已读 其实如果在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内出同一位作家的书时,能事先统一一下专名译名就好了。博厄斯(鲍亚士)、钦西安(金襄)、《钦西安神话》(《金襄神话学》)……这样对读者比较友善。《神话与音乐》有意思!
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
We Are All Cannibals 豆瓣
作者: Claude Lévi-Strauss 译者: Jane Marie Tod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 3
On Christmas Eve 1951, Santa Claus was hanged and then publicly burned outside of the Cathedral of Dijon in France. That same decade, ethnologists began to study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of central New Guinea, and found men and women affectionately consuming the flesh of the ones they loved. "Everyone calls what is not their own custom barbarism," said Montaigne. In these essays, Claude Lévi-Strauss shows us behavior that is bizarre, shocking, and even revolting to outsiders but consistent with a people's culture and context.
These essays relate meat eating to cannibalism, female circumcision to medically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mythic thought to scientific thought. They explore practices of incest and patriarchy, nature worship versus man-made material obsessions, the perceived threat of art in various cultures, and the innov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secular thought. Lévi-Strauss measures the short distance between "complex" and "primitive" societies and finds a shared madness in the ways we enact myth, ritual, and custom. Yet he also locates a pure and persistent ethics that connects the center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far-flung societies and forces a reckoning with outmoded ideas of morality and reason.
我们都是食人族 豆瓣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
8.1 (66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廖惠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東方奇譚秘聞錄(01)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星野之宣 译者: 章澤儀 东贩 2001 - 1
本書為日本漫畫大師星野之宣最新力作!!
內容為宗像傳奇為民俗研究大師,他將在此為讀者們解開一些傳說中的故事,其背後所隱藏的真象,例如:七仙女的傳說與鐵礦的開採有何關係?世界上真得有人吃人這回事嗎?而泰坦巨人是否真得還活在世上!?
這一切的謎題都將在這精采的故事中呈現於讀者們的面前,讓你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一些民俗民情的故事中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等著我們去揭開。
● 目錄 ●
file.1⊙白翼鐵星‧前篇
file.2⊙白翼鐵星‧後篇
file.3⊙潮盈珠
file.4⊙宗像之海
file.5⊙犧牲之樹
file.6⊙巨人傳說
2016年2月6日 已读
犧牲之樹一篇特别特别吓人……
人类学 漫画
憂鬱的熱帶 豆瓣
Tristes Tropiques
作者: 李維 • 史特勞斯 / Claude Lévi-Strauss 译者: 王志明 聯經出版公司 1989 - 5
本書作於1955年,是結構人類學宗師李維.史特勞斯的思想自傳與成名作。青壯時代,他展開行腳,親訪亞馬遜河流域與蓊鬱的巴西高地森林,在叢莽深處找到還原於最基本形貌的人類社會。《憂鬱的熱帶》記述他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裡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李維.史特勞斯以全新的取徑、開放的眼光,根據每備銳詳切的洞識觀察,副以生動豐富的想探索,將這些部落放在世界脈絡之中,提出引人入勝的比較印證,境界遠邁他本行的專門領域與科學研究,成為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且有罕見貢獻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豆瓣
Un ethnologue dans le métro
作者: 馬克·歐杰(Marc Augé) 译者: 周伶芝 / 郭亮廷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4 - 9
地鐵路線彷彿攤開的手掌,每一條相互錯綜交疊的折痕分別代表了家庭線、工作線、感情線,這些關於地鐵的個人回憶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擁有不同掌紋的每位乘客彼此互不交集,僅以模糊的面目,孤獨地朝向不同方向移動……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移動,在到達下一個地點的路徑之間,時常短暫停留在車站月台、機場大廳。當人們身處這種空間時,需要倚賴各種符號指示以完成在該空間的目的;當那些指示被替換,該空間對人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馬克.歐傑稱這種性質浮動的過渡性空間為「非地方」(non-lieu)。非地方的意義可不斷被重置,所以非地方並不承載歷史,在非地方的人們也不具面孔,僅以信用卡或車票作為身分識別。持著車票當作認同的人們,在非地方中以個體為單位被處理,由此產生了孤獨。
巴黎地鐵的規模龐大、路線交錯複雜,交通網絡從市區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線與地鐵站的增長恰恰標誌著這個大都會區的擴張歷程。馬克.歐傑是個道地的巴黎人,巴黎地鐵在他生命中的各個階段從不缺席,彷彿「可用地鐵站名填寫履歷表」。他從兒時回憶說起,地鐵因他的個人記憶有著不同的意義,但路線和站名並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載著集體的身世和整個城市的歷史脈絡。他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鐵空間中進行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所有移動的乘客和短暫停留的流浪漢、扒手、小販等族群都是他觀察的對象。他以自身的觀察穿針引線,串起各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相關論述,闡明概念、提點思考。在這個快速擴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在進行孤獨的移動,因為孤獨,我們感受到群體,並在地鐵這樣的空間中和群體建立起似有若無的連結,或在交匯的移動中,與空間建立起不同以往的關係。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新穎論述。其許多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拋開遙遠、原始、嚴肅的人類學研究包袱,率先以這本書展開關於地鐵的人類學論述,開啟了「近在身邊」的人類學研究。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優美書寫傳統,帶有濃濃的文學氣息。在感性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相隔30年的巴黎地鐵經驗也變得輪廓鮮明。本書採取散步隨筆的形式,份量輕薄,接近小說的散文風格甚至被法國出版社歸為文學類。這也是馬克.歐傑第一本被引進台灣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深度挖掘的都市民族誌,也是一本流暢易讀的文學創作。
閱讀這本書,我們「非地方」的捷運經驗於是連結起30年前的巴黎,讓每天百萬人次的孤獨得以有文字描述、有一個理解的框架。我們與城市、身邊的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關聯,也找到幽微的線索:一張交疊著地理、記憶、孤獨與群體的移動地圖。
名人推薦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所副教授
胡晴舫 作家
鍾文音 作家
「城市日常生活的觀察家,最細緻的地鐵遊盪報告」──France Culture法國文化廣播電台
「原創觀點,深度挖掘,談論移動的經典」──法國亞馬遜網站
「他的散文寫作風格賦與地鐵觀察一種自由風格,充滿彈性的個人節奏,生動表達他在地鐵裡的親身體驗,更加再現地鐵裡人群來去無常的現象。深入地鐵的哲學思考,重新觸及現代社會隱藏的混亂不安。」──Liège大學文化報
我們都是食人族 豆瓣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s.
作者: 克勞德.李維-史陀 译者: 廖惠瑛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4 - 11
所謂複雜或先進的社會,與被誤稱為原始或古代的社會,
兩者之間的距離遠較人們所認為的小得多。
本書為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於一九八九年至二○○○年間,在義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所發表的十六篇專欄集結。與其他前作不同的是,李維-史陀以社會時事為出發點,探討當代議題、語言、文明演變及社會結構,相較《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神話學》等巨著,本書以報紙作為媒介的性質,使讀者更容易感受李維-史陀以神話結構進行社會剖析的特質,及其以古代和現代社會兩相對照呼應的銳利目光。
同時,本書的編排也呼應李維-史陀的論點,「古代社會能夠反應現代社會的特質,而近代社會也能說明古代(遠方照耀了近處,近處也能照亮遠方)」,書中以李維-史陀於一九五二年發表的〈被處決的耶誕老人〉為開篇,透過文化轉移、歷史結構及形象融合,分析耶誕老人的意義遠非孩童的天真幻想,並陳述人類學家難以客觀剖析身處時代的困窘,「在民族學家自己的社會中,並非總是能夠有此機會去觀察一個儀式、甚至是一種崇拜,如此微妙的發展。」
因此,以時事為本的十六篇報章隨筆,成為李維-史陀「遠方照耀了近處,近處也能照亮遠方」的實踐,我們可看到李維-史陀透過狂牛病、戴妃喪禮上史賓塞伯爵的演說、癌症起源、普桑畫作分析、割禮與人權爭議等主題,藉其結構思維,為讀者辨清當代社會。其中狂牛病及食人族同類相食的比照,更將視野拉至全球化之下,人類與食物、動物,甚至自然之間的關係。書中篇章,雖非刻意,但皆成為當代預言。
烹饪、菜肴与阶级 豆瓣 Goodreads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
作者: [英] 杰克·古迪 译者: 王荣欣 / 沈南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这是一本研究烹饪、菜肴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著作。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教授参考了前人的人类学成果,将西非的烹饪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提出了“为什么非洲不像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出现有分化的高级菜肴”的问题。他首先描述了西非的烹饪,接着考察了历史上主要欧亚社会(古埃及、罗马帝国、中古的中国到早期的现代欧洲)的烹饪行为;他把这些社会所出现的食物制作、食物消费方面的差异,与它们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联系在一起,揭示了食物背后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性质。作者在研究中尤其注重比较历史的维度和阶级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所有关注文化史和社会理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本书所呈现的论证将是饶有趣味的。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12年8月2日 已读
说实话有点无聊……第二章稍微好玩儿一点。据说这是“洁本”?
人类学 地铁 文化研究
美好生活 豆瓣
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
9.0 (31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译者: 赵丙祥 / 罗杨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2012年6月6日 已读
十分精致有趣。“这里就遇到了西方阶级差别的真正秘密……可以用五个非常丑恶的字总结……下等人难闻。”——乔治·奥威尔
人类学 瑞典 社会学
单身者舞会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姜志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布迪厄生前编写的最后一部民族社会学著作,2002年3月,在其逝世后一个月,本书于巴黎正式出版。全书由布迪厄的三篇论文构成,围绕法国农村中愈加普遍的长子单身现象,分别写作于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布迪厄指出,这三篇文章的汇集,清晰地反映了其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逻辑轨迹。从对贝亚恩农村社会的田野考察,到与结构主义方法的决裂,以及对于在一个统一的婚姻市场中的象征资本和习性的分析,本书给予了我们一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和洞察力,来看待职业、社会阶层和婚姻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对于一个小型社会的影响。舞会散场,单身者三三两两,逐渐离去。最终,布迪厄用一种小说家的眼光和敏锐,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法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危机和崩溃。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2010年9月6日 已读
啊,除了有点访谈的感觉,其他不像人类学哦。
人类学 食物
北方的纳努克 (1922)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维基数据
Nanook of the North
8.0 (105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弗拉哈迪 演员: Nanook(Allakariallak) / Nyla
其它标题: 북극의 나누크 / 極北の怪異
本片是享有“纪录片之父”声誉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摆拍和场景重现曾引起广泛争议,比如隐瞒纳努克平时用猎枪狩猎的事实,刻意表现因纽特人的传统鱼叉狩猎法;又比如为了拍摄冰屋内纳努克一家清早起身的场景,去掉一半冰屋采光等。   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于1989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记录册”。
人类动物园 豆瓣
作者: [英国] 德斯蒙德·莫里斯 译者: 刘文荣 文汇出版社 2002 - 11
《人类动物园》是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从动物学观点出发,对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人的行为作了考察。他认为,当今人类像监禁于动物园中的动物一样,被监禁于现代都市这个“动物园”里,由此产生了凶杀、自杀、吸毒、同性恋和滥交等一系列当今世界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