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跨越边界的社区 豆瓣 谷歌图书
9.3 (25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8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2017年7月4日 已读
呵呵,又翻到了自己手贱做注时出的错……但就文本来讲,相对来讲还是能活过时间的。
城市 文景 纽约 美国
纽约史 豆瓣
Histoire de New York
作者: [法] 弗朗索瓦·维耶 / François Weil 译者: 吴瑶 2016 - 7
传奇的“自由之港”、美国的门户、美洲大陆的银行、文化的拼盘,象征着超级大国的成功,又代表着撕扯她的各方力量——纽约,首先是资本主义之女。很早就成为贸易天堂的她,与码头、工坊、办公楼的同呼吸共命运,其活力使之成为伦敦的竞争对手,一同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哈德逊河岸的这座大都市不断改变着他的尺度。19世纪末,第一批摩天大楼在华尔街附近拔地而起,1900—1940年,城市居民人口翻了一番。小意大利、下东区的犹太街区、哈勒姆——纽约还是一座新的巴别塔、一个城的母城邦。她的现代性不只来自城市景观——有人觉得是仙国梦境,有人认为像但丁地狱;其现代性也建立在城市的战争与分歧,以及创新能力之上。这座信息之都发明了娱乐工业、百老汇的众多剧场和康尼岛的主题乐园。跻身于先锋潮头,她成为爵士乐和意识形态争论的胜地,迎接着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这些人的到来反过来加强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今天,作为全球文化中心和美国梦范本的纽约,继续吸引着新移民。“纽约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勒·柯布西耶曾写道,“这是一座正在发生中的城市”。
本书从荷兰人到达哈德孙河畔开展商业与殖民活动写起,一直写到“9•11”事件之后,描述了四个世纪里纽约从荷兰贸易线路的中转站、英国殖民港口,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对纽约经济、政治、人口、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结构、多元文化等做了全景式描述。全书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纽约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大城市,成为流行文化的中心和一个拥有众多移民的多元化城市——一个“大熔炉”“万花筒”的过程。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豆瓣
作者: [美]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Chudacoff) / [美]朱迪丝•史密斯(Judith E. Smith) 译者: 熊茜超 / 郭旻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1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
● 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
● 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The City Out My Window 豆瓣
作者: Matteo Pericoli Simon & Schuster 2009 - 11
From Matteo Pericoli, the celebrated author of Manhattan Unfurled , comes a unique collection of illustrated cityscapes. In these intimate drawings of window views, Pericoli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city by showing us what New Yorkers see when they look out their windows. The City Out My Window shows us a series of private New Yorks, as seen by Tom Wolfe, Tony Kushner, Nora Ephron, Stephen Colbert, Richard Meier, Oliver Sacks, Mario Batali, David Byrne, and other artists, writers, and thinkers who help make the city what it is. The book includes their comments on what they see out their window and is introduced by Pulitzer Prize-winning architecture critic Paul Goldberger.
民国北京城 豆瓣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8.8 (5 个评分) 作者: 董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今天对老北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历史商业化的产物。北京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也是各类人群的生存社会。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北京城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
——唐晓峰
《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传统的回收”这一概念的独到应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它对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物质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视点。
——张鹂
广州鲁迅 豆瓣
作者: 朱崇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着眼于鲁迅担任正教授时期的广州阶段,着力考察以广州为中心的鲁迅存在。为此,虽然考察广州鲁迅的立体与多元,但在许多论题上同时也会追溯到北京和厦门时期,旁及上海时期,互相连缀、比照彰显。本书在论述中立足于坚实的各种资料,但同时也活用了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首先考察1927年广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呈现出鲁迅自身的转型特征。
整体而言,本书主要考察鲁迅先生在1927年广州场域中的转换作用、角色和自我的嬗变。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作为写作人;2革命者;3教授/教务长;4中年男人。
建筑与都市053(a+u 中文版):纽约的城市创新 豆瓣
Urban Innovation, New York
译者: 陈贺昌 / 杨旸 2014 - 3
2002 年起,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执政的12 年间,纽约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长推行“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并制定了长远的综合规划PlaNYC,以应对2030 年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如100 万的人口增长、老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气候的变化等。虽然其强大的城市政策既 有优点也有缺点,但纽约的众多市民都对纽约市近年 来的变化都持以肯定的态度。
曼哈顿周围长期被忽视的地块、滨海地区、废弃的城市基础设施过去都曾是现代化的体现,如今地块用途重新划分后则被改造为公园和步道。在曼哈顿下城,建筑法规的改变使适合年轻人的小户型公寓成为可能。在曼哈顿维尔,哥伦比亚大学正在规划地上层向公众开放的新校园。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创造为多样化的人群提供了各种场所。《纽约时报》提供的“重塑纽约”(8~10 页)生动地描绘了12 年来纽约不同地区新建设施与人口变动带来的变化。纽约各区域的变化将使城市结构得以扩张,并更具灵活性。这种具有可塑性的城市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而是通过公众参与增强其魅力。如今纽约已经有很多市民自发运营城市的运动。如自愿者运营的高线公园、哈莱姆区的非盈利私立中学等。与此同时,现代城市的变化在世界各地都在发生。
本期我们把这种关于城市定义的政策叫做城市创新,书中收录了城市创新所带来的纽约最新景观。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豆瓣
作者: 宋·孟元老 译者: 伊永文 笺注 中华书局 2006 - 8
《东京梦华录笺注(套装全2册)(竖排繁体)》主要讲述了:东京梦华录问世于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从其书自序得知,作者为孟元老,但生平不详。清时,开封老儒常茂俫提出孟元老即为主持修筑艮狱的户部侍郎孟揆。此说曾被邓之诚先生认为读书不足而予批评。一九八O年,孔宪易先生沿(龙衣)常茂俫之思路,考据孟元老为北宋末年供职于开封凌的孟钺。孔氏证据揣测成分较多,成立较难。余以为不必坐孟元老为孟钺,疑元老取宋人常见名字为托名,其人或为孟姓贵胄子弟,或为浪迹京城出上入下书会先生,记録风士,以使人追忆故都之乐为要,遂锓木以度之。
东京梦华录问世不久,南宋的许多学者就模仿其体列,续作此类著作,如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自此以后,元有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费着刿华纪廲谱、刘一清钱塘遗事。
寻访鲁迅在上海的足迹 豆瓣
作者: 周国伟 / 柳尚彭 2003 - 7
《寻访鲁迅在上海的足迹》主要内容:鲁迅是伟大的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是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亮点,每年有国际友人前来旅游、观光或进行文化交流。因此《寻访鲁迅在上海的足迹》,不仅可供鲁迅研究者鲁迅生平、理想的工具书,而且更可供读者,特别是教师、学生阅读鲁迅著作和了解鲁迅生平的辅助材料。对于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的上海,《寻访鲁迅在上海的足迹》也可用作为对外介绍、宣传、供国内外人士旅游观光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参考用书。
New York, Line by Line 豆瓣
作者: Robinson Universe 2009 - 10
In the early ’60s, Robinson, a German illustrator, visited New York and documented his trip in his signature style, the self-described "X-ray view," in which he depicts important buildings simultaneously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instead of showing exactly what was already visible in photographs). Today, with such programs available as Freehand and Illustrator, Robinson is considered a graphics pioneer. From a Greenwich Village restaurant to Chinatown’s Mott Street; from a Museum of Modern Art exhibit to takeoffs and landings at Kennedy Airport; and from the Rockefeller Center ice rink to Times Square, New Yorkers and tourists alike will savor Robinson’s beautiful and meticulous re-creations. The book also includes updated urban facts.
武汉民间歌谣 豆瓣
作者: 朱建颂辑注 2011 - 11
本书收录了448首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民歌、儿歌、谚语、打油诗、三句半等,这些民间歌谣反映了历史上武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欲望都市 豆瓣
作者: 裴谕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6
本书从世纪交替之际一群“私人生活”美女作家在文化与传媒界引起的骚动谈起,实地深度访谈上海四十多位同样生于七十年代但职业与生存状态各异的女性,以长达五年的跨度追踪见证了她们在恋爱、婚姻、性伴侣选择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视角之上,本书借鉴性社会学家Plummer“后现代社会的亲密麻烦”的概念,深入考察了女性在情欲选择中对自我形象、两性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All the Buildings in New York 豆瓣
作者: James Gulliver Hancock Universe 2013 - 4
A charmingly illustrated journey through New York City, neighborhood by neighborhood. All the Buildings in New York is a love letter to New York City, told through James Gulliver Hancock’s unique and charming drawings of the city’s diverse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cityscape. His buildings are colorful and chock full of fun and offbeat details, and this book is full of new discoveries as well as old chestnuts for anyone who loves the Big Apple. Organized by neighborhoods, the book features iconic New York buildings, such a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Rockefeller Center, and Flatiron Building, as well as the everyday buildings that make up New York City—the boutique shops in SoHo, timeless brownstones in Brooklyn, and rows of busy markets in Chinatown. New Yorkers and tourists alike will savor this one-of-a-kind volume that uniquely celebrates the energy and spirit of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2013年7月17日 已读
感谢@DylenNewman 赠书!副标题“that I've drawn so far”……然后我想找出所有将这些建筑纳入取景框的电影!
城市 纽约 美国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华霞虹 / 乔争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 1
邬达克,从一名逃亡的战俘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建筑明星,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慕尔堂、吴同文住宅等经典作品的设计师,今日上海100多栋单体建筑共同的“洋爸爸”。
这本《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是27个邬达克建筑旅行指南,里面有:100张邬达克建筑照片、草图和平面图,53个邬达克建筑名录等内容。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由华霞虹和乔争月等其他学者合著。
2013年6月20日 已读
开本小得可以随身带,上海主题游指南!
上海 城市 建筑
圣彼得堡文学地图 豆瓣
Bloom's Literary Places ST.Petersburg
作者: 布拉德利·伍德沃斯 / 康斯坦斯·理查兹 译者: 李巧慧 / 王志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 7
由布拉德利·伍德沃斯和康斯坦斯·理查兹编著的《圣彼得堡文学地图
》为《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之一。白夜的独特让人叹服,“北方威尼斯”
的美誉让人惊异,彼得大帝造城的奇迹让人敬仰。所有这一切都激荡着彼得
堡人的精神,滋养着无数作家的灵魂。作为文学名城的彼得堡永远散发着灿
烂的光芒:这里有普希金不朽的传奇、果戈理奇妙的怪异、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灵的深刻和诗人们逼人的灵气。《圣彼得堡文学地图》图文并茂、通俗易
懂,追溯城市和文学的发展史,探讨环境和作家的关联,展示了彼得堡迷人
的文化景观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lle de I'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
7.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谢和耐 译者: 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