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政法笔记 豆瓣 Goodrea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1
冯象在序言中曾提到他写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就是不满所谓的普法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普法”?我的理解就是通过言说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从这个角度看学者的言说,其实和司法过程极其相似。法学家写的案子,和法官写的判决书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法治”,是西法东渐和“法治本土资源”变迁的经验环节。鉴于目前我们的法官多半写不好判决书,法学家撰文说案更显得尤其重要。
汉语语境下的“政法”二字,其实并不是“政治与法律”的缩写。因为汉语的构造承袭的是三纲五常的微言大义,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像两位领导出场,表面是平列关系,其实多半是一种偏正结构。甚至于有着语义上的越俎代庖。钱钟书《管锥篇》中谈过这个问题,如“兄弟”指的是弟,而“祸福”说的也多半是祸。钱先生说这种词义结构的特征来自道家相对主义对国人的思维影响。这道理固然精辟,但我对这解读还是不满。“偏义”与其说和道家思维有关,不如说恰恰是和儒家礼教一丝不苟的“差序格局”合拍的。因为没有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就没有语法面前每个字平等的逻辑。
“政法”一词其实也带有偏义,而且来自古汉语的“本土资源”,并不是舶来词。现代法治西学东来,在细微技术上今天已几乎看不到一丝中华法学的遗迹。但奇怪的是今天我们谈到法律领域,笼罩全局的仍然是这个老妪般的“政法”二字。
冯象近年来的专栏写作,也和上述“政法”一词的语义变迁趋势相吻合,就是所讨论的主题和作者的基本理念从形而下的、被意识形态空洞化的“政法”概念,开始向着形而上的政法之道转变,最后凸现为一种清晰的宪法或宪政的视野。冯象这一走势大概从写〈它没宪法〉开始,尽管此文的观念老实说仍然相当模糊,但这一走势越到晚近越清楚了。尤其冯先生的专业是知识产权,但他却往往从对版权、商标权的纠纷中看出权属问题的“宪法化”趋势。如《修宪与戏仿》一文,从一篇小说戏仿《沙家浜》引发的案子,分析到版权权益与“戏仿”者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说产权问题不能只在商法或私法的领域中解决,而最终必将诉之宪法或宪法的司法化。这个故事和苏力讲过的“邱氏鼠药”的案子何其相似。我以前有一个看法,就是研讨宪法有两途,一种是从部门法往上走,一种是从政治学往下走。冯文属于前者,尽管他由于文体限制和过于借重文学笔法带来的自缚(这算冯象一个不太严重的弱点,所以我才说《万象》上那些风情文字是更纯粹的冯象文章),分析上不免大而化之。但其义理...[更多内容]
来去自由 豆瓣
作者: 连岳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6
编辑推荐:二000至二00二年的多数时间里,生于七十年代的双子座作家连岳在《南方周末》的不同版面开设了如下专栏:“冥想”,“数字神经”,“自以为是”,“连城诀”,“在巴黎”,“如是我闻”,“我是鸡汤”。这些专栏文章以清新、生动的语言,展示七十年代人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双重追求与提升,充分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非凡的才华。该书这些文章的精选合集。来去自由——人文主义新体验。
原来你非不快乐 豆瓣
6.7 (89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这本书是林夕在2007年至2008年间写作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作品专集,围绕“快乐/不快乐”的主题,内容涉及心境、工作、时事、社会民生、生命等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面“不快乐”,将苦痛解剖,从而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以安稳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质。文字上承袭林夕词作一向的精致风格,蕴涵与晓畅兼备,殊值品味。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其它标题: 闪开, 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国最后一个纯真年代。这本书是对这一纯真年代的终极回忆。
作者老六是生于1968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这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其实,何止“六八式”,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痛苦都是一样的,他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念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青春在什么时代度过,那就是他最好的年代,所以,翻开本书的人,不是被记忆虐待得同声一叹,便是温暖到会心一笑: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多少人害怕变老,多少人正在变老,多少人已经老了。当一切都已经地覆天翻,精神麻木的现代悲剧大幕拉开之时,多说一句都是多余:
闪开,让我们开始集体回忆。
2009年1月8日 已读
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
散文 读库
读书这么好的事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为书倾倒”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书中配有二十二幅世界经典藏书票,更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我能否相信自己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明天出版社 2007 - 3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集》收入余华的二十三篇阅读和音乐随笔,他从读者和听者的角度对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
白天遇见黑暗 豆瓣
作者: 夏榆 2006 - 4
作者曾经长时间地处于黑暗之中,那时他十九岁,终日穿着铠甲般的工装,和面孔如石头般坚硬的矿工穿行在一座烟尘弥漫的矿井下。他生活其中的矿区,是梵高作为传教士试图以基督的力量救赎的地方,也是作家劳伦斯和摇滚乐手鲍勃·迪伦用一生的时间逃离的地方。正因为作者源自亲身经历的体会,才有了这么一本直击人心的描写矿工生活的作品。书中作者对底层生活和底层人群的描写细致入微,读来让人感到一种生活的真实感,体会到生命的自由与丰沛。
本书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一位优秀作者夏榆的散文随笔集。他曾经当过矿工,有过流浪生活的经历,现为某知名媒体的文化记者。全书共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均是描写源自亲身经历的矿工生活;第四部分描写他对底层生活和底层人群的观察。作者身上有一种鲜明的“底层意识”,带给他的文字一种坚实有力、直击人心的力量。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陈丹青音乐笔记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 3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