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BL進化論 [對談篇] 豆瓣
BL進化論[対話篇] ボーイズラブが生まれる場所
作者: [日] 溝口彰子 / [日] 中村明日美子 译者: 呂郁青 台灣東販 2020 - 1
日本首席BL研究家,繼《BL進化論》後,耗費兩年心力的全新力作!
2000年代的「進化型BL」到底是什麼?
創作出令人著迷的BL作品,讓無數人感到興奮快樂的「創作者們」,都是如何構思出他們心目中的BL?
分析各種作品資料,搭配與創作者的訪談,徹底講解BL是如何從腐女們的妄想,進化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獨家收錄』
《無法觸碰的愛》《鳴鳥不飛》ヨネダコウ
《J的故事》《同級生》中村明日美子
《惠比壽名流紳士》《發情》岩本薰
《東京心中》トウテムポール
《魚住君》《妖琦庵系列》榎田尤利 ユウリ
《四代目‧大和辰之》《女王與裁縫師》スカーレット・ベリ子
《38度線》《波本酒與蜂蜜吐司》石原理
《黎明時的藍調》羽生山へび子
《墮落王子》C. S. 帕卡特
《昨日的美食》吉永史
『特別收錄』
千葉雅也/BOYSLAB/三浦紫苑
本書特色
☆由線條細膩獨特的中村明日美子老師繪製「相守到老」雙封面插圖
☆特邀10位日本當代知名BL創作者進行靈魂深度的訪談
☆探索當紅BL作品的幕後創作花絮!
筑就我们的国家 豆瓣
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作者: 理查德·罗蒂 译者: 黄宗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精装再版
罗蒂追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老左派的思想成就,评点60年代至今文化左派的功过得失,他指出,为了“筑就我们的国家”,追求美国的建国理想,知识分子应做出更为脚踏实地的努力。
China with a Cut 豆瓣
作者: Jeroen de Kloet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During the 1990s illegally imported compact discs, known as dakou CDs, flooded into China, opening up the music world to Chinese youth and inspiring them to experiment with new sounds and new lifestyles. Quickly, dakou became the label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 vibrant generation no longer tied to the Maoist past. Based on fifteen years of fieldwork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Hong Kong, China with a Cut surveys the music that emerged in 1990s China and makes a case for its involvement in the rise of China as a cultural and economic global power.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豆瓣
Un ethnologue dans le métro
作者: 馬克·歐杰(Marc Augé) 译者: 周伶芝 / 郭亮廷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4 - 9
地鐵路線彷彿攤開的手掌,每一條相互錯綜交疊的折痕分別代表了家庭線、工作線、感情線,這些關於地鐵的個人回憶交織出一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擁有不同掌紋的每位乘客彼此互不交集,僅以模糊的面目,孤獨地朝向不同方向移動……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移動,在到達下一個地點的路徑之間,時常短暫停留在車站月台、機場大廳。當人們身處這種空間時,需要倚賴各種符號指示以完成在該空間的目的;當那些指示被替換,該空間對人們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馬克.歐傑稱這種性質浮動的過渡性空間為「非地方」(non-lieu)。非地方的意義可不斷被重置,所以非地方並不承載歷史,在非地方的人們也不具面孔,僅以信用卡或車票作為身分識別。持著車票當作認同的人們,在非地方中以個體為單位被處理,由此產生了孤獨。
巴黎地鐵的規模龐大、路線交錯複雜,交通網絡從市區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線與地鐵站的增長恰恰標誌著這個大都會區的擴張歷程。馬克.歐傑是個道地的巴黎人,巴黎地鐵在他生命中的各個階段從不缺席,彷彿「可用地鐵站名填寫履歷表」。他從兒時回憶說起,地鐵因他的個人記憶有著不同的意義,但路線和站名並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載著集體的身世和整個城市的歷史脈絡。他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鐵空間中進行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所有移動的乘客和短暫停留的流浪漢、扒手、小販等族群都是他觀察的對象。他以自身的觀察穿針引線,串起各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相關論述,闡明概念、提點思考。在這個快速擴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在進行孤獨的移動,因為孤獨,我們感受到群體,並在地鐵這樣的空間中和群體建立起似有若無的連結,或在交匯的移動中,與空間建立起不同以往的關係。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新穎論述。其許多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拋開遙遠、原始、嚴肅的人類學研究包袱,率先以這本書展開關於地鐵的人類學論述,開啟了「近在身邊」的人類學研究。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優美書寫傳統,帶有濃濃的文學氣息。在感性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相隔30年的巴黎地鐵經驗也變得輪廓鮮明。本書採取散步隨筆的形式,份量輕薄,接近小說的散文風格甚至被法國出版社歸為文學類。這也是馬克.歐傑第一本被引進台灣的著作,它不只是一本深度挖掘的都市民族誌,也是一本流暢易讀的文學創作。
閱讀這本書,我們「非地方」的捷運經驗於是連結起30年前的巴黎,讓每天百萬人次的孤獨得以有文字描述、有一個理解的框架。我們與城市、身邊的人、目的地(或出發地)的關聯,也找到幽微的線索:一張交疊著地理、記憶、孤獨與群體的移動地圖。
名人推薦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所副教授
胡晴舫 作家
鍾文音 作家
「城市日常生活的觀察家,最細緻的地鐵遊盪報告」──France Culture法國文化廣播電台
「原創觀點,深度挖掘,談論移動的經典」──法國亞馬遜網站
「他的散文寫作風格賦與地鐵觀察一種自由風格,充滿彈性的個人節奏,生動表達他在地鐵裡的親身體驗,更加再現地鐵裡人群來去無常的現象。深入地鐵的哲學思考,重新觸及現代社會隱藏的混亂不安。」──Liège大學文化報
理论入门 豆瓣 谷歌图书
9.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巴里 译者: 杨建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理论入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初涉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学生而言,该书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各种方法、各方大家、各类技术术语,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在《理论入门》中被解说地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许多理论类书籍对于所介绍的理论和理论家都有预设立场,与此不同的是,《理论入门》仅仅提供基础的原理,而让读者自己发展观点。 此次修订版包含了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并新增了两个全新的章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自由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同性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批评、文体学、叙事学和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蒙面骑士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刘健芝 / 戴锦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6
副司令马科斯,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运动——萨帕塔运动的领袖,人称 “格瓦拉第二”。
本书是由马科斯的公报、信函集结而成,是全球“第一场后现代革命” 的重要记录。其行文具有极为典型的后现代文体,睿智和幽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萨拉马戈都盛赞马科斯的文字。本书特别选编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马科斯的对话录,以及萨拉马戈的文章及刊登在欧美重要报刊上的专论。
这位为传媒称为“墨西哥佐罗”的传奇人物,蒙面,持枪、烟斗从不离口、运筹帷幄、口若悬河,下笔如有神助。从1994年至今,他始终被视作具有超凡魅力的全球另类偶像。书中收入100多幅珍贵图片,均为首度于中文世界亮相。
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主持翻译全书并长篇序言。
2014年4月14日 已读
怎么讲呢,第一次见到如此败坏内容的版式和装帧。内容本身是极好的。
文化研究 文景 新闻
新文化史 豆瓣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作者: 【美】林·亨特 主编 译者: 姜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豆瓣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特斯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本书分六章:界限、特性/身份/认同、怀旧/恋乡、技术、责任、他人,将文学、历史、哲学融合到一起,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的生活、时间、意义及其全球影响。
Gay New York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Chauncey Basic Books 1995 - 5 其它标题: Gay New York: Gender, Urban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Gay Male World 1890-1940
Through the diaries of gay men and other primary material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gay society thrived in the open in pre-World War II New York long before the current prominence of homosexuality. National ad/promo.
恋恋红尘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本书是对中国城市生活的研究,主要内容有: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桃花扇底送南朝――断裂的逸乐、冒辟疆与水绘园中的遗民世界、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礼教世界外的嘉年华会、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1880年代至1930年代等。
漫长的革命 豆瓣
The Long Revolu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英]雷蒙德·威廉斯 译者: 倪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雷蒙德·威廉斯在本书中考察了近代英国的教育、识字(图书、新闻报刊)、“标准英语”的发展,英语作家、戏剧的社会历史进程,20世纪英国小说的形成。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上,他发现一种文化的变革正在发生,并且与之前英国曾经经历过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重要。正是以他的英国文化史研究为依据,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在长时段内存在着一种文化革命的理论。
2012年12月28日 想读 这封面也太文艺了吧
文化研究
时代精神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译者: 陈一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一本探讨现代娱乐和文化工业的学术经典。
•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生活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领域:娱乐、艺术、休闲。现代人为什么崇拜影星、歌星、运动员?现代人为什么不听歌剧不懂现代派绘画但却敬畏这些东西?现代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度假和旅游?
•作者认为现代人的这些精神生活,其实和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关联。
•这种关联就是,从近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是通过巨大的文化工业和资本运作,转化成现代生活的,是大工业和大资本把近代人变成了现代人。这就解释了现代娱乐的产生,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产生。
•该书是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这一宏大主题进行研究的经典。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12年8月2日 已读
说实话有点无聊……第二章稍微好玩儿一点。据说这是“洁本”?
人类学 地铁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与大众文化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约翰·多克尔(John Docker) 译者: 王敬慧 / 王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本书介绍了现代主义的历史,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的区别,以及关于它们的讨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学术讨论。本书考察了分别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多数与左派联盟--对流行文化的态度,是一部关于流行文化的性质的翔实而又充满思想性的著作。
2012年5月27日 已读
吐槽之作,可惜不够有力。文献综述倒是不错。
文化研究 系图
声音与愤怒 豆瓣 谷歌图书
7.3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2012年5月25日 已读
在这么XX的一天读了这么难看的一本书,不能再幽怨更多啊……
地铁 文化研究 音乐
视觉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顾铮 / 罗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都被纳入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中,各种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视觉文化”似乎演变成为一个纷繁、杂乱的概念。在本书的序言中,编者罗岗就“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将其与通常所说的“视觉艺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这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也同样能够见到经典,只是图像经典在这时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由此,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就是意味着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不仅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体性的社会结构。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视觉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领域的契机,《视觉文化读本》则是展现了各种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无疑,不论是本雅明时代所强调的摄影技术,还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都是“视觉文化”赖以发展的技术平台。伴随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兴盛,“虚拟空间”介入现实空间,“视觉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它还意味着主体将更紧张更有效地去看、听和感知生活世界。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书中“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视觉文化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空在技术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现代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视觉文化读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对这一趋势做出各自的回应,通过“视觉文化”之眼,来“观视”这个世界,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配合着本书的书名与内容,《视觉文化读本》中配有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极具视觉震撼性的“视觉作品”,包括广告、摄影、电影、绘画,使得《视觉文化读本》“好看”的书,也使它们具有了被读者直接阐释的可能性。
2012年5月3日 已读
名篇名家。代序《视觉文化·历史记忆·中国经验》罗岗与李欧梵对谈很有趣。
摄影 文化研究 系图 视觉
世纪末的维也纳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卡尔·休斯克 译者: 李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5
该书不仅对早期现代主义在政治环境下的诸多方面做了精彩的探索,更体现出最具才干与雄心的巨匠研究思想史这门学科所用的方法,同时面对现代主义有关历史早已过时的轻蔑所指,对史学自身做出了有力维护。——David A. Hollinger,《史书俱乐部评论》
七个单独的专题,均可分别阅读……然而各专题构思之巧妙、结合之完备,如若依次读来,又会折服于本书的浑然一体以及有力论证。——Gordon A.Craig,《新共和》
一部有关现代思想史上重要一章的深刻著述。——H.R.Trevor-Roper,《纽约时报书评》头版
对社会历史学和政治历史学专家,以及关注艺术的人们,此书具有无可衡量的价值。——John Willett,《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在归纳汇总与学术研究上均属原创的著作,实在引人入胜。——《新闻周刊》
本书作者运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析论19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验,研究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建筑、画作、音乐中所透露的感伤与期望。作者发现,19世纪末的维也纳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同构型,反映在政治上,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秩序;在文化上,则是反对资产阶级庸俗的文化。作者试图把握这些转变过程中所透露出的 “历史趋势”。
普通人与媒介 豆瓣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Media
作者: [澳]格雷姆·特纳 译者: 许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旨在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民众化转向”这一思想,我们既可用它来建构名人,更重要的是,还可用它来理解媒体与文化之间出现的一个新的关系领域。媒体,特别是电视,已经开发出建构身份的新能力,这些能力正在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只是生产“老大哥”。实际上,我想论证,由于媒体越来越直接参与建构文化认同并以此为其主要活动领域之一,媒介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正如我在别处所言(Turner,2006),一旦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中间人,或者也可能是一个广播员,它当下的功能就更接近于一种身份的译者甚至作者。
格雷姆·特纳以一种不偏不倚而又异常理性的方式,评估了民众化转向在文化研究中的长处和弱点。
——吉姆·麦圭根(Jim NIcGuigan),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系文化分析教授
特纳的著作,严格考察了电视研究中或许最重要的争论:媒介与出现在媒介上并消费媒介的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特纳选取大量国际事例,对诸如新媒体、社区广播和真人电视等进行了各种思想探索,以说明所有不同形式的媒介都可置于普通人的标题下加以理解。这部著作构思巧妙,文笔动人,凭借特纳在这一领域里的广泛研究,展示出对普通人与媒介的思考,如何为全球化、媒介工业、参与、表征、文化政治与技术等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洞见。
——布霄特·米尔斯(Brett Mills),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影视研究讲师
格雷姆·特纳为当下新媒体景观的启蒙潜力之争,提供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斡旋调停。尽管 “权力属于人民”可能成为博客、Web2.0互动及真人电视时代的集会口号,但是特纳却谨慎地反对将“民众化”与民主制混为一谈。他精巧地分析了媒介工业如何通过促销个人主义和“普通”而获利,迫使我们重温权力、身份与社区等根本性问题。本书应成为徜徉于媒介文化研究变动之域的学生和学者们的必读之物。
——塞拉·蒂尼奇(Serra Tinic),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理论与文化副教授
格雷姆·特纳是媒介文化研究领域最有意思、最有思想的写作者之一。本书思想敏锐,见解重要。从认识到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多的普通人见诸媒介开始,特纳进一步探求,对普通人、媒介及媒介与文化分析来说,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部精彩之作,值得所有认真研习当代媒介与文化的人所阅读。
——约翰·斯道霄(John Storey),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心的變異 豆瓣
作者: 劉紀蕙 城邦(麥田)
這本書提出的問題是:在中國與台灣早期現代化過程中,「心」如何被層層繁複的語言所構築模塑,而導引組織其慾望路徑?「心」為何脫離其活潑狀態,發生變異,並且僵化固著於某一特定對象,例如國家?甚至因此而激動、昂揚、悲壯,或是嫌惡他者而義憤填膺、亟欲除之而後快,或是因國家之蔽痼而承受「心之創傷」?
本書以台灣當代前衛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作為思考的起點,並且隨之回到中國與台灣現代化過程中情感激動的創傷時刻,探究這些歷史節點的主體位置。無論是二○年代創造社嚮往革命流血的開刀論述,郭沫若昂揚激越的時代憧憬,葉靈鳳插畫中黑白對比分明而精密準確的嚴峻線條,或是三0年代左翼與右翼電影所共同浮現的對於群性與國家的熱切擁抱,對於新秩序的渴求,對於革命心法的追隨,或是四○年代台灣青年對於殘缺匱乏與淨化完整的身體想像,對於精神醇化與躍升的熱情,以及中國與台灣都出現的廓清內心淫邪污穢、滅私奉公、洗滌自身夷狄之心的說法,這些「心」的路徑都透露出了特別的身體經驗與主體位置──一種法西斯式的熱情,一種渴求群體與國家形式的迫切。本書所進行的工作便是探討此現代化過程中被語言所構築的「心」之狀態與精神結構如何呈顯於各種文本與論述之內,以及此「心」所造就的倫理主體為何會朝向以國家與群體為依歸的絕對命令而推進。
陳界仁說:「傷口闇黑的深淵」是個讓我們「穿過的裂縫」,穿過裂縫而「棄」。我們是否能夠將文本視為傷口,視為「痛」之經驗本身?我們能夠隨著文字中充滿傷口的極限身體望見什麼存有狀態?我們能否「棄絕」自身的固著身份與意識,而面對恐懼與排除的真相,被拒斥的「他者」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