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科学作为天职 豆瓣
9.6 (27 个评分) 作者: 李猛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8
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篇演讲,韦伯研究者李猛以“我们时代的命运” 为核心关切,编选了这本与韦伯对话的文集:不仅全新精译了演讲全文,收录了六篇韦伯同时代人对此篇演讲的批评与回应;还组织国内学人如渠敬东、应星和田耕等为文诠释韦伯当年的思考,直面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学术体制化与专业化困局,借助经典的力量来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为学术研究寻找信仰和职业的基础。
2021年8月9日 已读
补标。Wissenschaft,“科学”,而非“学术”。
李康 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17年8月19日 已读
很难想象任何一位认真读过这本书的老师会把它当成入门书推荐给大一学生,就连看似直白的第一章和附论其实也需要有对书皮学的相当掌握,否则根本抓不住。毕业四年多,其实也不太能看懂,但还是频频折角。读完只是第一步,真正要做的是回应、实践它的呼召。至于出版方在明知是公版书的情况下,却依然只给译者稿费(而不是版税)且买!断!译!稿!权!利!的行径,真是令人不齿。
李康 社会学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豆瓣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特斯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本书分六章:界限、特性/身份/认同、怀旧/恋乡、技术、责任、他人,将文学、历史、哲学融合到一起,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的生活、时间、意义及其全球影响。
社会性自我 豆瓣 谷歌图书
Social Selves: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ety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伯基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包括了西方有关个体自我的一些观念、社会个体性的观念、自我的文化形成与历史形成、莱恩论分裂的自我与分裂的身体、作为认同与展演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饱和与饱和自我等内容。
2013年5月30日 已读
拖了好久。对第三、七章很有感触。
李康 社会学
教育思想的演进 豆瓣 Goodreads
L'E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教育思想的演进》根据涂尔干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整理而成,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它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把教育观念的演进与思想体系史融通起来,也与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环环相扣,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
本书考察了法国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并集中刻画和分析了几组历史个案。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被史学界公认为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对后来法国“年鉴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影响。本书为涂尔干的重要著作之一,不仅在社会学,而且在史学、教育学、观念史、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第一个中文译本,并且译文出色,必将为广大学者所重视。
2012年12月24日 已读
用任何一段心灵鸡汤式的摘抄作为简评都对不起这本如推理小说般引人入胜的著作。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才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理论与经验紧密扣合,不得不服!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不输于阅读本土作品的完美体验。
文景 李康 涂尔干 社会学
实践与反思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乐.布迪厄 /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1
本书很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的理论产品的“消费者”困惑不解,也会令那些急于寻觅布迪厄著作的一个公式化的简译本——一本“布迪厄基本思想手册”——的读者失望。本书既不是入门指南,也不是一次建构理论的尝试。本书阐明那些支撑布迪厄的科学实践的原则,向读者提供理解布迪厄科学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的钥匙;第二部分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学研讨斑的成就;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2012年9月14日 已读
暑假不看完我誓不为人!【开学前顺利搞定!啊,竟然正好是第400本!前半部分看得很痛苦,第二部分第五节开始才逐渐对读者友好起来。华康德,你真是太啰嗦了==
K 布迪厄 李康 社会学
后社会史初探 豆瓣
Postsocial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西] 米格尔·卡布雷拉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上次翻开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彩虹联盟哈哈哈哈哈哈!上次都没发现这个笑点也!核心问题,不是经济状况与阶级出现的关系,因为它们的确有关,核心是为何在类似的社会经济条将下,只有此时以此种方式出现“阶级”。实在-话语-意识三元论代替了实在-意识二元论。主体、意义、事实、客体、物质、述行与述愿是神马嘛?!第二章最难……
历史 李康 社会学
身体五态 豆瓣
Five Bodies: Re-figuring Relationships
作者: [加] 约翰·奥尼尔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体的五种形态,认为身体是一种拟人化制度,它们表达/关联着一套宇宙论体系,一种政治态身体,一个共餐性社会,一种生产/消费经济/系统,以及人体设计与器官移植方面的生物技术前沿,有助于现代人对自身与社会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