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WKW 豆瓣 Goodreads
9.8 (9 个评分) 作者: Wong Kar Wai / John Powers Rizzoli 2016 - 4
The long-awaited retrospective from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ilm director celebrated for his visually lush and atmospheric films. Wong Kar Wai is known for his romantic and stylish films that explore—in saturated, cinematic scenes—themes of love, longing, and the burden of memory. His style reveals a fascination with mood and texture, and a sense of place figures prominently. In this volume, the first on his entire body of work, Wong Kar Wai and writer John Powers explore Wong's complete oeuvre in the locations of some of his most famous scenes.
The book is structured as six conversations between Powers and Wong (each in a different locale), including the restaurant where he shotIn the Mood for Love and the snack bar where he shot Chungking Express. Discussing each of Wong's eleven films—fromAs Tears Go By and Days of Being Wild to 2046 and The Grandmaster—the conversations also explore Wong's trademark themes of time, nostalgia, and beauty, and their roots in his personal life.
The first book by Wong Kar Wai, and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look at his oeuvre, this stunning, lavishly illustrated volume is as evocative as walking into one of Wong's lush films. With more than 250 photographs and film stills and an opening critical essay by Powers, this volume is poised to become the film book of the year.
Criterion Designs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14 - 11
The most exciting names in design and illustration today apply their talents to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films of all time. This volume gathers highlights from designs commissioned by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featuring covers, supplemental art, and never-before-seen sketches and concept art plus a gallery of every Criterion cover since the collection's first laserdisc in 1984. From avant-garde experiments to big-budget blockbusters, cult favorites to the towering classics of world cinema,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at film can be is on display in these striking images. Whether painstakingly faithful re-creations or bold re-imaginings, the stunningly diverse designs collected here offer new ways for cinephiles and design aficionados alike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s greatest filmmakers.
水之乡 豆瓣
作者: [英国]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译者: 郭国良 译林出版社 2009 - 10
金色的黄昏,在河边一架旧风车下,十五岁的汤姆和恋人玛丽互相偎依,啜饮着青春期的欢愉。
一天清晨,河里漂来伙伴弗雷迪的溺尸。此刻,他们深知自己正在被“真实的历史”吞噬。
许多年后,人到中年的历史教师汤姆人生陷入困境:妻子玛丽变成精神崩溃的窃婴者;他自己也将被学校辞退。为了找出人生何处出了差错,他开始追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命历程。
在他最后几堂历史课上,面对学生们对历史的质疑,他抛开宏大叙事的历史,讲起了自己活生生的个人史,讲述自己现下的危机是如何植根于他的¬¬青春期经历、他的家族史、芬斯区的沧桑乃至整个人类史,讲述一个人如何被时间攫住,成为历史的俘虏。
一代宗師 (限量典藏版) 豆瓣
作者: 王家衛 / 澤東電影公司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2013 - 1
兩岸三地獨家版本。
獨家訪問導演,全彩劇照,記錄武師、演員、美術編劇團隊對電影的詮釋,超過五十張全幅電影劇照的精緻編印。
王家衛說:「所謂絕招,就是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部電影,我們是盡了力,但是不是極致,我不敢說。但我願意這個是開了一個門,或者是起了一個頭。我希望有人繼續走下去,因為這條路太遠了。」本書不只想記錄一部電影、一場熱鬧,而是想用最精美深入的方式記錄導演走過的這條宗師之路。因為宗師之道說到底就是作人之道:活、學、做。
精選獨家劇照、獨家專訪、金獎設計師王志弘全本裝禎設計。
限量不再版。王家衛團隊真功夫演出,極致的美學、真誠的武學、華人電影製作的精湛演出,透過紙本印刷裝訂,再度重現。
「我感興趣已不僅僅是一個人、一條街,而是一個時代。」
----<一代宗師>導演王家衛
王家衛傾心十年代表作
八極、八卦、形意、詠春四大拳派,勾勒出民國風雲時代
百大宗師 x 民國武林 為了不倒下,人生的每一步選擇,都是功夫
超越功夫電影的規格,王家衛十年出一招,50張精選劇照、獨家絕讚專訪、金獎設計師王志弘全本承作的<一代宗師>典藏版,以終極印製技術帶領讀者透過紙本的視覺美學,發現一代宗師的奧義。
武學千年,勝負都是過眼雲煙。
所以我看的不是招,是意。
20世紀初始,封建帝國結束,民國方建立,國際覬覦中國,紛紛擾擾風起雲湧的時代,身懷絕技的傳統武人何去何從?為權力?為家國?為情愛?為一門技藝的傳承?誰才是宗師?誰才懂功夫?
《一代宗師》是華人國際大導王家衛最受期待的新作品,故事從民國年間展開(1911-1949),一路敘說到二十世紀的五零年代晚期,這個時間正逢中國內戰紛亂,王家衛想捕捉當時的武林面貌。主角葉問(梁朝偉飾)就是李小龍的師父,也是詠春拳的宗師,他與北方南渡的拳派宗師們捲入武林爭端,其中包括宮二(章子怡飾)。當時詠春、形意、八卦、八極為四大拳派,武林各拳派的遭逢交手成了對這群武人意志的試煉,考驗他們對時代、對政治、對個人武學價值的終極信仰為何。
整部影片籌劃超過十年,王家衛遍訪百位隱身華人社會各角落的宗師,經過三年十地的拍攝,
邀集電影巨星梁朝偉、章子怡、宋慧喬、張震、趙本山出演。袁和平、陳勳奇擔任武術美學指導,企圖打造不同的功夫電影。
《一代宗師》此書並非一般電影書,透過導演、武師演員對電影的文字想法和訪問,加上五十多張全幅電影劇照的精緻編印,我們想深化導演在<宗師之路>紀錄片所說的:有人說,所謂絕招,就是把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部電影,我們是盡了力,但是不是極致,我不敢說。但我願意這個是開了一個門,或者是起了一個頭。我希望有人繼續走下去,因為這條路太遠了。
本書不只想紀錄葉問一個人一門拳派的故事,而是想留下這條導演走過的宗師之路,因為武林宗師之道說到底就是作人之道:活、學、做。
在黑暗中醒来 豆瓣
AWAKE IN THE DARK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黄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罗杰·伊伯特将他惊人的能量、敏锐的判断、广博的知识、探索的眼光和尖锐的幽默感,都融入了他关于电影的评论文章中,它们是我们时代最具洞察力的影评文字。
伊伯特已经成为了权威。作为得过普利策奖的新闻工作者(他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影评人),他已成为杂志和报纸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为同类电视影评节目开创先河,至今已持续播出长达三十年;他的著作——不光是影评集,也包括那些论述更大电影议题的文章——如潺潺流水绵延不绝。
本书收入的那些散文充分说明,伊伯特是如今为普罗大众写作的影评人中最有思想的、从历史角度来说也最见多识广的一位。电影之所以吸引我们,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其纹理结构也同样重要,伊伯特毫不张扬的文笔正好符合这个道理。
所以,光是冲着伊伯特那些影评文章的力量,这本集子就值得一看,更何况它还有附加的价值:《在黑暗中醒来》记录了美国的电影历史和电影文化在多个层面上的各种变化。或许伊伯特自己都没能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上,他按时间顺序记录下的确实是电影制作、电影欣赏、电影评论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发展变化。于是,伊伯特的这些大作便成为了一份引人入胜的历史记录,记录下极具智慧的他如何面对当代电影的巨大变化。
《在黑暗中醒来》记录了一位重要影评人的感性时刻,也是对过去四十年中我们电影文化发展历史的宝贵记录。它一定会被放在你的书架上,和艾基、法伯以及极少数与他们旗鼓相当的名字一起。
色戒的世界 豆瓣
作者: 郑培凯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内容包括了导演、编剧、摄影的独家访谈以及梁朝伟、汤唯、王力宏等主角的精彩评说,两岸三地的文化名人如李欧梵、林奕华、马家辉、周黎明等人的深入评述更为《色•戒》的思想性、艺术性做了各方面的精彩解读,外加经典台词、《色•戒》大事记、几十幅彩色剧照,使本书成为了《色•戒》一片最权威、最完整的解读读物。
2010年9月25日 已读
电子书,似乎不全。
K 电影
小城之春 豆瓣
作者: 阿城 時報文化
曾經以藍風箏一片驚艷國際影壇的田壯壯,2000年一始與當代最受推崇的中國作家鍾阿城合作重拍費穆的《小城之春》,本片剛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這部牽涉婚外情與女性情慾的經典,當年是李天濟原著,鍾阿城將核心情節保留,並賦予其現代化的魅力,本書除了有鍾阿城的精采劇本,並收有享譽坎城的李屏賓攝影劇照、葉錦添的造型設計。還有名導演姜文採訪田壯壯全紀錄。可謂中國電影史上陣容最堅強的一次收錄,不容錯過。
2009年9月16日 已读
好书,可惜仍没看过电影
电影 阿城
最好的时光 豆瓣
8.6 (4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11
《最好的时光》是朱天文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之全面结集,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一方面,这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
太阳少年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苏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全景式解读。从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开始,从主题、风格、结构、剧本、视听方案、表演方式和演员选择与表演等构成一部优秀影片的各个元素逐一展开,对这部在90年代中期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影片展开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本书观点独到,分析专业,功力深厚。
本书将电影的技术主题与情感主题相结合来论述,文风质朴、文字锐利、充满激情,不仅让读者从技术层面了解电影的创作和欣赏、电影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更能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有如置身于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欣赏课堂。
西片碟中碟 豆瓣
作者: 周黎明 / 梁良 2004 - 5
自从梁良先生于1983年出版了中文世界第一部收集影片逾千部的电影指南之后,大型的权威电影工具书历20年来仍极为罕见。 《西片碟中碟》以国际权威电影指南为规范,以中文世界规模最大的拥有25000部影片资料支持的汉电影数据库为基础,萃集了3000余部最令人难忘的西方电影杰作,兼容票房大片和获奖名片,兼顾文艺片和娱乐片等种类,全面检点百余年来的经典和遗珠。
西片碟中碟 豆瓣
作者: 周黎明 / 杨一郎 2004 - 10
自从梁良先生于1983年出版了中文世界第一部收集影片逾千部的电影指南之后,大型的权威电影工具书历20年来仍极为罕见。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以国际权威电影指南为规范,以中文世界规模最大的拥有25000部影片资料支持的汉电影数据库为基础,萃集了3000余部最令人难忘的西方电影杰作,兼容票房大片和获奖名片,兼顾文艺片和娱乐片等种类,全面检点百余年来的经典和遗珠。
本书由大陆的西片评论名家周黎明和两岸三地资深影评家梁良共同主笔,发挥了他们犀利的个人见解,又融会西方权威影评人的公论和华人知名影评人的灼见。
本书兼备工具书的查阅功能、电影史的欣赏价值和影评集的可读性,是一本实用、耐用、好用的中文版IMDB。
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 豆瓣
作者: 王方 上海三联 2006 - 10
本书尽情思想着。思想是它的追求。这种思想不是高深莫测的理性体系,而是思想的灵动与跳跃,有时是思想火花的一闪一闪,但是散点成线,就构成全书的思想航标。比如,关于作者电影的个人风格,王方是这样概述的:这些十分个人化的影片,总是提出问题一向作者自己提问,也向观众提问,可是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只会引入更复杂,更矛盾的问题来。事实上,这也是电影作者们的乐趣所在。这个概述是精到的。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他们共同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从来不相信人性与人生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他们只是顽强地向人性隧道深处开掘着,不想给人们种种貌似真理的谬误。其实,个人的人性常常蕴涵着人类的人性。个人就是世界。 本书尽情描述着。王方愿意思想,但是不愿冥思苦想。她常常把理性思想的成果给予形象的命名后,就转到自己所喜欢的感性描述中去了。理性是收敛式的概括,需要性情的严肃和严谨。描述是挥洒性的抒写,可以让思想与个性飞且翔着。王方喜欢自由思想着与思想着并自由表述。这就形成了本书的写作风格或个性。她几乎把所有的兴趣放在“个人”和“个案”上面,不刻意把个别概括成一般,把个人概括成群体,把感性概括成理性。描述是片段式,用近可能的节俭笔墨描述每个导演的艺术个性与生活细节;描述是有意义的,在描述背后,她总是捎带出他们或她们的种种追求和这种种追求给予人们的启迪。描述是富有情感的。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熟悉和喜爱着笔下的这些导演与影片的,并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真诚敬意。对于那些探索者,无论是屡战屡胜或屡败屡战的,人们都应该保持这般敬意。随意甚至信口开河地评价艺术的成败和成败的艺术家,已经成为时下的时尚,成为批评者保持居高临下虚拟优越的扭曲心理。 可以说,这是一本有意味的书。它把大量在“作者电影”群落中活跃的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由此蕴涵的精神价值,逐一亮相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逐一检阅,构成了了解并理解他们或她们的思想与艺术的地图。同时,它也保存着作者自身丰富的思想见解与生动的个性书写。好的写作,应该成为作者思想与个性的亮相。这就成为本书的亮点,也成为好看好读的理由。
电影×音乐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罗展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8
《电影·音乐》是作者的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
这只是一部电影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钱德勒 译者: 黄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英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从影五十余年来,他以创意独到的技巧和对类型片的持续探求,为世界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影像体验;同时,也成为影史长青的真正传奇。作为希区柯克家族的私密好友,本书作者以访谈式的轻松和幽默,为我们讲述了这位电影大师的个性、家庭、电影和更多的幕后故事……
声色现场 豆瓣
作者: 苏七七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8
电影是一门关于光的艺术。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光是先在的,就如同大师们是天才。DV时代据说要取代胶片时代了,但大师们的作品不会消失。它们化蝶――化为影碟,飞到我们普通的人眼前。他们和它们都已成为“传奇”。
“流言”,说的大多是在商业院线看不到的中国电影。也就是说,听说的多,看到的少。我常常周六去现象工作室――或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为,看个国内导演拍的片子,每回老老实实为中国当代电影做个速记员,渐渐积了许多笔记,也认识了许多年轻的、做着电影梦的人。我传播流言,是想让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在多么热情、勤奋、艰苦地做事情。他们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已成为影像中国的一角,锐角。
书的第三部分,“私语”,有些是自言自语式的电影随笔,有些是我写给TT的信――在影像与人生之间,且以爱情的名义,絮言一此歌哭悲欢。
苏七七
导演功课 豆瓣
On Directing Film
7.6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马梅 译者: 曾伟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7
“电影馆”出版的本意而言,是为了拓出一个关于电影、电影史、电影作者、电影理论的对话场域,我想,这也是我对“中转”这一系列的期待。多元化的时代与独白的文化结构,间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悖谬之一。凭借电影,我们重返20世纪,尝试理解和探寻新世纪别样的世界与多元的表达,多种可 能的生活与多个维度的生命。
解读电影(上下) 豆瓣
作者: (美)布鲁斯・F・卡温 译者: 李显文 / 饶淑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
这部讲述作为艺术和手艺的电影的著作,配得上它雄心勃勃的标题。布鲁斯・F・卡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福克纳专家和电影史家,在本书中汇集了大量关于电影制作、电影美学和电影工业的有价值的资料,展示了电影的诸多面向,提炼出与电影制作和电影批评有关的最重要的概念和框架,并给予它们以严格的定义,同时,对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和导演作出丝丝入扣、条缕清晰的分析,专业而不失晓畅。 从一部电影的开始到完成,从《发条橙》到《劲舞》,从梅里爱到斯皮尔伯格,本书充满激情地沉思着电影之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西方电影史论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邵牧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方电影史论》为我国著名西方电影史研究专家、翻译家邵牧君先生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西方电影史书籍以国别史或编年体的撰写手法,注重从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规律入手,通过纵向时代划分和横向分类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融会贯通,言简意赅,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电影史发展脉络,从而避免了传统西方电影史书籍繁杂的知识灌输,有助于迅速了解电影史知识,掌握电影思潮特点和电影发展规律,从而为其他电影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西风马牛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迪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 9
原刊编者按:一位中国学者到瑞典隆德大学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经常听他的课的是四位洋学生,这“四大金刚”都在中国呆过,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焦裕禄说他是老贫农的儿子,他想继承人家的遗产吗?为什么孔繁森对司机说起自己老婆的时候,不说“我太太”,而说“你嫂子”?革命芭蕾舞剧让漂亮的大腿与野蛮的刀枪共舞,它在表现性与暴力的和谐吗?……在这些奇谈怪论的围攻下,中国学者孤军苦战,以口舌为刀枪,以脸皮为盾甲,使尽全身解数,时而节节败退,时而小有斩获……等待他的是凯旋还是败北?闭卷沉思,答案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