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蒂姆的维米尔 (2013) 豆瓣
Tim's Vermeer
8.6 (26 个评分) 导演: 特勒 演员: 大卫·霍克尼 / Tim Jenison
其它标题: Tim's Vermeer / 蒂姆的维梅尔
剧情简介
著名魔术师与揭秘组合潘恩&泰勒联手探究荷兰著名画家维梅尔,试图找出其画作得以捕捉完美光线后的原因。他们还请来发明家蒂姆·詹尼森利用光学仪器复制维梅尔的油画,完美重现名作风采。

蒂姆的维米尔 Tim's Vermeer 获奖情况
第64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2014)
纪录片最佳剪辑(提名) Patrick Sheffield
第19届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4)
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18届金卫星奖 (2014)
电影部门 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6年10月4日 看过
太佩服了,1800多天的时间,完美“伪造”《音乐课》。不知道《维梅尔的透镜》有没有中译了。
纪录片 美术
鲁迅的艺术世界 豆瓣
作者: 王锡荣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3
本书收集鲁迅先生的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徽标设计以及收藏的碑帖、版画、古钱币、邮品等380余件,充分地展示了鲁迅艺术世界的广博和艺术修养的深厚。其中有不少作品是首次面世。它填补了鲁学界对鲁迅艺术领域研究的空白,是一项创举。
美术史十议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作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豆瓣
8.3 (11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Arasse 译者: 何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6
编辑推荐
阿拉斯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今艺术批评走向的入门书。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敏锐的眼光的激励下,在如此深入浅出、激奋人心的文风的带动下,我们忍不住要进入游戏,自已来看,而且是快乐地看。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书集结的六篇文字,分析风格清新,重点均落在强调“看”的重要性上。这些分析也使我们对艺术史曾经研究过的作品和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的独到之处,即体现在艺术史家对历史的把握游刃有余:他能穿越几个世纪,看到当时的艺术家真正想要展示给我们的东西。  ——Jean-Philippe Uzel,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
===========================================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达尼埃尔·阿拉斯(Daniel Arasswz)透过六则虚构的小帮事,以描述性的语言,对绘画作品中所谓可见的事实进行质疑。从委拉斯凯兹(Velazquez)到提香(Titien),从勃鲁盖尔(Bruegel)到丁托列托(Tintoret),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一系列怎样“看”作品的视觉冒险中。书中所参考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展示绘画自身的力量。我们在为作品着迷的同进,却也懂得,绘画艺术想要昭示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我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当然,这种全然否定自然还别有深意。
达尼埃尔·阿拉斯是当今最为优秀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的文生动自由,语言妙趣横生,全书在轻松的氛围下探讨绘画艺术穿越世纪传达给我们的无尽知识和想象空间。
2013年11月26日 已读
大概可以改名为“你们什么也没看见”。黑人和体毛两篇非常有趣~
Y 美术
旷世杰作的秘密 (2003) 豆瓣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8.8 (10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Burke / Lucie Donahue 演员: Richard Cork / Douglas Druick
在美丽的画布与雕像的背后往往藏着许多故事,本片揭露了历史上最经典艺术作品背后的真相以及惊人的事实!"旷世杰作的秘密"详述了每一件杰作被受争议的旅程.从创作者到破坏杰作的人,是鉴赏家与热爱艺术人群不容错过的绝对经典.....
1、The Kiss 超现实主义-克林姆的“吻”
2、The Third of May 1808 哥雅-五月三日
3、The Great Wave 葛饰北斋-巨浪
4、Sculpture The Kiss
5、The Battle of San Romano-圣罗马诺的战役
6、The Art of Painting 维梅尔 绘画艺术
7、The Sunflowers 梵高-向日葵
8、The Scream 爱德华孟克-呐喊
9、The Rokeby Venus 镜子里的维纳斯
10、The Resurrection 复活
11、The Night Watch 伦勃朗-夜巡
12、The Last Supper 最后的晚餐
13、Michelangelos David 米开朗基罗-大卫
14、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 德加-14岁的小舞女
15、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16、Les Demoiselles d Avignon 毕加索-亚维农的姑娘
17、Le Primavera
18、Arrangement in Grey and Black No.1 Portrait the Artists Mother 惠斯勒-灰与黑的改编曲:画家的母亲肖像
19、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 1884 大碗岛夏日的星期天午后
20、Christ of St.John of the Cross 圣约翰的十字架
21、Le Dejeuner sur lherbe
2013年8月1日 看过
搜狐英剧频道有部分。普遍用的是社会史和图像学的方法,没什么新鲜感,但能通过镜头这么细致地看这些画还是很值得感激的。【用维梅尔凡高伦勃朗下饭,是不是太奢侈了……
BBC 纪录片 美术
美术卷/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豆瓣
作者: 沈语冰 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美术卷》内容简介:经典文献是学科之基础,研习者必从此问途。经典文献之目录明,则学科之高度明、梗概见;不明,则学科面目终究模糊不清。有感于此,我社特编辑出版“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邀请国内艺术学各领域具代表性之学术中坚,选编艺术学各分枝学科经典文献,配以详尽的导论与导读,以展示各领域学术研究所达之境界,引领各学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不惟明晓本学科的传统及前沿,而且领略相关学科之胜概。对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这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
隐秘的知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霍克尼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最初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在这个增订版中,霍克尼将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首次展示了他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这本书中包含数百幅画作和素描,其中许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画作,每一幅图版都配有霍克尼充满激情的文字说明。书中还有许多他自己拍的照片、画的草图,展示往昔艺术家为了画得准、画得像而采用的各种技法手段,同时说明他们当年可能取得的效果。
此外,霍克尼还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则重现了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古代大师的失传技法,它写的也是现在和未来。它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我们是如何观看、处理和制作图像的。永不休止地探询,不信任何先入之见,质疑已成定式的观念,霍克尼迫使我们睁开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观看和再现世界的方式。《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从一位富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刻洞见。"
2013年7月25日 已读
果然会改变看画的方式,好可怕==……如果我会画画的话就能懂得更多了。以及,据说卡拉瓦乔不画素描……
D 美术 艺术史
千年丹青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图文并茂,完全融合,先有几篇论文简单介绍参展的作品情况,高居翰的论文特别分析了宋元绘画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从而把握日本藏中国画的特点。其他的论文,有的从画作本身的构图、用笔、风格等方面介绍其艺术成就,有的从表现对象的时代特征上考订画作的创作年代,有的从画作与同时代同题材作品的对比中把握其笔墨特征、意境及创作个性,还有的通过款识探究其流传过程。总之,这是一部文与图相得益彰的佳作。
绘画历来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藏品之一,此次“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更是汇集了王维《伏生授经图》、宋代《闸口盘车图》、梁楷《李白行吟图》、王冕《墨梅图》等著名绘画珍品,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如何欣赏这些绘画的笔法、构图、意境与历史背景,仍是很多观众感到困惑而又急于了解的。本书的二十余篇论文,能够从较广阔的视角、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细致的局部读解等方面,将这些藏品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
绘画史事 豆瓣
作者: (法)阿拉斯 译者: 孙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7
《绘画史事》是阿拉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为听众们准备的文化节目内容。一个致力于最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专家,要完成一个挑战:将倾其一生研究的精华与成果,用最平淡又最投入的语气,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娓娓道来。
在法国当代的艺术史领域中,阿拉斯既可以说是一匹离经叛道的黑马,又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才华的一个典范。他思路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其研究方法融合了法国社会科学方面的诸多精华与成果。他是开放与渊博的奇妙结合,深入与浅出的完美融合,体现出逻辑与直觉的高度均衡。他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美术,从而使得他所做的学问,也是活的学问。一句话,他代表了一种新学者的理想境界。
他用一种快速的、经常是急切的语调,展示出他的清醒、知识和直觉。这种清醒、直觉与知识装备了我们。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一定会带着与以前不一样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前去看那些画:《蒙娜丽莎》、《天神报喜》、矫饰主义、弗美尔、《宫娥》、马奈、提香、“错时论”的好处与恶果、展览的条件,以及各种各样珍贵的细节。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绘画的。它们还讲述了作者的游历、寻访,如何在某些并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自由来回,不易得见的画作如何被他独亲芳泽。这里有直面杰作时的激动和兴奋,也有仔细拍照后拿回家近距离把玩的快乐。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卢西安•弗洛伊德 1996—2005 豆瓣
作者: (文)塞巴斯蒂安•史密 / (图)弗洛伊德 译者: 何清新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0 - 5
本书为弗洛伊德画册的第二卷,既收录有各种大小尺寸的最新绘画作品,也囊括一批相当精彩的纸面新作,尤其是收录有他对狗的精心刻画,还有对马的最新描绘。他的新刻画对象甚至还包括有英国女王。弗洛伊德的绘画,没有任何颓势的迹象。对这位时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我们称得上是目濡耳染。80多岁的弗洛伊德,以他对动物和人物造型的严密观察,永远定格在历史之上。
隔江山色 豆瓣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宋伟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2012年11月21日 已读
整本书都含蓄有加,措辞得当,直到最后一句:“元代的绘画革命至此大功告成。”哈哈哈哈!
D 地铁 美术 艺术史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2年3月13日 已读
全部都是在地铁上读完的,嗯。第三本毛姆,没有例外的话不会再读了。最后一句:我想看看那些“天才般”的画作。
K 地铁 小说 毛姆 美术
荒废集 豆瓣
8.1 (7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相较于《退步集》及其“续编”,《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讲演、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以及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分量较重,前者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后者重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