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细节 豆瓣
作者: [法] 达尼埃尔·阿拉斯 译者: 马跃溪 / 李军 审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10
•“《细节》的出版一定会是艺术史界的一件大事。” ——李军
•是艺术史,也是一部破译图像密码的探秘故事集!
•如何get√一幅画的真相?放大镜下的细节世界打开惊奇之门!
•一场符号学家的解谜之旅,重新发现300余幅世界名画,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细节 陈设,是画家的无心之举,还是另有隐情的窃窃私语?
•一座书架上的美术馆,大开本全彩图文书,“颜控”必藏,跟着大师去看画 ,一次跨越17个国家的世界古典绘画巡游。
--
作为阿拉斯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既有难能的独一性,又妙在“之间”:在经典与当代之间,在渊博与趣味之间,在传统艺术史(安德烈•沙斯泰尔)与现代符号学(路易•马兰、于贝尔•达弥施)之间,在整体与细节之间——因为阿拉斯的细节,并不让人沉迷于其中,而是瞥见新整体的可能性。
——董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某幅绘画的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局部时,当“我们的智慧默不作声”时,当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表征时,观看的乐趣甚至悖论便出现了。良善的上帝与调皮的魔众,全都寓居在这类“细节性观看”之中。
——王玉冬(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神乎其技,精彩绝伦! 这并非一部用细节拼凑的绘画史,而是一部以细节为核心的艺术哲学,关乎作品与画家,更关乎观者与观看之道。
—— 马凌 Malingcat@Douban(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
一幅画的细节中隐藏着作者试图传递的私人密码。这些密码呈现的丰富信息是画家对细读之人的“回报”,它悄悄影响着观者与画面的互动以及对它的理解。通过细节把握绘画可使惯性思维中不为人所见的信息显露出来。
一个脱离了原先画面、独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细节,可以引发人们对艺术史业已形成的基本概念的怀疑:它们是什么?为何出现在这里?本书即是著名艺术史家阿拉斯从细节角度“破译”大师之作的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达•芬奇到马奈,从中世纪教堂到布面油画……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从“近处”着眼的西方绘画史,作为回报,那些于近观处闪闪发光的细节也会给读者带来顿悟般的“惊奇之感”。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与《我们什么也没看见》和《绘画史事》相比,这本书实在不算好读,从注释量来看,这完全是本学术专著。对我而言,要读懂简直太难,更遗憾的是,里面的好多图细节都看不清楚。
艺术史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豆瓣 Eggplant.place
9.4 (34 个评分) 作者: 陈海涛 / 陈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2018年2月15日 已读
非常细致,编排尤其好,感谢编辑团队!
艺术史
美术史十议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
“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一个既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
— 巫 鸿
中国艺术 豆瓣
作者: [英]普拉特(Pratt K.) 译者: 吴蕾 2015 - 2
《中国艺术》是开创性的书为大家提供卜种新的方式,去走近古老、多样、丰富和现代的中国艺术。这里展示的300幅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排列,同时与其文化的复杂性相得益彰,令人振奋。此外,书中包含的现当代艺术并非事后追加,而是觉得其与传统艺术一样值得关注。它们反映了20世纪的奋斗,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以及中国艺术当今的声望。四千多年来,朝代更迭,都城更替,外来人口的流人改变了中华文明的面貌并创造了部分世界上最绚烂的艺术。这里的作品搭配,不管是有关联的作品排列还是大相径庭的作品组合,《中国艺术》的编辑和作者都认可传统艺术的影响和联系,并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既关注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否有关联,也关注中国艺术在全球化世界的未来会是怎样。
2015年11月17日 已读
不按年代排序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左边谷文达,右边黄庭坚什么的=。=最后的中国和世界大事并置的年表也很有趣。
中国 艺术史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2015年11月4日 已读
深感用中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阅读中国绘画是可行且必须的。以及,这是我见过的编辑最好的中文艺术史著作。
中国 巫鸿 文景 艺术史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 豆瓣
作者: 费大为 2007 - 11
《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主要内容:这是自90年代以来“‘85新潮”艺术第一次深入、完整的展示。本次展览将展出来自30个艺术家个人和团体的137件作品。除了“’85新潮”代表作品的展示以外,本次展览还将向公众展示大量从未发表的文献,深入地揭示这场历史性的艺术运动的内在思想。
2014年12月30日 已读 09年收到这本赠书,实习后发现带我的领导是本书责编。
艺术史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 豆瓣
Les Visions de Raphaël
作者: [法] 丹尼尔·阿拉斯 译者: 李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在拉斐尔笔下,那些圣徒们,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从拉斐尔的画中,阿拉斯那双奇异的眼睛,看到了哪些从未看到的景象?
透过拉斐尔和阿拉斯的画与文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有什么奇异的景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这是一部讨论奇异景象的书,更是一部发现奇异眼光的书。
云的理论 豆瓣
作者: [法] 于贝尔•达米施 Hubert Damisch 译者: 董强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4 - 3
从中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云一直弥漫着西方绘画的天空。它并非单单是一个描绘性的主题,还是一个绘画符号学的因素,它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它被用来使神圣事物出现在现实中(基督升天、神秘主义幻象等等),其作用正如戏剧中的机械道具;在文艺复兴时期,它的功能变得模棱两可,因为当时透视模式开始起调节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云的作用是遮掩住无法表现的无穷,同时它又指示无穷。这样就保证了一种跟科学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机制的悖论式均衡。
本书通过对符号能指/云/的不同功能的清点,将传统上归于艺术的领域与职能,重新分配给处于表现结构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使艺术史重新找回它的体系性与物质性。
名人推荐
这本出版于1972年的艺术史专著,首次尝试完全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法发展。至今,它在许多方面仍极具挑战性。本书绝没有过时,它仍旧是一部杰作,并以一种系统化的互动方式触及了西方传统中那些最为重要的特征。
——斯蒂芬•巴恩,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和那些从事当代艺术史研究的符号学狂热分子相比,达米施的治学态度执着而认真,他希望严肃对待这一问题。也许,在《透视的起源》和《云的理论》出版之前,我们还不知道如何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艺术史,但现在我们再也没有借口回避它了。
——伊恩•沃尔斯特根,美国乔治亚大学,载麻省理工大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学刊》
透纳与拉斐尔前派 豆瓣
作者: [英国] 约翰·罗斯金 译者: 李正子 潘雅楠 金城出版社 2012 - 3
维多利亚时代,约翰·罗斯金开拓了一个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力图把艺术从旧的观念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倡导自然生命力的视觉概念,其视觉理论为印象主义信念的先声。他支持描画自然的透纳,预言他“终将有一天会在英国的名人记录中与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齐名”。他第一个定义“拉斐尔前派”,以革新派的姿态大力支持其青年画家。让拉斐尔前派以一个革新派的面貌出现于画坛,对19世纪下半期的英国绘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书收录罗斯金所有有关透纳与拉斐尔前派的论文、演讲及书信、绘画作品等,全面展现罗斯金的美学观点。
瞥见死神 豆瓣
作者: T·J·克拉克 译者: 张雷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2 - 1
《瞥见死神:艺术写作的一次试验》为一本艺术欣赏日记,记述了作者自2000年1月起在洛杉矶盖蒂中心访问研究的心得和体会,数十篇日记均就具体的绘画细节和观看感受对诸多古典绘画名作进行详细分析和记录。其中以古典主义大师普桑的作品为最多,包括《平静的风景》、《被一条蛇杀死的一个人的风景》、《暴风雨的风景》、《有波吕斐摩斯的风景》、《福西翁的尸体被抬出雅典的风景》、《红海之口》、《受洗的基督》等近30幅作品,也包括莫奈的作品和安东尼奥•波拉尤奥罗的《教皇西斯都四世墓碑》等青铜浮雕作品。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作品放大再放大,对不同取景框中的作品进行了细节解读,甚至多次解读,其写作形式极具实验性色彩。作者是一位近期在国内颇受关注的著名艺术史家,其作品尚未为国内所引进出版,《瞥见死神:艺术写作的一次试验》文字通俗易懂,翻译也很准确流畅,是一部几乎没有学术和专业壁垒的艺术欣赏型作品。
隐秘的知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霍克尼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最初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在这个增订版中,霍克尼将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首次展示了他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这本书中包含数百幅画作和素描,其中许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画作,每一幅图版都配有霍克尼充满激情的文字说明。书中还有许多他自己拍的照片、画的草图,展示往昔艺术家为了画得准、画得像而采用的各种技法手段,同时说明他们当年可能取得的效果。
此外,霍克尼还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则重现了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古代大师的失传技法,它写的也是现在和未来。它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我们是如何观看、处理和制作图像的。永不休止地探询,不信任何先入之见,质疑已成定式的观念,霍克尼迫使我们睁开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观看和再现世界的方式。《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从一位富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刻洞见。"
2013年7月25日 已读
果然会改变看画的方式,好可怕==……如果我会画画的话就能懂得更多了。以及,据说卡拉瓦乔不画素描……
D 美术 艺术史
千年丹青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图文并茂,完全融合,先有几篇论文简单介绍参展的作品情况,高居翰的论文特别分析了宋元绘画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从而把握日本藏中国画的特点。其他的论文,有的从画作本身的构图、用笔、风格等方面介绍其艺术成就,有的从表现对象的时代特征上考订画作的创作年代,有的从画作与同时代同题材作品的对比中把握其笔墨特征、意境及创作个性,还有的通过款识探究其流传过程。总之,这是一部文与图相得益彰的佳作。
绘画历来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藏品之一,此次“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更是汇集了王维《伏生授经图》、宋代《闸口盘车图》、梁楷《李白行吟图》、王冕《墨梅图》等著名绘画珍品,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如何欣赏这些绘画的笔法、构图、意境与历史背景,仍是很多观众感到困惑而又急于了解的。本书的二十余篇论文,能够从较广阔的视角、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细致的局部读解等方面,将这些藏品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豆瓣
作者: Arnold Hauser Routledge 1999 - 8
First published in 1951, Arnold Hauser's commanding work presents an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eaning of art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Stone Age through to the 'Film Age'.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Hauser effectively details social and historical movements and sketches the frameworks in which visual art is produced. This new edition of a classic work provide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Arnold Hauser. In his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volumes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 Jonathan Harri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 for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and visual culture and suggests reasons and strategies for reading. In ad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each individual volume provides a synopsis of Hauser's narrative and serves as a critical guide to the text and signposts major themes, trends and arguments.
维也纳美术史学派 豆瓣
作者: 施洛塞尔 译者: 陈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维也纳美术史学派是西方美术史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派,影响极其深远。贡布里希也曾称自己是这个学派的一员,而第一个记述它的历史、为它正式命名的则是贡氏所敬重的老师施洛塞尔。施洛塞尔(Julius von Schlosser,1866-1938)于1922年开始执掌维也纳大学美术史教席,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维也纳美术史学派》长文。在文中他追溯学派起源,梳理师承脉络,整理学术传统,为后来众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施洛塞尔学识渊博、胸襟博大、文笔优雅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老学派最后一位掌门人对”我们学派“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时隔八十年后,我们将这篇名文的首个中译本刊行于世,以向这位伟大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就此机会,本书还特地选编了一批涉及维也纳学派的名篇,凡十二篇,分为三组。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方学界对老学派理论遗产的利用、评价与反思。最后一组文章涉及”新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其理论主张自问世时起便多有争议。
绘画史事 豆瓣
作者: (法)阿拉斯 译者: 孙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7
《绘画史事》是阿拉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为听众们准备的文化节目内容。一个致力于最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专家,要完成一个挑战:将倾其一生研究的精华与成果,用最平淡又最投入的语气,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娓娓道来。
在法国当代的艺术史领域中,阿拉斯既可以说是一匹离经叛道的黑马,又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才华的一个典范。他思路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其研究方法融合了法国社会科学方面的诸多精华与成果。他是开放与渊博的奇妙结合,深入与浅出的完美融合,体现出逻辑与直觉的高度均衡。他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美术,从而使得他所做的学问,也是活的学问。一句话,他代表了一种新学者的理想境界。
他用一种快速的、经常是急切的语调,展示出他的清醒、知识和直觉。这种清醒、直觉与知识装备了我们。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一定会带着与以前不一样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前去看那些画:《蒙娜丽莎》、《天神报喜》、矫饰主义、弗美尔、《宫娥》、马奈、提香、“错时论”的好处与恶果、展览的条件,以及各种各样珍贵的细节。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绘画的。它们还讲述了作者的游历、寻访,如何在某些并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自由来回,不易得见的画作如何被他独亲芳泽。这里有直面杰作时的激动和兴奋,也有仔细拍照后拿回家近距离把玩的快乐。
中国画家与赞助人 豆瓣
作者: 李铸晋 编 译者: 石莉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 1
《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海外中国美术研究丛书》编著者李铸晋。这些论文被分在研讨会的三个主会场上宣读讨论,分别由李铸晋和高居翰、何惠鉴来主持。在论文集的筹备过程中,三位主席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编辑各自主会场上发表的论文。
第一部分是宫廷赞助,共有四篇论文。宋、元各一篇,清朝两篇。第二部分是苏州地区对绘画的赞助,元代的有两篇,明代的有四篇。第三部分是明末至清末江南其他地区对绘画的赞助,其中,有关明末徽州赞助的有两篇,研究清朝南京、常州、扬州和上海地区的各一篇。
化名奥林匹亚 豆瓣
作者: [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 译者: 陈品秀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尤妮斯·利普顿是一位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展示出作者探寻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声名狼藉的模特儿生平的旅程,充满了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
隔江山色 豆瓣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宋伟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2012年11月21日 已读
整本书都含蓄有加,措辞得当,直到最后一句:“元代的绘画革命至此大功告成。”哈哈哈哈!
D 地铁 美术 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