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排版造型 白井敬尚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白井敬尚著 / 张弥迪编 译者: 刘庆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1
本书是白井敬尚先生第一本正式的作品集,特别之处在于并非直接翻译引进,而是编者在“排版造型白井敬尚”日本展的基础上,搜集白井先生发表的文章,并请其审订、修改、补写而成。全书的编辑是学着白井先生为扬·奇肖尔德、清原悦志做专辑的思路,将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和类别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四个章节:一、排版造型,主要收录早期作品以及与字体排印相关的设计和论文;二、网格构造,收录其论述网格系统历史的论文及详解其设计方法的《网格系统活用法》;三、idea的十年,收录部分idea杂志;四、装帧意匠,收录以装帧设计为主的作品及相关文章。本书的书名除了参照日本展的名称“排版造型”以外,还增加了一个副标题“从国际风格到古典样式再到idea”,即是为了体现白井敬尚在不同阶段的风格。
2021年12月20日 已读
厉害……粗粗翻完一遍就一个多小时了。
出版 翻过 设计
製作文字的工作 豆瓣
作者: 鳥海修 译者: 蔡青雯 臉譜 2020 - 7
——鳥海修唯一前傳
日本字體設計師一把手、「字游工房」 創辦人
但肯定用過或閱讀過他創造的字體
你可能不認識他
「我是字體設計師。
每個人都會透過本文字體遨遊在故事世界裡,或是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累積知識。」
鳥海修1955年出生於電影《送行者》拍攝地的山形縣,從小喜歡繪製漫畫風格的肖像、抄寫樂譜、鑽研摺紙,製作飛機組裝模型車等,他熱愛手做或許遺傳自擅長裁縫的母親。讀工業高中時迷上機械製圖,練就徒手畫功,高三開始涉獵《Car Styling》汽車雜誌,與同學切磋汽車設計,一心嚮往成為汽車設計師。
「文字如水、如空氣」彷彿心中的原鄉
字體設計界泰斗一句話,義無反顧走上造字這條路
後來他發現許多工業設計師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學設計專科,沒有素描底子的鳥海修,在考前三個月萌生報考美院的想法,但重考了兩年才被多摩美術⼤學平面設計科錄取。無論學校或科系都不是他的志願,而且對廣告或插圖設計毫無興趣,因為不想為汙染環境、製造公害的產業幫凶服務。大三無心插柳,選修「編輯設計」和「文字設計」,才與製造文字結緣。
文字設計課的篠原老師帶他們去每日新聞社參觀,負責導覽的是字體設計界的泰斗小塚昌彥。字體製作人員用軟頭墨水筆繪製出文字的美麗線條,令鳥海修非常驚豔,當小塚昌彥說道「對日本人來說,文字是水,是白米」,他腦海中頓時浮現鳥海山、庄內平原等故鄉風景,當下決定邁向字體製作之路。
▌考進寫研,磨劍十年
創立「字游工房」,開發游明朝體與柊野體系列
深獲作家、設計師肯定,也被Windows 與Mac收錄為內建字型
1979年,鳥海修大學畢業考入寫研株式會社,從事字體設計。他向功力深厚的橋本和夫學習書法,開始探索與追尋自己心中的文字之美。十年間不斷精進,接受完整的造字訓練。一九八五年,寫研發售木蘭明朝體家族之後決定不製作本文用字體,於是鳥海修與互動良好提攜他的前輩鈴木勉,以及專精會計的片田啟一,創立了「字游工房」,設計「如水、如空氣」般的本文字體。
在這段期間,透過恩師平野甲賀的引薦,與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編輯萬玉邦夫結識,讓他們以「排版藤澤周平」小說概念設計製作的第一款字體游明朝體,獲得授權與肯定。知名的書法家石川九楊,也從書法專業給予鳥海修不少指點,兩人並肩參京都精華大學發起的「終極的明朝體」研究計畫。同時也與書本裝幀與字體設計師祖父江慎,攜手打造出凸版文久黑體R。游明朝體R假名,也獲得平面設計師出身、精準自排作品的知名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的肯定,欽定為《姑獲鳥之夏》豪華版的正文字體。
「字游工房」在三人的打拚下,擁有獨立品牌「游明朝體」、「游Gothic」等,也曾受大日本SCREEN公司委託製作Hiragino系列、Goburina Gothic系列字體。鳥海修亦以字體設計師身分,參與了上百款正文字體的設計開發,二○○七〜二○一二年則投入秀英體明朝系列的數位化改刻工作。「字游工房」開發的字體深受業界肯定,二○○二年獲第一届佐藤敬之輔獎表彰,Hiragino系列字體獲得二○○五年Good Design大獎,二○○八年東京TDC字體設計獎。自家開發的游明朝體與柊野體系列系列,部分被Windows 與Mac收錄為內建字型。
▌社會文明字體是重要推手
分享從素人到職人的四十年造字心法,以及成就他的人事物
本文字體是文化的基礎,必須具備能讓人安心閱讀的公共性。2007年起,鳥海修在京都精華⼤學授課,應平野公子(平野甲賀的妻子)之邀開辦更深入的「文字塾」,讓更多人了解文字製作的學問與精神。
本書為日本字型設計師鳥海修的半自傳。他回溯如何發現造字工作屬於自己的天職;剛入行時所遇到的瓶頸與困難;透過什麼樣的訓練,能從一而終的「設計出如水、如空氣一般的正文字體」;經歷哪些人事物成為他茁壯的養分;書末還蒐錄了四篇「看板探訪」,介紹人形町、京都、上野、山形四地的特色餐廳,從招牌字體、店家風格到料理,從中可窺看出鳥海修的字體日常學。走過近四十年造字漫漫長路,鳥海修體悟到:
「如空氣、水一般的內文字體」沒有一定的標準,也許那個理想的形象早已在童年時被埋下種子般、隨著時間與接觸到的⼈事物⽽慢慢成熟、慢慢孕育於每個人的心中。要造出適合內文用的字體,也跟一個人的人格與人生歷練有關,要對於自己的個性有一定的了解,並懂得抑制而不是彰顯,所以內心的成熟相當重要。
一路上他也恪遵平野甲賀的耳提面命:「想要打造好字體,一定要閱讀文學。」「打造能夠忍受百年風霜的字體」。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Apple Apple 2016 - 11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chronicles 20 years of Apple design through 450 photographs of our products and the processes used to make them. A visual history spanning iMac to Apple Pencil, complete with descriptions of innovativ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it captures every detail with honesty and intention. Printed on specially milled German paper with gilded matte silver edges, using eight color separations and low-ghost inks, this hardcover volume took more than eight years to create and has been crafted with as much care and attention as the products featured within. It is both a testament and a tribute to the meticulous desig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at are singularly Apple.
2019年12月19日 已读
2017-01-23想读,2019-12-19在上海雅昌翻完一遍。雅昌的人说这书的报废率是50%,苹果的人带着千分尺来量的。
翻过 设计
从设计看企鹅 豆瓣
Penguin by Design: A Cover Story 1935-2005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尔·巴恩斯 译者: 王建琪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8
从1935年企鹅第一本平装书问世至今,企鹅图书的封面一直推动着英国文化和设计的历史进程。通过回望七十年的企鹅平装图书,菲尔·巴恩斯详述了英国出版业和图书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家和设计师在企鹅形象的创造和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把对设计师的深入分析与对已出版套系和单品的广泛研究结合起来——从扬·奇肖尔德到罗梅克·马伯,从早期的企鹅和鹈鹕到二战期间和20世纪60年代的“特刊”、“经典”、小说和参考书,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图卷.展现了企鹅是如何与广阔的平面设计发展和字体排印、摄影、插图及印刷技术的潮流变换相互影响,并通过封面一步步确立其鲜明个性的。
香港北魏真書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陳濬人 / 徐巧詩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7
「香港北魏真書」設計研究計劃,總結長達六年的北魏書法研究和字體設計創作歷程。本書收錄了南北朝魏碑、清代書法家趙之謙到四十至七十年代盛行香港的北魏招牌書法源流和藝術價值,訪尋香港北魏書法家區建公、蘇世傑墨寶故事,還有於不同年代遍佈香港城市街道和日常生活的北魏體應用實例,首次專訪獨步香江的貨車北魏體設計者楊佳。字體設計師陳濬人,以設計思維分析北魏歷史文化和創作精神,利用電子向量曲線和字體設計原理演繹當代香港北魏真書,設計案例多達二十多項。還有與多位設計創作人包括麥震東、譚智恒、柯熾堅和許瀚文的對談系列,探究字體在城市和設計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日本设计六十年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内田繁 译者: 张钰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9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最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2019年1月8日 已读
设计,为了日常。若是对日本各领域(平面、工业、建筑、服装等)设计有所了解,那信息量很大;若没有,大概就像在看菜谱了。边看边google。346页漏了一处注。
设计
Kazunari Hattori Graphics 豆瓣
Kazunari Hattori Graphics
作者: 服部 一成 (著) 诚文堂新光社 2011 - 4
"Kazunari Hattori Graphics" contains about 160 selected works of Kazunari Hattori, a multi-disciplinary Japanese graphic designer. Hattori is well-known for his direction of advertising for the Kewpie Corporation and East Japan Railway Company, as well as his art direction for the magazines Mayonaka, Ryuko Tsushin and here and there. He also designs books, exhibition posters, logos, and symbols. His work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identity is notable, having designed the identity of the Mitsubishi Ichigokan Museum and many other projects.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IDEA Magazine feature article "Kazunari Hattori 100 Page" , though has been expanded to include a number of additional diverse works. A selection of Hattori's works have been photographed by famed Japanese photographers Takashi Honma and Mikiya Takimoto exclusively for this publication. Essays on Hattori's work and influence by Masayoshi Nakajo, Nakako Hayashi and Mimi Hachikai are included, as well as annotations on each featured design project by Kazunori Hattori himself.
2018年10月29日 已读 @香蕉鱼 服部一成展
翻过 设计
吃書的馬 豆瓣
作者: 彭星凱 啟明出版 2016 - 6
書設計是體現一個文化接收訊息的方式
專文──對談──採訪
設計師、編輯、作家都想知道的「理想書設計」
一位設計師,三個名字:空白地區.Fi.彭星凱。未滿三十的輕齡,擁有十二年工作資歷與七年出版設計經驗。他的作品優雅而富有哲學,溫潤卻一針見血,連結作者與讀者意識的彼端,讓原本疏離的,產生共鳴,馴服每個素材,創造精準的視覺語言,完整商業目的同時達到難得的個人性與精神價值。
本書自彭星凱逾百本的優秀作品存菁,從理念綜觀到材質細節,以簡約符號探透平面美學的可能性。更深刻地,他回頭溯源出版的本質,整理設計師、編輯、作家對「理想書設計」的三方觀點,再行自我驗證與辯證,是一本臺灣出版設計十年間的專業觀察。
──「我想要寫一本誠懇的書,它是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
6位設計師×3位編輯×3位作家
Part 1 臺港六位指標設計師選薦評析──〈吃書的馬的朋友們〉
Part 2 空白地區七年作品自選輯+六篇創作短述──〈吃書的馬(有時候也喝啤酒)〉
Part 3 與時報、遠流、印刻出版社主編深刻對談──〈編輯食堂〉
Part 4 臺灣出版設計總體觀察,設計師在創作之路的誠懇自白──後記〈表演者沒說的事〉
Part SP 川貝母.Anthony Marra.駱以軍,文學作家理想中的書設計──〈被詮釋者.專訪〉
附錄《吃書的馬》印刷工單
企鹅75 豆瓣
Penguin 75: Designers, Authors, Commentary
8.4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巴克利 编著 译者: 刘芸倩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企鹅图书75款封面及其背后的设计历程
◆作者、设计师与编辑直言不讳评点封面设计得失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出版品牌,企鹅图书以其高标准的封面设计引领风潮,不断颠覆我们的想象。
长久以来,“企鹅”几乎是“书籍设计”代名词……
2010年,企鹅图书成立75周年之际,艺术总监保罗•巴克利从过去十年的作品中精选出75款极富代表性的封面案例,邀请作者、经纪人以及编辑对每一个封面进行评价,当然还包括设计师对作品的自评,妙趣横生又不失辛辣。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揭开了封面设计从诞生到成形的艰辛。
2015年11月13日 已读
作者: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封面!设计师完全不懂我的作品。设计师:唉,很敏感又棘手的案子啊。编辑:哎呀我也不想的。【内含诸多被枪毙设计稿,还有一则开支明细——设计师为了拍摄封面图片,开了个房,叫了三个性工作者什么的。
关于书的书 出版 文景 设计
Criterion Designs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014 - 11
The most exciting names in design and illustration today apply their talents to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films of all time. This volume gathers highlights from designs commissioned by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featuring covers, supplemental art, and never-before-seen sketches and concept art plus a gallery of every Criterion cover since the collection's first laserdisc in 1984. From avant-garde experiments to big-budget blockbusters, cult favorites to the towering classics of world cinema,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at film can be is on display in these striking images. Whether painstakingly faithful re-creations or bold re-imaginings, the stunningly diverse designs collected here offer new ways for cinephiles and design aficionados alike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s greatest filmmakers.
字型散步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柯志杰 / 蘇煒翔 臉譜 2014 - 11
第一本以台灣生活議題為中心的中文字型專書
以城市街道的文字風景,揭開字型設計的秘密
中文字型的日常美學 × 字體知識的拆解本事
一群年輕、自發的字型研究愛好者,因為對字型的著迷,在網路上成為一股新竄起的風潮。這就是一本由字型研究愛好者所寫,帶你看、幫你拆解、讓你看懂字型表情的專書,帶你你跳脫「字型盲」的專書。
如果你曾經有過以下這些疑問,這本書裡都有解答;如果你不曾有這些疑問,這本書的內容會讓你對原本視而不見的微妙事物,開始產生興趣。
為什麼賣章魚丸子的攤販都用勘亭流?康熙字典體怎麼會變成小確幸的代表字型?太陽花運動的標語字體有哪些?復刻字體如何成為新顯學?日星鑄字行的鉛字如 何變成電腦字體?你知道宮原眼科的招牌是老師傅王水河的圓體字嗎?哪一種字型看起來很霸氣?哪種字型看起來肉感淋漓?英雄片與科幻片最愛綜藝體?……
如果你看過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你對於西洋文字設計裡所蘊藏的工夫,一定多少有所觸動跟理解,對於生活周遭出現的文字,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文字再也不只具有功能性,「文字」隨著我們對字型設計的拆解與認識,有了不同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放眼所及的中文字,好比捷運站、火車站或是國際機場,到站指標、路線引導、樓層看板……,這許許多多中文字所呈現出來的、讓人產生印象的,是 一個有美感的車站還是一個紛雜無章的機場?台北的街景由哪些字型,簇擁出何種城市氛圍?源遠流長的廟宇中高掛的匾額、古老的紙糊燈籠,象徵台灣的百年風 華;活字印刷的鉛字體與手寫招牌字,有令人懷想的台灣古早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體在競逐我們的注意力?
到底應該選用楷體還是綜藝體?有什麼差別?康熙字典體又是怎麼從復刻字型界的王者,跌落為人人喊打、美感盡失的拒絕往來戶?經過對中文字型的拆解,我們從「字型盲」跳脫,成為對生活文字具有美感與敏銳度的文字使用者。
本書第一章,提出三個關於字型「功能性」的重要概念,這些問題常常出現在交通指標上。有時候使用字型牽涉的只是視覺美觀問題,但用在交通引導上,字體的表現或許攸關人身安全。
第二章,我們從字體散步開始進入中文字型的世界。據觀察,台灣人最愛的字體其實是楷書,而楷書作為漢字的正統,從唐朝流傳到今天,奠定漢字的樣貌。但楷 書不只牽涉中文字的寫法造型,其實楷書的美感也深深影響今天的印刷字體。要弄懂中文字型,不可以忽略楷書。值得玩味的是,中文字流傳到今日,書法與印刷字 體,怎麼會變成對立的兩端呢?探索衝突的原因,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字型的意義。
就像動物演化一樣,楷書是始祖,各式各樣的中文字體基 本上都帶有楷書的基因,但是近四十年,從日本吹來的一股旋風,使中文字的樣貌隨之巨變。在第三章,我們就要介紹這股新潮流與原本的漢字所激盪出來的成果。 面對這股世界設計潮流的衝擊,漢字的發展多元紛呈,有些吸納了現代設計的專長;另一些則有所反思,回到傳統中找尋養分。而它們都活躍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
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當然,它本質上也仍是一種科技產品。第四章,我們針對中文「字型」的科技 與產業面,來談談中文字型到底是怎麼樣設計出來的呢?作為一個創意與勞力密集的心血結晶,使用字體到底要不要經過授權?為什麼在電腦螢幕上看的,跟列印出 來的不一樣呢?雲端字型又是什麼呢?中文字型會如何發展?……更多問題的答案,邀請讀者們來細細探索。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卜昱文/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李政宜/和碩聯合 設計總監
李惠貞/《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總編輯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 總管
林正文/《小日子享生活誌》執行長
柯熾堅/ 資深字體設計師
查理王/作家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文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馮宇/ IF OFFICE負責人
黃威融/雜誌編輯人
蕭青陽/旅行藝術家
聶永真/設計師
2015年3月3日 已读
普及常识书,很有收获。小花絮:黄暐鹏自嘲在本书中的作用是为王志弘“提鞋”,萌化了……
Y 出版 设计
传奇字体 (2007)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Helvetica
8.4 (90 个评分) 导演: 加利·哈斯特维特 演员: Michael Bierut / Neville Brody
其它标题: Helvetica / 海维提卡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