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大吉岭的盛名 豆瓣
The Darjeeling Distinction: Labor and Justice on Fair-Trade Tea Plantations in India
作者: Sarah Besky 译者: 黄华青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基于爲期31个月的民族誌田野调查,作者介绍了在大吉岭因爲茶而翻天复地的变化里,凸显的农业生产与消费全球化后产生的问题。通过目睹、倾听、研究,作者描述了地理标誌、公平贸易或大吉岭地区的廓尔喀独立运动等很少被提及的细节。这些看似高举“正义”大纛的行动,迴避了大吉岭当地因爲全球产业链的茶叶生产消费所导致的“道义经济”(moral economy)崩解,这也导致公衆对今日大吉岭茶产业中的不正义“视而不见”——这正是书中最核心的批判。
The Republic of Color 豆瓣
作者: Michael Ross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 9
What is the correct way to see color in a modern, scientific society? And who decides? In The Republic of Color, Michael Rossi delves deep into the history of color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race its complex origins and examine the scope of its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turn-of-the-century America.
For a nation in the grip of profound economic, cultural, and demographic crise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lor became a means of social reform—a way of sculpting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into one more amenable to the needs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order. Delineating color was also a way to characterize the vagaries of human nature, and to create ideal structures through which those humans would act in a newly modern American republic. Rossi’s compelling history goes far beyond the culture of the visual to show readers how th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of color shaped the social contours of modern America—and redefined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西南中国行纪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日]鸟居龙藏 译者: 杨志强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鸟居龙藏,近代东亚人类学、考古学的开拓者,其足迹曾踏遍大半个东亚地区。
本书是他百余年前的西南中国行纪,记述了他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收录了他拍摄的一些影像资料,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
礼物的流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8.7 (30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天上下雨地上滑,
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
酒换酒来茶换茶。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 文化人类学教授 阎云翔 成名之作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
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刺桐城 豆瓣
逝去的繁荣
5.3 (6 个评分) 作者: 王铭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4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书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荣》。此次再版,作者加写了近两万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书名为《刺桐城》。
Gathering Medicines 豆瓣
作者: Judith Farquhar / Lili La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1 - 3
In the early 2000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encouraged all of the nation’s registered minorities to “salvage, sort, synthesize, and elevate” folk medical knowledges in an effort to create local health care systems comparable to the nationally supported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thering Medicines bears witness to this remarkable moment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while sympathetically introducing the myriad therapeutic traditions of southern China.
Over a period of six years, Judith Farquhar and Lili Lai worked with seven minority nationality groups in China’s southern mountains, observing how medicines were gathered and local healing systems codified. Gathering Medicines shares their intimate view of how people understand ethnicity, locality, the body, and nature. This ethnography of knowledge diversities in multiethnic China is a testament to the rural wisdom of mountain healers, one that theorizes, from the ground up, the dynamic encounters between formal statist knowledge and the popular authority of the wild.
道德的重量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克莱曼 译者: 方筱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在文革时期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病毒博物馆 豆瓣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凯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 动物是危险的病毒库吗?
★ 病毒会跨物种跃迁吗?
★ 东亚对于禽流感大流行的战略地位是什么?
★ 面对全球危机,我们需要怎样的竞争和团结?
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国的家禽数量从1300万增至130亿,几乎增长了1000倍。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少,遗传基因愈发一致的家畜数量越来越多,这就增加了大流行病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本书聚焦于非典和禽流疫情之后,东亚地区针对跨物种传染病所做的防范研究。法国哲学史学家、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凯克基于在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的长期田野,观察并追访了微生物学家、兽医和鸟类学家们的工作,从中总结出和公共卫生措施并行的防疫策略,提醒人们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病原体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关联、不同学科关于动物传染病的理解和意见有何不同等等。他尤其讨论了专家们如何转换视角,从鸟类甚至病毒的眼光来解读世界、帮助防疫。
------------
名家推荐:
在这本关于亚洲预防禽流感大流行的民族志中,弗雷德里克·凯克令人赞叹地综合了科学人类学和制度人类学的视角,描述了生命权力的现代化,分析了濒危状态下的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出共同价值观是如何从彼此的脆弱性中演变出来的。这是对不同生命形式共存的规则的重大贡献。
——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法兰西学院自然人类学教席教授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读来既有趣又充满真知灼见的火花。弗雷德里克·凯克将微生物学家比作猎人,又将他的本体论与特定的科学实践相结合……如此丰富的比照让这种尝试颇有可读之处。我觉得和此书一起思考既刺激又有益。
——罗安清(Anna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末日松茸》作者
这本书的信息既及时又经久不衰。鸟类和它们的微生物,就像古典文学的预兆一样,见证了一个更高的真实。我们最好听从这样的预言。
——普利西拉·瓦尔德(Priscilla Wald),杜克大学英语文学教授,《传染病》作者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豆瓣
作者: Arjun Appadura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 1
The meaning that people attribute to things necessarily derives from human transactions and motivations, particularly from how those things are used and circulated.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volume examine how things are sold and traded in a varie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both present and past. Focusing on culturally defined aspects of exchange and socially regulated processes of circulation, the essays illuminate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find value in things and things give value to social relations. By looking at things as if they lead social lives, the authors provide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how value is externalized and sought after. They discuss a wide range of goods - from oriental carpets to human relics - to reveal both that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everyday economic life is not so far removed from that which explains the circulation of exotica, and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economies and simpler, more distant ones is less obvious than has been thought. As the editor argues in his introduction, beneath the seeming infinitude of human wants, and the apparent multiplicity of material forms, there in fact lie complex, but spec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taste, trade, and desire.
Containing contributions from American and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ists and historians, the volume bridges the disciplines of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conomics, and marks a major ste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sis of economic life 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t will appeal to anthropologists, social historians, economists. archaeologists, and historians of art.
2021年1月4日 已读
常读常新,大概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读了有三遍。非常喜欢的一卦研究,虽然我也不知道它们的后续在哪里。
人类学 社会学
印尼 Etc. 豆瓣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 谭家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石器时代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美]萨林斯 译者: 张经纬 / 郑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4
几乎所有人类学教科书都会谈及石器时代生活的艰辛,人们相信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狩猎者都食不果腹,难以维生,饥魂饿鬼如影随形。然而著名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却在这部著作中辨析并破除了这一成见。当我们跟随他重新发现石器时代的生活时,就会发现那实际是一个丰裕的社会,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还组织起一种受亲属关系和社会权力等级影响的家户生产模式。不仅在生产方面,原始社会的交换活动也和宇宙神话、社会规范等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看看萨林斯给出的斐济、特洛布里恩德群岛、夏威夷等原始社会有趣而又广博的材料,或许我们就会理解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的经济方式,而人类社会更普遍的经济方式也不是资本主义。
Ten Thousand Things 豆瓣
作者: Judith Farquhar / Qicheng Zhang Zone Books 2012 - 3
Ten Thousand Things explores the many forms of life, or, in ancient Chinese parlance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that life is and is becoming,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and beyond. Coauthored by 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and a Chinese philosopher, the book examines the myriad ways contemporary residents of Beijing understand and nurture the good life, practice the embodied arts of everyday well-being, and in doing so draw on cultural resources ranging from ancient metaphysics to modern media.
Farquhar and Zhang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activities that nurture life: practicing meditative martial arts among friends in a public park; jogging, swimming, and walking backward; dancing, singing, and keeping pet birds; connoisseurship of tea, wine, and food; and spiritual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meditation to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s ancient life-nurturing texts teach, the cultural practices that produce particular forms of life are generative in ten thousand ways: they "give birth to life and transform the transformations." This book attends to the patterns of city life, listens to homely advice on how to live, and interprets the great tradition of medicine and metaphysics. In the process, a manifold culture of the urban Chinese everyday emerges. The lives nurtured, gathered, and witnessed here are global and local, embodied and discursive, ecological and cosmic, civic and individual. The elements of any particular life -- as long as it lasts, and with some skill and determination -- can be gathered, centered, and harmonized with the way things spontaneously go. The result, everyone says, is pleasure.
Bullshit Jobs 豆瓣 Goodreads
7.5 (6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eber Allen Lane 2018 - 5
From bestselling writer David Graeber, a powerful argument against the rise of meaningless, unfulfilling job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Does your job make a meaningful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In the spring of 2013, David Graeber asked this question in a playful, provocative essay titled “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 It went viral. After a million online views in seventeen different language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still debating the answer.
There are millions of people—HR consultants, communication coordinators, telemarketing researchers, corporate lawyers—whose jobs are useless, and, tragically, they know it. These people are caught in bullshit jobs.
Graeber explores one of society’s most vexing and deeply felt concerns, indicting among other villains a particular strain of finance capitalism that betrays ideals shared by thinkers ranging from Keynes to Lincoln. Bullshit Jobs gives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 and societies permission to undergo a shift in values, placing creative and caring work at the center of our culture. This book is for everyone who wants to turn their vocation back into an avocation.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6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豆瓣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7.8 (60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 许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覃俐俐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4 - 6
本书自序
从1926到1930年,我对赞德地区进行了三次考察,总共在那里居住了大概20个月。这几次考察是应英-埃属苏丹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Anglo-Egyptian Sudan)的邀请进行的。英-埃属苏丹政府是这几次考察的主要资助者,此外它慷慨出资200英镑支持本书的出版。我还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管理人的帮助。在此,我谨向以上所有机构和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曾在塞利格曼(C.G.Seligman)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人类学,并根据他的建议,我继续他与夫人在英-埃属苏丹的民族学考察。我深受这两位师长的恩泽,他们引导我开始研究苏丹,并为我的考察筹措资金。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地给我提供帮助、建议以及诚挚的友情。此外,非常感激塞利格曼教授为本书写了前言。我还要在此对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教授深表谢意,他的教学使我受到很多启发。
在苏丹,当时任内务书记的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Sir Harold MacMichael),既是一位官员又是一位学者,除了代表官方,他个人对我的研究也颇有兴趣。虽然我为政府工作,而且费用也主要由政府承担,但是我行动自由,能够去任何我愿意去的地方,自行决定停留时间的长短,并且可以在任何我认为合适的时间离开这个国家。我受到的这种礼遇表现出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对科学工作所需条件的充分理解,对此我非常感激。我还要感谢希莱尔森(S.Hillelson)先生,他是我的正式监护人和朋友,每次去苏丹考察,我都和希莱尔森先生及其夫人在喀土穆相聚,他们的家是个温暖的庇护所,总是令我难以忘怀。
在赞德地区所有我接触过的人都给了我热情的接待和帮助,他们是:加扎勒河省的行政长官,廷比奥、梅里迪、泰姆布拉、多鲁马的行政职员,泰姆布拉、利兰古的医疗人员,廷比奥、梅里迪、巴富卡、尼安加拉的传教人员,是他们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温暖,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把此书献给梅杰•拉肯(Major Larken),以此向他特别致以深切谢意。他毫无保留地运用他在阿赞德人中间的影响支持我的工作,没有这份支持,我的工作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他以极大的兴趣关注我的研究,而且长时间地与我友好相伴,不断激励我作进一步的努力。梅杰•拉肯认为我的工作可能会对阿赞德人有益,在他看来,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是一项值得去做的工作。
我还要向那些为本书提供信息的阿赞德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虽然他们永远看不见写在本书中的致谢辞。在考察过程中我总是明确地对他们说,我在写一本向他们的子孙介绍他们习俗的书,如果他们提供的信息不真实,就不仅欺骗了我而且欺骗了他们的后代。对于他们的叙述,我则忠实地作了记录。除了感谢阿赞德人对这本书所作的贡献以及他们与我的数月相伴,我还要特别提及两位仆人,即梅卡纳(见整版图片十八)和卡曼加(见整版图片十三);还有两位经常为我提供信息的人,一个是基桑加(见整版图片十二),另一个是库阿格比阿鲁(见整版图片四(1));还有鲁本,我在赞德地区期间,他曾经为我工作过一段时间。
除了C.G.塞利格曼教授,以下人类学界的朋友阅读了本书的大部分并提出了批评和建议,他们是:I.沙佩拉(1.Schapera)教授、M.福蒂斯(M.Fortes)博士、H.M.格拉克曼(H.M.Gluckmann)博士。在考察的间歇,我经常与塞利格曼教授、沙佩拉教授、M.福蒂斯博士讨论问题。自从在牛津工作后,我时常与格拉克曼博士进行探讨。感谢A.N.M.汤姆森(A.N.M.Thomson)先生作为非人类学人士为本书提出的意见。感谢W.R.基(W.R.Key)先生在秘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倦的热情和勤奋。梅杰•P.M.拉肯与E.C.戈尔牧师(Canon E.C.Gore)是研究英-埃领土上的阿赞德人的两位主要权威,他们阅读了本书并且指出错误,在此再次表达不尽的感激。
本书的部分材料以前发表过,但是本书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进行了修改,其中大部分进行了重写。感谢以下书稿和刊物的编辑:《苏丹札记》(Sudan Notes and Records)、《皇家人类学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非洲》(Africa)和《呈给C.G.塞利格曼的论文》(Essays presented to C.G.Seligman),他们允许本书使用曾在他们的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过的文章。感谢这些杂志的编辑和印刷商,还有乔治•罗德里奇父子有限公司,他们允许我使用摄影图片的印板。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1937年1月
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为我们写就了一本详尽全面的著作典范,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会确信,它是过去几年中能够为英国人类学带来声誉的重要著作之一。
我非常高兴来写这个前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类学家”(引自哈罗德·麦克迈克尔爵士的评价)是我的老朋友和学生,而且主要由于我的缘故,他开始了在苏丹的民族学工作。早在伦敦经济学院共事的那些年,他的能力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因为健康不佳,不能和妻子共同继续为苏丹政府所作的民族学调查,我建议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接替我们并进一步扩展这项工作。他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于1926至1936年之间6次考察苏丹,其中包括对阿努阿克人(Anuak),因加萨纳人(Ingassana),莫罗人(Moro),娄人(1uo)以及其他部落进行的为期几个月的调查,还包括对阿赞德人以及一个最难调查的民族——努尔人——的详细考察。其大量的考察结果已经撰写成一系列优秀论文发表在《苏丹札记》上,但是与我们现在手头的这道丰盛大餐比起来,这些文章不过是些开胃小菜。
在对阿赞德人进行认真研究的20个月期间,埃文思-普里查德博士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正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他完成了《赞德巫术》。虽然这本书确实只涉及阿赞德人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赞德巫术变化无穷,并且在部落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赞德思想和习俗的整个结构,根本不可能写成这方面的著作。正因为赞德思想与习俗的结构很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只用了几页的篇幅勾画赞德文化概要似乎有欠充实。魔法(magic)经常被认为与宗教相关,而且事实上往往与宗教有关,在认识到这层特殊关系之后,不管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矛盾,这本书如果能对赞德宗教哪怕作一个简单的勾勒,也会颇有益处。然而本书并没有包含宗教内容,看来对于阿赞德人来说,魔法和宗教似乎相距很远,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我们是从本书的内容而反向推出这一结论的。基于以上提到的情况,大家希望对赞德宗教作一些了解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当探讨毒药神谕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了解宗教信息很有必要。最近埃文思—普里查德发表了一篇详尽的有关赞德宗教的论文,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这篇论文我稍后再谈。
……
本书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第一部民族志代表作,是民族志经典中最精致、最富有思想的作品之一,自1937年出版以来一直被人类学者奉为民族志的典范。
作者以细腻、精美的笔触描述了中非一个土著部落阿赞德人关于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信仰体系,并在这种描述中巧妙地呈现一种社会、一种生活。这一著作使阿赞德人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一个著名族群,并关联着相关领域中关于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诸多讨论。
自序
前言
导 论
第一章 本书写作背景
第二章 用于描述赞德习俗和信仰的术语
第三章 赞德文化简介
第一部分 巫术
第一章 巫术是一种器官性的、遗传性的现象
第二章 尸体解剖能够揭示巫术物质
第三章 其他邪恶力量与巫术的关系
第四章 用巫术观念阐释不幸的事件
第五章 社会限制抗击巫术的行为
第六章 遭受不幸的人在仇人中寻找巫师
第七章 仇恨使人对仇恨对象使用巫术
第八章 巫师是自觉的行动者吗?
第九章 巫术和梦
第二部分 巫医
第一章 巫医如何举行降神会
第二章 阿赞德人对巫医的信奉
第三章 巫医行业对新手的培训
第四章 巫医在赞德社会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神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毒药神谕
第二章 采集毒药
第三章 请教毒药神谕
第四章 在请教毒药神谕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章 其他的赞德神谕
第四部分 魔法
第一章 好的魔法与妖术
第二章 魔法与魔法师
第三章 魔法医术
第四章 实践魔法的会社
第五章 在死亡情境中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索引
译后记
本书的翻译历时近一年又十个月,要在这样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一本超过四十万字的译作,译者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还要确保质量。尽管译者努力追求对原文理解全面准确、译笔清晰流畅,但是匆忙之中必然还会留下不少错误和疏漏,敬请方家指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曾就一些词句的理解向英国籍教师马格努斯·威尔逊(Magnus Wilson)先生请教过,还曾请朋友田艳老师阅读了译文的初稿,她就中文的表述给予了很多指正和建议,译者愿借此机会向他们深表谢意。最后,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家人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覃俐俐
2005年8月
塞利格曼教授
唐望三部曲 豆瓣
作者: 卡洛斯·卡斯塔尼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4
编辑推荐:
畅销欧美五十年、新时代思潮的开山力作
一位人类学家学习印第安巫术的奇特纪录
一个关于心灵成长与自由意志的传奇故事
唐望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完全的认知系统革命,他让我们认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个永不止息地改变的世界。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偶遇印第安巫士唐望,从此踏上长达十年的心灵秘境之旅。这位接受理性训练的学者,跟随着唐望这位精神导师,重新发掘生命的力量和意义,进而反思主流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
《巫士唐望的教诲》《解离的真实》《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以下简称“唐望系列”)记录了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1960到1970年间师从印第安亚基族巫士唐望•马图斯学习巫术的对话。
1960年经朋友介绍,卡斯塔尼达在亚利桑那州结识了巫士唐望。在卡斯塔尼达的坚持之下,唐望将他收为门徒,逐步教他服食仙人掌科致幻植物“培药特”和“魔鬼草”,从而在各种奇怪的体验中,进入一个对生活及事物全新的认识体系,探寻到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收获了诸多奇异的经验。例如,有一次他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乌鸦,而且能够飞翔,但他认为这些经验全是幻觉,可唐望却坚称这种感觉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相同,是真实的。
为了弄清楚亚基族的超凡的认知方式,卡斯塔尼达甘愿放弃原有知识体系的深造、身体力行地学习并接受唐望的训练。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努力像该部落的巫士那样去生活,并将过程中,巫士与人类学家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思维交锋,忠实记录下来,这也构成了“唐望系列”的核心问题:卡斯塔尼达在服用印第安草药之后,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感受到的世界又是终极的实在吗?抑或只是终极实在的表现方式之一?
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读者将会对世界和生活有全新的认识,亦会明白如何再日常生活中发现和面对真实的自我,领悟生命的智慧,从而在跌宕起伏的现实中找到平衡与和谐。
“唐望系列”自196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取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几十年来长销不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连作者卡斯塔尼达本人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文化偶像,1973年3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将它的封面报道献给了卡洛斯•卡斯塔尼达,用长达六千多个单词的篇幅来阐述他的生平、作品和影响。”“唐望系列”早已跻身于新时代思想经典著作之列,并被誉为“新时代思潮的开山力作”。“甲壳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垮掉派代表作家威廉•巴罗兹、电影艺术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以及天才诗人、“大门”乐队的吉姆•莫里森无不公开表态,宣称卡斯塔尼达的作品给他们带来了灵感和启发。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也将唐望作品视为“灵魂伴侣”。
床的人类史 豆瓣
What We Did in Bed:A Horizontal Story
作者: [英] 布莱恩·费根 / [英] 纳迪亚·杜兰尼 译者: 吴亚敏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6
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丘吉尔“二战中”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对莎士比亚来说,床是欢愉的社交场所,而对近代欧洲家庭而言,床是要和别家共享的设施。床曾是一个家庭最昂贵的家当,也是炫富的资本……
床是从人们出生到坟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讲故事、聊天和睡觉的场所。床所承担的作用,会因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人类的剧场”,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然而,直到近代,我们所熟悉的床才变成了隐秘的私人空间。发生在人与床之间的无比丰富的人类社会史,基本上被我们遗忘了……
The Future as Cultural Fact 豆瓣
作者: Arjun Appadurai Verso 2013 - 3
This major collection of essays, a sequel to Modernity at Large (1996), is the product of ten years' research and writing, constituting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globalization studies. Appadurai takes a broad analytical look at the genealogies of the present era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essays on violence, commodification, nationalism, terror and materiality. Alongside a discussion of these wider debates, Appadurai situates India at the heart of his work, offering writing based on first-hand research among urban slum-dwellers in Mumbai, in which he examines their struggle to achieve equity, recognition and self-governance in conditions of extreme inequality. Finally, in his work on design, planning, finance and poverty, Appadurai embraces the "politics of hop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a revitalized, and urgent, anthropology of the future.
The Private Worlds of Dying Children 豆瓣
作者: Bluebond-Langner, Myr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 5
“The death of a child,” writes Myra Bluebond-Langner, “poignantly underlines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way that we die and the way that we permit others to die.” In a moving drama constructed from her observations of leukemic children, aged three to nine, in a hospital ward, she shows how the children come to know they are dying, how and why they attempt to conceal this knowledge from their parents and the medical staff, and how these adults in turn try to conceal from the children their awareness of the child’s impending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