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观念的力量 豆瓣
The Power of Ideas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胡自信 / 魏钊凌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用观念的演变解读历史的暗流
●囊括诸多经典伯林议题,了解20世纪思想潮流的入门佳作
●依据普林斯顿2013年修订版,新增名家前言,首刊伯林未出版文字
●全新“伯林文集”,典雅装帧,宜读宜藏
书斋里生长起来的观念,为何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观念的力量》收录伯林此前不曾集结成书的22篇文章,从伯林对自身学术道路的梳理,到令他成名的俄国思想家研究,再到令他享誉世界的自由论述,无不以优雅的文字和磅礴的论证,证明伟大的观念可以革新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理解,而可怕的 观念也可以给世人带来厄运和灾难。
马克思主义、浪漫主义、自由和犹太复国主义,伯林对这些迥然不同的观念的论述都包含在这部精彩的文集中……观念不再仅仅是观念,没有人能像伯林这样,将它们光辉或不那么光辉的历史,都抽丝剥茧地写出来。
——尼古拉斯·费恩《星期日独立报》
这部可读性极强的著作涵盖了伯林最为关键的研究领域。它很显然是为伯林思想的入门佳作……所有与伯林紧密相关的论述,尤其是自由和人类价值,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诺埃尔·马尔科姆,《星期日电讯报》
[本书]不仅用清晰通透的方式把握住观念在历史上具备的力量,并且告诉我们该如何运用伯林的思想来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美国外交专家斯特罗布·塔尔博特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Representation Reconsidered 豆瓣
作者: Ramsey, William M. 2010 - 6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explanatory notion in the sciences of the mind and has served as the cornerstone for the so-called 'cognitive revolution'. This book,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07,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philosophers and cognitive scientists appeal to representations in their theories, and argues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fusion about the nature of representational states. This has led to an excessive over-application of the notion - especially in many of the fresher theorie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Representation Reconsidered shows how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actually moving in a non-representational direction, revealing a radical, though largely unnoticed, shift in our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mind works.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略读。不打分了,这实在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怎么读都觉得是个文字游戏...
哲学
自由主义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强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自由主义》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关于自由主义的定义,在下文将有较详细的讨论。简单地说,自由主义既是一种学说、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运动,而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制度。《自由主义》的重点是勾勒、梳理作为一种学说、理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对在自由主义影响下或以实现自由主义目标为宗旨的运动与制度只是偶尔涉及,并不作讨论的重点。因之,《自由主义》所谓自由主义的历史主要是学说史、理论史。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155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新星出版社 2021 - 1
◎奇葩说导师、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刘擎讲透西方思想史
◎马东、罗振宇、陈嘉映、施展等倾情推荐
◎邀请你穿越时空,与19位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家对话
◎来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场观念的探险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 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豆瓣 Goodreads
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作者: Daniel C. Dennett W. W. Norton & Company 2013 - 5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philosophers offers aspiring thinkers his personal trove of mind-stretching thought experiments.
Over a storied career, Daniel C. Dennett has engaged questions about science and the workings of the mind. His answers have combined rigorous argument with strong empirical grounding. And a lot of fun.
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offers seventy-seven of Dennett’s most successful "imagination-extenders and focus-holders" meant to guide you through some of life’s most treacherous subject matter: evolution, meaning, mind, and free will. With patience and wit, Dennett deftly deploys his thinking tools to gain traction on these thorny issues while offering readers insight into how and why each tool was built.
Alongside well-known favorites like Occam’s Razor and reductio ad absurdum lie thrilling descriptions of Dennett’s own creations: Trapped in the Robot Control Room, Beware of the Prime Mammal, and The Wandering Two-Bitser. Ranging across disciplines as diverse as psychology, biology, computer science, and physics, Dennett’s tools embrace in equal measure light-heartedness and accessibility as they welcome uninitiated and seasoned readers alike. As always, his goal remains to teach you how to "think reliably and even gracefully about really hard questions."
A sweeping work of intellectual seriousness that’s also studded with impish delights, Intuition Pumps offers intrepid thinkers—in all walks of life—delicious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their pet ideas with new powers.
什么是真实? 豆瓣
Che cos'è reale? La scomparsa di Majorana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温琰 / WUXU 校 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1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 豆瓣
How to Read Heidegger
8.3 (15 个评分) 作者: Mark Rassul 译者: 姜奕晖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马丁•海德格尔大概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但又最难理解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让—保罗•萨特等许多重要哲学家都深受其影响。在受其影响的人看来,解读海德格尔哲学观的重点,不在于他涉足纳粹主义的劫难,不在于他的自尊自大,而在于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独创性,在于他思想本身的广度和深度。
海德格尔将他身为哲人的工作视同诗人,他打破现代哲学的僵局,开辟出一条思考和谈论人类存在的连贯之路,既不必将之简化为自然科学现象,也不必将之视作物质世界里幽灵般的精神,在这方面他胜过20世纪的任何一位思想家。马克•拉索尔此书带领我们通过海德格尔,重新思考我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而索解人类存在的若干核心议题——真理、语言、人性和知识。
本书是引进格兰塔“大师读经典”系列的第一本。该系列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齐泽克、理查德•刻劳特等撰写,注重阅读与入门的体验,首批书目包括海德格尔、尼采、柏拉图、莎士比亚、拉康等人的著作导读,每一本都是一堂大师阅读课。
大多数读者刚接触到伟大的思想家或作家时,所参考的入门书,要么是粗略介绍人物生平,要么是浓缩了他们主要作品的摘要,或是两者皆有。相比之下,“大师读经典”丛书则是让读者在学者向导的陪同下直接面对作品本身。其出发点在于,要想近距离地看清一位作家,必须近距离地研读这位作家实际使用的词句,也必须弄清怎样读这些词句。本丛书中的每位作者从某作家的作品中摘录十段左右的片段,加以详细讨论,配以延伸阅读,由此揭示作家的中心思想,成为读者进一步探索的最佳切入点。
在爱情与欲望之间 豆瓣
6.2 (9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李海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8
几千年来,宗教禁令、社会禁忌和世俗观念,给性爱带来太多的桎梏,致使它成为人类历史上造成无穷无尽的精神疾病的议题。在强有力的社会规范面前,我们很难摆脱对性爱的困惑。事实上,我们很少拥有正常的性爱。我们总是认定别人能够以愉悦、开放、坚贞、健康而又平静的心态看待这回事。涉及性这个问题时,我们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完全正常,也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的期望与实际相符。在21世纪,性*终注定要在爱情与欲望、寻求刺激与信守承诺之间保持平衡。作者严谨而又诚恳地在《在爱情与欲望之间》中探讨了现代人在性方面的两难境地,他坦率地给出的洞见和抚慰,有助于我们*深入、*明智地思考性的问题。
非理性的人 豆瓣
Irrational Man
9.2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巴雷特 译者: 段德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科学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9.2 (27 个评分) 作者: 奥卡沙 译者: 韩广忠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乡愁 豆瓣
作者: [法]芭芭拉·卡森 译者: 唐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芭芭拉•卡森关于“乡愁”的哲学随笔。
● 通过对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返乡和古罗马《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后建立罗马城的故事,以及阿伦特作为德国犹太人流亡美国的经历,来分析何为乡愁。
●作者的思考兼具语言的广博与哲学的深刻,为我们理解“乡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开篇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脚一踏上科西嘉岛,我就会有一种思乡情愫,尽管我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我的祖先也非来自于此?这或许是因为科西嘉岛属于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孕育于此。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询问中,通过对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和阿伦特的分析, 作者以博学的语言知识告诉我们,乡愁与其说是对故土的怀念,不如说是对母语的眷恋。
柏拉图上班记 豆瓣
Platon La gaffe:Survivre au travail avec les philosophes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朱勒 / 夏尔·佩潘 译者: 周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7
※ 跟随“实习生”柏拉图,阅尽哲学家的职场百态!
※ 3000年的哲学智慧,帮助我们重新思考职场!
※ 继《智者星球》之后,读者在现代职场再次遇见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
◎ 编辑推荐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摇身一变成为实习生,带你前往“思考公司”,体验一次职场历险!
21世纪,大学生柏拉图进入一家名为“思考公司”的企业实习,毛手毛脚闯祸不断:误给实习老师苏格拉底喝下毒芹汁,冒犯在木桶里办公的第欧根尼,误删马克思写的工会罢工宣传稿,毁掉尼采千辛万苦签成的合同……乌龙连连,妙趣横生,轻快诙谐的法式幽默令你忍俊不禁!
🎓 以哲学视角透视职场,看古今中外哲学大咖如何金句频出,以独到智慧应对“办公室那些事儿”!
柏拉图因为冗余的流程倒错咖啡,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反抗开放式办公,福柯利用监控系统扩大权力范围,笛卡尔每天几小时躲在厕所里放空,赫拉克利特用每个季度一次的送行小酒会揭示——职场的重复劳动本质上是一种“永恒轮回”……
×在网上赌博和认真工作完全是一回事儿,都只不过是艰难的人类处境的形式而已。
×办公室的生活就是这样:人们不期而遇,走廊的某一头有可能突然就成为人们相依为命的孤岛。
×工作,是比成为动物更糟糕的事。人类是唯一强迫自己工作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动物。然而,也许还有比工作更糟糕的事儿:没有工作。
👑 继《智者星球》后,毕业于“法国哲学家的摇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漫画家朱勒和法国著名哲学家夏尔·佩潘再次鼎力合作!
法国《哲学杂志》推荐漫画——《智者星球》的两位作者再次联手,脑洞大开编绘哲学家活灵活现的职场故事!
◎ 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了《智者星球》的新颖形式,将趣味漫画与文字解析相结合,带领读者跟随实习生柏拉图进入现代职场,在嬉笑怒骂间揭示职场生活的哲学本质。
在这个特殊的“思考公司”,员工全部是古今中外的著名哲学家,实习生柏拉图不断闯祸,见识到各式各样的趣事奇景:实习指导老师苏格拉底误喝毒芹汁,自称“超级人道”的人力资源总监尼采暴躁解雇员工,“公司之眼”保安福柯24小时注视着监控,维修工德里达热衷于拆解复印机,工会代表马克思在设计“罢工”传单……
从这些趣闻轶事中,又映射出哲学视角下的一个个职场问题,从邮件回复到PPT演讲,从开放式办公室到公司监控,从老板助理的权力大小到如何做好一个领导,事无巨细,包罗万象。
漫画与文字巧妙结合,亦庄亦谐,法式幽默和理性智慧跃然纸上。
◎ 媒体推荐
当最伟大的哲学家遇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一切都用漫画形式处理得聪明又有趣……这里集合了几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研究着我们每天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放式空间、权力、服从、重复的任务……当然,还有工作的意义。
—— 法国新闻广播电台
《智者星球》的二人组在职场中找到了一个新的舞台,带领读者和哲学家们一起欢笑,并进行哲学思考。通过朱勒的幽默故事和夏尔·佩潘的哲学讲解,各种伟大的世界观得以呈现。本书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但与现实并不遥远,相反,这些对办公室生活的欢乐讽刺,简直堪称“哲学家的职场生存指南”!
—— 瑞士读者最多的报纸丨《20分钟》报
这部漫画非常有趣,幽默感十足。笛卡尔在厕所冥想,蒙田滞留在试用期,德里达拆解复印机:所有这些奇思妙想,再配上俏皮的玩笑和双关语,令人开怀大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
—— 自由艺术网站丨Baz-Art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豆瓣
Intellectual and manual labour : a critique of epistemology
作者: [德]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 译者: 谢永康 / 侯振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经典补遗系列》之一,是索恩雷特尔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书中凝聚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毕生探索的结晶。
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作者力图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
别想生活有答案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尔格·贝尔纳迪 / 琳达·韦尔费尔 译者: 俞洁琼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5
哲学大家的思考+难以回答的问题+日常生活的例子+通俗易懂的解读=谁都可以入门哲学
陈嘉映、周濂联袂推荐的哲学入门读物
真实世界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永远能够思考。
哲学从来无用,哲学从来大用。
它无法带给你财富、爱人与快乐,却帮助你判断价值、理解爱情和找寻幸福。
它的知识空无一物,它的问题囊括宇宙,促使你不断思考,却无法给你任何一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它不给予你任何东西,但它带来的是思考后只属于你的世界图景!
◎ 编辑推荐
☆ 十大主题,帮你揭示生活背后的哲学逻辑
本书内容囊括从家庭生活到感情纠葛,从手机好坏到互联网流量问题,从生命意义到环保疑难等生活各方面,帮助你用哲学的思维全面解读生活。
☆ 哲学家全明星阵容和你一起应对来自世界的挑战
本书所涉哲学家从经典大师柏拉图、笛卡尔、康德, 到“叛逆者” 尼采、海德格尔、福柯, 直至当下活跃的努斯鲍姆、纳斯、阿帕杜莱。从古至今流传下的诸多哲学智慧将和你一起面对今天的世界。
☆ 语言深入浅出,问题源于生活,让你感受有温度的哲学
作者贝纳尔迪凭借其深厚的哲学功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在不同的主题下,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娓娓道来,并将之用以解答各式各样发生在你我生活中的难题。让你明白,哲学从来没有远离生活,哲学从来就在身边。
☆ 各色问题,带你进行一场思维大冒险
哲学不是死知识,而是活智慧。哲学的关键在于用哲学的思维进行思考。书中的一系列问题将引导你进行这样的一场思维大冒险,最终带你抵达新的世界图景。
◎ 内容简介
或许每个成年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难眠之夜:从思考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件琐事出发,任自己的大脑天马行空,渐渐地开始追问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没有一件事能想明白。即使不主动去想,不知哪一天它们又会潜入脑海,再次引起惆怅。这些“恼人”的思考其实就是哲学。哲学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没有远离过生活的现实问题。
这正是本书作者约尔格·贝尔纳迪想要告诉我们的。他为我们在生活与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我们尝试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日常的问题,不论是爱情还是友谊,自然还是社会,职业选择还是追求幸福,你都能在本书中看到哲学家对此的思考。这里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只有问题和思考。毕竟生活就是如此,它只会给你提示,但不会告诉你该如何进行下去。幸运的是,生活接受一切答案,但前提是该答案必须是由你自己得出的。让本书给你的大脑一点点刺激,帮助你厘清思路,去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 名人推荐
最日常的生活经验,最直接的问题意识,最通俗的文字表达。这样的哲学普及读物如果有人还说读不懂,那只能说明你真的与哲学无缘。
—— 周濂
很多人愿意读哲学,但绝大多数哲学书实在不好懂。不少作者努力写出让普通人能接近的哲学导论,是件好事。这是其中蛮有特色的一本,主要特色是这本小书涉及了不少近年来哲学界的热门话题,比如查尔默斯的僵尸论证,知识论证(没见过彩色的科学家玛丽),文化多元论,动物权利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有大量的问题要讨论,但论证的主旨其实并不复杂,普通人能够轻易读懂,然后自己去琢磨这些问题背后的曲曲折折。
—— 陈嘉映
无处安放的同情 豆瓣 Goodreads
Nahes und Fernes Unglück
7.3 (26 个评分) 作者: [德]汉宁·里德 译者: 周雨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 - 1
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Ethics 豆瓣
作者: Michel Foucault / Paul Rabinow (editor) 译者: Robert J. Hurley New Press, The 1998 - 5
The definitive edition of Foucault's articles, interviews, and seminars.
.
Few philosophers have had as strong an influence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Michel Foucault. His work has affected the teaching of any number of disciplines and remains, twenty years after his death, critically important. This newly available edition is drawn from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all of Foucault's courses,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and brings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to a new generation of readers.
.
Ethics (edited by Paul Rabinow) contains the summaries of Foucault's renowned cours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paired with key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on friendship, sexuality, and the care of the self and others.
.
Annotatio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series contains the famous course summaries which Foucault submitted to the College de France each year from 1970 to 1982. Never before available in English, these writings provide a lucid and accessible overview of Foucault's work in progress during this time, including his groundbreaking analyses of penal institutions, psychiatry, "bio-politics, " and the status of the modern subject. 320 pp. 15,000 print.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Ecce Homo 豆瓣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Walter Kaufmann Vintage 1989
The great philosopher's major work on ethics, along with ECCE HOMO, Nietzche's remarkable review of his life and works.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n.
魔术师时代 豆瓣 Goodread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译者: 林灵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2020年《卫报》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经济学人》年度推荐图书
*2020年《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正是这 段爱恋使他自己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他在剑桥被誉为哲学的上帝,而这样的天之骄子却来到了上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着完全赤贫的生活。最后还有恩斯特·卡西尔,他在迁居到汉堡中产阶级区的几年前,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

◆“本书以高超的叙述方式描绘了1919年至1929年间的故事。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卡西尔赢得了世界性的重要意义。他们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由此,在二战阴影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在一片广阔的视野中,显现出了一幅哲学星座图。”——吕迪格•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再出现一本这么好的书了”。——Micha Brumlik,《日报》
◆“以令人赞叹的叙述技巧将人物传记和思想史结合到了一起”。——《西班牙国家报》
◆“就如同一部长篇小说,必定引导读者置身于一场极其复杂的讨论之中”。——意大利《共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