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豆瓣
Structuralism and Since:From Lévi-Strauss to Derrida
作者:
[英]约翰・斯特罗克
译者:
渠东
/
李康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术思想评论集。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德里达传 豆瓣
作者:
【法】伯努瓦·皮特斯
译者:
魏柯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讲述了德里达的故事:
阿尔及尔那个12岁便被逐出学校的犹太孩子,后来成为全世界被翻译作品最多的法国哲学家;一个脆弱而饱受折磨的、直到生命最后仍自认为不受法国大学的青睐的人。
他与最重要的作家和哲学家们非同寻常的友情,从路易•阿尔都塞到莫里斯•布朗肖,从让•热内到埃莱娜•西克苏,还有埃玛纽埃尔•列维纳斯和让-吕克•南希。
他同许多思想家一系列激烈而意味无穷的论战,无论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约翰•塞尔还是尤尔根•哈贝马斯。
那个与他融为一体的概念——解构——及其奇特的命运,它远远超出了哲学界,对文学研究、建筑、法律、神学、女性主义、酷儿研究和后殖民研究都影响深远。
为撰写这部传记,作者访问了数以百计的当事人,并参考了雅克•德里达终其一生积累的庞大的个人档案及大量通信。资料丰富全面。这部作品深刻地更新了我们对这位20世纪下半期重要哲学家的看法。
阿尔及尔那个12岁便被逐出学校的犹太孩子,后来成为全世界被翻译作品最多的法国哲学家;一个脆弱而饱受折磨的、直到生命最后仍自认为不受法国大学的青睐的人。
他与最重要的作家和哲学家们非同寻常的友情,从路易•阿尔都塞到莫里斯•布朗肖,从让•热内到埃莱娜•西克苏,还有埃玛纽埃尔•列维纳斯和让-吕克•南希。
他同许多思想家一系列激烈而意味无穷的论战,无论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约翰•塞尔还是尤尔根•哈贝马斯。
那个与他融为一体的概念——解构——及其奇特的命运,它远远超出了哲学界,对文学研究、建筑、法律、神学、女性主义、酷儿研究和后殖民研究都影响深远。
为撰写这部传记,作者访问了数以百计的当事人,并参考了雅克•德里达终其一生积累的庞大的个人档案及大量通信。资料丰富全面。这部作品深刻地更新了我们对这位20世纪下半期重要哲学家的看法。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s 豆瓣
作者:
Sloterdijk, Pete
译者:
Thomas Dunlap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 5
Peter Sloterdijk turns his keen eye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conducting colorful readings of the lives and ideas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intellectuals. Featuring nineteen vignettes rich in person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loterdijk's companionable volume casts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ot as a buildup of compelling books and arguments but as a lifelong, intimate struggle with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movements, filled with as many pitfalls and derailments as transcendent breakthroughs.
Sloterdijk delves into the work and times of Aristotle, Augustine, Bruno, Descartes, Foucault, Fichte, Hegel, Husserl, Kant, Kierkegaard, Leibniz, Marx, Nietzsche, Pascal, Plato, Sartre, Schelling, Schopenhauer, and Wittgenstein.
He provocatively juxtaposes Plato against shamanism and Marx against Gnosticism, revealing both the vital external influences shaping these intellectuals' thought and the excitement and wonder genera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ir thinking in the real world.
The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 as conceived by Sloterdijk represents the uniquely creative encounter between the mind and a diverse array of cultures. It marks these philosophers' singular achievements and the special dynamic at play in philosophy as a whole. Creston Davis's introduction details Sloterdijk's own temperament, surveying the celebrated thinker's intellectual context, rhetorical style, and philosophical persona.
Sloterdijk delves into the work and times of Aristotle, Augustine, Bruno, Descartes, Foucault, Fichte, Hegel, Husserl, Kant, Kierkegaard, Leibniz, Marx, Nietzsche, Pascal, Plato, Sartre, Schelling, Schopenhauer, and Wittgenstein.
He provocatively juxtaposes Plato against shamanism and Marx against Gnosticism, revealing both the vital external influences shaping these intellectuals' thought and the excitement and wonder genera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ir thinking in the real world.
The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 as conceived by Sloterdijk represents the uniquely creative encounter between the mind and a diverse array of cultures. It marks these philosophers' singular achievements and the special dynamic at play in philosophy as a whole. Creston Davis's introduction details Sloterdijk's own temperament, surveying the celebrated thinker's intellectual context, rhetorical style, and philosophical persona.
Alice in Wonderland and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William Irwin
/
Richard Brian Davis
Wiley
2010
- 1
The perfect companion to Lewis Carroll's classic book and director Tim Burton's March 2010 remake of Alice in Wonderland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as fascinated children and adults alike for generations. Why does Lewis Carroll introduce us to such oddities as blue caterpillars who smoke hookahs, cats whose grins remain after their heads have faded away, and a White Queen who lives backwards and remembers forwards? Is it all just nonsense? Was Carroll under the influence? This book probes the deeper underlying meaning in the Alice books, and reveals a world rich with philosophical life lessons. Tapping into some of the greatest philosophical minds that ever lived?Aristotle, Hume, Hobbes, and Nietzsche?Alice in Wonderland and Philosophy explores life?s ultimate questions through the eyes of perhaps the most endearing heroine in all of literature. Looks at compelling issues such as perception and reality as well as how logic fares in a world of lunacy, the Mad Hatter, clocks, and temporal passage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favorite Alice in Wonderland characters and scenes, including the Mad Hatter and his tea party, the violent Queen of Hearts, and the grinning Cheshire Cat Accessible and entertaining, Alice in Wonderland and Philosophy will enrich your experience of Alice's timeless adventures with new meaning and fun.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豆瓣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作者:
[美] 亨利·E.阿利森
译者:
丁三东
/
陈虎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反抗“平庸之恶” 豆瓣 Goodreads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以赛亚·伯林的遗产 豆瓣
The Legacy of Isaiah Berlin
作者:
马克·里拉
/
罗纳德·德沃金
…
译者:
刘擎
/
殷莹
新星出版社
2006
- 5
1998年秋,在柏林去世一年后,纽约举办了一场关于柏林思想遗产的研讨会。会议聚集了一群全球顶尖的学者。本书集收录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外,还记录了他们之间的现场辩论。
本书不仅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而且还收入了他们之间现场交流讨论的文本记录。这些探索与讨论显示了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与政治辩论中依然持续的活力与相关性。
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托马斯·内格尔、罗纳德·德沃金、查尔斯·泰勒和伯纳德·威廉姆斯这些卓越的思想家聚集一起,就一个问题著述讨论,真是一次难得的享受……每一个观点似乎都充满了神韵。
本书不仅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而且还收入了他们之间现场交流讨论的文本记录。这些探索与讨论显示了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与政治辩论中依然持续的活力与相关性。
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托马斯·内格尔、罗纳德·德沃金、查尔斯·泰勒和伯纳德·威廉姆斯这些卓越的思想家聚集一起,就一个问题著述讨论,真是一次难得的享受……每一个观点似乎都充满了神韵。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从存在到存在者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吴蕙仪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