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The Science of Evil 豆瓣
作者: Simon Baron-Cohen Basic Books 2012 - 9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utism, narcissism, psychosis, Asperger's: All of these syndromes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lack of empathy. In some cases, this absence can be dangerous, but in others it can simply mean a different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In "The Science of Evil "Simon Baron-Cohen, an award-winning British researcher who has investigated psychology and autism for decades, develops a new brain-based theory of human cruelty. A true psychologist, however, he examine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an erode empathy, including neglect and abuse. Based largely on Baron-Cohen's own research, "The Science of Evil" will change the way we understand and treat human cruelty.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全球药物 豆瓣
作者: [美] 阿德里安娜·佩特里纳 / 安德鲁·拉科夫 等 译者: 许烨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时至今日,个人的健康与安乐,日益与其获取药物的情况息息相关。
2003年,全球制药业的销售额达5000亿美元。这个利润率极高的产业,伴随着药物市场的加速发展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并发,正在将个体的健康与幸福,重写为一种商品。于是,一些迎合生活方式的治疗市场被建立(如抗抑郁剂销量的急剧上升),同时,一些关系到基本生存的急需市场却刻意被忽略(如非洲艾滋病药物市场的发展缓慢)。
本书收录文章来源于哈佛大学第三届里弗斯年度研讨会,集结了医药学领域顶尖的人类学家和药学史家的最新田野工作成果。譬如:在低收入国家中人体试验群体的迅速增长;跨国制药公司在进入日本和阿根廷市场时的教化和监控策略;由于公共卫生服务的萎缩,印度德里贫民社区中形成的复杂的医患关系和网络;以及巴西在对抗艾滋病流行过程,国家、跨国机构和草根组织间的角力与互动,等等。
“健康是每个个体享有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对于药物全球化的民族志研究,不但构建了今日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深深凸显了药物全球流通中出现的“价值鸿沟”:究竟是谁的疾病值得治疗?谁的生命值得拯救?
The Man Who Lied to His Laptop 豆瓣
作者: Clifford Nass / Corina Yen CURRENT 2012 - 8
Counterintuitive insights about building successful relationships-based on research into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driver was insistent: "A woman should not be giving directions." Despite the customer service rep's reassurance that the navigation system in his car wasn't actually a woman-just a computer with a female voice-the driver (and many others like him) refused to listen. There was only one person for BMW to call for help: Clifford Nas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technology.
After two decades of studying problems like BMW's GPS system, Microsoft's Clippy (the most reviled animated character of all time), and online evaluations that lead people to lie to their laptops, Nass has developed a powerful theory: Our brains can't fundamentally distinguish between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and interacting with devices. We will "protect" a computer's feelings, feel flattered by a brown-nosing piece of software, and even do favors for technology that has been "nice" to us. "All without even realizing it."
In his research at Stanford, Nass has leveraged our fundamentally social relationship with computers to develop and test a series of essential rules for effective human relationships. He has found that the most powerful strategies for working with people aren't really that complicated, and can be learned from watching what succeeds and fails in technology interfaces. In other words, if a computer can make friends, build teams, and calm powerful emotions, so can any of us.
Nass's studies reveal many surprising conclusions, such as:
? Mixing criticism into praise-a popular tactic for managers-is a destructive method of evaluation.
? Opposites don't attract-except when one gradually changes to become more like other.
? Flattery works-even when the recipient knows it's fake.
? Team-building exercises don't build teams-but the right T-shirt can
? Misery loves company-but only if the company is miserable, too.
Nass's discoveries push the boundaries of both psychology and technology and provide nothing less than a new blueprint for successful human relationships.
反欺骗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 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6.4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特尼克(Mitnick, K. D.) 译者: 潘爱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7
凯文•米特尼克(Kevin D. Mitnick)曾经是历史上最令FBI头痛的计算机顽徒之一,现在他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文章、图书、影片和记录文件。自从2000年从联邦监狱中获释以来,米特尼克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了全球广受欢迎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之一。在他的首部将功补过的作品中,这位全世界最著名的黑客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佛语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中,米特尼克邀请读者进入到黑客的复杂思维中,他描述了大量的实际欺骗场景,以及针对企业的社交工程攻击和后果。他将焦点集中在信息安全所涉及到的人为因素方面,解释了为什么防火墙和加密协议并不足以阻止一个聪明的攻击者入侵企业的数据库系统,也无法阻止一个愤怒的员工搞垮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他举例说明了,即使是保护最为严密的信息系统,在面对一个意志坚定的、伪装成IRS(美国国税局)职员或其他看似无辜角色的骗子老手时,也会变得不堪一击。《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从攻击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每一种攻击之所以能够得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这些攻击。本书的叙述非常吸引人,有很强的可读性,仿佛是一部介绍真实刑事案例的侦探小说。
最为重要的是,米特尼克为了补偿他过去所犯过的罪,在《反欺骗的艺术——世界传奇黑客的经历分享》中提供了许多指导规则,让企业在开发安全行为规程、培训计划和安全手册的时候有所参考,以确保公司投入资金建立起来的高科技安全屏障不至于形同虚设。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防止安全漏洞的建议,并且希望人们不要忘了提防最严重的安全危险——人性。
话/镜 Eggplant.place 豆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8.2 (13 个评分) 作者: [以] 盖伊·多伊彻 译者: 王童鹤 / 杨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4
为什么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因为你说的不一样。
《荷马史诗》中,把天空形容为黑色,蜂蜜形容为绿色,大海形容为紫罗兰色。《圣经》把鸽子的羽毛形容成绿色。直到20世纪,澳洲一些土著还没有表示蓝色的词。
两个世纪前的学者们排除了这是诗歌修辞的可能,提出了更惊人的论点:古人的 眼睛没有进化到我们现在的程度,也就是说,古人普遍是色盲。
事实是这样吗?从奇怪的颜色词汇出发,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沿着大众和学者对语言的认知演变,一路做着刨根问底的调查,并从颜色延伸到了不同语言的语法和性标记,语言里的方位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了核心问题:我们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被文化塑造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吗?讲不同语言的人,看到的世界,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同吗?
曾经大家以为,语言是平面镜,直观地反映着你和你所处的社会。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知道,语言是透镜,可以修饰、改变、塑造你的世界观。曾经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只是因为,你生活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化中。 讲着不同语言的你我,因此可以享受各自丰盛的世界,拥有不同的回忆,成为不同的人。
2014年9月5日 已读
在飞机上读完了。话题很有趣,学术性论述和故事性叙述的结合比例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和我口味的。从内容来说是本好书,虽然信息量不大。翻译和整本书的风格设计在中文出版物中算是绝对值得赞许的。
心理学
活出生命的意义 豆瓣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8.3 (101 个评分) 作者: [奥]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吕娜 华夏出版社 2010 - 6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 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2014年8月21日 已读 Logotherapy是一个现在还在延续实践中的心理治疗流派,大抵是Freud的will of pleasure和Adler的will of power对立面的存在。人本主义的建立可能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
心理学
The Center Cannot Hold 豆瓣
作者: Elyn R Saks Hachette Books 2008 - 8
Elyn Saks is a success by any measure: she’s an endowed professor at the prestigiou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Gould School of Law. She has managed to achieve this in spite of being diagnosed as schizophrenic and given a "grave" prognosis -- and suffering the effects of her illness throughout her life.
Saks was only eight, and living an otherwise idyllic childhood in sunny 1960s Miami, when her first symptoms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obsessions and night terrors. But it was not until she reached Oxford University as a Marshall Scholar that her first full-blown episode, complete with voices in her head and terrifying suicidal fantasies, forced her into a psychiatric hospital.
Saks would later attend Yale Law School where one night, during her first term, she had a breakdown that left her singing on the roof of the law school library at midnight. She was taken to the emergency room, force-fe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and tied hand-and-foot to the cold metal of a hospital bed. She spent the next five months in a psychiatric ward.
So began Saks’s long war with her own internal demons and the equally powerful forces of stigma. Today she is a chaired professor of law who researches and writes about the rights of the mentally ill. She is married to a wonderful man.
In The Center Cannot Hold, Elyn Saks discusses frankly and movingly the paranoia, the inability to tell imaginary fears from real ones, and the voices in her head insisting she do terrible things, as well as the many obstacles she overcame to become the woman she is today. It is destined to become a classic in the genre.
编剧心理学 豆瓣
Psychology for Screenwriters : Building Conflict in Your Script
作者: [美]威廉·尹迪克(William Indick) 译者: 井迎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7
一套以经典心理学理论建构的编剧法则
剖析剧本背后冲突结构,完善角色心理轨迹
◎应用弗洛伊德精神官能冲突原理构建剧情,强化人物深度
◎以荣格原型理论塑造电影角色,满足观众潜意识需求
◎完整呈现“英雄旅程”结构模型,创作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从心理学 角度分析剧本创作原理的编剧教程。书中分别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埃里克·埃里克森、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心理学名家的理论出发,对人物塑造、故事构建和冲突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讲解。每章章末皆配有相关习题,加强读者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崭新的创作灵感。你将从本书中学习到如何创造有说服力的动机和令人信服的认同发展,以及塑造拥有真实情感的人物原型。
[ 推荐语 ]
当尹迪克博士致力于将电影剧本的写作便利化时,每一位喜爱电影的人都会发现,对我们而言,情节与角色背后的心理学分析真是一场盛宴。编剧、电影制作人、心理学家以及电影狂热者们都会发现他的书很吸引人,而且充满启示。
——肯德尔·桑顿博士,美国道林学院心理学助教
本书对编剧、电影制作人、电影分析者以及电影学和心理学的学生而言,是一本必读的书。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成为那些渴望写出成功剧本,或拍出成功电影之人的宝典。尹迪克博士对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角色特征以及情节线的叙述是清晰而且直接的。他的书直接对角色发展、人物塑造以及剧本分析提供了具体的帮助。
——苏珊娜·约翰逊博士,心理学教授,《女同性恋父母》、《男同性恋婴儿潮》作者
尹迪克博士的书对心理学知识如何阐明与引导电影拍摄的论述,是全面且深具洞察力的。毫无疑问,本书对于编剧和任何有兴趣了解电影工业中故事讲述的复杂性的人来说,是一本必读的书。
——莫拉·皮洛蒂博士,美国道林学院心理学助教
在电影心理学方面,你无法找到另一个更清晰或更精确的引导了。对于电影编剧和铁杆粉丝而言,这是一个既杰出又深具启示的伴侣。书中透彻而深情的论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如何被运用在无数伟大的影片中,做了一次极佳的展示与导览。
——马库斯·C·泰尔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美国道林学院心理学副教授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作家,可能也会遗忘那些重要的知识,即用来对写作方向错误的剧本,或太接近于人类表面冲突的剧本进行改正的知识。对电影编剧来说,尹迪克的书好比是海洋上的信风,带领他们在孤独的航行中,于预期时间之内驶进港口。
——斯图尔特·费斯修夫博士,编剧,《媒介心理学期刊》资深编辑,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介心理学教授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剧作的书。对于任何对电影制作产业有兴趣的人,这都是一本必读的书。在理解情节、角色发展,以及故事讲述艺术等背后的心理学知识方面,本书是一本全面性的指引手册。
——罗伯特·C·迪莱,作家,锡达格罗夫娱乐公司
暗时间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3 (114 个评分) 作者: 刘未鹏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7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这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社会认知 豆瓣
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
作者: 齐瓦·孔达 译者: 周治金 / 朱新秤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 2013 - 2
《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内容简介:我们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对于他们以及当时的情境了解多少?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预测和记忆他们的行为的?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完全由我们的社会知识决定的,还是也会受到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认知革命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里,齐瓦•孔达深入而广泛地回顾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前瞻性地系统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启发法理论,而且开创性地总结了以往社会认知研究中容易忽视的暖认知。《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条理清晰,富于思辨,论述严谨,引人启发,不仅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书,也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象与骑象人(更新版) 豆瓣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8.2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译者: 李静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 湛庐文化出品。
政治心理学 豆瓣
Political Psychology: Situations, Individuals, and Cases
作者: 【美】戴维•霍顿 译者: 尹继武 / 林民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本书非常精炼,却又富有逻辑地提炼了政治心理学的相关主题,文笔流畅,叙述生动……在政治心理学学科中,本书是目前最新的一本研究性教材,确实很难得。
菲德尔玛•巴特勒(职业心理学家)
这本书非常迷人地讨论了,对于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中的永恒问题,即冲突与合作问题,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是如何提供有益的洞见。
丹尼斯•庄(美国政治心理学家)
如果你要给新生教授政治心理学,那么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我推荐学生使用这本书,是因为它多元和包容,精炼却有深度。
戴维•威尔逊(美国政治心理学家)
怪诞现象学(插图第6版) 豆瓣
How to think about weird things : Critical thinking for a new age
作者: [美]小西奥多·席克 / 刘易斯·沃恩 译者: 张志敏 / 武晓蓓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3
美国经典批判性思维、科普跨界名著
[联合推荐]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耶鲁公开课《死亡》主讲谢利·卡根
[编辑推荐]
你怕不怕别人隔空戳死你?
处女座真的注定孤独终老?
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真的是包治百病的吉祥三宝?
2003年你抢板蓝根了吗?2011年抢盐了吗?2012年抢蜡烛了吗?
世界到底是共济会、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是骷髅会的?
身处网络时代被海量信息狂轰乱炸
学习最具操作性的“SEARCH公式”自己寻找答案
沉着冷静不盲从不轻信,独具慧眼看穿真相
提高思考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自己找到答案的书,一本教你如何清醒思考、明智行动的批判性思维导论。
书中全面介绍了能够提升解决问题技能、使判断更加敏锐的三十多个关于知识、推理和证据的原则,独树一帜地以占星术、魔鬼、特异功能、UFO劫持、通灵术、预言等六十多种流行的怪诞现象和主张为标靶,教授了作者独创的用于科学评价它们的思维流程“SEARCH公式”。
跟随作者一步一步对这些怪诞现象和主张进行拆解,我们仿佛拆掉了隐藏在头脑深处的易于轻信的炸弹,武装了抵御来自无知的诱惑和伤害的利器。面对今天网络时代各种流行的奇谈怪论,我们能够使用“SEARCH公式”沉着冷静地与之过招,辨别真伪,从杂乱的信息中获得有效有用的内容。
本书还对真理的本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等一般批判性思维书籍不会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能带领读者走进更开阔的领域,对人类知识的性质和界线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对特定现象作出判断,更使读者具有了对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程序进行反思的能力。
[推荐语]
《怪诞现象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这本书涵盖了伪科学的广阔范围以及吸引了大批跟随者的反常主张;其次,与其他同类书不同,本书浓墨重彩地强调了帮助你批判性地评价怪异主张的原则,并且告诉你这些原则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第三,书中的讨论易读、精确而坦率。
——马丁·加德纳,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The Thinking Eye, The Seeing Brain 豆瓣
作者: Enns, James T. W W Norton & Co Inc 2004 - 9
James T. Enns leads a lively tour throug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exploring the human visual experience as it relates to lines, colour and objects, but also to time, space and imagination. The Thinking Eye, The Seeing Brain challenges readers 'to be open to a revolution in your own beliefs about sight and thought.' Seeing, we learn, is not something that happens in the eye, but in the brain.
雅致的精神病院 豆瓣
Gracefully Ins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Premier Mental Hospital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里克斯·宾恩 译者: 陈芙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深入访谈,掌握了有关麦克连——这家在19世纪初成立的美国“贵族”精神病院和的详尽历史——正如其副标题所说,本书描述的是这座医院和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的“生”与“死”。
这里曾经住着新英格兰众多名门贵族子弟,弗洛伊德的弟子和朋友,后来名满天下的罗伯特•洛威尔、希尔维亚•普拉斯、雷•查尔斯等等。这些灿如群星的名字和冰锄额叶切除手术、电击疗法、浸泡疗法等等令人震惊的名词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部让人手不释卷的“波士顿精神风俗画”。
心理学史 豆瓣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作者: [美] 托马斯·H·黎黑 / Thomas H. Leahey 译者: 李维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013年8月20日 已读
98年的译本,相当经典的教材。用了大概一半的篇幅探讨各流派产生的哲学和历史文化背景,用各学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在逻辑串起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学派间的关系,相较而言,对学派本身的理论介绍较为简略。
心理学
心理学史 豆瓣
作者: 戴维·霍瑟萨尔 译者: 郭本禹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5
《心理学史(第4版)》以传记体的形式,对推动心理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和理论学派进行了生动的论述。既在心理学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追溯心理学体系的发展,又注重考察个体心理学家的生活与事业。同时,作者坚持公正的立场,为心理学家的“弱势群体”正名,?历史以本来面目。《心理学史(第4版)》文献丰富,内容翔实。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配了许多图示和人物照片,让读者在理性的理解之外更多了一些感性认识。《心理学史(第4版)》除前言、导论和结语外,共包括15章内容,分别是第1章心理学与古人,第2章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前提,第3章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研究,第4章威廉•冯特与心理学的创立,第5章爱德华•铁钦纳与雨果•闵斯特伯格,第6章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德国心理学家,第7章德国和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第8章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精神分析的产生,第9章达尔文、高尔顿、卡特尔、詹姆士和霍尔,第10章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第11章智力测验在历史上的使用和滥用,第12章伊凡•巴甫洛夫的研究和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第13章四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第14章四位认知心理学家和第15章人本主义心理学。原著作者霍瑟萨尔教授多年来潜心投入心理学史教学和教科书编写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能够对心理学的大量文献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表述出来。读者在品味每位心理学家的生平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轻松畅快的感觉。由于原著只写到第13章新行为主义,而现在国内本科生的心理学史教学内容一般还包括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学的内容,所以译者在翻译基础上又补写了两章内容,以便作为教材使用。《心理学史(第4版)》既可供心理学领域的教师、学者、学生阅读,也适用于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点击链接进入:
社会心理学(第8版)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第18版)(英文版)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
50位最伟大的心理学思想家
亲密关系(第5版)
爱情心理学(第3版)
决策与判断(社会心理学精品)
心理学史(第4版)
这才是心理学(英文版)(第8版)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第2版)
心理科学之门
危机中的青少年(第3版)
理解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第11版) [精装全彩]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自我
管理决策中的判断(第6版)
图腾与禁忌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赵立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图腾与禁忌》试图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亦即通过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哪些细微迹象。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图腾与禁忌之间的紧密关联又使得我们向着《图腾与禁忌》提出的假设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最终的论述使得这一假设看起来很难令人信服,那也没有必要指责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于现实,毕竟重建这种现实是如此的艰难。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 豆瓣
作者: Daniel M. Wegner A Bradford Book 2003 - 8
Do we consciously cause our actions, or do they happen to us?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neuroscientists, theologians, and lawyers have long debated the existence of free will versus determinism. In this book Daniel Wegner offers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Like actions, he argues, the feeling of conscious will is created by the mind and brain. Yet if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s are responsible for all human behavior, how could we have conscious will? The feeling of conscious will, Wegner shows, helps us to appreciate and remember our authorship of the things our minds and bodies do. Yes, we feel that we consciously will our actions, Wegner says, but at the same time, our actions happen to us. Although conscious will is an illusion, it serves a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and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ity.Approaching conscious will as a topic of psychological study, Wegner examines the issue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 He looks at illusions of the will -- -those cases where people feel that they are willing an act that they are not doing or, conversely, are not willing an act that they in fact are doing. He explores conscious will in hypnosis, Ouija board spelling, automatic writing, and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in such phenomena as spirit possession,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nd trance channeling. The result is a book that sidesteps endless debates to focus, more fruitfully, on the impact on our lives of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