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莎士比亚 豆瓣
Shakespeare
7.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刘国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评论推荐:
“他(刘国云)翻译的伯吉斯《莎士比亚》传记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准确、流畅、清雅的译文之一……认真写书,必有回响。”——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除了伯吉斯,你很难想象别人用这样的口气谈论莎士比亚,你简直可以看见一只手跨过四百年,拍拍那个叫威尔的‘伦(敦)漂’青年的肩膀。有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众多关于莎翁的材料,我仍有重读伯吉斯的必要。”——黄昱宁(出版人、翻译家、作家)
“读《莎士比亚》,是看一个才华盖世的小说家怎样愉快地想象另一个他所挚爱的作家的人生,是看作者在一个不太成立‘又被无以计数地尝试过的’(伯吉斯本书开场语)题目下,怎样微妙地制造差异和乐趣。其中最明显的是小说家对叙述弧度的把握——世上所有的话都供他驱驰,而且他知道故事到了什么分儿上该用上哪一句。”——陈以侃(评论家、翻译家)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豆瓣
作者: 李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解读了8部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地下文学”的代表《第二次握手》;从写作资源、小说结构、主体塑造等方面展示文学创作的演化,指出这些作品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受到读者欢迎,并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本书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再解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版增加了1篇关于“新时期”工业小说的文章。
革命.歷史.小說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黃子平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 5 其它标题: 革命.歷史.小說 (增訂版)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初版一九九六年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八十年代之後,黃子平對自己學術思想一次集中清理的結果,其中對五〇至七〇年代革命歷史小說的論述,高屋建瓴而又趣味橫生,不乏鞭辟入裏的深刻解析,亦有莊諧互溶的精彩議論,舉重若輕,大巧若拙,它是黃子平在時間與空間上均與「八十年代」產生「間離」之後,重讀當代文學名著,重審過往閱讀史與思想經驗的一次總結,不但為當代文學史研究貢獻了不少新的理論見解,而且其對文本的細讀及方法,已然為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典範。

  [本書]考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以小說的形式對革命歷史所做的敘述,展現文本秩序與社會秩序的建立、維護與顛覆令人眩惑的奇觀。一方面,「小說」是如何被捲入「革命」之中,擔負建構「革命」的重任;另一方面,「革命」又如何深刻改變了我們想像、虛構和敘述歷史與現實的方式,在這一講述過程中,「小說」形式本身發生了怎樣的「革命」。這部著作給人印象深刻之處,一是處理研究對象的歷史主義的態度,另一是對形式因素的敏感、重視;以及這種外部與內部,歷史與形式的內在關聯的縝密處理。──洪子誠教授
幻想的秩序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张旭东30年学术生涯成果精选。
★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共同经历和具体经验;30年里知识分子对文化自觉、政治自觉的追求。
★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名家理论;重新阐释鲁迅、王安忆、格非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
本集汇聚张旭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关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的系列成果,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理论家的文学研究、美学探索和文化分析,阐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各种“新潮”与“实验”。通过细读文本个案或思想论争,在持续变动的文化语境中对西学问题与中国文化进行总体性把握与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