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Valuing the Unique 豆瓣
作者: Lucien Karpik 译者: Nora Scot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In this landmark work of economic sociology, Lucien Karpik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tools needed to analyze markets for singularities. Singularities ar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cannot be studied by standard methods because they are multidimensional, incommensurable, and of uncertain quality. Examples include movies, novels, music, artwork, fine wine, lawyers, and doctors. "Valuing the Uniqu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is important class of products and markets that for so long have elude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With this innovative theory - called the economics of singularities - Karpik shows that,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and the highly subjective valuation of singularities, these markets are necessarily equipped with what he calls 'judgment devices' - such as labels, brands, guides, critics, and rankings - which provide consumers with the credible knowledge needed to make reasonable choices. He explains why these marke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imacy of competition by qualities over competition by prices, and he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ingularities are constructed or are in danger of losing their uniqueness. After demonstrating how combinations of the numerous and multiform judgment device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different market models, Karpik applies his analytical tools to the functio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actual markets, including fine wines, movies, luxury goods, pop music, and legal services.
2020年1月10日 已读
这写作风格太法国了。洋洋洒洒,求广博不太纠结逻辑严密。主要对话经济学而非社会学,很像1980以前的经济社会学的做法。读的时候就疑心作者是不是偏ANT,读完一查果然。不然我实在想不通把unique item估值的过程分割成products, judgment device和consumers有什么美感,毕竟judgment device这里面又是网络,又是专家测评,又是排名,连什么品牌、资质、销售展示都算进去了是要闹哪样…前三章还挺喜欢,后面就有点hmmmm一言难尽。
社会学 经济学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豆瓣 Goodreads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作者: Douglass C. Nor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10
Continuing his groundbreaking analysis of economic structures, Douglass North develop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the ways in which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economies, both at a given time and over time. Institutions exist, he argues, due to the uncertainties involved in human interaction; they are the constraints devised to structure that interaction. Yet, institutions vary widely in their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some economies develop institutions that produ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hile others develop institutions that produce stagnation. North first explores the nature of institutions and explains the role of transaction and production costs in their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ook deals with institutional change. Institutions create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in an economy, and organisations will be crea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provided within a give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North argues that the kinds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fostered by the structure of an economy will shape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and gradually alter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He then explains how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may lead to a path-dependent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book, North explai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nalysis for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history. He indicates how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neo-classical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potent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dynamic theory of long-term economic change.
贫穷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7.2 (60 个评分) 作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 / 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 译者: 景芳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内容简介: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探讨的主要问题。《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政治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瑞典]T.佩尔森 / [意]G.塔贝里尼 译者: 方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适用于经济学家或者希望了解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的政治学家,也包括经济学或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还适用于高年级的本科生。虽然全书自成体系,而且多数概念和方法的介绍都由浅入深,但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博弈论应用方面的背景知识。《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为研究生课程提供了一本核心教材,并将成为该领域学者的标准指南。再分配计划的数量与形式、公共品供给的范围与类型、不同税基的税收负担、政府赤字的大小、货币政策在商业周期与选举周期中的状态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对这些问题,政治经济学领域有大批数量激增的文献都在试图回答。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就适当的分析模型和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达成共识。
佩尔森和塔贝里尼结合了三种学术传统的精华: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学说,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分析方法。正如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那样,公民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他们对经济结果的偏好导致了对政策的偏好。与公共选择理论一样,把政治决策权授予当选的代表可能会产生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代理问题。而在理性选择理论中,政治制度决定了制定政策和选举治家的程序。两位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一种通用的分析方法,证明了若干新的结论,指明了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ggplant.place 豆瓣
9.1 (5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2003 - 5
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问世以来,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出版马列著作的单行本。这反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烈愿望和对马列著作的不同需要。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套马列著作的系列书,定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本文库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单行本形式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凡可独立成书者,则一文一书;有些重要文章和书信则按专题编成文集;有些著作还设有附录,收编作者本人的有关论著和与本书直接有关的材料。为帮助读者学习和研究,在每书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还附有“名目索引”。译文和资料均以新版全集、选集为准。有些著作尚无新版者,则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订译文,编写资料。这套文库与全集、选集相配合,可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理论工作者,教学和宣传工作者,各级干部,大专院校学生和其他读者均可从这套文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统收藏。我们期望这套文库的出版能推动全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广大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金融的本质 豆瓣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7.9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伯南克 译者: 巴曙松 / 陈剑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2009年《时代》杂志 “年度风云人物”
连续三年入选福布斯全球人物权势榜前十(2011~2013年)
执掌美联储8年,成功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危机
危机之后5年,看一个风云人物的金融思考
一次席卷全球危机的事后反思
债务风险暗流涌动的中国当下,我们需要伯南克这样的思考!
作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本•伯南克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注定要在美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三个重要角色,即加息运动的终结者、楼市衰落的减震器以及为美国经济列车提供安全保障的巡道工。伯南克成功地扮演了上述三个角色,以自己的方式逐渐获得了市场的信任。
在美联储工作期间,伯南克以善于合作、为人坦诚而深受同事的赞赏。他习惯运用其学术背景和对最新数据的缜密分析来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然后用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语言让人们了解他的想法,把复杂的经济问题讲得通俗易懂、直截了当。
《金融的本质》一书,即是伯南克以其擅长的通俗、直接的方式,汇集了伯南克关于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诸多政策背后的金融思想,以及他的金融理念。
该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贯穿了美联储从1914年成立至此次金融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简短的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可以说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部分讲述了二战之后直到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美联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讲述此次金融危机以及美联储的应对措施及后续影响。这两个部分能让我们充分了解美联储相关政策如何出台及其背后的理念。
在金融危机过去5年之后,在中国债务风险越来越严重的时局下,我们更应该通过上一次的金融危机,回顾伯南克和美联储的措施,看看:
对于金融危机,他如何反思?
对于美联储,他如何看待?
对于金融体系的漏洞、风险和监管,他又抱持着哪种理念?
这些回顾,能够让我们,对金融体系漏洞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如果没有伯南克,情况还会更糟!……伯南克不只是吸取历史教训,他自己谱写了历史。 ——《时代》杂志
伯南克是一个对经济大萧条起因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过人的勇气和创造力,有能力来完成作为美联储主席的使命。
——奥巴马
这些文章通俗易懂,智慧有趣。你很难再找到更好的讲述是哪一步出了问题,以及美联储和国库是如何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的短小精悍、技术性不强的文章了。 ——罗伯特•索洛 《新共和》
在这本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的书中,伯南克讲述了美联储从刚成立到遭遇最近的金融危机这段时间的历史,他的讲述和解释是连贯和富有说服力的。
——巴里•艾肯格林 著名经济学家
一位美联储主席亲身回顾和解释美联储的行动方案是非常罕见的。在这本珍贵的书中,伯南克有力地说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的决定与中央银行长期以来的做法是一致的。他的解释是历史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伦•布林德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书里的文章,以及伯南克对学生提问的问答,博学而又精炼简明。可能,书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它提供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中央银行家对相关美联储政策思维与动机的富有洞察力的思考。
——塞尔•温康沃尔《经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