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圈外编辑 豆瓣
7.2 (20 个评分) 作者: 都筑响一 译者: 黄鸿砚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不要跟同行喝酒”“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不把东京放在眼里”……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编辑推荐】
1、编辑出版界的“泥石流”,行走的毒舌炸弹!
“杀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创造者——我们这些编辑。”
“催生无聊杂志的正是‘编辑会议’。”
“不要跟同行喝酒。”
“网络搜索是种毒品。”
“别看读者脸色,关照自己。”
……
以上内容都出自本书。都筑响一40多年来从未领过固定月薪,作为体制外独立编辑,他对艺术、设计、出版等领域有独特而精准的认识。本书文笔极富冲击力,幽默随性,酣畅淋漓,吐槽犀利痛快,毒舌金句频出,带给读者一记来自主流圈外的新奇能量重击!
2、怪招迭出的选题捕手,剑走偏锋的人间观察家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
在这本书中,都筑响一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野生编辑特立独行的大世界。当下社会有诸多强制的、隐性的条条框框,都筑响一本人,和他报道及出版过的题材,都在激发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少一点判断,多一点尊重。自由有趣的灵魂、对编辑和做书的另类认知、令人拍案叫绝的选题,都筑响一拒绝乏味,持续捕捉身边被忽略的日常“奇观”,挖掘那些不被认可的无名天才。
独立、纯粹、反抗、好奇心、真性情,野生编辑带你冲破主流的条条框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3、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出版同仁激赏共荐!
做一本书要从何开始?如何养成自己的编辑视点?编辑为谁做书?出版的未来会如何?全书以8个问题划分,都筑响一打破出版常规,回答直击人心,呈现出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编辑和一段浓墨重彩的人生传奇。
轻型纸,让阅读手感舒适,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四色全彩印刷,多幅都筑响一代表性编辑出版作品,丰富有料,趣味多多。
西镇感旧录 豆瓣
作者: 王灏远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6 - 8
《西镇感旧录》是一本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随笔集,全书用简洁优美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老青岛、老西镇鲜活而真实的市井生活长卷:西镇可爱的老邻居们之间的故事,那些和作者有同样经历的人生感悟,还有那些抹不去的流逝的岁月,等等。作者除了详尽地描写了自己在青岛的童年、回忆和生活,也涉及青岛的历史发展和今昔变化,因而能勾起读者的回忆和内心深处珍藏的诸多情感。
身為職業小說家 豆瓣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9.2 (5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樹 译者: 賴明珠 時報 2016 - 1
村上春樹的自傳性隨筆,首度面對全世界
「本書是村上春樹自述如何寫小說的書。幾乎等於他的生活自述。」
──知名文學翻譯.評論家柴田元幸
一個人,三十五年,十三部長篇小說
為誰寫?
如何寫?為什麼繼續寫?
寫小說心要多強?
村上春樹第一次真正面對全世界讀者,深入思考、詳盡敘述自己所寫小說的現場,和背後文學涵養。出乎讀者預期的一本書,終於出現!
雖然擁有享譽全世界的高知名度,但許多事情始終包覆在神秘的面紗中,全書十二章變化豐富的結構,滿載自傳性故事,伴隨趣味幽默,坦誠揭開秘密。
村上的讀者是誰,男女各半,還是美女居多呢?收到多少讀者來信?芥川獎、諾貝爾獎等時常圍繞作家身邊的「文學獎」,村上怎麼想?為什麼,以什麼形式,從什麼時候開始離開日本,經過什麼樣的惡戰苦鬥之後,朝世界出走?一度視為「可逃場所不足」的學校,如今如何看待求學?對於經歷過311福島核災的日本,看出什麼樣的問題?當初為什麼選擇小說家這樣不可思議的職業,此後,近四十年漫長歲月,如何能以不衰退的創造力直到現在繼續寫下去?
上述一切問題,關於「作家-村上春樹」的種種,誠實而強壯的思考軌跡,盡在於此。村上說:「寫小說時最重要的寶藏,就是具體細節的豐富收藏。」寫作像人生一樣,不要失去健全的野心。
负笈北京大学 豆瓣
作者: 白化文 2008
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先生追怀往事、回忆师友类文章的结集。作者中学就读于私立育英中学。在运动会上,育英与志成两校互争高下,不仅在赛前互派童子军打探,又在赛场上拉着慕贞女校以锣鼓和西洋乐器展开了如痴如狂的啦啦队大战。考入藏龙卧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作者先后师从俞平伯、周祖谟、吴组缃、王了一、浦江清、林静希、魏建功等各位大师。书中师友杂忆既有风流文采,款款深情又俱留笔端。
作者母亲家时称“外馆沈家”,是京剧富连成科班的东家;而他的祖父是人称“海洲王”的大军阀白宝山,书中对这些历史洪流中的涓滴往事都有详尽的叙述。
图书目录
就读育英中学
记1947年北平秋季运动会
负笈北京大学(1950~1955)
熏陶——从沙滩到未名湖
定位•从师•交流•考察
我所知的老北大出版组(部)
抗战时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
我的笔名与姓名
我所了解的白宝山和陈调元
京剧富连成科班的东家——外馆沈家
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位先驱者——周绍良先生和关德栋先生
纪念周太初(一良)先生
师门仰望三题
想念阴少增(法鲁)先生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
王了一(力)先生与《文史知识》
朱季黄(家晋)先生与《文史知识》
启先生是圣人
追忆褚斌杰学长二三事
恭祝秋浦周先生并沈夫人米寿暨结缡七十载寿序
秋浦周先生八十寿序
《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征稿小启
周绍良夫妇墓碑
临清季希浦先生九十寿序
临清季先生先生九十整寿征文小启
选堂先生米寿献辞
后记
嘈嘈切切错杂弹 豆瓣
作者: 莫砺锋 / 陶友红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8
在嘈嘈切切的日常絮语里,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藏着父辈们爱情保鲜的格言一一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莫砺锋与妻子陶友红均于1977年从各自被下放的农村参加高考;1978年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文学,陶友红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莫砺锋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这 一年二人结识于南京。40年光阴风驰电掣,二人白头偕老。书中,二位相濡以沫的老人向读者讲述了一段深刻炙热,一段不因际遇的转移的情感故事,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显得尤其珍贵与震撼。
《嘈嘈切切错杂弹》是知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与妻子陶友红合著的散文随笔集,该随笔集的内容分三辑:第一辑“大弦嘈嘈”,收录莫砺锋文40余篇;第二辑“小弦切切”收录陶友红文20篇;第三辑“错杂弹”,收录莫砺锋旅美、旅韩、旅台时与妻子陶友红的家书若干。
Darkness Visible 豆瓣
作者: William Styron Modern Library 2007 - 1
A work of great personal courage and a literary tour de force, this bestseller is Styron's true account of his descent into a crippling and almost suicidal depression. Styron is perhaps the first writer to convey the full terror of depression's psychic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illuminating path to recovery.
From th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没有国家的人 豆瓣
7.4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洪涛 / 黄翠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9
《没有国家的人》是冯内古特自1997年的第十四部小说问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非虚构性作品,可以称之为随笔或评论。《没有国家的人》也是作者自1997年宣布封笔以来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现行政策的批判书,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世界良心。这部书写作形式极其自由,作者在不同的话题之间来回穿梭,时而政治评论,时而文学艺术,时而历史人生,嬉笑怒骂,遣怀低吟,皆成文章。全书呈现多主题的变奏,时而文学艺术,时而政治评论,时而历史人生,特别是对“9·11”以来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心灵有敏锐而透彻的把握。字里行间体现着作家高超的幽默感,洞察世事的卓越智慧以及对世界的忧患意识。有时乐观,有时沉痛,甚至绝望,而思想的活力和批判的力度贯穿始终。书中还有作者本人画的草图和手写字体,强烈得传达出冯氏特有的行文风格。
目光 豆瓣
8.1 (55 个评分) 作者: 陶勇 / 李润 译者: 12345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关于善恶、理想、名利、孤独、生死、自我……《目光》是陶勇医生首部文学随笔,是一个医生的沉思录和成长感悟。
全书内容以陶勇医生的思想观点脉络划分为关于生死善恶、学习教育、从医选择、立世榜样等几大模块,同时穿插着陶勇医生在四十不惑之时关于自我的思考,金钱观、价值观的剖析,关于信任和大爱,以及未来对盲童和科研事业的规划与展望。
《目光》中不仅仅是记录平凡生活的点滴,更是展现他从医二十年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书本里吸收到的能量。
周国平/倪萍 亲笔作序
贾平凹/白岩松/孙俪 真挚推荐
春山好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苏枕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这是一个我期待看到的京都。它从被美术馆化的描述中醒过来,它挣扎、焦灼、困惑,在昨日与今日之间摇摆。”——知名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
“枕书擅长通过风物习俗去写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让这种生活方式能活下去的人。”——写作者淡豹
《春山好》是苏枕书在京都十余年间的生活体验与求知历程,记录她有关东亚历史、社会的见闻与思索。她关心日用饮食、走访名山古迹,始终怀着纯粹的热情,追寻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读者可以透过她一贯沉静细致的笔触,领略异国的往昔与当下,文化与人情。她长居京都北白川畔的山中,从避居春山,到怀抱春山,书题不仅是写实,更是某种隐喻。
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钱佳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有些未来我不想去》是一本书信形式的随笔集,每一篇都是写给“亲爱的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渴望有这样一个倾听者,这29封信也是作者写给每个阅读此书的陌生人以及自己的。内容包括成长的追问,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梦想的坚持,关于爱情的困惑……每一篇都饱含了作者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感悟。这些文字或许是黑夜里一闪而过的星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也足以支持我们抵达下一个光明的时刻。
=========
★伴随你的这些困惑,也曾在无数个夜晚使我焦灼★
★现代女性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探索之书”!
★这本书,正在温暖和照亮像你一样孤独的年轻人!
★从中学语文老师到《纽约时报》的作者,从上海到艾奥瓦、洛杉矶
★文化的碰撞,灵魂的求索
★一路挣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回望成长中的爱与蜕变
=========
读者留言精选:
有时候想想,不断脱离熟悉的环境、不断清零的人真的很勇敢,能够坦诚接纳那个苍白又泯然众人的自己……无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也就没办法清澈地看到这个世界。
——娇
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够懂得,生活的艰辛才是上天给我们最大的礼物,大概所有人的人生都会不一样吧。
——邮差
夜里被恐惧和焦虑“煮”得睡不着,想起你的文章,起来温读,不胜温暖。
——雯
乡愁 豆瓣
作者: [法]芭芭拉·卡森 译者: 唐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芭芭拉•卡森关于“乡愁”的哲学随笔。
● 通过对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返乡和古罗马《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后建立罗马城的故事,以及阿伦特作为德国犹太人流亡美国的经历,来分析何为乡愁。
●作者的思考兼具语言的广博与哲学的深刻,为我们理解“乡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开篇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脚一踏上科西嘉岛,我就会有一种思乡情愫,尽管我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我的祖先也非来自于此?这或许是因为科西嘉岛属于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孕育于此。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询问中,通过对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和阿伦特的分析, 作者以博学的语言知识告诉我们,乡愁与其说是对故土的怀念,不如说是对母语的眷恋。
地質學家的記時錄 豆瓣
Timefulness: How Thinking Like a Geologist Can Help Save the World
作者: Marcia Bjornerud 瑪希婭‧貝約內魯 译者: 林佩蓉 商周 2020 - 4
榮獲2019年美國出版商協會大眾科學與數學類散文獎、201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傑出學術寫作作品、2018 EcoLit Books最佳環境寫作選書
入圍2019年美國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初選、《洛杉磯時報》科學暨科技圖書獎決選、美國大學優等生聯誼會(Phi Beta Kappa)科學圖書獎決選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李元希‖臺大地質學系教授 陳文山‖作家 番紅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潘昌志(阿樹老師)‖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經過億萬年時間洗禮的靜默岩層,訴說著地球驚心動魄的過往與未來。
鮮少有人明白,地球源遠流長的歷史,橫跨了極其廣闊的時間範疇,而狹隘的時間觀,造成許多難以彌補的環境問題。一滴水停留在地球大氣層的時間通常是九天,這是能夠輕易理解的時間概念。但二氧化碳分子滯留在大氣層的時間長達數百年之久,這就趨近我們理解的極限了。我們現今的日常生活面貌,是由早在人類出現前便已運作億萬年的各種過程所形塑,而人類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後果,也將在我們逝去後,延續好幾個世代。
透過貝約內魯的文字,我們將能夠了解地球在其漫長過往中的脈動,並以地質學家的思維來看待時間,讓我們以嶄新的角度省思人類在時間軸中所處的位置,思索如何因應當今的環境變遷問題,打造永續的未來。
各界好評
此書讓我們進行一場高速的地球時空旅行,可以看到從古到今地球的演化、生物的滅絕、大氣的演化與環境的變遷,對於地質和全球環境變遷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能以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現在的事物。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李元希
本書文辭生動,對於地球科學觀點敘述清晰深入,內容引述三百年來的許多科學史料,非常引人入勝;尤其對於地球環境的關懷。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陳文山
在書中,對地質學死心塌地的貝約內魯,提供我們大量地質科學的知識,有幾章她不吝寫出大量的專業知識,讓我們認識到地質學知識大廈是如何在優秀的地質學家手中打造出來。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本書的作者,也是位說故事界的佼佼者,無論是演說或是撰文,不只引經據典,也擅用流行文化來為事物作出最貼切的譬喻。讓人同時認識地球歷史,也了解了地質學家如何研究地球。
——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潘昌志(阿樹老師)
本書作者瑪希婭.貝約內魯是一位優雅的地質學家,在這本暢談地質時間的書中列舉了地質學上眾多經典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地引領大家「以地質學家的思維來看待時間」。
——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在貝約內魯的筆觸下,岩石以溫婉的聲音述說著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故事。《地質學家的記時錄》內容引人入勝、論述清晰流暢,其提醒我們,當下這一刻,只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連結,但當今的世界過於關注眼下的一切,往往輕忽了這個事實。
——露絲.迪佛萊斯(Ruth DeFries),《趨動成長的巨輪:人類如何化自然危機為轉機》(The Big Ratchet: How Humanity Thrives in the Face of Natural Crisis)作者
以熱切的口吻適時呼籲建立「地質素養」(geo-literacy)的急迫性。
——大衛.蒙哥馬利(David R. Montgomery),《泥土:文明的侵蝕》(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與《培植革命:讓我們的土壤重獲新生》(Growing a Revolution: Bringing Our Soil Back to Life)作者
本書為精湛之作,行文縝密,詳確引介最新科學理念。書中以地質觀點探討現代氣候的變遷,並有力呼籲世人起身採取行動。《地質學家的記時錄》是我讀過最棒的科學書籍之一。
——詹姆斯.勞倫斯.包爾(James Lawrence Powell),《地球科學的四大革新:從異端到真理》(Four Revolutions in the Earth Sciences: From Heresy to Truth)作者
本書言簡意賅,寓意隽永,從約四十五億年前地球的誕生,以至人類引發的氣候變遷問題,細細講述地球的歷史。貝約內魯想傳達的訊息是,我們必須瞭解地質時間的意義,才能意識到我們現下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並採取因應之道。
——賽門.蘭博(Simon Lamb),《山上的惡魔:尋找安地斯山脈的起源》(Devil in the Mountain: A 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the Andes)作者
论爱与死亡 豆瓣
Über Liebe und Tod
5.9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沈锡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唯一非虚构作品。
直面人生亟待思考的两大命题,俯瞰人性复杂幽微的深渊。
聚斯金德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探讨了爱和其永恒的对手——死亡的关系,援引哲学、文学,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及至现代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向我们呈现了两者间相生相伴又对立冲突的联系,促使读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爱与死亡,以及它们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样貌。爱情既能让人感觉幸福,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爱情不只是随便一种分子,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把我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作者进而对比了耶稣和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命运遭际,讲述他们如何试图用爱战胜死亡。
在这本小书里,读者不仅能领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学说观点,也有幸体味克莱斯特、司汤达、奥斯卡•王尔德、托马斯•曼、歌德等人的宏旨高论,并进而体悟到聚斯金德本人写作中涉及爱欲和死亡之间永恒纠葛的命题。
佳人爱我乎 豆瓣
作者: 王辉城 2020 - 4
青年作家、评论家王辉城的首部文化随笔集,作者自《聊斋志异》《夷坚志》等古典笔记小说中撷取素材,别出心裁地解读与阐释志怪文化。全书分为“街头终日听谈鬼”“此情不关风与月”两辑:上辑写魑魅魍魉。在志怪文化里挖掘最为动人的爱情、友情等故事;下辑写风花雪月,于传说故事、传奇小说中,挖掘与书写日常生活里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情感与爱情。见识深刻、文笔活泼。
寂静的深度 豆瓣
Hopper
8.2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光哲 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总是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三十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厄普代克说。
此译本由全本书店提供翻译校对,有别于先前的杂志版。
Mountains of the Mind 豆瓣
作者: Robert Macfarlane Granta 2008 - 7
Robert Macfarlane's Mountains of the Mind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of the crop of books published to mark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ascent of Everest. Macfarlane is both a mountaineer and a scholar. Consequently we get more than just a chronicle of climbs. He interweaves accounts of his own adventurous ascents with those of pioneers such as George Mallory, and in with an erudite discussion of how mountains became such a preoccupation for the modern western imagination.
The book is organised around a series of features of mountaineering--glaciers, summits, unknown ranges--and each chapter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artistic and cultural discoveries and fashions that accompanied explorat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assorted geologists, romantic poets, landscape artists, entrepreneurs, gallant amateurs and military cartographers are described with perceptive clarity. The book climaxes with an account of Mallory's fateful ascent on Everest in 1924,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nstances of an obsessive pursuit. Macfarlane is well-placed to describe it since it is one he shares.
MacFarlane's own stories of perilous treks and assaults in the Alps, the Cairngorms and the Tian Shan mountains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are compelling. Readers who enjoyed Francis Spufford's masterly I May Be Some Time: Ice and the English Imagination will enjoy Mountains of the Mind. This is a slighter volume than Spufford's and it loses in depth what it gains in range, but for an insight into the moody, male world of mountaineering past and present it is invaluable. --Miles Taylor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
8.7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布斯 译者: 梁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1539年,在奥拉斯 • 马格努斯绘制的《海图》中, 这里还是一片海上巨怪频出的边陲之境,沉睡近500年之后,一跃成为地球上幸福感最为强烈的地区,仅剩天堂可以与之媲美。
“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最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 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 ,连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据直线到达距离最短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
终于, 一位自认幽默、 勇敢又较真的英国人, 大胆走入这块披着面纱的传奇地域,径自推开神秘芳邻的窗扉, 苛求真相,一探究竟,为卷裹全球的现象级“北欧热潮”还原一段最为忠于原貌的解读。
假如幸福背后真的有迹可寻,这将是一场再值得不过的旅行。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詹代法则”,那么以下是在阅读本书前作者以丹麦语给出的提示:
“Slap af(放松)。”
“Rolig nu(放宽心)。”
“Deter lige meget(其实没关系的)。”
“Glem det(把它忘了吧)。”
-------------------------------------------------------------------------
随书附赠史上最早手绘北欧地图Carta Marina ——1539年拉丁文版《海图》
-------------------------------------------------------------------------
世界媒体评论
《纽约客》: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书单》: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沙龙》: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芝加哥论坛报》: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观察家报》 :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娱乐周刊》: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出版商周刊》 :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赫芬顿邮报》: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看不见的森林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悲伤与理智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The Consolations of the Forest 豆瓣
作者: Tesson, Sylvain 译者: Coverdale, Linda Rizzoli Ex Libris 2013 - 9
A meditation on escaping the chaos of modern life and rediscovering the luxury of solitude. Winner of the Prix Médicis for nonfiction, The Consolations of the Forest is a Thoreau-esque quest to find solace, taken to the extreme. No stranger to inhospitable places, Sylvain Tesson exiles himself to a wooden cabin on Siberia’s Lake Baikal, a full day’s hike from any "neighbor," with his thoughts, his books, a couple of dogs, and many bottles of vodka for company. Writing from February to July, he shares his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harsh but beautiful land, the resilient men and women who populate it, and the bizarre and tragic history that has given Siberia an almost mythological place in the imagination. Rich with observation, introspection, and the good humor necessary to laugh at his own folly, Tesson’s memoir is about the ultimate freedom of owning your own time. Only in the hands of a gifted storyteller can an experiment in isolation become an exceptional adventure accessible to all. By recording his impressions in the face of silence, his struggles in a hostile environment, his hopes, doubts, and moments of pure joy in communion with nature, Tesson makes a decidedly out-of-the-ordinary experience relatable. The awe and joy are contagious, and one comes away with the comforting knowledge that "as long as there is a cabin deep in the woods, nothing is completely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