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昨日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9.5 (111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 孙龙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014年2月19日 已读
如果不读这本书,不知何时才能真正了解茨威格。如果单纯读他的那几个中篇小说,恐怕很难意识到他的真诚与深刻。还好在他告别这个世界前,留下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在书中他说,自己尤其偏爱描写理想主义者的悲壮命运,而他最终的自杀,也算是以生命祭奠支离破碎的欧洲文明吧。
传记 文化
绝非偶然 豆瓣
Not by Chance Alone: My Life as a Social Psychologist
9.0 (17 个评分) 作者: Elliot Aronson 译者: 沈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9
●《绝非偶然》的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心理协会全部三项大奖:杰出教学奖、杰出著作奖、杰出研究奖。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此外,作者在书中详述了社会心理学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饕餮大餐。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罗跃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荣格自传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刘国彬 / 杨德友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 6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这种罕有旅程的诚挚传记,记录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疑沮与不快乐,完成了一本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生命就像以根茎来延续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深藏于根茎的;露出地面的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凋谢。然而,我从未失去的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它持续地在永恒的流动中生存;我的梦境、各种幻觉犹如火红的岩浆,于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赋予了形状。
2014年2月4日 已读
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是对精神分析的科学属性彻底放弃。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和荣格对集体潜意识这些概念的构建过程,在文化的角度仍然非常值得了解。
传记 心理学 文化
史蒂夫·乔布斯传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eve Jobs: A Biography
8.5 (2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艾萨克森 译者: 管延圻 / 魏群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在2011年上半年由美国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对外发布出版消息以来,备受全球媒体和业界瞩目,这本书的全球出版日期最终确定为2011年11月21日,简体中文版也将同步上市。
两年多的时间,与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 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尽管乔布斯给予本书的采访和创作全面的配合,但他对内容从不干涉,也不要求出版前阅读全文的权利。对于任何资源和关联的人,他都不设限,甚至鼓励他所熟知的人袒露出自己的心声。
“我已经做了很多并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23岁时就让我的女友怀了孕,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他说,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外袒露的。”
谈及和他共过事的人以及竞争对手,他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他的激情、精力、欲望、完美主义、艺术修养、残暴还有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一览无余。
同样,他的朋友、敌人,还有同事得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
他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他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乔布斯的个性经常让周围的人愤怒和绝望,但其所创造出的产品也与这种个性息息相关,全然不可分割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
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益。
尼金斯基手记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尼金斯基 译者: 李多 华夏出版社 2003 - 4
《尼金斯基手记》是现代芭蕾舞的开创者尼金斯基在精神上脱离社会的束缚,但心中还残存有一丝理性时的作品。文中记述了他悲惨的童年、辉煌的艺术生涯、家人的隔离疏远和对生活的焦虑。书中充满了作者的幻想、记忆和喃喃自语,如同一个装疯的“哈姆雷特”,透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由于社会和时代道德的束缚,该书几经波折,直到20世纪末才全部得见天日。
2012年1月28日 已读
文学性并不强,但因为感情真挚强烈,再加上作者的特殊身份和经历,使得文字的跳跃和迷乱并不影响书的价值。很感动,虽然与文学无关。
传记 艺术
燃灯者 豆瓣
8.3 (30 个评分) 作者: 赵越胜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9
一段最朴实最感人的师生情,一曲千回百转感人肺腑的精神长歌,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骨与情怀。 厚重如山,空灵如诗——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思想启蒙史。
周辅成:文化,就是从久远的过去所流来的潮水,人沐浴于文化中,就是与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流结合,它能洗涤我们的心灵,也能鼓舞我们的心灵。
赵越胜: 先生就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他照亮了一家人,这家里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也有辛劳于野的大众。
2011年11月14日 已读
同样是涉及文革的回忆文,但情真意切,高出章诒和等公知不知几个境界去了。
传记 文化
李鸿章传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梁启超著于光绪二十七年的书,作者站在当时的立场对李鸿章的一生作出了可观而真实的评价。李鸿章是一个与中国历史有很大关系的人物,本书为李鸿章作传实际也是对中国这段历史的描述,本书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历史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第二章李鸿章未达之前和当时的中国形势,介绍了李鸿章的家世与中国的内乱;第三、四章介绍了作为兵家的李鸿章;第六章是阳武时代的李鸿章,分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第七章是中日战争时代的李鸿章,分析其在中日战争中的地位。第八、九章是李鸿章作为外交家。第十章投闲时代的李鸿章;第十一章李鸿章的末路,义和团之起、联军合约都在此时;最后一章将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进行比较,叙述了李鸿章的轶事。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人物,梁启超在在论及李鸿章的一生时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也是本书的整体观点。本书全仿西方人传记之体,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行事,而加以论断,有很大的客观性。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念及其身后半个世纪,竟又被掘坟鞭尸,终至尸骸散尽。以一己之身担近代以来中国最深痛之奇耻大辱,吾敬其为一时之豪杰,吾亦哀其为豪杰矣。
传记 历史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最后的儒家
7.7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恺 采访 / 梁漱溟 口述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豆瓣
7.8 (22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著 / 晏文娟 编 海南出版社 2001 - 7
这本书面世时,我已25岁。人生正在紧要关口,大的决断呼之欲出。离开电台之后的这两年,命运暗涌几近诡异。现在的我,定居在北京,做了电视主持人,剪发,化妆,在各城市间飞来飞去访问名流。兼职给多家报纸杂志供稿。其余三分之二的生活是穿过尘土飞扬的大街去买菜,和开电梯的人聊天,响应居委会的灭蟑运动故人,旧事大多没有下落,也无意再问。直到有天出版社的晏文娟来找我,带了一大束菊,和一本书的约稿信。她说,“这本书,不是因为你,是为了我们。”我明白。当年她给我写信时,17岁。一颗颗斜斜的字,是一个人仰面向天时的困惑。我也不过是社会小角色。一份微薄的薪水,与世无交的天真与乖僻,很多人信里的迷惘也是我的。于是在电台里,原封不动,读出他们的文字,算是我的心声。回答人家热线里的问题也不过是几个字:“是,有人在,听到了,懂得。”19岁的人,能胜任的,也不过是这些。当日的听众今天都四散于各地,他们的电台年代早过去了,生命的微妙与悲喜也已明白了大半,忘不了的,大概是那一段青葱岁月吧?——洗完脸什么也不涂的年纪,初夏躲不过的茉莉花香,为一个人脸红心跳的时刻,一大群人笑笑说说在江边喝啤酒的夜——满江的渔火,早春三月满天空轻摇的细小叶子。最浅最浅的,呵,看久了心里会疼。还有,深夜听广播时对声音背后那个人的拟想,那支抵死缠绵的歌,和那些不明白为什么会掉下的眼泪。是不是?我坐在漫山遍野的雨里,写完《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很私人,尽到我最大的诚恳。个人的悲欢本不足道,但听了你们这些年的故事,这一个,也算我在夜深如海的时候,鼓足勇气讲出来的私房话吧。其他的都是旧作,从各色人物专访中可以看到我这两年与世交接的痕迹。还有就是文娟从她收集到的三四十本录音带上一点一点编选下来的内容。11月4号,她寄来书的大样,我坐在床沿上,翻到《尺素寸心》,看着那些失散了多年的信,岁月滚滚而来。怎么说呢?我的心情。是的,那些暗夜里的音乐,喃喃的人声,从唇齿间流过的一粒粒洁净的字,在一个年青女子身上留下的气息,终生不灭。谢谢文娟,谢谢大家。
扬州八怪画传 豆瓣
作者: 周时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8
本书共收录了清代扬州的八位画家,即:汪士慎、李印单、金农、黄慎、高翔、李方膺、郑板桥、罗聘的传纪小说、代表画作以及要关的评论文字。“八怪”原是当地的俗语,意指多样的怪异,他们都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解放,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力。
“扬州八怪”,他们有相近的生活体验,有相似的思想情感,有相同的处世态度和性格爱好,他们在艺术上都重视个性化的发挥,力求创新,他们都强调抒写自己的主观内心,因而也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从传统的价值标准和文人画价值系统来看,他们是文入画衰败的征象,然而,本书恰恰是认同了他们“怪”的立场,拉近这些名扬天下的画家和我们普通读者的距离,让我们重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
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A Child Called "It"
6.8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佩尔泽 译者: 孚韦 / 路文彬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8
《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巴学园)(A Child Called It)讲述了大卫·佩尔泽早年的亲身经历: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到母亲的残酷虐待,几乎每一天,他都受到严重威胁,多次濒临绝境。然而,强烈的求生愿望和永不屈服的内心给了他生存的动力,他最后终于战胜了远比自己强大百倍的对手。
正如《心灵鸡汤》的作者杰克·坎菲尔所说:“大卫·佩尔泽并没有过分渲染他生命受到威胁的重重困境,而是着重描写他永不屈服的决心和意志,这才是鼓舞我们所有人的真髓。”本书故事让人看到,不管生命中的逆流看起来有多强大,心灵深处最强烈、最有力的激情永远在燃烧,它鼓励人们挑战精神极限,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本书出版13年以来,始终高居美国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大卫·佩尔泽本人也接连受到美国总统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热情赞扬。本书成了一本真正帮助千百万人重获生活信心的书。
凡·高自传 豆瓣
作者: 文森特·凡高 / 欧文·斯通 译者: 澹泊 等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被誉为“疯狂的天才”的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潦倒,死后殊荣。比他小四岁的弟弟提奥,给凡·高物质和精神上极大的支持和慰藉。在凡·高日杀六个月后,他也哀痛地相随九泉。
关于凡·高的传记虽然有好几种,但凡·高本人一生没有留下任何别的文字材料,他的人生观、艺术观、个人血泪交织的辛酸史,集中反映在他致胞弟提奥的大量文学性很强的记实性书信中,即《凡·高书信选》,这是世界著名的传记大师欧文·斯通编辑的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不凡·高自传。它真实地汇录了凡·高一生穷愁潦倒而有顽强拼搏的艺本历程;生动地描写了他几次缠绵悱恻、哀婉凄清的爱情经历。同时真实记载了他和胞弟提奥生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手足深情并详细描写了凡·高和另一位艺术巨匠高更具有戏剧性的怪诞友谊。其中情节曲折,波浪起伏、传奇色彩浓郁,闪耀着深刻的哲理光辉和独到的人生见解、艺木见解。此书出版是我国读者的福音,购买收藏必定增光添彩,受益非浅。
化名奥林匹亚 豆瓣
作者: [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 译者: 陈品秀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尤妮斯·利普顿是一位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展示出作者探寻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声名狼藉的模特儿生平的旅程,充满了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
爱这个世界 豆瓣
Beruf Philosophin oder Die Liebe zur Welt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洛伊斯·普林茨 译者: 焦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3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她的主要著作《人类境况》、《集权主义的起源》等已经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在汉语学术思想界,阿伦特的思想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长达一生的爱情,已超出他们私人生活的范畴,成为20世纪哲学史的一个事件。
此书的内容有:早年生活,渴求知识,献身精神和理性,告别德国,迫害和诽谤,艾希曼以及没有结束,美国的反叛,河面上的光芒等。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豆瓣
作者: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译者: 陈泽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
在20世纪的欧洲,阿贝特施韦泽位家喻晓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青年时代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三十八岁时取得医生执照,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洲去,到那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去。随后,携妻子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与世长辞。
阿贝特·施韦泽在其独特的、丰富的、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仅杰出地实践了人道义,而且多次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并在宗教、哲学、音乐等领域中,以文学家的风格和思想的深度发表了大量论著,晚年更是发出了多次反对核战的呼吁,留下大量宝贵的文献。作为按照其生平年代编辑的施韦泽文集,编者把施韦泽的关文献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施泽事和思想的闪光点,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
在20世纪的伟人中,施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行动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家。作为世闻名的伟人,他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印度思想和中国思想的究者,他又是综合东西方文化的出代表。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施韦泽在国际上声誉显赫,但在国内的知名度限,他的《敬畏生命》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内知名学者任可和引用。施韦泽的一些文章被大中学生的美德读本辑录。这本书为我国读书界了解和研究施泽的生平和思想提供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和完整的中文资料。
切·格瓦拉语录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师永刚 / 刘琼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世界需要一部《圣经》,那些被《圣经》无法覆盖的人,那些永远孤独的看着切的画像泪流满面的人,则需要一部(切语录)……
我们需要找到一部真实的可以让更多的同志速查并且能够快速领略到他的精神的语录。找到切在四十年后的精神造型,属于每个汉字语系的青年所可以接受的切的灵魂或者他的启示,而这本书试图表达的则是:影响力、全球化、互联网、英语或者西班牙语,或者汉语,或者更多的不同口音的阅读者,这样的精神平台下的切的精神源泉。
这本书的编选原则是以切的精神线索与他所创造的美,最主要是牺牲之美,来进行的一次切精神的平面GOOGLE搜索,这种搜索带着艰难的想象力与制造力,甚至偏离于切精神高度的判断力,但却是一次东方语系最重要的纪念切的行动,因为这本书,我们连通了台湾、香港和北京这样一个连续起来的纵横模块。这个模块基本上覆盖了我们今天所历经的不同时代与制度,包括精神背景,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如同切的创造一样,如同切本身在他的身后,被他的敌人与同志一起纪念,甚至被不同阶层的人们奉成了某种传奇或者纪念目的……
这是一本纪念切牺牲四十周年的全球性的纪念活动中的致敬之书。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豆瓣
作者: (美)奥弗比(OverbyeD.) 译者: 冯承天 / 涂泓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 - 4
20世纪初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年代,伟大的爱因斯坦则是其中最响亮的名字。他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里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学发现,先后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并首先窥见了原子中心的量子混沌,正是这些知识巨变的柱石成就了爱因斯坦,使他成为一代科学明星。与此对照的是,年轻时的爱因斯坦风流倜傥,先后与玛丽、米列娃、埃尔莎发生恋爱关系。她们相继走入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并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促成了一部科学罗曼史。本书在新近发现的大量史料基础上写成,力图对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进行完整的阐述,不但探索他神圣的一面,同时也描述他凡俗的一面,是一部融科学思想和个人情感于一体的独特作品。
阅读凡.高 豆瓣
作者: 刘治贵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 6
在电影《凡·高传》里,预言家描述了凡·高的一生“你会去伦敦、巴黎,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八百幅画。在普罗旺斯发疯,在医院住了一年,三十七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凡·高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坎坷却不失传奇色彩,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而作画不断。
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而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更为遥远。然而,即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谁又能避开“凡·高”这个名字呢?事实上,在世界的不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两个爱好艺术的人碰在一起,凡·高的名字就是神圣的;在世界的不论什么角落,即使是艺术的门外汉,也都听说过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故事。海明威说,一个像凡·高这样的艺术家对我们的启示,要比来自一个作家的启示多得多。凡·高,这个热爱生活并创造了艺术之美的短命天才,对于我们的艺术的创造,对于我们的人生的启示,对于我们的心灵的滋养,也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凡·高并不遥远,让我们走近凡·高。
走近凡·高的唯一途径,是阅读凡·高。
凡·高的意义是多重的,他的人生与艺术是如此丰富与深邃,在不同的阅读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取向。有时候,他的书信中所记述的琐碎的事,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细微的技巧,其间所蕴涵的某种东西,往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停下来思索。本书在编排上有别于常规传记,而是从阅读凡·高的绘画作品进入,并呈现可资切换的凡·高主题,让读者用“点击” 的方式任意选择,进入情景阅读。这是一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方式,是与凡· 高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在聆听凡·高声音的同时,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观赏凡·高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情感的释放与共鸣。
本书在凡·高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凡·高主题的叙述中,引用了大量西方美术史家和评论家的著述——是包括从观念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精神意蕴的多个层次多种视角的经典阐释。虽然我们无须匍匐在权威的脚下,不假思索地趋从,但也不可忽略,前辈的智慧可以引领我们走近凡·高的世界。
阅读是一种体验,心智的体验。
阅读凡·高,将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 豆瓣
Reason for Hope : A Spiritual Journey
作者: (英)简・古多尔,菲利普・伯曼 译者: 祁阿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简・古多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险、不公、物欲、种族屠杀。她提出自己对这些危险的独到见解,并高度赞扬了为地球新生而奋斗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她所说的“希望的理由”。